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八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第十二淨戒波羅蜜多分之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
與大刍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告具壽舍利子,汝今應為欲證無上正等菩提諸菩薩摩诃薩宣說淨戒波羅蜜多。
時舍利子,蒙佛教敕承佛神力。
先以淨戒波羅蜜多。
教誡教授諸菩薩摩诃薩。
時滿慈子便問具壽舍利子言:雲何應知菩薩持戒。
雲何應知菩薩犯戒。
雲何菩薩所應行處。
雲何菩薩非所行處。
時舍利子,便答具壽滿慈子言:若諸菩薩安住聲聞獨覺作意。
是名菩薩非所行處。
若諸菩薩安住此處應知是為菩薩犯戒。
若諸菩薩行於非處。
是諸菩薩決定不能攝受淨戒波羅蜜多。
若諸菩薩決定不能攝受淨戒波羅蜜多。
是諸菩薩舍本誓願。
若諸菩薩舍本誓願應知是為菩薩犯戒。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修行布施。
回向聲聞或獨覺地。
是名菩薩行於非處。
若諸菩薩行於非處。
應知是為菩薩犯戒。
若諸菩薩安住居家受妙五欲。
應知非為菩薩犯戒。
若諸菩薩行布施時。
回向聲聞或獨覺地。
不求無上正等菩提應知是為菩薩犯戒。
譬如王子應受父王所有教令。
應學王子所應學法。
謂諸王子皆應善學諸工巧處及事業處。
所為乘象乘馬乘車及善持禦弓弩排?刀槊鈎輪奔走跳踯書印算數聲因論等及馀種種工巧事業。
若諸王子能勤習學如是等類順益王法。
雖受五欲種種嬉戲。
而不為王之所诃責。
如是菩薩勤求無上正等菩提。
雖處居家受妙五欲種種嬉戲。
而不違逆一切智智。
若諸菩薩行布施時。
回向聲聞或獨覺地。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於一切智便為非田。
若時若時於一切智已成非田。
爾時爾時不能攝受菩薩淨戒波羅蜜多。
若時若時不能攝受菩薩淨戒波羅蜜多。
爾時爾時遠離所求一切智智。
若時若時遠離所求一切智智。
爾時爾時行於非處。
若時若時行於非處。
爾時爾時犯菩薩戒。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雖複出家受持淨戒。
而不回向無上菩提。
是諸菩薩定不成就菩薩淨戒。
若諸菩薩定不成就菩薩淨戒。
是諸菩薩但有虛名都無實義。
應知彼類不名菩薩。
若諸菩薩雖處居家而受三歸深信三寶。
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是諸菩薩雖複受用五欲樂具。
而於菩薩所行淨戒波羅蜜多常不遠離。
亦名真實持淨戒者,亦名安住菩薩淨戒。
若諸菩薩住菩薩戒。
是諸菩薩常不遠離菩薩淨戒波羅蜜多。
若諸菩薩常不遠離菩薩淨戒波羅蜜多。
是諸菩薩常不遠離一切智智。
若諸菩薩雖多發起五欲相應非理作意。
而起一念無上菩提相應之心即能摧滅。
如多積集迦遮末尼。
一吠琉璃能總映奪。
吠琉璃寶光彩價直。
映奪一切迦遮末尼。
如是菩薩雖多發起五欲相應非理作意。
若起一念無上菩提相應之心普能摧滅。
如迦遮聚一吠琉璃普能映奪令失光彩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執著諸相而行布施。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若諸菩薩行於非處。
是諸菩薩應知名為犯菩薩戒。
菩薩不應執著諸相而行布施。
亦複不應執著無上正等菩提而行布施。
何以故?滿慈子。
諸佛無上正等菩提遠離衆相。
所以者何。
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及十八佛不共法等無量無邊諸佛妙法皆離衆相。
如是菩薩於所行施不應執著。
若諸菩薩於所行施能無執著。
是諸菩薩則能攝受菩薩淨戒波羅蜜多。
疾能證得一切智智。
時滿慈子便問具壽舍利子言:若諸菩薩求一切智智而修行布施。
是諸菩薩豈不執著一切智智。
若諸菩薩起心執著一切智智。
成戒禁齲雲何名為持菩薩戒。
舍利子言:一切智智遠離衆相非方處攝。
一切智智非色蘊不離色蘊。
非受想行識蘊不離受想行識蘊。
一切智智非眼處不離眼處。
非耳鼻舌身意處不離耳鼻舌身意處。
一切智智非色處不離色處。
非聲香味觸法處不離聲香味觸法處。
一切智智非眼界不離眼界。
非耳鼻舌身意界不離耳鼻舌身意界。
一切智智非眼識界不離眼識界。
非耳鼻舌身意識界不離耳鼻舌身意識界。
一切智智非眼觸不離眼觸。
非耳鼻舌身意觸不離耳鼻舌身意觸。
一切智智非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不離眼觸為緣所生諸受。
非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不離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
一切智智非地界。
不離地界。
非水火風空識界不離水火風空識界。
一切智智非因緣不離因緣。
非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不離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
一切智智非無明不離無明。
非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不離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一切智智非布施波羅蜜多不離布施波羅蜜多。
非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不離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智智非内空不離内空。
非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不離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一切智智非真如不離真如。
非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
不離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
