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中國文明
關燈
小
中
大
》,即占蔔用書。
這部書充滿民間流傳的預兆和占蔔術。
例如: 如果一隻公羊沖撞樹籬,而且回不來或進不去,那麼,你要做的事将完全失敗。
第二部是《書經》,即曆史書。
此書由周朝早期的曆史文件和演說辭組成,不過其中有些材料據現在所知,是後人僞造的。
第三部是《詩經》,即詩集,由約300首詩組成,其中大部分詩始于周朝初期。
第四部是《禮經》,即儀禮書,由最廣泛的哲學見解至最詳細的日常生活行為準則彙編而成。
最後一部是《春秋經》,是一部簡短的編年體曆史書,記載了公元前722年至481年間影響魯國或在魯國發生的諸重大事件。
魯國是孔子的祖國,這部編年史是孔于按照傳統,依據較早的地方記錄整理而成的。
從這些經典轉向研究、利用它們的哲學導師,比較起來最為傑出的是孔子。
他的影響極度深遠且持久,所以過去2O00年間,中國人生活方式的特點可以公正地用一個詞即"儒教"來表示。
孔子(孔夫子的拉丁名字,即孔大師)于公元前551年出身于下等貴族的一個貧困家庭,他必須在這個世界上求得成功。
而他當時面臨的世界是沒有希望的,到處是封建割據的混亂狀态,無論在宗教還是世俗方面,都沒有一個較高的權力可以赢得國民的忠誠。
這種情形驅使孔子周遊于諸朝廷之間,希望尋得一位統治者,能采納他關于理想政治的見解。
他确實得到過幾個較小的職位,但他對實際政治的影響實在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他轉而教育年青人,希望他們能較有效地貫徹他的訓導。
孔子終于發現自己的特長并加以發揮。
他證明自己是一個具有罕見的熱情和擅長教育的教師。
他的教導和他個人的品格都記錄在《論語》一書中,此書最古老的本子似乎成于他去世約一百年時。
這書不是一部以殉難結尾的充滿自我犧牲的史詩,但是它記錄了一個人的迷人的個一性一&mdash&mdash明智、仁慈、為其成年時的愚笨而苦惱;這些記錄使人相信,他能夠恢複平靜,此外,他還具有一種可取的幽默感。
孔子的學說從根本上說是保守的。
他不打算損害現存的社會秩序和社會關系,主張"君君、臣臣、父父、于子"。
不過,在他堅持統治者有統治的權力的同時,他還堅持統治者應在正确的道德原則的基礎上進行統治。
他和柏拉圖一樣,要國王做賢者;認為,如果他們具有一個紳士的五條美德&mdash&mdash誠實、正直、忠誠、恩惠和仁一愛一(也就是通人情),他們就能成為賢者。
孔子在迷信嚴重、恐懼超自然物的時代裡,也是一個理一性一主義者。
當時的人堅信夢在預言方面的重要一性一、種種占蔔術以及死者的靈魂具有令人畏懼的力量。
孔子雖然承認鬼神和上帝,但在其學說中基本上對它們持置之不理的态度。
他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又說,"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的學說在他生前并沒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說貫徹了。
但是它們最終流行了,并成為國家的正式教義。
其一個原因在于,他的觀點從根本上說是保守的,他接受現狀,這自然受到上層統治者的歡迎。
另一原因是,他強調道德原則,堅認道德原則是恰當地行使權力的先決條件。
最後,孔子為在他去世兩個半世紀後,随着帝國政一府的建立而成為必不可少的官吏們提一供了一門官一場哲學。
正如一位著名的儒家學者在提醒漢朝的締造者時所說的,"你可以在馬背上赢得天下,但不能在馬背上治理天下。
" 公元前2世紀,孔子學說被宣布為帝國的官方教義,其經典著作成為學者和政治家的主要研憲對象。
直到20O0多年後,也就是1911年滿族王朝覆滅為止,孔子學說一直在中國居統治地位。
實際上,即使那時以後,孔子的影響也還繼續存在,因為總司令蔣介石權力主張要獻身于孔子學說,要運用孔學的原則來解決民國所存在的問題。
直到現在,台灣的民族主義政權仍将孔子的生日作為國家節日&mdash&mdash教師節來慶祝。
孔子學說之後,中國最有影響的哲學是道家學說。
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這兩家學說正好相互補充,滿足了中國人民在理智和感情上的需要。
