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七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第十一布施波羅蜜多分之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
在室羅筏。
住誓多林給孤獨園。
與大刍衆千三百人俱。
爾時世尊告舍利子,諸菩薩摩诃薩修行布施波羅蜜多時。
經久如方得圓滿。
時舍利子便白佛言:無上正法佛為根本。
佛為導首。
佛為所依。
唯願世尊,宣說開示令刍衆聞已受持。
世尊爾時再三命勸舍利子言:汝今應為諸菩薩摩诃薩。
宣說布施波羅蜜多。
爾時具壽舍利子,蒙佛再三殷勤命勸承佛神力。
先以布施波羅蜜多。
教誡教授諸菩薩摩诃薩言:若菩薩摩诃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
應緣一切智智以大悲為上首。
修行布施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诃薩緣一切智智大悲為上首。
修行布施波羅蜜多。
是菩薩摩诃薩則能攝受一切智智。
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複次諸菩薩摩诃薩甯以無記心行於布施或不行施。
終不以回向二乘地心而行布施。
何以故?諸菩薩摩诃薩應怖聲聞獨覺地故。
爾時滿慈子問舍利子言:何因何緣諸菩薩摩诃薩應怖聲聞及獨覺地。
舍利子言:勿諸菩薩摩诃薩衆謂一切智與二乘等故我令怖。
時滿慈子複問具壽舍利子言:諸菩薩施與聲聞施有何差别。
舍利子言:聲聞行施回向涅槃阿羅漢果。
菩薩行施回向菩提一切智智。
是謂差别。
又滿慈子。
如有二人俱行布施。
一緣王位而求勝果。
彼行施時作如是念。
願我由此作大國王。
統領八方皆得自在。
彼随此願後得為王匡化世間自在安樂。
一緣臣位而求勝果。
彼行施時作如是念。
願我由此得作大臣。
王所愛念委任驅策。
随王所欲皆能成辦。
彼由此願終不為王。
雖此二人俱行布施。
而随所願果有勝劣。
菩薩聲聞行施亦爾。
謂諸菩薩行布施時。
緣一切智智大悲為上首。
以所修行與有情共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由此能得一切智智。
若聲聞衆行布施時。
緣聲聞果自求解脫。
不求無上正等菩提。
菩薩聲聞雖俱行施。
而随意願果有勝劣一由施故得一切智智。
一由施故得聲聞果。
是謂差别。
又滿慈子。
譬如有人修行布施求作長者或作居士。
複有一人修行布施。
願為長者居士僮仆當知菩薩聲聞行施勝劣意願亦複如是, 爾時滿慈子贊舍利子言:所說譬喻甚為希有。
善能開顯二施差别。
我亦當說二施譬喻。
謂如有人持百千寶。
詣巨富者作如是言:今以此物奉上仁者,願相攝受作親僮仆。
所有事業我皆能辦。
諸聲聞衆行施亦然。
願作如來親近弟子。
菩薩不爾是謂差别。
又舍利子,如有女人舍王宮樂。
持百千寶竊詣長者或商主家。
而語彼言:今奉此寶願相納受以為妻室。
畢身承事終不虧違。
如是聲聞修行布施。
但欲求作如來弟子。
菩薩不然是謂差别。
時舍利子便贊具壽滿慈子言:善能辯說二施譬喻甚為希有。
謂諸聲聞無巧方便。
所行布施取聲聞果。
若諸菩薩有巧方便。
所行布施普為攝受一切有情得一切智。
又滿慈子。
若菩薩摩诃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
一切行中應先行施。
作如是念。
我今所造此惠施業。
施十方界一切有情。
令永解脫惡趣生死。
未發無上菩提心者令速發心。
已發無上菩提心者令永不退。
若於無上正等菩提已不退者,令速圓滿一切智智。
如是菩薩思惟外境不離内心。
攝諸善根令其漸次皆得增長。
是諸菩薩若時若時攝受善根護令不退。
此諸菩薩爾時爾時展轉鄰近一切智智。
是諸菩薩若時若時漸得鄰近一切智智。
此諸菩薩爾時爾時善根圓滿。
趣向無上正等菩提。
能盡未來利樂一切。
又滿慈子。
諸菩薩摩诃薩修行布施作是思惟。
若諸有情眼所照處。
願彼一切皆得如是我所惠舍飲食等物。
若諸有情受我所施飲食等物。
随己所須少分受用。
持馀轉施他諸有情。
彼諸有情少分受用。
複持轉施諸馀有情。
如是展轉盡有情界皆同受用我所施物。
我由如是布施因緣。
攝受善根量無邊際。
複持如是無量善根。
普施十方諸有情類。
皆永解脫惡趣生死。
未發無上菩提心者令速發心。
已發無上菩提心者令永不退。
若於無上正等菩提已不退者,令速圓滿一切智智。
是諸菩薩若時若時。
攝受善根展轉增長。
此諸菩薩爾時爾時攝受一切波羅蜜多。
是諸菩薩若時若時攝受一切波羅蜜多。
此諸菩薩爾時爾時展轉鄰近一切智智。
當知如是諸菩薩衆方便善巧。
雖施少物而獲無量布施善根。
何以故?滿慈子。
以布施心境無分限回向證得一切智故。
又滿慈子。
諸菩薩摩诃薩修行布施生如是心。
我施善根勿招馀果。
唯證無上正等菩提。