一切智智非苦聖谛不離苦聖谛。
非集滅道聖谛不離集滅道聖谛。
一切智智非四靜慮不離四靜慮。
非四無量四無色定不離四無量四無色定。
一切智
與大刍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告具壽舍利子,汝今應為欲證無上正等菩提諸菩薩摩诃薩宣說淨戒波羅蜜多。
時舍利子,蒙佛教敕承佛神力。
先以淨戒波羅蜜多。
教誡教授諸菩薩摩诃薩。
時滿慈子便問具壽舍利子言:雲何應知菩薩持戒。
雲何應知菩薩犯戒。
雲何菩薩所應行處。
雲何菩薩非所行處。
時舍利子,便答具壽滿慈子言:若諸菩薩安住聲聞獨覺作意。
是名菩薩非所行處。
若諸菩薩安住此處應知是為菩薩犯戒。
若諸菩薩行於非處。
是諸菩薩決定不能攝受淨戒波羅蜜多。
若諸菩薩決定不能攝受淨戒波羅蜜多。
是諸菩薩舍本誓願。
若諸菩薩舍本誓願應知是為菩薩犯戒。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修行布施。
回向聲聞或獨覺地。
是名菩薩行於非處。
若諸菩薩行於非處。
應知是為菩薩犯戒。
若諸菩薩安住居家受妙五欲。
應知非為菩薩犯戒。
若諸菩薩行布施時。
回向聲聞或獨覺地。
不求無上正等菩提應知是為菩薩犯戒。
譬如王子應受父王所有教令。
應學王子所應學法。
謂諸王子皆應善學諸工巧處及事業處。
所為乘象乘馬乘車及善持禦弓弩排?刀槊鈎輪奔走跳踯書印算數聲因論等及馀種種工巧事業。
若諸王子能勤習學如是等類順益王法。
雖受五欲種種嬉戲。
而不為王之所诃責。
如是菩薩勤求無上正等菩提。
雖處居家受妙五欲種種嬉戲。
而不違逆一切智智。
若諸菩薩行布施時。
回向聲聞或獨覺地。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於一切智便為非田。
若時若時於一切智已成非田。
爾時爾時不能攝受菩薩淨戒波羅蜜多。
若時若時不能攝受菩薩淨戒波羅蜜多。
爾時爾時遠離所求一切智智。
若時若時遠離所求一切智智。
爾時爾時行於非處。
若時若時行於非處。
爾時爾時犯菩薩戒。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雖複出家受持淨戒。
而不回向無上菩提。
是諸菩薩定不成就菩薩淨戒。
若諸菩薩定不成就菩薩淨戒。
是諸菩薩但有虛名都無實義。
應知彼類不名菩薩。
若諸菩薩雖處居家而受三歸深信三寶。
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是諸菩薩雖複受用五欲樂具。
而於菩薩所行淨戒波羅蜜多常不遠離。
亦名真實持淨戒者,亦名安住菩薩淨戒。
若諸菩薩住菩薩戒。
是諸菩薩常不遠離菩薩淨戒波羅蜜多。
若諸菩薩常不遠離菩薩淨戒波羅蜜多。
是諸菩薩常不遠離一切智智。
若諸菩薩雖多發起五欲相應非理作意。
而起一念無上菩提相應之心即能摧滅。
如多積集迦遮末尼。
一吠琉璃能總映奪。
吠琉璃寶光彩價直。
映奪一切迦遮末尼。
如是菩薩雖多發起五欲相應非理作意。
若起一念無上菩提相應之心普能摧滅。
如迦遮聚一吠琉璃普能映奪令失光彩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執著諸相而行布施。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若諸菩薩行於非處。
是諸菩薩應知名為犯菩薩戒。
菩薩不應執著諸相而行布施。
亦複不應執著無上正等菩提而行布施。
何以故?滿慈子。
諸佛無上正等菩提遠離衆相。
所以者何。
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及十八佛不共法等無量無邊諸佛妙法皆離衆相。
如是菩薩於所行施不應執著。
若諸菩薩於所行施能無執著。
是諸菩薩則能攝受菩薩淨戒波羅蜜多。
疾能證得一切智智。
時滿慈子便問具壽舍利子言:若諸菩薩求一切智智而修行布施。
是諸菩薩豈不執著一切智智。
若諸菩薩起心執著一切智智。
成戒禁齲雲何名為持菩薩戒。
舍利子言:一切智智遠離衆相非方處攝。
一切智智非色蘊不離色蘊。
非受想行識蘊不離受想行識蘊。
一切智智非眼處不離眼處。
非耳鼻舌身意處不離耳鼻舌身意處。
一切智智非色處不離色處。
非聲香味觸法處不離聲香味觸法處。
一切智智非眼界不離眼界。
非耳鼻舌身意界不離耳鼻舌身意界。
一切智智非眼識界不離眼識界。
非耳鼻舌身意識界不離耳鼻舌身意識界。
一切智智非眼觸不離眼觸。
非耳鼻舌身意觸不離耳鼻舌身意觸。
一切智智非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不離眼觸為緣所生諸受。
非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不離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
一切智智非地界。
不離地界。
非水火風空識界不離水火風空識界。
一切智智非因緣不離因緣。
非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不離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
一切智智非無明不離無明。
非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不離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一切智智非布施波羅蜜多不離布施波羅蜜多。
非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不離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智智非内空不離内空。
非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不離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一切智智非真如不離真如。
非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
不離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
一切智智非苦聖谛不離苦聖谛。
非集滅道聖谛不離集滅道聖谛。
一切智智非四靜慮不離四靜慮。
非四無量四無色定不離四無量四無色定。
一切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