孔子學說強調的是禮儀、順從和社會責任,而道家學說則強調個人的種種奇念怪想和順從大自然的偉大模一式。
這一模一式被解釋為"道",也就是"路",所以道家學說的信徒現被稱為道教徒。
順從道的關鍵在于抛棄志向,避開榮譽和責任,在沉思冥想中回歸大自然。
理想的臣民有粗一大的骨胳、強壯的肌肉和空空如也的腦袋;而理想的統治者則是"清心寡欲地治理人民&hellip&hellip填飽肚子。
&hellip無為而治。
" 與孔子學說和道家學說完全不同的是法家學說。
法家人物都是些注重實踐的政治家,而不是哲學家;他們關心的是改革社會,以加強他們所奉事的諸侯的力量,使諸侯們能進行戰争,用武力統一國家。
他們認為貴族的存在已不合時宜,要用國家的軍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衆則需被強迫從事生産勞動.他們把商人和學者看作是些可有可無或多餘的人,因此不可寬容待之。
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要由法律加以詳細的規定,法律是專為促進國家的經濟和軍事力量而制定的。
指導統治者行為的不應是受儒家學者贊美的仁慈和公正這些傳統的美德,而應是現實政治中的種種需求,不管這些需求的内容是什麼。
法家的這些原則為秦統治者所采納時,其效能顯示了出來。
秦統治者利用這些原則開始征服其他諸侯,建立第一個帝國。
然後他們又用一慣無情的手段将嚴密的組織擴大到全國,不過,其結果正如我們将看到的,引起了一個反作用,使帝國在其創立者去世後沒幾年就被推翻。
法家學說信譽掃地,而儒家學說則如前所述,被長期推崇為官方的教義。
不過,在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法家的一個勝利,因為要由政一府來保護和支持一家官方教義,這正是法家的一個原則。
誠然,勝利了的儒家學者從未掀起過官方正統思想守護者所特有的迫害異端的狂一熱;相反,他們滿足于獨占社會尊重和政一府職位。
這樣,其他學派被漸漸淡忘了;道教因為吸收了民間流傳的各種迷信和有關一精一靈、惡魔的傳說,成
這部書充滿民間流傳的預兆和占蔔術。
例如: 如果一隻公羊沖撞樹籬,而且回不來或進不去,那麼,你要做的事将完全失敗。
第二部是《書經》,即曆史書。
此書由周朝早期的曆史文件和演說辭組成,不過其中有些材料據現在所知,是後人僞造的。
第三部是《詩經》,即詩集,由約300首詩組成,其中大部分詩始于周朝初期。
第四部是《禮經》,即儀禮書,由最廣泛的哲學見解至最詳細的日常生活行為準則彙編而成。
最後一部是《春秋經》,是一部簡短的編年體曆史書,記載了公元前722年至481年間影響魯國或在魯國發生的諸重大事件。
魯國是孔子的祖國,這部編年史是孔于按照傳統,依據較早的地方記錄整理而成的。
從這些經典轉向研究、利用它們的哲學導師,比較起來最為傑出的是孔子。
他的影響極度深遠且持久,所以過去2O00年間,中國人生活方式的特點可以公正地用一個詞即"儒教"來表示。
孔子(孔夫子的拉丁名字,即孔大師)于公元前551年出身于下等貴族的一個貧困家庭,他必須在這個世界上求得成功。
而他當時面臨的世界是沒有希望的,到處是封建割據的混亂狀态,無論在宗教還是世俗方面,都沒有一個較高的權力可以赢得國民的忠誠。
這種情形驅使孔子周遊于諸朝廷之間,希望尋得一位統治者,能采納他關于理想政治的見解。
他确實得到過幾個較小的職位,但他對實際政治的影響實在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他轉而教育年青人,希望他們能較有效地貫徹他的訓導。
孔子終于發現自己的特長并加以發揮。
他證明自己是一個具有罕見的熱情和擅長教育的教師。
他的教導和他個人的品格都記錄在《
這書不是一部以殉難結尾的充滿自我犧牲的史詩,但是它記錄了一個人的迷人的個一性一&mdash&mdash明智、仁慈、為其成年時的愚笨而苦惱;這些記錄使人相信,他能夠恢複平靜,此外,他還具有一種可取的幽默感。
孔子的學說從根本上說是保守的。
他不打算損害現存的社會秩序和社會關系,主張"君君、臣臣、父父、于子"。
不過,在他堅持統治者有統治的權力的同時,他還堅持統治者應在正确的道德原則的基礎上進行統治。
