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八十三

關燈
不可勝伏耶。

    滿慈子言:一切菩薩若初發心若已得不退。

    若坐菩提座。

    當知一切不可勝伏。

    何以故舍利子,是諸菩薩一切惡緣。

    不能令舍本誓願故。

    謂諸菩薩發菩提心。

    於諸有情欲常饒益。

    如是二事誓願堅牢。

    一切惡緣不能傾動。

    若諸菩薩安住此心。

    二乘惡魔不能勝伏。

    又舍利子,如諸如來若初成佛。

    若已成佛住百千歲。

    俱不舍離一切智心。

    於一切時成一切智。

    如是菩薩若初發心。

    若已得不退。

    若坐菩提座。

    於一切時緣一切智。

    求證作意未嘗暫舍。

    舍利子言:若如是者菩薩諸位有何差别。

    滿慈子言:菩薩諸位心無差别。

    但有成佛遲速不同。

    謂菩薩心初中後位。

    皆求引發無上菩提。

    安住此心常無退轉。

    又舍利子,如阿羅漢終不退失阿羅漢心。

    謂無漏心必無退轉。

    菩薩亦爾終不退失大菩提心。

    又舍利子於意雲何。

    若阿羅漢心有退失。

    彼是真實阿羅漢不。

    舍利子言:不也具壽。

    若阿羅漢心有退失。

    當知彼為增上慢者,決定未得阿羅漢果。

    滿慈子言:菩薩亦爾若有菩薩退菩提心。

    當知彼先自稱菩薩非真菩薩。

    是增上慢污菩薩衆。

    如穢螺蝸污澄清水不堪飲用。

    舍利子言:如是如是,當知彼類無知蔽心自稱菩薩。

    實未得入真菩薩數但有虛名。

    譬如丈夫男根成就有根缺者自稱丈夫。

    彼有虛言而無實義。

    菩薩亦爾退菩提心。

    但有虛名非真菩薩。

    如缺根者名半擇迦。

    退菩提心名僞菩薩。

    是故菩薩初中後位決定不退大菩提心。

    若退此心便非菩薩。

     爾時滿慈子問舍利子言:若諸菩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

    當起何等相應作意。

    舍利子言:若諸菩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

    應正發起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一切菩薩法應安住如是作意。

    若諸菩薩住此作意修行布施。

    是諸菩薩即能回向一切智智。

    若諸菩薩如是回向一切智智。

    是諸菩薩攝受布施波羅蜜多。

    若諸菩薩不能回向一切智智。

    是諸菩薩所行布施。

    不名布施波羅蜜多。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行布施時作是思惟。

    我舍少分不舍少分。

    我施此物不舍此物。

    我施彼類不施彼類。

    是諸菩薩由此思惟障一切智。

    經久乃能得一切智。

    多時布施波羅蜜多乃得圓滿。

    是故菩薩欲不障礙一切智智。

    欲疾證得一切智智。

    欲令布施波羅蜜多疾得圓滿。

    應離如是分别思惟。

    應舍一切分。

    應施一切物。

    於一切類應平等施。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

    應住布施波羅蜜多。

    應於布施波羅蜜多如是而祝若諸菩薩於日初分。

    能以種種上妙飲食。

    供養克伽沙數有情。

    既供養已複施上妙黃金色衣。

    於日中分亦以種種上妙飲食。

    供養克伽沙數有情。

    既供養已複施上妙黃金色衣。

    於日後分亦以種種上妙飲食。

    供養克伽沙數有情。

    既供養已複施上妙黃金色衣。

    於夜三分亦複如是,如是布施經於克伽沙數大劫常無間斷。

    是諸菩薩如是施已,若不回求一切智智。

    雖名布施而非布施波羅蜜多。

    若能回求一切智智。

    乃名布施波羅蜜多。

    謂布施時不作分限。

    随多随少發廣大心。

    普緣有情總施一切。

    如是菩薩行布施時。

    雖不舍多布施一切而成布施波羅蜜多。

    所以者何。

    為欲證得無量佛法而行布施波羅蜜多。

    若布施時心有限量。

    定不能證無量佛法。

    若諸菩薩心有限量而行布施。

    是諸菩薩定不能證一切智智。

    定於布施波羅蜜多不能圓滿。

    是故菩薩欲證無量一切智智。

    應當發起無限量心而行布施。

    若諸菩薩有限量心而行布施。

    是諸菩薩攝受慳吝不能永舍。

    不能攝受一切智智。

    與此相違乃能證得一切智智。

    圓滿布施波羅蜜多。

     又滿慈子。

    諸菩薩衆欲行布施應起是心。

    我當修行無限量施。

    乃至未證無上菩提。

    於諸有情且行财施。

    若證無上正等菩提。

    於諸有情當行法施。

    謂若未證無上菩提。

    且於有情以财攝受。

    令離貧苦得世間樂。

    若證無上正等菩提。

    當於有情以法攝受。

    令離煩惱得出世樂。

    如人事王。

    先得衣食養活妻子。

    後得王意多獲珍财。

    自身妻子俱受富貴安隐快樂。

    如是菩薩求證無上正等菩提。

    修多百千難行苦行。

    先以财施攝受有情令離世間諸貧窮苦。

    後證無上正等覺時以無染法教誡教授諸有情類。

    令其解脫生死衆苦。

    又滿慈子。

    如多百千諸有情類。

    奉事王子晝夜精勤。

    王子爾時随分資給衣服飲食卧具等事。

    後登王位随昔勤勞。

    量所堪任重賜爵祿。

    或主事業或主川原。

    或主大城或主關防。

    或主村邑或主軍戎。

    如是菩薩求一切智。

    未證無上正等覺時。

    先以資财攝有情類。

    後證無上正等覺時。

    随諸有情覺慧差别。

    以無上法教誡教授。

    令其安住阿羅漢果或不還果或一來果或預流果或十善業道或菩薩勝位。

    又滿慈子。

    是諸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