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八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求大菩提行菩薩行。
未證無上正等覺時。
於諸有情作大饒益。
若證無上正等覺時。
亦於有情作大饒益。
般涅槃後亦於無量無邊有情作大饒益。
譬如王子未紹王位。
與諸有情作大饒益。
若紹王位亦與有情作大饒益。
若命終後亦與有情作大饒益。
又滿慈子。
如人事王如如精勤經時漸久。
如是如是爵祿漸增。
如是菩薩求一切智。
如如精勤經時漸久。
如是如是功德漸增。
又滿慈子。
是諸菩薩未證無上正等覺時。
於諸有情以财攝受。
謂以種種衣服飲食卧具醫藥及馀資财。
方便善巧攝受饒益。
若證無上正等覺時。
於諸有情以法攝受。
謂以種種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馀無量無邊佛法攝受饒益。
或以種種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及馀無量無邊佛法攝受饒益。
或以種種施福業事戒福業事修福業事及馀無量世間善法攝受饒益。
般涅槃後亦於無量無邊有情作大饒益。
謂供養佛設利羅故。
或於如來無上正法。
受持讀誦如說修行。
皆得無邊廣大饒益。
謂人天樂或般涅槃或大菩提究竟安樂。
爾時滿慈子謂舍利子言:如是如是誠如所說,仁者所說無不如義。
是故如來應正等覺。
常說仁者聲聞衆中智慧辯才最為第一。
又舍利子,譬如真金。
常與有情作大饒益。
謂未出礦若出礦時若轉變成諸莊嚴具。
若複出賣轉買。
馀物皆與無量無邊有情。
随其所應作大饒益。
如是菩薩修菩薩行。
未證無上正等覺時。
與諸有情作大饒益。
謂以财法随其所應方便善巧攝受饒益。
若證無上正等覺時。
轉妙法輪作大饒益。
謂宣說色蘊常無常等不可得。
宣說受想行識蘊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眼處常無常等不可得。
宣說耳鼻舌身意處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色處常無常等不可得。
宣說聲香味觸法處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眼界常無常等不可得。
宣說耳鼻舌身意界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色界常無常等不可得。
宣說聲香味觸法界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眼識界常無常等不可得。
宣說耳鼻舌身意識界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眼觸常無常等不可得。
宣說耳鼻舌身意觸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眼觸為緣所生諸受常無常等不可得。
宣說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地界常無常等不可得。
宣說水火風空識界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因緣常無常等不可得。
宣說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無明常無常等不可得。
宣說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我常無常等不可得。
宣說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見者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欲界常無常等不可得。
宣說色無色界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如是宣說種種法門。
與諸有情作大饒益。
般涅槃後正法像法及設利羅。
與諸有情作大饒益。
聲聞獨覺無如是事。
是故菩薩摩诃薩衆修菩薩行。
常與有情作大饒益。
由斯故說諸菩薩衆於彼二乘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
爾時佛告阿難陀言:汝應受持舍利子等所說,菩薩摩诃薩衆被大願铠趣大菩提具勝善巧增上意樂。
修行布施波羅蜜多。
舍法舍财無染無著。
時薄伽梵說是經已,具壽舍利子具壽滿慈子具壽阿難陀及馀聲聞。
諸菩薩衆并馀世間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一切大衆。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第十二會戒波羅蜜多分序(西明寺沙門玄則撰) 夫欲儲淨法。
先滌身器。
将越愛流。
前鸠行楫。
居其選也。
特有戒焉。
所以複指名區。
更申玄集。
切身口而流訓。
則一言一行。
斯佛事矣。
因動靜以研機。
則舉足下足。
斯道場矣。
誠崄道之夷蹬。
闇室之凝釭。
度疫之仙丸。
出苦之神馭。
鑒德者之明鏡。
嚴心者之寶鬘。
涉象季之大師。
處塵俗之善友。
雖目之無朕。
抟之不觸。
而芬郁布寫。
類迷疊之盈空。
潔映澄華。
比醍醐之洞色。
含靈所以埏埴。
法界所以彌綸。
善逝法王。
抗之以為明足。
具壽尊者,養之而為淨命。
但簡以行處。
或非處而難遵。
格以正乘。
或他乘而緻爽。
十七群之喧裕尚動王譏。
五百生之掉影。
仍贻佛誡。
矧複臭蓮馥而為盜。
分钏響以成淫。
涅槃為求。
保專精而尚犯。
菩提入願。
受欲樂而猶持。
輕嫌與重性同科。
意防與身遮共品。
谛故住故。
能行所行。
導以随喜。
融以法性。
豈止草系情殷。
木叉義遠。
毒龍卷毒。
怖鴿忘怖。
将被之黎蠢。
栖之常樂。
使八寒流煦。
五熱浮涼。
薜荔失其炎河。
輪圍發其闇渚。
行門允備。
