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我們的黃金時代嗎?
關燈
小
中
大
但是,這種情況也許可與部铎時代的英國相比;在都铎時代的英國,用一位權威人士的話說,"幾乎每一種想象都帶有一種戀一屍一癖的色彩。
" 因此,伊麗莎白時代的人們生活在一個并非與今天過于不同的時代。
他們經曆了冷戰和熱戰、經濟混亂和社會混亂、令人不安的智力挑戰和一再發生的鼠疫。
如果他們當初放棄希望、陷于絕望,那是可以理解的。
回顧過去,很清楚,如果當初出現這樣的反應,那是無益的、會帶來災難的。
20世紀後半世紀這一時期的情況也是如此。
将來的曆史學家也完全有可能認為這個時期是又一個黃金時代,不過它遠遠超過了以往任何黃金時代。
現在對将來抱有更大的希望,今天的曆史舞台已不是地中海上的一個半島,也不是北海中的一座島嶼,而是整個地球本身——不久以後将更大。
既然人類已離開其無數代的祖先爬行過的這一地球的表面,登上了地球以外的其他天也人類就已到達其生涯中的一個新舞台。
正如哥倫布、達·伽馬和其他探險者的發現深深地影響了人們的思想和世界觀一樣,現在的宇宙空間探索也必然産生相應的影響。
探索中會發現什麼、這些發現會帶來什麼影響,目前尚不能預知,正如沒有人能預見到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從西班牙帕格斯起程遠航的結果一樣。
但是,有一點是無可置疑的:人類現在正在取得的成就是無與倫比的,人類在即将到來的幾十年中所能取得的成就幾乎是出乎意料的。
其實,人類是否将實現這一令人眼花縧亂的希望完全是另一回事。
因為這既是一個有希望的時代,又是一個有空前危險的時代。
本章标題後的問号是完全有道理的。
原子時代之父一愛一因斯坦留下了一句令人清醒的話:"原子釋放出來的能量已改變了除我們的思想方式以外的一切,因此,我們正走向空前的災難。
" 曆史對我們今天的意義 從世界曆史看人類的前景 天外來客将會發現我們的星球首先是一個自相矛盾的星球。
例如:1985年,谷物産量可以為全世界每個人提一供3000卡路裡的熱量,或提一供遠遠足夠有餘的營養。
然而,那年營養不一良或忍饑挨餓的人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
世界銀行的研究表明,全世界每年有3500萬人死于與饑餓有關的疾病,而另外有7億人營養不一良。
再如:1985年7月曆日出版的《紐約時報》報道說,現已研制出一種藥物可以治愈"處于死亡邊緣"的那些非洲嗜眠症患者。
但是,同期的這份報紙又報道說,"各種新的核武器正在高速設計、研制和試爆",其中包括各種钴彈、中子彈、X射線彈頭、低殘留炸彈、反衛星武器、X射線激光器、電磁脈沖炸彈(EMP)、微波武器、粒子束武器、γ射線激光器、反物質炸彈以及"自動制導炸彈"。
為什麼我們生活在如此觸目驚心和危機四伏的自相矛盾之中呢?一個基本的原因在于,我們沒能适應為第二次産業革命所迅速改變的世界。
對于人類來說,這并不是什麼新的困境。
至今世界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連續不斷的技術革命的曆史,技術革命要求進行相應的社會革命,而同時代人則不願進行這樣的革命。
多少世紀以來的根本問題是,技術革命一直受人歡迎,因為它促使了生産率和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但是,世界曆史上所有的技術革命——無論是一萬年以前的農業革命,還是二百年以前的第一次産業革命,抑或是今天的第二次産業革命——都導緻社會分裂,這種分裂要求在制度、思維方式以及人際關系等方面實行變革。
然而,這種社會變革總是遭到人們的拼命抵制,其激烈程度一如人們之熱烈歡迎技術變革。
正是由于技術變革和社會變革之間所産生的時間滞差,才造成了幾千年以來世界曆史上衆多的苦難和暴行。