他和柏拉圖一樣,要國王做賢者;認為,如果他們具有一個紳士的五條美德&mdash&mdash誠實、正直、忠誠、恩惠和仁一愛一(也就是通人情),他們就能成為賢者。
孔子在迷信嚴重、恐懼超自然物的時代裡,也是一個理一性一主義者。
當時的人堅信夢在預言方面的重要一性一、種種占蔔術以及死者的靈魂具有令人畏懼的力量。
孔子雖然承認鬼神和上帝,但在其學說中基本上對它們持置之不理的态度。
他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又說,"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的學說在他生前并沒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說貫徹了。
但是它們最終流行了,并成為國家的正式教義。
其一個原因在于,他的觀點從根本上說是保守的,他接受現狀,這自然受到上層統治者的歡迎。
另一原因是,他強調道德原則,堅認道德原則是恰當地行使權力的先決條件。
最後,孔子為在他去世兩個半世紀後,随着帝國政一府的建立而成為必不可少的官吏們提一供了一門官一場哲學。
正如一位著名的儒家學者在提醒漢朝的締造者時所說的,"你可以在馬背上赢得天下,但不能在馬背上治理天下。
" 公元前2世紀,孔子學說被宣布為帝國的官方教義,其經典著作成為學者和政治家的主要研憲對象。
直到20O0多年後,也就是1911年滿族王朝覆滅為止,孔子學說一直在中國居統治地位。
實際上,即使那時以後,孔子的影響也還繼續存在,因為總司令蔣介石權力主張要獻身于孔子學說,要運用孔學的原則來解決民國所存在的問題。
直到現在,台灣的民族主義政權仍将孔子的生日作為國家節日&mdash&mdash教師節來慶祝。
孔子學說之後,中國最有影響的哲學是道家學說。
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這兩家學說正好相互補充,滿足了中國人民在理智和感情上的需要。
孔子學說強調的是禮儀、順從和社會責任,而道家學說則強調個人的種種奇念怪想和順從大自然的偉大模一式。
這一模一式被解釋為"道",也就是"路",所以道家學說的信徒現被稱為道教徒。
順從道的關鍵在于抛棄志向,避開榮譽和責任,在沉思冥想中回歸大自然。
理想的臣民有粗一大的骨胳、強壯的肌肉和空空如也的腦袋;而理想的統治者則是"清心寡欲地治理人民&hellip&hellip填飽肚子。
&hellip無為而治。
" 與孔子學說和道家學說完全不同的是法家學說。
法家人物都是些注重實踐的政治家,而不是哲學家;他們關心的是改革社會,以加強他們所奉事的諸侯的力量,使諸侯們能進行戰争,用武力統一國家。
他們認為貴族的存在已不合時宜,要用國家的軍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衆則需被強迫從事生産勞動.他們把商人和學者看作是些可有可無或多餘的人,因此不可寬容待之。
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要由法律加以詳細的規定,法律是專為促進國家的經濟和軍事力量而制定的。
指導統治者行為的不應是受儒家學者贊美的仁慈和公正這些傳統的美德,而應是現實政治中的種種需求,不管這些需求的内容是什麼。
法家的這些原則為秦統治者所采納時,其效能顯示了出來。
秦統治者利用這些原則開始征服其他諸侯,建立第一個帝國。
然後他們又用一慣無情的手段将嚴密的組織擴大到全國,不過,其結果正如我們将看到的,引起了一個反作用,使帝國在其創立者去世後沒幾年就被推翻。
法家學說信譽掃地,而儒家學說則如前所述,被長期推崇為官方的教義。
不過,在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法家的一個勝利,因為要由政一府來保護和支持一家官方教義,這正是法家的一個原則。
誠然,勝利了的儒家學者從未掀起過官方正統思想守護者所特有的迫害異端的狂一熱;相反,他們滿足于獨占社會尊重和政一府職位。
這樣,其他學派被漸漸淡忘了;道教因為吸收了民間流傳的各種迷信和有關一精一靈、惡魔的傳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