種智克圓。
其五軸單譯。
一如施分。
凡息心之士。
豈不诹焉。
未證無上正等覺時。
於諸有情作大饒益。
若證無上正等覺時。
亦於有情作大饒益。
般涅槃後亦於無量無邊有情作大饒益。
譬如王子未紹王位。
與諸有情作大饒益。
若紹王位亦與有情作大饒益。
若命終後亦與有情作大饒益。
又滿慈子。
如人事王如如精勤經時漸久。
如是如是爵祿漸增。
如是菩薩求一切智。
如如精勤經時漸久。
如是如是功德漸增。
又滿慈子。
是諸菩薩未證無上正等覺時。
於諸有情以财攝受。
謂以種種衣服飲食卧具醫藥及馀資财。
方便善巧攝受饒益。
若證無上正等覺時。
於諸有情以法攝受。
謂以種種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馀無量無邊佛法攝受饒益。
或以種種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及馀無量無邊佛法攝受饒益。
或以種種施福業事戒福業事修福業事及馀無量世間善法攝受饒益。
般涅槃後亦於無量無邊有情作大饒益。
謂供養佛設利羅故。
或於如來無上正法。
受持讀誦如說修行。
皆得無邊廣大饒益。
謂人天樂或般涅槃或大菩提究竟安樂。
爾時滿慈子謂舍利子言:如是如是誠如所說,仁者所說無不如義。
是故如來應正等覺。
常說仁者聲聞衆中智慧辯才最為第一。
又舍利子,譬如真金。
常與有情作大饒益。
謂未出礦若出礦時若轉變成諸莊嚴具。
若複出賣轉買。
馀物皆與無量無邊有情。
随其所應作大饒益。
如是菩薩修菩薩行。
未證無上正等覺時。
與諸有情作大饒益。
謂以财法随其所應方便善巧攝受饒益。
若證無上正等覺時。
轉妙法輪作大饒益。
謂宣說色蘊常無常等不可得。
宣說受想行識蘊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眼處常無常等不可得。
宣說耳鼻舌身意處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色處常無常等不可得。
宣說聲香味觸法處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眼界常無常等不可得。
宣說耳鼻舌身意界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色界常無常等不可得。
宣說聲香味觸法界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眼識界常無常等不可得。
宣說耳鼻舌身意識界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眼觸常無常等不可得。
宣說耳鼻舌身意觸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眼觸為緣所生諸受常無常等不可得。
宣說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地界常無常等不可得。
宣說水火風空識界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因緣常無常等不可得。
宣說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無明常無常等不可得。
宣說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我常無常等不可得。
宣說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見者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欲界常無常等不可得。
宣說色無色界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如是宣說種種法門。
與諸有情作大饒益。
般涅槃後正法像法及設利羅。
與諸有情作大饒益。
聲聞獨覺無如是事。
是故菩薩摩诃薩衆修菩薩行。
常與有情作大饒益。
由斯故說諸菩薩衆於彼二乘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
爾時佛告阿難陀言:汝應受持舍利子等所說,菩薩摩诃薩衆被大願铠趣大菩提具勝善巧增上意樂。
修行布施波羅蜜多。
舍法舍财無染無著。
時薄伽梵說是經已,具壽舍利子具壽滿慈子具壽阿難陀及馀聲聞。
諸菩薩衆并馀世間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一切大衆。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第十二會戒波羅蜜多分序(西明寺沙門玄則撰) 夫欲儲淨法。
先滌身器。
将越愛流。
前鸠行楫。
居其選也。
特有戒焉。
所以複指名區。
更申玄集。
切身口而流訓。
則一言一行。
斯佛事矣。
因動靜以研機。
則舉足下足。
斯道場矣。
誠崄道之夷蹬。
闇室之凝釭。
度疫之仙丸。
出苦之神馭。
鑒德者之明鏡。
嚴心者之寶鬘。
涉象季之大師。
處塵俗之善友。
雖目之無朕。
抟之不觸。
而芬郁布寫。
類迷疊之盈空。
潔映澄華。
比醍醐之洞色。
含靈所以埏埴。
法界所以彌綸。
善逝法王。
抗之以為明足。
具壽尊者,養之而為淨命。
但簡以行處。
或非處而難遵。
格以正乘。
或他乘而緻爽。
十七群之喧裕尚動王譏。
五百生之掉影。
仍贻佛誡。
矧複臭蓮馥而為盜。
分钏響以成淫。
涅槃為求。
保專精而尚犯。
菩提入願。
受欲樂而猶持。
輕嫌與重性同科。
意防與身遮共品。
谛故住故。
能行所行。
導以随喜。
融以法性。
豈止草系情殷。
木叉義遠。
毒龍卷毒。
怖鴿忘怖。
将被之黎蠢。
栖之常樂。
使八寒流煦。
五熱浮涼。
薜荔失其炎河。
輪圍發其闇渚。
行門允備。
種智克圓。
其五軸單譯。
一如施分。
凡息心之士。
豈不诹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