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八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前所說諸有情數。
如是一一男子女人。
各如十方無量無數無邊世界克伽沙等大劫而住念念。
化作如前所說無量惡魔。
一一惡魔各複化作如前所說無量勇健象馬軍等。
亦不能令不退菩薩心有轉變。
又舍利子,於意雲何。
爾所有情成阿羅漢。
一一化作爾所惡魔。
一一惡魔具大神力。
如是神力與不退轉一菩薩心所有神力何者為勝。
舍利子言:不退菩薩摩诃薩心所有神力於彼為勝。
所以者何。
不退菩薩摩诃薩心所有神力。
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不可宣說。
世尊複告舍利子言:於意雲何。
不退菩薩摩诃薩心所有神力。
於前所說無量無邊具大神通諸阿羅漢所有神力。
誰能說彼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
舍利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者,唯佛世尊乃能說彼不退菩薩摩诃薩心所有神力。
於前所說無量無邊具大神通諸阿羅漢所有神力。
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所以者何。
不退菩薩摩诃薩心所有神力。
除一切智相應之心所有神力無能及者,由此因緣不退菩薩摩诃薩心所有神力。
唯佛能知唯佛能說。
於馀神力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
爾時佛告舍利子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何以故?舍利子,不退菩薩摩诃薩心。
無馀有情能令轉變。
亦無如實知者說者,唯有如來應正等覺。
知彼菩薩不退轉心。
為諸有情如實宣說。
爾時滿慈子問舍利子言:何因緣故不退菩薩摩诃薩心不可轉變。
舍利子言:如諸菩薩行布施時。
無不皆緣一切智智。
其心堅固不可傾動。
如是證得不退轉時。
心不随緣而有轉變。
又滿慈子。
譬如有人善解斷事。
曾於無量長者居士商賈衆中。
數數斷事有匮乏故。
頻於長者居士等所借便财物。
恐他來索無力酬還。
遂依附王冀免拘絷。
時諸債主怖畏王故。
不敢牽掣挫辱彼人。
所以者何。
彼所依附王力甚大難可當敵。
如是菩薩若初發心若不退轉。
皆由依附一切智智有大神力。
一切獨覺及阿羅漢。
皆不能令心有變動。
又滿慈子。
如人依王雖極貧匮而不被辱。
如是菩薩依一切智智。
二乘惡魔不能傾動。
而能降伏一切惡魔。
於彼二乘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
是故菩薩欲不退轉。
常應依止一切智智。
修菩薩行勿樂馀乘。
滿慈子言:何等菩薩為諸獨覺聲聞所勝。
舍利子言:若諸菩薩聞說獨覺聲聞勝事。
心生欣慕作是念言:我當雲何得如是法。
亦深樂著贊二乘教。
是諸菩薩由起如斯非理作意。
便為一切獨覺聲聞之所勝伏。
時滿慈子便問具壽舍利子言:何緣說此菩薩作意名非理耶。
舍利子言此能障礙一切智智。
令能引發一切智心漸微漸遠故。
名菩薩非理作意。
如瑜伽師欲證實際。
欣樂趣入正性離生。
若貪瞋癡遇緣現起。
令能引發阿羅漢心。
有障有礙漸微漸遠。
是故說為非理作意。
如是菩薩求大菩提。
若起二乘相應作意。
障一切智損菩提心。
是故名為非理作意。
若諸菩薩有此作意。
便為二乘之所勝伏。
時滿慈子便白具壽舍利子言:若諸菩薩發起二乘相應作意。
便為二乘之所勝伏。
當知不入諸菩薩數。
何以故?舍利子,夫為菩薩唯求無上正等菩提。
若起二乘相應作意。
違本所欲不能證得一切智故。
如預流者煩惱現行。
便違所求若智若斷勤求智斷故名預流。
非煩惱行有勤求義。
何以故?舍利子,夫預流者求二遍知。
一智遍知。
二斷遍知。
煩惱現行二求俱壞故。
預流者常應精勤求智遍知滅諸煩惱。
如是菩薩若起二乘相應作意。
便違菩薩本所希求一切智智。
若諸菩薩遠離希求一切智智心及心所。
則不名為真實菩薩。
何以故?舍利子,夫菩薩者要常希求一切智智心無間斷。
若諸菩薩住菩薩心。
二乘惡魔不能勝伏。
而能勝伏二乘惡魔。
如善射夫住所習處。
不為一切怨敵所伏。
能伏怨敵離諸怖畏。
如是菩薩住菩薩心。
一切惡緣所不能壞。
能壞一切衆魔事業。
若聞宣說二乘法教。
便作是念。
我當證得無上菩提。
為諸有情亦當宣說如是法教。
如今世尊能寂如來應正等覺。
為諸獨覺聲聞種性補特伽羅。
宣說二乘相應法教。
我未來世得作佛時。
亦為如是諸有情類。
說如是教令獲利樂。
如是菩薩方便善巧住菩薩心。
雖聞二乘相應法教而無所損。
謂雖聞彼相應法教而於二乘無所貪染。
如是菩薩住菩薩心。
不為二乘惡魔勝伏而能勝伏二乘惡魔。
如瑜伽師於境及定俱得善巧不可勝伏。
所以者何。
心於境定已善修治得自在故。
如是菩薩住菩薩心。
二乘惡魔不能勝伏。
所以者何。
是諸菩薩於菩薩心常不離故。
