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八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言非處者即二乘地。
非諸菩薩所行處故爾時滿慈子問舍利子言:雲何名為菩薩行處。
舍利子言: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作意。
應知是為菩薩行處。
又滿慈子。
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相應作意。
應知是為菩薩行處。
又滿慈子。
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相應作意。
應知是為菩薩行處。
又滿慈子。
菩薩所學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相應作意。
應知是為菩薩行處。
又滿慈子。
菩薩所學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相應作意。
應知是為菩薩行處。
又滿慈子。
菩薩所學空無相無願解脫門相應作意。
應知是為菩薩行處。
又滿慈子。
菩薩所學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相應作意。
應知是為菩薩行處。
又滿慈子。
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相應作意。
應知是為菩薩行處。
又滿慈子。
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相應作意。
應知是為菩薩行處。
又滿慈子。
菩薩所學五眼六神通相應作意。
應知是為菩薩行處。
又滿慈子。
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乃至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應知是為菩薩行處。
若諸菩薩谛故住故行此行處。
應知是為菩薩持戒。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雖經克伽沙數大劫安處居家受妙五欲。
而不發起趣向聲聞獨覺地心。
是諸菩薩應知不名犯菩薩戒。
何以故?滿慈子。
是諸菩薩增上意樂無退壞故。
何等名為增上意樂。
謂定趣求一切智智。
譬如有人於他财物實不劫盜。
枉禁囹圄雖經多時。
而勝意樂常無退壞。
於他财物無劫盜心。
雖與惡人同禁囹圄而不名賊。
如是菩薩雖處居家經於克伽沙數大劫受妙五欲。
而勝意樂常不退壞。
謂常趣求一切智智。
曾不發起二乘之心。
是故不名犯菩薩戒。
若諸菩薩雖經克伽沙數大劫修行梵行。
而起回向二乘地心。
應知不名持淨戒者,何以故?滿慈子。
彼舍淨戒波羅蜜多安住聲聞獨覺乘戒。
若諸菩薩安住聲聞獨覺乘戒不名菩薩。
所以者何。
是諸菩薩遠離淨戒波羅蜜多無心趣求一切智智。
定不能證無上菩提。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起如是心。
我當精勤經爾所劫流轉生死。
定當引起一切智智。
是諸菩薩由起此心。
不能證得一切智智。
時滿慈子便問具壽舍利子言:若諸菩薩心作分限。
我當精勤經爾所劫。
定當證得一切智智。
如是期心有何過失。
而不能得一切智智。
舍利子言:是諸菩薩厭怖生死速求菩提。
由心速故便作分限。
由作分限不能成熟殊勝善根。
由怖生死或求聲聞獨覺乘果。
非作分限而能饒益無量有情。
非作分限而能圓滿無量布施波羅蜜多。
非不圓滿無量布施波羅蜜多。
而能證得一切智智。
若諸菩薩心作分限。
設經克伽沙數大劫。
修行布施波羅蜜多。
而亦不能圓滿布施波羅蜜多。
菩薩布施波羅蜜多無邊際故。
一切智智亦無邊際。
若不圓滿菩薩布施波羅蜜多。
而能證得一切智智無有是處。
是故菩薩欲求無上正等菩提。
不應起心定作分限。
速求證得一切智智。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求證無上正等菩提。
是諸菩薩決定不應心作分限。
修行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
若時若時久處生死修菩薩行。
爾時爾時所修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漸善成熟。
堪能證得一切智智。
如新瓦器盛滿清水。
置於日中如如多時。
水所滋潤如是如是器轉堅牢。
如是菩薩若時若時久處生死修菩薩行。
爾時爾時所修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
漸善成熟堪能證得一切智智。
又滿慈子。
如新瓦瓶盛滿蘇油。
如如經久如是如是津昵漸潤。
由斯堅密有所堪能。
如是菩薩若時若時久處生死修菩薩行。
爾時爾時漸遇多佛及佛弟子信敬供養。
若時若時漸遇多佛及佛弟子信敬供養。
爾時爾時漸蒙多佛及佛弟子教誡教授。
若時若時漸蒙多佛及佛弟子教誡教授。
爾時爾時漸得聞說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若時若時漸得聞說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爾時爾時漸能修習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若時若時漸能修習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爾時爾時漸複圓滿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若時若時漸複圓滿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爾時爾時漸得鄰近一切智智。
若時若時漸得鄰近一切智智。
爾時爾時漸斷諸障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又滿慈子。
諸菩薩摩诃薩若時若時起一切智相應之心。
爾時爾時無容間起緣馀境心。
若時若時無容間起緣馀境心。
爾時爾時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熏心相續漸得圓滿。
由心相續漸圓滿故。
名能引發一切智心。
此心相續無間無斷。
乃至證得一切智智。
如貯蘇瓶如如經久。
如是如是蘇氣熏遍。
不受馀氣之所熏著。
如是菩薩摩诃薩衆起一切智相應之心。
緣馀境心不能間雜。
由無間雜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熏習圓滿。
諸惡魔軍欲伺其便終不能得。
何以故?滿慈子。
若於此境魔伺其便。
是諸菩薩即於此境起一切智相應之心。
由此惡魔不能得便。
如是菩薩若時若時久處生死修行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
