卷五百八十四

關燈
智非四念住不離四念祝非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

    不離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

    一切智智非空解脫門不離空解脫門。

    非無相無願解脫門不離無相無願解脫門。

    一切智智非八解脫不離八解脫。

    非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

    不離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

    一切智智非陀羅尼門不離陀羅尼門。

    非三摩地門不離三摩地門。

    一切智智非淨觀地不離淨觀地。

    非種性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

    不離種性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

    一切智智非極喜地不離極喜地。

    非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不離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一切智智非五眼不離五眼。

    非六神通不離六神通。

    一切智智非。

    佛十力不離佛十力。

    非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不離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

    一切智智非三十二大士相不離三十二大士相。

    非八十随好不離八十随好。

    一切智智非無忘失法不離無忘失法。

    非恒住舍性不離恒住舍性。

    一切智智非一切智不離一切智。

    非道相智一切相智不離道相智一切相智。

    一切智智非預流果不離預流果。

    非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獨覺菩提不離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獨覺菩提。

    一切智智非諸菩薩摩诃薩行不離諸菩薩摩诃薩行。

    非諸佛無上正等菩提不離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一切智智非有色法不離有色法。

    非無色法不離無色法。

    一切智智非有見法不離有見法。

    非無見法不離無見法。

    一切智智非有對法不離有對法。

    非無對法不離無對法。

    一切智智非有漏法不離有漏法。

    非無漏法不離無漏法。

    一切智智非有為法不離有為法。

    非無為法不離無為法。

    一切智智非有量法不離有量法。

    非無量法不離無量法。

    一切智智非過去法不離過去法。

    非未來現在法不離未來現在法。

    一切智智非善法不離善法。

    非不善無記法不離不善無記法。

    一切智智非欲界系法不離欲界系法。

    非色無色界系法不離色無色界系法。

    一切智智非見所斷法不離見所斷法。

    非修所斷無斷法不離修所斷無斷法。

    一切智智非學法不離學法。

    非無學非學非無學法不離無學非學非無學法。

    一切智智遠離如是諸法相故不可執齲一切智智遠離衆相。

    無法可得無所得故不可執齲一切智智既非有法亦非無法。

    由此因緣不可執齲是故菩薩修行布施受持淨戒。

    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雖求證得一切智智而不名為戒禁取攝。

    若諸菩薩修行布施受持淨戒。

    回向聲聞或獨覺地執取淨戒。

    是諸菩薩失菩薩戒。

    應知名為犯戒菩薩。

     爾時滿慈子問舍利子言:若諸菩薩修行布施受持淨戒。

    回向聲聞或獨覺地。

    違犯菩薩所受戒已,是諸菩薩為有因緣可還淨不。

    舍利子言:若彼菩薩回向聲聞獨覺地已,未見聖谛未證實際。

    或有因緣易可還淨。

    若見聖谛證實際已,異見深重難可還淨。

    時滿慈子複問具壽舍利子言:若諸菩薩求證無上正等菩提。

    不應令彼證實際耶。

    舍利子言:如是如是,若諸菩薩求證無上正等菩提。

    不應令彼證於實際。

    滿慈子言:何因緣故若諸菩薩求證無上正等菩提。

    不應令彼證於實際。

    舍利子言:有諸菩薩求證無上正等菩提。

    若速令彼證於實際。

    是諸菩薩或遇因緣。

    住於聲聞或獨覺地。

    難可令起一切智心。

    若遇如來正法隐沒。

    不求證得一切智智。

    爾時便證獨覺菩提。

    入無馀依般涅槃界。

    畢竟不證無上菩提。

    由此因緣若諸菩薩求趣無上正等菩提。

    不應令彼速證實際乃至未坐妙菩提座。

    不應令彼證於實際。

    若時已坐妙菩提座。

    将證無上正等菩提。

    乃可令其證於實際。

    斷一切障證大菩提。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修行淨戒波羅蜜多。

    不應受持二乘淨戒。

    由彼淨戒不能攝受一切智智。

    不能引發一切智智。

    不能攝受菩薩淨戒波羅蜜多。

    不能圓滿菩薩淨戒波羅蜜多。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心作分限饒益有情。

    修行布施受持淨戒。

    是諸菩薩不能攝受菩薩淨戒波羅蜜多。

    不能圓滿菩薩淨戒波羅蜜多。

    何以故?滿慈子。

    菩薩淨戒波羅蜜多無分限故。

    若諸菩薩心無分限饒益有情。

    修行布施受持淨戒。

    是諸菩薩乃能攝受菩薩淨戒波羅蜜多。

    亦能圓滿菩薩淨戒波羅蜜多。

    是諸菩薩由此因緣名為成就菩薩淨戒。

     爾時滿慈子問舍利子言:雲何名為菩薩持戒。

    舍利子言:若諸菩薩随所行施。

    一切回向無上菩提。

    與諸有情作大饒益。

    窮未來際無間無斷。

    應知是為菩薩持戒。

    若諸菩薩随所護戒一切回向無上菩提。

    與諸有情作大饒益。

    窮未來際無間無斷。

    應知是為菩薩持戒。

    若諸菩薩雖經克伽沙數大劫。

    修行淨戒令得圓滿。

    而不回向無上菩提。

    與諸有情作大饒益。

    窮未來際無間無斷。

    是諸菩薩不能攝受菩薩淨戒波羅蜜多。

    不能圓滿菩薩淨戒波羅蜜多。

    若諸菩薩雖經克伽沙數大劫。

    修行淨戒令得圓滿。

    而心回向聲聞獨覺。

    是諸菩薩不能攝受菩薩淨戒波羅蜜多。

    不能圓滿菩薩淨戒波羅蜜多。

    若諸菩薩雖不受持二乘淨戒。

    而不名為犯淨戒者,若諸菩薩回向聲聞或獨覺地。

    雖多受持二乘淨戒。

    而可名為犯淨戒者,何以故?滿慈子。

    若諸菩薩回向聲聞或獨覺地。

    應知名為行於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