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八十

關燈
空無性自性空。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

    令勤修學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

    令勤修學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

    令勤修學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

    令勤修學空無相無願解脫門。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

    令勤修學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

    令勤修學淨觀地種性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

    令勤修學陀羅尼門三摩地門。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

    令勤修學五眼六神通。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

    令勤修學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

    令勤修學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随好。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

    令勤修學無忘失法恒住舍性。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

    令勤修學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

    令勤修學一切菩薩摩诃薩行。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

    令勤修學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是故聲聞於一切智及此資糧亦有助力。

    若諸獨覺能為福田受菩薩施。

    謂諸菩薩緣彼福田施資身具。

    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是故獨覺於一切智及此資糧亦有助力。

    然諸聲聞獨覺作意。

    於一切智及此資糧俱無助力。

    所以者何。

    聲聞獨覺相應作意。

    於二乘地有勝助力。

    於諸菩薩所求無上正等菩提及此資糧極不随順。

    謂厭生死欣般涅槃。

    舍大菩提及有情類故。

    制菩薩定不應起獨覺聲聞相應作意。

    由彼作意於諸菩薩所求佛果所益有情俱不随順又滿慈子。

    諸聲聞乘於諸菩薩摩诃薩衆所求無上正等菩提有大恩德。

    謂為菩薩摩诃薩衆宣說一切波羅蜜多及馀勝行相應教法教授教誡。

    令勤修學速得圓滿。

    亦與菩薩作淨福田。

    受菩薩施令諸菩薩疾得圓滿菩提資糧。

    由此聲聞於諸菩薩有大恩德。

    是故菩薩方便善巧。

    觀諸有情及一切法。

    於一切智及此資糧。

    無不皆有随順恩德。

    諸阿羅漢若智若心。

    於菩薩乘亦有恩德。

    謂若無彼則無所遮。

    雲何可言諸菩薩衆不應發起阿羅漢心。

    亦不應修阿羅漢智。

    由遮彼故菩薩引發菩提資糧速得圓滿。

    疾能證得一切智智。

    故阿羅漢若智若心於菩薩乘亦有恩德。

    謂令菩薩得一切智。

    窮未來際利樂有情。

    一切獨覺若智若心於菩薩乘亦有恩德。

    謂若無彼則無所遮。

    雲何可言諸菩薩衆不應發起獨覺乘心。

    亦不應修獨覺乘智。

    由遮彼故菩薩引發菩提資糧速得圓滿。

    疾能證得一切智智。

    故諸獨覺若智若心於菩薩乘亦有恩德。

    謂令菩薩得一切智。

    窮未來際利樂有情。

    又觀二乘心智下劣。

    菩薩修學增上心智。

    若無二乘下劣心智。

    菩薩不應修增上者,如說菩薩若心若智有漏無漏。

    唯除如來應正等覺若心若智。

    於馀一切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無等無等等。

    是故一切聲聞獨覺若智若心。

    於一切智亦有少分随順勢力。

    如是菩薩方便善巧。

    觀諸有情及一切法。

    於一切智及此資糧無不皆有随順勢力。

    故於一切心無厭舍。

     又滿慈子。

    諸菩薩摩诃薩修行布施波羅蜜多。

    雖有棄舍珍财等事。

    而於彼事無取相想。

    謂若棄舍一切法相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欲為有情作大饒益。

    便能證得一切智智。

    若不舍相回向菩提。

    欲為有情作大饒益。

    終不能得一切智智。

    若諸菩薩能獲種種金銀等寶。

    雖名得利而未名為能得大利。

    若諸菩薩能舍種種金銀等寶。

    乃可名為能得大利。

    若諸菩薩能舍衆相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欲為有情作大饒益。

    乃名能得無上善利。

    若諸菩薩作轉輪王。

    統四洲界得大自在。

    雖名得利。

    而未名為能得大利。

    若諸菩薩舍四洲界轉輪王位乃可名為能得大利。

    若諸菩薩能舍衆相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欲為有情作大饒益。

    乃名能得無上善利。

    若諸菩薩作欲界王統攝欲界。

    得大自在。

    雖名得利而未名為能得大利。

    若諸菩薩能舍欲界自在王位。

    乃可名為能得大利。

    若諸菩薩能舍衆相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欲為有情作大饒益。

    乃名能得無上善利。

    若諸有情棄舍衆相。

    得預流果或一來果或不還果或阿羅漢果或獨覺菩提。

    雖名得利而未名為能得大利。

    若諸有情棄舍衆相。

    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欲為有情作大饒益。

    乃名能得無上善利。

    若得無上正等菩提。

    於諸利中最上最勝無能及者,所以者何。

    諸菩薩衆所求無上正等菩提。

    能為有情作大饒益。

    聲聞獨覺及諸異生無此事故。

    若諸菩薩普緣十方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及弟子衆想。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