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中國文明
關燈
小
中
大
為未受過教育的群衆的宗教,雖然受到儒家文人學士的鄙視,但也得到了一定的寬容。
三、秦帝國 在中國長達數千年的曆史上,有過三次大革命,它們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和社會結構。
第一次發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結束了領主封建制,創立了實行中央集權制的帝國;第二次發生于1911年,它結束了帝國,建立了民國;第三次在1949年,建立了共一産一黨一領導的政權。
策動第一次大革命的是秦國的領一導一人。
秦地處中國西北部的渭河流域,這-地理位置本身有助于秦獲得勝利,因為渭河流域大部分地區難攻易守。
秦統治者可以進攻東面的其他國家而無後顧之憂。
地處邊遠地區的位置也使秦軍隊由于經常要對蠻族作戰而處于戰備狀态。
事實上,秦人是最早用鋼制武器取代青銅武器、用騎兵取代戰車兵的中國人。
秦勝利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公元前318年,秦占領了四川的産糧大平原;這大大地擴大了秦的地盤、增強了秦的力量,使秦與中國其他國家的關系有點如同早先馬其頓與諸希臘城邦的關系那樣。
最後,秦統治者是些能幹而又野心勃勃的現實主義者,率先應用法家學說,将所有權力集中到自己手上。
憑借上述這些有利條件,秦統治者不斷地擴大自己的屬地,征服周圍一個又一個國家。
當時的人恐懼地稱"秦為野獸",把秦無情的擴張比做"蠶食"。
到公元前221年,秦統治者成為全中國的主人,他采用了始皇帝的稱号。
始皇帝就是"第一個皇帝"。
他的繼承人将為"第二個皇帝",這樣一代一代傳下去,"至千萬世,傳之無窮"。
新皇帝開始将早先在本國取得輝煌成功的法家學說應用到全中國。
他廢除了所有的封建國家和王國,将廣闊的國土劃分為若幹行政區,每一行政區都配備一批由中央政一府任命,并向中央政一府負責的官員。
他還解除了除他自己軍隊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裝;下令遷徙各國的舊貴族到首都,以便監視他們;把秦原來的衛戍部隊派到全國各地。
此外,新皇帝還通過絞一度量衡和貨币來實行經濟集中化。
從後來的曆史看,中國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廢棄了早先在請王國發展起來的寫法衆多的語言文字,而代之以全中國都能理解的統一文字。
這種統一文字由于中國文字所具有的一性一質,證明是一種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統一的粘合劑。
這種文字不是以表示一個詞的語音成分的若幹注音符号為基礎,而是由大量的書寫符号即漢字所組戍,每一漢字表示一個物體或一個一抽一象概念。
這種方法正同于西方的數字表示法。
盡避西方人可以把"5"念成five、funf、cinque或cinq,但所有西方人都知道符号"5"的意思是什麼。
漢字這種表意文字的情況也是如此,它們有意義而無聲音。
它們和數字一樣,可以表示既念,但每個讀者念的時候卻可以根據自己的方言發音。
因之,秦朝這種新的統一文字(它經過數次修改後一直存在到現在〕是所有受過教育的中國人都能閱讀并理解的,盡避他們所一操一的方言常常彼此聽不懂。
基于同一原因,這種文字也是外國人所能理解的,所以,受過教育的日本人、朝鮮人或越南人都能閱讀漢文,但不會說一個漢字。
這種文字對中國後來的民族統一,對中國文化對整個東亞的影響來說,其重要一性一是不難想象的。
從後來的曆史看,當時的這些改革不管其理由多麼充分,卻侵害了許多既得利益集一團一,引起了激烈的反對。
就文人學士而言,情況尤其如此,因為法家的學說和政策是他們最憎惡的。
因此,始皇帝決定下令"焚書",使文人學士喪失知識方面的靠山。
于是,所有的經典都被付之一炬,隻有那些有實用價值的書,如醫學、農業和蔔筮方面的書,給保存了下來。
但是,"焚書"計劃實際上失敗了,因為那些文人學土不惜冒一切風險把書藏起來,或者在交出之前将它們整本地背下來。
後來,秦王朝覆滅之後,傳統文獻中的大部分作品又由于先前藏下的書和老人們的回憶而恢複原狀。
不過,秦的迫害有效地阻抑了周時期所特有的百家争鳴的局面。
中國思想上的黃金時代結束了。
知識方面的損失由于更有效地利用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所帶來的顯著經濟效益而得到抵銷。