爾時爾時漸事多佛及諸弟子。
若時若時漸事
非諸菩薩所行處故爾時滿慈子問舍利子言:雲何名為菩薩行處。
舍利子言: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作意。
應知是為菩薩行處。
又滿慈子。
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相應作意。
應知是為菩薩行處。
又滿慈子。
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相應作意。
應知是為菩薩行處。
又滿慈子。
菩薩所學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相應作意。
應知是為菩薩行處。
又滿慈子。
菩薩所學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相應作意。
應知是為菩薩行處。
又滿慈子。
菩薩所學空無相無願解脫門相應作意。
應知是為菩薩行處。
又滿慈子。
菩薩所學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相應作意。
應知是為菩薩行處。
又滿慈子。
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相應作意。
應知是為菩薩行處。
又滿慈子。
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相應作意。
應知是為菩薩行處。
又滿慈子。
菩薩所學五眼六神通相應作意。
應知是為菩薩行處。
又滿慈子。
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乃至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應知是為菩薩行處。
若諸菩薩谛故住故行此行處。
應知是為菩薩持戒。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雖經克伽沙數大劫安處居家受妙五欲。
而不發起趣向聲聞獨覺地心。
是諸菩薩應知不名犯菩薩戒。
何以故?滿慈子。
是諸菩薩增上意樂無退壞故。
何等名為增上意樂。
謂定趣求一切智智。
譬如有人於他财物實不劫盜。
枉禁囹圄雖經多時。
而勝意樂常無退壞。
於他财物無劫盜心。
雖與惡人同禁囹圄而不名賊。
如是菩薩雖處居家經於克伽沙數大劫受妙五欲。
而勝意樂常不退壞。
謂常趣求一切智智。
曾不發起二乘之心。
是故不名犯菩薩戒。
若諸菩薩雖經克伽沙數大劫修行梵行。
而起回向二乘地心。
應知不名持淨戒者,何以故?滿慈子。
彼舍淨戒波羅蜜多安住聲聞獨覺乘戒。
若諸菩薩安住聲聞獨覺乘戒不名菩薩。
所以者何。
是諸菩薩遠離淨戒波羅蜜多無心趣求一切智智。
定不能證無上菩提。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起如是心。
我當精勤經爾所劫流轉生死。
定當引起一切智智。
是諸菩薩由起此心。
不能證得一切智智。
時滿慈子便問具壽舍利子言:若諸菩薩心作分限。
我當精勤經爾所劫。
定當證得一切智智。
如是期心有何過失。
而不能得一切智智。
舍利子言:是諸菩薩厭怖生死速求菩提。
由心速故便作分限。
由作分限不能成熟殊勝善根。
由怖生死或求聲聞獨覺乘果。
非作分限而能饒益無量有情。
非作分限而能圓滿無量布施波羅蜜多。
非不圓滿無量布施波羅蜜多。
而能證得一切智智。
若諸菩薩心作分限。
設經克伽沙數大劫。
修行布施波羅蜜多。
而亦不能圓滿布施波羅蜜多。
菩薩布施波羅蜜多無邊際故。
一切智智亦無邊際。
若不圓滿菩薩布施波羅蜜多。
而能證得一切智智無有是處。
是故菩薩欲求無上正等菩提。
不應起心定作分限。
速求證得一切智智。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求證無上正等菩提。
是諸菩薩決定不應心作分限。
修行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
若時若時久處生死修菩薩行。
爾時爾時所修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漸善成熟。
堪能證得一切智智。
如新瓦器盛滿清水。
置於日中如如多時。
水所滋潤如是如是器轉堅牢。
如是菩薩若時若時久處生死修菩薩行。
爾時爾時所修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
漸善成熟堪能證得一切智智。
又滿慈子。
如新瓦瓶盛滿蘇油。
如如經久如是如是津昵漸潤。
由斯堅密有所堪能。
如是菩薩若時若時久處生死修菩薩行。
爾時爾時漸遇多佛及佛弟子信敬供養。
若時若時漸遇多佛及佛弟子信敬供養。
爾時爾時漸蒙多佛及佛弟子教誡教授。
若時若時漸蒙多佛及佛弟子教誡教授。
爾時爾時漸得聞說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若時若時漸得聞說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爾時爾時漸能修習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若時若時漸能修習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爾時爾時漸複圓滿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若時若時漸複圓滿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爾時爾時漸得鄰近一切智智。
若時若時漸得鄰近一切智智。
爾時爾時漸斷諸障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又滿慈子。
諸菩薩摩诃薩若時若時起一切智相應之心。
爾時爾時無容間起緣馀境心。
若時若時無容間起緣馀境心。
爾時爾時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熏心相續漸得圓滿。
由心相續漸圓滿故。
名能引發一切智心。
此心相續無間無斷。
乃至證得一切智智。
如貯蘇瓶如如經久。
如是如是蘇氣熏遍。
不受馀氣之所熏著。
如是菩薩摩诃薩衆起一切智相應之心。
緣馀境心不能間雜。
由無間雜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熏習圓滿。
諸惡魔軍欲伺其便終不能得。
何以故?滿慈子。
若於此境魔伺其便。
是諸菩薩即於此境起一切智相應之心。
由此惡魔不能得便。
如是菩薩若時若時久處生死修行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
爾時爾時漸事多佛及諸弟子。
若時若時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