為什麼這種時間滞差持續如此之久呢?歸根結底,人類的顯著特征在于其大腦,尤其是大腦皮層的前部,這一部分的容量在過去幾百萬年增長了一倍。
正是大腦皮層賦予了人類特有的判斷能力,預見其行為後果和按照目的支配其行為的能力,這賦予人類以巨大的生存優勢,并使人類戰勝其他數千種與其競争的物種,盡避其體質虛弱。
從理論上說,人類這種判斷能力不僅可促進人類擅長的技術變革,而且也可促進其遲滞不前的社會變革。
但是,現存的體制和習慣總是受到曆史傳統、啟蒙教育以及社會秩序的維護。
因此,對社會現狀提出挑戰總要遇到排斥、恐吓甚至迫害,很少有人能夠或者願意忍受這些。
另外還存在既得利益集一團一的作用,這種集一團一顧名思義必然會因社會變革而喪失既得利益,因而通常總是反對變革。
他們的反對通常總能成功,這不僅是因為他們具有雄厚的财力和良好的組織,而且因為他們利用人們對于社會革新的普遍厭惡态度。
因此離經叛道者就被輕易地孤立起來,并且身上被打上亵讀神聖、颠覆或者在其他情況下對社會構成危險的烙印。
社會變革遲滞一性一這一不利影響在過去之所以被人們所承受,是因為技術革命并非迅猛到勢不可擋的地步。
然而這種情形已經一去不複返了,因此混過去的傳統策略已經過時。
首先,現在的技術變革象一股洶湧的急流,不僅新發明的數量急遍增加,而且從發明、應用到市場銷一售的整個過程大大縮短。
其次,當今的技術變革正在全球範圍内展開,而不是象過去那樣僅局限于西歐。
再次,最新的科學發現,如核能、計算機以及遺傳工程的動力和破壞一性一遠遠超過兩個世紀以前英國發明的紡紗機和織布機。
因此,196一9年5月,聯合國秘書長吳丹發出警告說,立即在全球範圍内采取行動是當務之急。
他說:"我并不想聳人聽聞,但從我在聯合國秘書長這個職位上所能獲得的信息來看,我隻能得出這樣的結論:聯合國各成員國還剩下大約十年時間來緩和他們各自之間由來已久的争端。
開展全球合作以控制軍備競賽,改善人類環境,防止人口一爆炸以及提一供各種發展項目所必需的經費。
如果這樣的全球合作在下一個十年裡還沒有迅速開展的活,那麼恐怕我所提及的這些問題将會達到令人吃驚的地步,以至于超出我們的控制能力。
" 吳丹寬限的十年期早已過去,而他所警告的環境問題、人口問題以及軍備競賽問題從那時起已變得十分嚴重。
可以這樣說,我們的地球不僅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星球,而且是一個發發可危的星球。
未來的前景如何呢?曆史學家象氣象學家一樣,面前隻有一個變幻莫測的水晶球。
盡避未來的特定事件無法預見,但是,倘若對世界曆史具有正确的認識和解釋,我們就能根據各種曆史模一式來洞察未來的一般趨勢。
所以,倘若同意吳丹提出的警告并接受他提出的适度的目标,我們就能得出關于2O世紀末人類前景的若幹結論。
首先,所有的人類社會都正受到第二次産業革命和政治革命的沖擊,前者以不斷加快的速度正在改變着社會,而後者正在喚醒和激勵人們去把握自己的生活。
在可以預見的将來,這兩種革命将成為影響世界曆史進程的最重要的力量。
其次,這兩種革命都明确反映了西方的勝利,因為它們都是近代早期科學革命、産業革命、政治革命的繼續和擴大。
但同樣清楚的是,這兩種革命也造成了西方的衰落,因為西方所創造的這種新世界已不再顯示其在全球軍事和經濟事務中的優勢地位。
就在數年前,報紙上還充斥着關于英國、法國和美國的大标題新聞,而今日的電視屏幕已盡是關于那些二次世界大戰以前還不存在的國家的革命、饑荒和财政危機等情況的報道。
第三,在全球的大動蕩中誕生的新世界将因其多重政治格局而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局面。
縱覽世界曆史,大英帝國統治下的和平持續了整整一個世紀,而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統治下的和平至多也不過持續了25年。
粗看起來,跟着到來的似乎是美蘇兩極對立的時代,但是這種局面原來更為短命。
