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中國文明

關燈
和壓迫。

    因之,漢帝國繁榮了四個世紀,約相當于羅馬帝國的統治時間。

     漢帝國就其遼闊的領土來說,也和羅馬帝國相似。

    在最初的60年間,漢統治者主要是集中全力恢複國家的力量和鞏固王朝的統治。

    但是,到了"好戰的皇帝"武帝(公元前141-87年)時期,帝國的疆界大大地向四面八方擴展。

    南面的部落地區被并吞,不過在帝國的這一部分地區開始由一操一漢語的人居支配地位之前,經過了長達好幾個世紀的中國人移居該地區和當地諸民族被同化的過程。

    最大的擴張發生于西面,在西面,中國探險隊穿過中亞,與印度西北部的貴霜帝國建立了聯系,從而大大增加了取道絲綢之路的貿易量(見第七章第二節)。

     遊牧匈奴在騎兵方面占有很大的優勢,因為他們擁有大量的取之不盡的馬匹。

    事實上,中國人為了他們騎兵部隊所需的馬匹,也隻好與遊牧部落進行貿易交往。

    但是,中國人擁有一種起決定一性一作用的新式武器,那就是他們在封建戰争後期發明的一弩一。

    一弩一上裝有鈎弓弦的機括,一闆扳機,就射一出矢來。

    比起普通的弓,一弩一的射程更遠,穿透力更強。

    由于這種武器和大帝國可調度的種種資源,漢朝時期的中國疆域已開始初步呈現現在所具的規模。

     不僅在領土範圍上,而且在人口數量上,漢帝國也可與羅馬帝國相比較。

    公元1年的人口調查(據說是比較準确的)表明,漢帝國有1220萬戶人家,總人口是5960萬人。

    而奧古斯都(公元前27-公元14年)時期羅馬帝國的人口據估計是,在歐洲有300O至5000萬人,在亞洲要稍微少一些,在非洲有不到2000萬人。

     居漢帝國之首的是皇帝,他不僅被授予全部的世俗權力,而且還要對其臣民的實際的幸福和繁榮負責。

    對皇帝本人尊嚴的強調體現在他日常活動的各個方面&mdash&mdash體現在他主持的朝廷或神殿的長時間的儀式中,體現在為每一種場合所規定穿的長袍上,體現在有大群的官吏、朝臣、太監和妃妾侍侯在他身邊,有漂亮的馬車供他去旅行,還有宏大的陵墓供人們日後用莊重的儀式去安放他的遺體。

     居皇帝之下的是兩名高級官吏,相當于現代的總理和首相。

    他們經常與皇帝接觸,負責政一府的實際工作。

    在他們之下的是九卿,分掌如下職責:宗教禮儀,宮殿警衛,照管禦一用車馬,懲處罪犯,接受外國領一導一人的敬意和貢物,記錄皇族、宗室的名籍,征收國家稅收,管理帝國财政。

     除中央政一府之外,還有往下依次管理州、郡、縣、鄉的地方官僚機構。

    基層官吏分派到如下任務:征收捐稅(包括谷物、紡織品或現金),捉拿罪犯,維護公路、運河和糧倉,提一供驿馬和一連串的驿站來維持帝國的郵政。

     據說,公元1世紀時,官僚機構中一共有官吏13萬名,平均每400或500個居民僅攤到一名。

    與總人口相比,官吏的數目夠小的;在中國整個曆史上,這也很典型,可以解釋為帝國政一府所起的作用頗有限。

    中國有句諺語說,"治理國家猶如煮一條小魚:不宜過分"。

    因而,在現代世界中被認為理所當然的那些為社會服務的職責,中國曆代政一府均不承擔,上述九卿的職責可清楚地表明這一點。

    更确切地說,中國政一府的主要作用在于征收捐稅、保衛國家免遭外來進攻和鞏固王朝不受内部颠覆。

     官僚是個特權集一團一,但不是世襲的。

    漢時期,發明了一項獨特的制度,就是通過全國競争一性一考試來選拔文職人員。

    公元前124年,建立了一種帝國大學,招收的學生是專為政一府部門培養的。

    學校不斷擴大,到公元前1世紀下半葉,學生總數達3000人;在漢時代結束前,學生總數已達30000人。

    當考試這種形式後來獲得充分發展時,考試分三種級别舉行;通過任何一級的考試均可獲得三種學位中的一種。

    這三種學位大緻相當于西方大學中的學土、碩士和博士。

    原則上,所有的人都可參加考試,可實際上,由于投考者需經過長期的學習,隻有那些富家子弟才具備資格。

    不過另一方面,村莊、氏族或行會的捐贈也常常使窮人的孩子得到求學的機會。

     由于考試是以儒家經典為基礎,所以帝國實際上是由儒家學者根據德家原則進行治理。

    每個官吏都被分派到自己家鄉以外的地方去做官,以保證他不能利用自己的職位在當地發展家族勢力。

    結果,形成一個行政制度,其效率和反應靈敏的程度遠遠超過現代以前的任何别的行政制度。

    實際上,文職人員的選拔視功績而定,是中國帝國制度從秦始皇起一直持續到20世紀的一個主要因素。

    不過,考試制度還有另外一面。

    由于它是以隻承認一家學說為基礎,這就産生一種頑固的正統觀念,并引起一部分知識分子的傲慢,而這些東西正是若幹世紀後中國随西方的入侵而敗落的一個原因。

     雖然中國跨入近代以後由于科學和工業的落後而受到極大損害,但在漢時期,中國的情況則完全不同。

    那時,中國在技術上與歐亞其餘地區并肩而行;在許多領域還處于領先的地位,并一直維持到最近幾個世紀。

    在漢時期的數百年間,中國最重要的發明有水力磨、可大大提高馬的使用效率的馬肩轭、鑄鐵技術、造紙術和陶器上釉術。

    破布制成的優質紙從約公元100年起就有了,并很快取代了書寫用的笨重的木片和竹條。

    但是由于紙不象木片那樣經久耐用,而且它早在印刷術發明之前很久就有了,所以不能不有悖常理地認為,某些書的散失應歸咎于紙。

    雖然造紙術這一偉大發明對後世來說具有無可估價的重要一性一,但從保存中國文學作品的角度看,這一發明也許過早了。

    不過,最終使瓷器得以産生的陶器上釉術的發明是一個純粹的福音。

    那些上釉陶器不僅達到藝術創作的水平,而且從講究衛生出發也是一大進步;因為光滑的瓷器比從前使用的粗糙的陶器或木制器皿更易保持清潔。

     漢時期在文學方面的卓越貢獻主要表現在撰寫曆史上。

    曆史著作是一個指望用過去的經驗來指導現在的民族所歡迎的。

    中國的五部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春秋》)裡包含有大量的各種史料。

    但是公元前1世紀時,出現了一部其内容比那時以前的任何一部著作都要全面、複雜得多的曆史著作。

     這部曆史著作就是《史記》。

    《史記》是父子兩代人合寫的,不過通常認為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