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八十

關燈
△第十一布施波羅蜜多分之二 複次滿慈子。

    菩薩摩诃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

    一切行中最初應學無染布施波羅蜜多。

    何以故?滿慈子。

    若學布施波羅蜜多。

    無始世來所習慳垢即便遠離。

    身心相續漸能親近一切智智。

    是故菩薩若時若時一切智智相應作意相續現前。

    爾時爾時漸次能近一切智智。

    若時若時漸次能近一切智智。

    爾時爾時漸遠聲聞及獨覺地。

    若時若時漸遠聲聞及獨覺地。

    爾時爾時漸複鄰近一切智智。

    又滿慈子。

    如天雨時置甕迥處承水漸滿。

    如是滿時由諸雨渧長時連注匪唯初後。

    如是菩薩求一切智。

    非初心起即能證得。

    亦非後時坐菩提座最後心起獨能證得。

    然由初心相續乃至坐菩提座。

    最後心起展轉相資。

    得一切智求一切智。

    初中後心無不皆能引一切智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要由諸心展轉相續。

    伏斷障法方成辦故。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欲疾證得無上菩提。

    不應令心有所間雜。

    時滿慈子便問具壽舍利子言:齊何名為諸菩薩衆心無間雜。

    舍利子言:若諸菩薩非理作意現在前時能正觀察。

    此能随順一切智智非為違逆。

    此諸菩薩能如實知我今所起非理作意。

    於一切智能為助伴。

    謂我所起非理作意。

    能引有身令於生死相續久住饒益有情。

    我身若無非理作意。

    資引令住即便斷滅。

    尚不能令自行圓滿。

    豈能饒益他諸有情。

    齊此名為諸菩薩衆心無間雜。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能觀諸法若順若違。

    皆能助引一切智智。

    此諸菩薩方便善巧觀一切法。

    皆能随順所求無上正等菩提。

    不為順違心所間雜。

    能於違境心不生瞋。

    於順境中心不起愛。

    若違若順皆能正知。

    為資助緣引一切智。

    如是菩薩於一切時一切境中心無間雜。

     又滿慈子。

    譬如有人為他囚執将詣殺處。

    其人惶怖更無馀想。

    唯作是念。

    我今不久定當為他之所殺害。

    諸菩薩衆亦複如是,若常思惟一切智智。

    無馀作意於中間起。

    是諸菩薩於一切時。

    不為馀心之所間雜。

     又滿慈子。

    譬如有人多赍珍财入於曠野。

    其中多有兇暴劫賊。

    彼人爾時更無馀想唯作是念。

    我於何時。

    當出如斯險難之處。

    得至豐樂安隐國土。

    諸菩薩衆亦複如是,若常思惟一切智智。

    諸馀作意無容得起。

    是諸菩薩身意清淨。

    不為馀心之所間雜。

     又滿慈子。

    譬如有人曾行劫盜王所訪括。

    其人惶恐竊入市厘。

    於雜鬧處欲自藏隐。

    正值其中搖鈴聲鼓。

    宣王教令欲相掩捉。

    彼人爾時更無馀想。

    唯作是念勿我今時為他識知而見擒絷。

    諸菩薩衆亦複如是,欲證無上正等菩提。

    若常思惟一切智智。

    諸馀作意無容間起。

    是諸菩薩於修行時。

    不為馀心之所間雜。

     又滿慈子。

    譬如金師有持百金來授其手語言:此物王遣付汝令造種種妙莊嚴具。

    宜急用意一月使成。

    如期不成或複粗惡。

    當斬汝首定不相赦。

    金師聞已身心戰怖。

    晝夜精勤竭思營造。

    未曾暫起諸馀作意。

    唯作是念。

    我當雲何如王所期嚴具成辦。

    其人乃至嚴具未成。

    中間雖有飲食等事。

    而都不作飲食等想。

    但於金所心心相續。

    思構變易作莊嚴具。

    何以故滿慈子彼極愛重自身命故。

    於是金師如期成辦妙莊嚴具。

    持至王所而白王言:王所遣作妙莊嚴具今已總成。

    王見歡喜慰喻彼言:汝大勤勞能随我敕。

    應十二月營構乃成。

    汝一月中即能總辦。

    遂以多物而賞賜之。

    諸菩薩衆亦複如是,從初發心乃至最後金剛喻定将現在前。

    中間曾無異心間雜。

    唯求引發一切智智。

    如彼金師惜身命故。

    乃至嚴具未得總成。

    於其中間曾無異想間雜營造莊嚴具心。

    菩薩亦然。

    重菩提故。

    乃至未證無上菩提。

    心常思惟一切智智。

    無馀作意於中間起。

    齊此名為心無間雜。

     若諸菩薩求一切智。

    能如是住無間雜心。

    精進修行趣菩提行。

    能速圓滿菩提資糧。

    馀菩薩衆經無數劫。

    有間雜心修菩薩行。

    乃得無上正等菩提資糧圓滿。

    此菩薩衆不經百劫即能圓滿。

    何以故?滿慈子。

    是諸菩薩求一切智。

    諸馀作意無容暫起於中間雜大菩提心。

    故無雜心修菩薩行。

    不經百劫即能圓滿。

    證得無上菩提資糧。

    有間雜心多時相續。

    不能成辦菩提資糧。

    無間雜心少時相續。

    即能成辦菩提資糧。

    刹那刹那常增進故。

    如是菩薩欲求無上正等菩提。

    能引資糧速圓滿者,應勤方便無倒引發無間雜心。

    若得此心則易證得一切智智。

     爾時滿慈子問舍利子言:無間雜心以何為性。

    何等作意能間雜心。

    由彼此心名有間雜。

    諸菩薩衆雲何避之。

    舍利子言:若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