随着中國形成對蘇聯的挑戰,美國在越南的挫敗,西歐和日本的經濟複興,以及正為第三世界其他地區所重演的伊朗、津巴布韋和尼加拉瓜的動亂,美蘇兩極對立業已煙消雲散。
取代全球霸權或全球兩極對立格局的,正如周恩來總理一語破的所指出,就是我們目前所處的"空前大混亂狀态"。
這種混亂狀态遍及一切方面,包括北南矛盾(發達國家與不發達國家的對立)、西西矛盾(美國和正在蓬勃一發展的西歐與日本之間的經濟競争)、東東矛盾(蘇聯和中國,蘇聯和東歐諸國以及中國和越南之間公開和非公開的沖突)以及東西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戰以盡的第一次冷戰以及80年代的第二次冷戰)。
第四,初生的新世界的特征不僅表現為政治格局的多重一性一,而且表現為文化發展的多元一性一。
世界曆史表明,西方文明在19世紀實際上已成為全球社會的典範。
即使是那些倡導反對西方統治的殖民地領一導一人,他們都要求用以歐洲母國為典範建立起來的獨立國家來取代西方的殖民統治。
然而今天,再也不能斷定隻存在一條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也許要加上第二條蘇聯馬克思主義的道路。
人們已不再同意諸如延續持久的家族結構、庇護關系、氏族和部落忠誠以及象中東地區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和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學那樣土生土長的宗教運動之類的"傳統"制度注定是曆史的糟粕的觀點。
1980年伊朗人質危機時,墨西哥外交家來小說家富恩特斯(C·Fuentes)針對當時情況所說的一段話反映了這種文化發展地區自主的堅定态度,他說:"我了解今天的伊朗,并且我能夠了解1915年的墨西哥。
我們有潘喬·維拉、查巴塔以及拉戈斯·查薩羅。
當時是一片混亂,并且經過數年才得以安定下來,但是卻得到了某些教益……如果有什麼事在今天世界上正在發展的話,那就是人民決
" 因此,伊麗莎白時代的人們生活在一個并非與今天過于不同的時代。
他們經曆了冷戰和熱戰、經濟混亂和社會混亂、令人不安的智力挑戰和一再發生的鼠疫。
如果他們當初放棄希望、陷于絕望,那是可以理解的。
回顧過去,很清楚,如果當初出現這樣的反應,那是無益的、會帶來災難的。
20世紀後半世紀這一時期的情況也是如此。
将來的曆史學家也完全有可能認為這個時期是又一個黃金時代,不過它遠遠超過了以往任何黃金時代。
現在對将來抱有更大的希望,今天的曆史舞台已不是地中海上的一個半島,也不是北海中的一座島嶼,而是整個地球本身——不久以後将更大。
既然人類已離開其無數代的祖先爬行過的這一地球的表面,登上了地球以外的其他天也人類就已到達其生涯中的一個新舞台。
正如哥倫布、達·伽馬和其他探險者的發現深深地影響了人們的思想和世界觀一樣,現在的宇宙空間探索也必然産生相應的影響。
探索中會發現什麼、這些發現會帶來什麼影響,目前尚不能預知,正如沒有人能預見到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從西班牙帕格斯起程遠航的結果一樣。
但是,有一點是無可置疑的:人類現在正在取得的成就是無與倫比的,人類在即将到來的幾十年中所能取得的成就幾乎是出乎意料的。
其實,人類是否将實現這一令人眼花縧亂的希望完全是另一回事。
因為這既是一個有希望的時代,又是一個有空前危險的時代。
本章标題後的問号是完全有道理的。
原子時代之父一愛一因斯坦留下了一句令人清醒的話:"原子釋放出來的能量已改變了除我們的思想方式以外的一切,因此,我們正走向空前的災難。
" 曆史對我們今天的意義 從世界曆史看人類的前景 天外來客将會發現我們的星球首先是一個自相矛盾的星球。
例如:1985年,谷物産量可以為全世界每個人提一供3000卡路裡的熱量,或提一供遠遠足夠有餘的營養。