度量衡和貨币的統一促進了經濟發展。
修築的馳道網以首都為中心,向各方伸展到大部分邊遠地區。
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這些馳道,皇帝統一了中國兩輪車的車軸長度&mdash&mdash這一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因為車輪在松散的沙土上留下了很深的車轍,使每一輛車子要麼循着現有的車轍走,要麼以新的車軸來适應之。
皇帝還利用國家的統一和力量将疆界向南擴展到現在的越南。
在西北面,擊退了遊牧部落,為了防止他們卷土重來,還修築了世界聞名的長城。
長城西起内蒙古,東至大海,延袤1400哩。
為了完成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緻2000多年後的今天,人們仍要談起這一事實:有10O萬人為修築長城而死去,長城的每一塊石頭都值一條人命。
正如文人學上詛咒皇帝"焚書"那樣,老百姓都為築長城的事咒罵皇帝。
正是這種普遍的憎惡,加上秦王朝缺乏能幹的繼承人,說明了民衆奮起造反和公元前207年、也就是始皇帝去世才四年時秦王朝覆滅的原因。
不過,秦的統治雖然如此短命,卻給中國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記。
中國已由分封制的國家改變為中央集權制的帝國,并一直存在到2O世紀。
如果說中國的西方名宇(China)由秦(Ch'in)而來,那是恰當的。
四、漢帝國 秦始皇一舉廢除了分封制度,不過,繼秦而起的漢皇帝更重實際且謹慎,他先略微恢複一點分封制,然後再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
在開頭時,他将封地授予他的兒子們和近親,不過這些封地的面積比從前周時期的封建國家的面積要小;而且,它們被散置在由國家官員直接治理的行政區之間。
後來,公元前127年時,漢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規定嫡長子隻可繼承封地的一半,餘下的封地分給其他子弟。
于是,封地不斷縮小,其重要一性一也不斷下降,僅僅成為大地産。
秦始皇建立的帝國結構又漸漸恢複,隻是沒有原先的恐懼
三、秦帝國 在中國長達數千年的曆史上,有過三次大革命,它們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和社會結構。
第一次發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結束了領主封建制,創立了實行中央集權制的帝國;第二次發生于1911年,它結束了帝國,建立了民國;第三次在1949年,建立了共一産一黨一領導的政權。
策動第一次大革命的是秦國的領一導一人。
秦地處中國西北部的渭河流域,這-地理位置本身有助于秦獲得勝利,因為渭河流域大部分地區難攻易守。
秦統治者可以進攻東面的其他國家而無後顧之憂。
地處邊遠地區的位置也使秦軍隊由于經常要對蠻族作戰而處于戰備狀态。
事實上,秦人是最早用鋼制武器取代青銅武器、用騎兵取代戰車兵的中國人。
秦勝利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公元前318年,秦占領了四川的産糧大平原;這大大地擴大了秦的地盤、增強了秦的力量,使秦與中國其他國家的關系有點如同早先馬其頓與諸希臘城邦的關系那樣。
最後,秦統治者是些能幹而又野心勃勃的現實主義者,率先應用法家學說,将所有權力集中到自己手上。
憑借上述這些有利條件,秦統治者不斷地擴大自己的屬地,征服周圍一個又一個國家。
當時的人恐懼地稱"秦為野獸",把秦無情的擴張比做"蠶食"。
到公元前221年,秦統治者成為全中國的主人,他采用了始皇帝的稱号。
始皇帝就是"第一個皇帝"。
他的繼承人将為"第二個皇帝",這樣一代一代傳下去,"至千萬世,傳之無窮"。
新皇帝開始将早先在本國取得輝煌成功的法家學說應用到全中國。
他廢除了所有的封建國家和王國,将廣闊的國土劃分為若幹行政區,每一行政區都配備一批由中央政一府任命,并向中央政一府負責的官員。
他還解除了除他自己軍隊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裝;下令遷徙各國的舊貴族到首都,以便監視他們;把秦原來的衛戍部隊派到全國各地。
此外,新皇帝還通過絞一度量衡和貨币來實行經濟集中化。