爾時舍利子問滿慈子言:一切菩薩若初發心。
若已得不退。
若坐菩提座。
皆
如是一一男子女人。
各如十方無量無數無邊世界克伽沙等大劫而住念念。
化作如前所說無量惡魔。
一一惡魔各複化作如前所說無量勇健象馬軍等。
亦不能令不退菩薩心有轉變。
又舍利子,於意雲何。
爾所有情成阿羅漢。
一一化作爾所惡魔。
一一惡魔具大神力。
如是神力與不退轉一菩薩心所有神力何者為勝。
舍利子言:不退菩薩摩诃薩心所有神力於彼為勝。
所以者何。
不退菩薩摩诃薩心所有神力。
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不可宣說。
世尊複告舍利子言:於意雲何。
不退菩薩摩诃薩心所有神力。
於前所說無量無邊具大神通諸阿羅漢所有神力。
誰能說彼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
舍利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者,唯佛世尊乃能說彼不退菩薩摩诃薩心所有神力。
於前所說無量無邊具大神通諸阿羅漢所有神力。
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所以者何。
不退菩薩摩诃薩心所有神力。
除一切智相應之心所有神力無能及者,由此因緣不退菩薩摩诃薩心所有神力。
唯佛能知唯佛能說。
於馀神力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
爾時佛告舍利子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何以故?舍利子,不退菩薩摩诃薩心。
無馀有情能令轉變。
亦無如實知者說者,唯有如來應正等覺。
知彼菩薩不退轉心。
為諸有情如實宣說。
爾時滿慈子問舍利子言:何因緣故不退菩薩摩诃薩心不可轉變。
舍利子言:如諸菩薩行布施時。
無不皆緣一切智智。
其心堅固不可傾動。
如是證得不退轉時。
心不随緣而有轉變。
又滿慈子。
譬如有人善解斷事。
曾於無量長者居士商賈衆中。
數數斷事有匮乏故。
頻於長者居士等所借便财物。
恐他來索無力酬還。
遂依附王冀免拘絷。
時諸債主怖畏王故。
不敢牽掣挫辱彼人。
所以者何。
彼所依附王力甚大難可當敵。
如是菩薩若初發心若不退轉。
皆由依附一切智智有大神力。
一切獨覺及阿羅漢。
皆不能令心有變動。
又滿慈子。
如人依王雖極貧匮而不被辱。
如是菩薩依一切智智。
二乘惡魔不能傾動。
而能降伏一切惡魔。
於彼二乘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
是故菩薩欲不退轉。
常應依止一切智智。
修菩薩行勿樂馀乘。
滿慈子言:何等菩薩為諸獨覺聲聞所勝。
舍利子言:若諸菩薩聞說獨覺聲聞勝事。
心生欣慕作是念言:我當雲何得如是法。
亦深樂著贊二乘教。
是諸菩薩由起如斯非理作意。
便為一切獨覺聲聞之所勝伏。
時滿慈子便問具壽舍利子言:何緣說此菩薩作意名非理耶。
舍利子言此能障礙一切智智。
令能引發一切智心漸微漸遠故。
名菩薩非理作意。
如瑜伽師欲證實際。
欣樂趣入正性離生。
若貪瞋癡遇緣現起。
令能引發阿羅漢心。
有障有礙漸微漸遠。
是故說為非理作意。
如是菩薩求大菩提。
若起二乘相應作意。
障一切智損菩提心。
是故名為非理作意。
若諸菩薩有此作意。
便為二乘之所勝伏。
時滿慈子便白具壽舍利子言:若諸菩薩發起二乘相應作意。
便為二乘之所勝伏。
當知不入諸菩薩數。
何以故?舍利子,夫為菩薩唯求無上正等菩提。
若起二乘相應作意。
違本所欲不能證得一切智故。
如預流者煩惱現行。
便違所求若智若斷勤求智斷故名預流。
非煩惱行有勤求義。
何以故?舍利子,夫預流者求二遍知。
一智遍知。
二斷遍知。
煩惱現行二求俱壞故。
預流者常應精勤求智遍知滅諸煩惱。
如是菩薩若起二乘相應作意。
便違菩薩本所希求一切智智。
若諸菩薩遠離希求一切智智心及心所。
則不名為真實菩薩。
何以故?舍利子,夫菩薩者要常希求一切智智心無間斷。
若諸菩薩住菩薩心。
二乘惡魔不能勝伏。
而能勝伏二乘惡魔。
如善射夫住所習處。
不為一切怨敵所伏。
能伏怨敵離諸怖畏。
如是菩薩住菩薩心。
一切惡緣所不能壞。
能壞一切衆魔事業。
若聞宣說二乘法教。
便作是念。
我當證得無上菩提。
為諸有情亦當宣說如是法教。
如今世尊能寂如來應正等覺。
為諸獨覺聲聞種性補特伽羅。
宣說二乘相應法教。
我未來世得作佛時。
亦為如是諸有情類。
說如是教令獲利樂。
如是菩薩方便善巧住菩薩心。
雖聞二乘相應法教而無所損。
謂雖聞彼相應法教而於二乘無所貪染。
如是菩薩住菩薩心。
不為二乘惡魔勝伏而能勝伏二乘惡魔。
如瑜伽師於境及定俱得善巧不可勝伏。
所以者何。
心於境定已善修治得自在故。
如是菩薩住菩薩心。
二乘惡魔不能勝伏。
所以者何。
是諸菩薩於菩薩心常不離故。
爾時舍利子問滿慈子言:一切菩薩若初發心。
若已得不退。
若坐菩提座。
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