然而,那年營養不一良或忍饑挨餓的人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
世界銀行的研究表明,全世界每年有3500萬人死于與饑餓有關的疾病,而另外有7億人營養不一良。
再如:1985年7月曆日出版的《紐約時報》報道說,現已研制出一種藥物可以治愈"處于死亡邊緣"的那些非洲嗜眠症患者。
但是,同期的這份報紙又報道說,"各種新的核武器正在高速設計、研制和試爆",其中包括各種钴彈、中子彈、X射線彈頭、低殘留炸彈、反衛星武器、X射線激光器、電磁脈沖炸彈(EMP)、微波武器、粒子束武器、γ射線激光器、反物質炸彈以及"自動制導炸彈"。
為什麼我們生活在如此觸目驚心和危機四伏的自相矛盾之中呢?一個基本的原因在于,我們沒能适應為第二次産業革命所迅速改變的世界。
對于人類來說,這并不是什麼新的困境。
至今世界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連續不斷的技術革命的曆史,技術革命要求進行相應的社會革命,而同時代人則不願進行這樣的革命。
多少世紀以來的根本問題是,技術革命一直受人歡迎,因為它促使了生産率和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但是,世界曆史上所有的技術革命——無論是一萬年以前的農業革命,還是二百年以前的第一次産業革命,抑或是今天的第二次産業革命——都導緻社會分裂,這種分裂要求在制度、思維方式以及人際關系等方面實行變革。
然而,這種社會變革總是遭到人們的拼命抵制,其激烈程度一如人們之熱烈歡迎技術變革。
正是由于技術變革和社會變革之間所産生的時間滞差,才造成了幾千年以來世界曆史上衆多的苦難和暴行。
為什麼這種時間滞差持續如此之久呢?歸根結底,人類的顯著特征在于其大腦,尤其是大腦皮層的前部,這一部分的容量在過去幾百萬年增長了一倍。
正是大腦皮層賦予了人類特有的判斷能力,預見其行為後果和按照目的支配其行為的能力,這賦予人類以巨大的生存優勢,并使人類戰勝其他數千種與其競争的物種,盡避其體質虛弱。
從理論上說,人類這種判斷能力不僅可促進人類擅長的技術變革,而且也可促進其遲滞不前的社會變革。
但是,現存的體制和習慣總是受到曆史傳統、啟蒙教育以及社會秩序的維護。
因此,對社會現狀提出挑戰總要遇到排斥、恐吓甚至迫害,很少有人能夠或者願意忍受這些。
另外還存在既得利益集一團一的作用,這種集一團一顧名思義必然會因社會變革而喪失既得利益,因而通常總是反對變革。
他們的反對通常總能成功,這不僅是因為他們具有雄厚的财力和良好的組織,而且因為他們利用人們對于社會革新的普遍厭惡态度。
因此離經叛道者就被輕易地孤立起來,并且身上被打上亵讀神聖、颠覆或者在其他情況下對社會構成危險的烙印。
社會變革遲滞一性一這一不利影響在過去之所以被人們所承受,是因為技術革命并非迅猛到勢不可擋的地步。
然而這種情形已經一去不複返了,因此混過去的傳統策略已經過時。
首先,現在的技術變革象一股洶湧的急流,不僅新發明的數量急遍增加,而且從發明、應用到市場銷一售的整個過程大大縮短。
其次,當今的技術變革正在全球範圍内展開,而不是象過去那樣僅局限于西歐。
再次,最新的科學發現,如核能、計算機以及遺傳工程的動力和破壞一性一遠遠超過兩個世紀以前英國發明的紡紗機和織布機。
因此,196一9年5月,聯合國秘書長吳丹發出警告說,立即在全球範圍内采取行動是當務之急。
他說:"我并不想聳人聽聞,但從我在聯合國秘書長這個職位上所能獲得的信息來看,我隻能得出這樣的結論:聯合國各成員國還剩下大約十年時間來緩和他們各自之間由來已久的争端。
開展全球合作以控制軍備競賽,改善人類環境,防止人口一爆炸以及提一供各種發展項目所必需的經費。
如果這樣的全球合作在下一個十年裡還沒有迅速開展的活,那麼恐怕我所提及的這些問題将會達到令人吃驚的地步,以至于超出我們的控制能力。
" 吳丹寬限的十年期早已過去,而他所警告的環境問題、人口問題以及軍備競賽問題從那時起已變得十分嚴重。