從後來的曆史看,中國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廢棄了早先在請王國發展起來的寫法衆多的語言文字,而代之以全中國都能理解的統一文字。
這種統一文字由于中國文字所具有的一性一質,證明是一種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統一的粘合劑。
這種文字不是以表示一個詞的語音成分的若幹注音符号為基礎,而是由大量的書寫符号即漢字所組戍,每一漢字表示一個物體或一個一抽一象概念。
這種方法正同于西方的數字表示法。
盡避西方人可以把"5"念成five、funf、cinque或cinq,但所有西方人都知道符号"5"的意思是什麼。
漢字這種表意文字的情況也是如此,它們有意義而無聲音。
它們和數字一樣,可以表示既念,但每個讀者念的時候卻可以根據自己的方言發音。
因之,秦朝這種新的統一文字(它經過數次修改後一直存在到現在〕是所有受過教育的中國人都能閱讀并理解的,盡避他們所一操一的方言常常彼此聽不懂。
基于同一原因,這種文字也是外國人所能理解的,所以,受過教育的日本人、朝鮮人或越南人都能閱讀漢文,但不會說一個漢字。
這種文字對中國後來的民族統一,對中國文化對整個東亞的影響來說,其重要一性一是不難想象的。
從後來的曆史看,當時的這些改革不管其理由多麼充分,卻侵害了許多既得利益集一團一,引起了激烈的反對。
就文人學士而言,情況尤其如此,因為法家的學說和政策是他們最憎惡的。
因此,始皇帝決定下令"焚書",使文人學士喪失知識方面的靠山。
于是,所有的經典都被付之一炬,隻有那些有實用價值的書,如醫學、農業和蔔筮方面的書,給保存了下來。
但是,"焚書"計劃實際上失敗了,因為那些文人學土不惜冒一切風險把書藏起來,或者在交出之前将它們整本地背下來。
後來,秦王朝覆滅之後,傳統文獻中的大部分作品又由于先前藏下的書和老人們的回憶而恢複原狀。
不過,秦的迫害有效地阻抑了周時期所特有的百家争鳴的局面。
中國思想上的黃金時代結束了。
知識方面的損失由于更有效地利用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所帶來的顯著經濟效益而得到抵銷。
度量衡和貨币的統一促進了經濟發展。
修築的馳道網以首都為中心,向各方伸展到大部分邊遠地區。
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這些馳道,皇帝統一了中國兩輪車的車軸長度&mdash&mdash這一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因為車輪在松散的沙土上留下了很深的車轍,使每一輛車子要麼循着現有的車轍走,要麼以新的車軸來适應之。
皇帝還利用國家的統一和力量将疆界向南擴展到現在的越南。
在西北面,擊退了遊牧部落,為了防止他們卷土重來,還修築了世界聞名的長城。
長城西起内蒙古,東至大海,延袤1400哩。
為了完成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緻2000多年後的今天,人們仍要談起這一事實:有10O萬人為修築長城而死去,長城的每一塊石頭都值一條人命。
正如文人學上詛咒皇帝"焚書"那樣,老百姓都為築長城的事咒罵皇帝。
正是這種普遍的憎惡,加上秦王朝缺乏能幹的繼承人,說明了民衆奮起造反和公元前207年、也就是始皇帝去世才四年時秦王朝覆滅的原因。
不過,秦的統治雖然如此短命,卻給中國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記。
中國已由分封制的國家改變為中央集權制的帝國,并一直存在到2O世紀。
如果說中國的西方名宇(China)由秦(Ch'in)而來,那是恰當的。
四、漢帝國 秦始皇一舉廢除了分封制度,不過,繼秦而起的漢皇帝更重實際且謹慎,他先略微恢複一點分封制,然後再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
在開頭時,他将封地授予他的兒子們和近親,不過這些封地的面積比從前周時期的封建國家的面積要小;而且,它們被散置在由國家官員直接治理的行政區之間。
後來,公元前127年時,漢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規定嫡長子隻可繼承封地的一半,餘下的封地分給其他子弟。
于是,封地不斷縮小,其重要一性一也不斷下降,僅僅成為大地産。
秦始皇建立的帝國結構又漸漸恢複,隻是沒有原先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