能盡未來利樂一切。
如是回向無上菩提非馀果者,乃名布施波羅蜜多。
普令一切波羅蜜多皆得圓滿。
若無後心緣一切智回向
在室羅筏。
住誓多林給孤獨園。
與大刍衆千三百人俱。
爾時世尊告舍利子,諸菩薩摩诃薩修行布施波羅蜜多時。
經久如方得圓滿。
時舍利子便白佛言:無上正法佛為根本。
佛為導首。
佛為所依。
唯願世尊,宣說開示令刍衆聞已受持。
世尊爾時再三命勸舍利子言:汝今應為諸菩薩摩诃薩。
宣說布施波羅蜜多。
爾時具壽舍利子,蒙佛再三殷勤命勸承佛神力。
先以布施波羅蜜多。
教誡教授諸菩薩摩诃薩言:若菩薩摩诃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
應緣一切智智以大悲為上首。
修行布施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诃薩緣一切智智大悲為上首。
修行布施波羅蜜多。
是菩薩摩诃薩則能攝受一切智智。
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複次諸菩薩摩诃薩甯以無記心行於布施或不行施。
終不以回向二乘地心而行布施。
何以故?諸菩薩摩诃薩應怖聲聞獨覺地故。
爾時滿慈子問舍利子言:何因何緣諸菩薩摩诃薩應怖聲聞及獨覺地。
舍利子言:勿諸菩薩摩诃薩衆謂一切智與二乘等故我令怖。
時滿慈子複問具壽舍利子言:諸菩薩施與聲聞施有何差别。
舍利子言:聲聞行施回向涅槃阿羅漢果。
菩薩行施回向菩提一切智智。
是謂差别。
又滿慈子。
如有二人俱行布施。
一緣王位而求勝果。
彼行施時作如是念。
願我由此作大國王。
統領八方皆得自在。
彼随此願後得為王匡化世間自在安樂。
一緣臣位而求勝果。
彼行施時作如是念。
願我由此得作大臣。
王所愛念委任驅策。
随王所欲皆能成辦。
彼由此願終不為王。
雖此二人俱行布施。
而随所願果有勝劣。
菩薩聲聞行施亦爾。
謂諸菩薩行布施時。
緣一切智智大悲為上首。
以所修行與有情共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由此能得一切智智。
若聲聞衆行布施時。
緣聲聞果自求解脫。
不求無上正等菩提。
菩薩聲聞雖俱行施。
而随意願果有勝劣一由施故得一切智智。
一由施故得聲聞果。
是謂差别。
又滿慈子。
譬如有人修行布施求作長者或作居士。
複有一人修行布施。
願為長者居士僮仆當知菩薩聲聞行施勝劣意願亦複如是, 爾時滿慈子贊舍利子言:所說譬喻甚為希有。
善能開顯二施差别。
我亦當說二施譬喻。
謂如有人持百千寶。
詣巨富者作如是言:今以此物奉上仁者,願相攝受作親僮仆。
所有事業我皆能辦。
諸聲聞衆行施亦然。
願作如來親近弟子。
菩薩不爾是謂差别。
又舍利子,如有女人舍王宮樂。
持百千寶竊詣長者或商主家。
而語彼言:今奉此寶願相納受以為妻室。
畢身承事終不虧違。
如是聲聞修行布施。
但欲求作如來弟子。
菩薩不然是謂差别。
時舍利子便贊具壽滿慈子言:善能辯說二施譬喻甚為希有。
謂諸聲聞無巧方便。
所行布施取聲聞果。
若諸菩薩有巧方便。
所行布施普為攝受一切有情得一切智。
又滿慈子。
若菩薩摩诃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
一切行中應先行施。
作如是念。
我今所造此惠施業。
施十方界一切有情。
令永解脫惡趣生死。
未發無上菩提心者令速發心。
已發無上菩提心者令永不退。
若於無上正等菩提已不退者,令速圓滿一切智智。
如是菩薩思惟外境不離内心。
攝諸善根令其漸次皆得增長。
是諸菩薩若時若時攝受善根護令不退。
此諸菩薩爾時爾時展轉鄰近一切智智。
是諸菩薩若時若時漸得鄰近一切智智。
此諸菩薩爾時爾時善根圓滿。
趣向無上正等菩提。
能盡未來利樂一切。
又滿慈子。
諸菩薩摩诃薩修行布施作是思惟。
若諸有情眼所照處。
願彼一切皆得如是我所惠舍飲食等物。
若諸有情受我所施飲食等物。
随己所須少分受用。
持馀轉施他諸有情。
彼諸有情少分受用。
複持轉施諸馀有情。
如是展轉盡有情界皆同受用我所施物。
我由如是布施因緣。
攝受善根量無邊際。
複持如是無量善根。
普施十方諸有情類。
皆永解脫惡趣生死。
未發無上菩提心者令速發心。
已發無上菩提心者令永不退。
若於無上正等菩提已不退者,令速圓滿一切智智。
是諸菩薩若時若時。
攝受善根展轉增長。
此諸菩薩爾時爾時攝受一切波羅蜜多。
是諸菩薩若時若時攝受一切波羅蜜多。
此諸菩薩爾時爾時展轉鄰近一切智智。
當知如是諸菩薩衆方便善巧。
雖施少物而獲無量布施善根。
何以故?滿慈子。
以布施心境無分限回向證得一切智故。
又滿慈子。
諸菩薩摩诃薩修行布施生如是心。
我施善根勿招馀果。
唯證無上正等菩提。
能盡未來利樂一切。
如是回向無上菩提非馀果者,乃名布施波羅蜜多。
普令一切波羅蜜多皆得圓滿。
若無後心緣一切智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