可以這樣說,我們的地球不僅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星球,而且是一個發發可危的星球。
未來的前景如何呢?曆史學家象氣象學家一樣,面前隻有一個變幻莫測的水晶球。
盡避未來的特定事件無法預見,但是,倘若對世界曆史具有正确的認識和解釋,我們就能根據各種曆史模一式來洞察未來的一般趨勢。
所以,倘若同意吳丹提出的警告并接受他提出的适度的目标,我們就能得出關于2O世紀末人類前景的若幹結論。
首先,所有的人類社會都正受到第二次産業革命和政治革命的沖擊,前者以不斷加快的速度正在改變着社會,而後者正在喚醒和激勵人們去把握自己的生活。
在可以預見的将來,這兩種革命将成為影響世界曆史進程的最重要的力量。
其次,這兩種革命都明确反映了西方的勝利,因為它們都是近代早期科學革命、産業革命、政治革命的繼續和擴大。
但同樣清楚的是,這兩種革命也造成了西方的衰落,因為西方所創造的這種新世界已不再顯示其在全球軍事和經濟事務中的優勢地位。
就在數年前,報紙上還充斥着關于英國、法國和美國的大标題新聞,而今日的電視屏幕已盡是關于那些二次世界大戰以前還不存在的國家的革命、饑荒和财政危機等情況的報道。
第三,在全球的大動蕩中誕生的新世界将因其多重政治格局而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局面。
縱覽世界曆史,大英帝國統治下的和平持續了整整一個世紀,而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統治下的和平至多也不過持續了25年。
粗看起來,跟着到來的似乎是美蘇兩極對立的時代,但是這種局面原來更為短命。
随着中國形成對蘇聯的挑戰,美國在越南的挫敗,西歐和日本的經濟複興,以及正為第三世界其他地區所重演的伊朗、津巴布韋和尼加拉瓜的動亂,美蘇兩極對立業已煙消雲散。
取代全球霸權或全球兩極對立格局的,正如周恩來總理一語破的所指出,就是我們目前所處的"空前大混亂狀态"。
這種混亂狀态遍及一切方面,包括北南矛盾(發達國家與不發達國家的對立)、西西矛盾(美國和正在蓬勃一發展的西歐與日本之間的經濟競争)、東東矛盾(蘇聯和中國,蘇聯和東歐諸國以及中國和越南之間公開和非公開的沖突)以及東西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戰以盡的第一次冷戰以及80年代的第二次冷戰)。
第四,初生的新世界的特征不僅表現為政治格局的多重一性一,而且表現為文化發展的多元一性一。
世界曆史表明,西方文明在19世紀實際上已成為全球社會的典範。
即使是那些倡導反對西方統治的殖民地領一導一人,他們都要求用以歐洲母國為典範建立起來的獨立國家來取代西方的殖民統治。
然而今天,再也不能斷定隻存在一條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也許要加上第二條蘇聯馬克思主義的道路。
人們已不再同意諸如延續持久的家族結構、庇護關系、氏族和部落忠誠以及象中東地區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和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學那樣土生土長的宗教運動之類的"傳統"制度注定是曆史的糟粕的觀點。
1980年伊朗人質危機時,墨西哥外交家來小說家富恩特斯(C·Fuentes)針對當時情況所說的一段話反映了這種文化發展地區自主的堅定态度,他說:"我了解今天的伊朗,并且我能夠了解1915年的墨西哥。
我們有潘喬·維拉、查巴塔以及拉戈斯·查薩羅。
當時是一片混亂,并且經過數年才得以安定下來,但是卻得到了某些教益……如果有什麼事在今天世界上正在發展的話,那就是人民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