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我們的黃金時代嗎?
關燈
小
中
大
定不再簡單接受兩種進步發展必由之路的模一式——西方的資本主義和蘇聯的社會主義——而是尋找能将技術力量與他們自身傳統的活力結合起來的發展道路。
" 地區自主的優勢是不言而喻的。
一個聚居着50億一毛一澤一東主義者、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和盎格魯-撒克遜裔白人新教徒的世界,必定還有許多有待完善之處。
幸運的是,世界曆史的趨勢是向全球多樣化發展而不是走向同一化。
當前的各種問題困擾着所有的社會,已經到了非進行改革不可的時候了。
縱覽當今世界,無論是在資本主義世界内部,從美國到瑞典,再到日本,還是在共産主義世界内部,從蘇聯到阿爾巴尼亞,再到北朝鮮,抑或是在第三世界内部,從秘魯到坦桑尼亞,再到印度尼西亞,都廣泛存在着差異。
在這樣一個活躍多變的世界裡,任何地方所取得的任何創造一性一成就都可能成為大家共同的知識财富,人們加以讨論、學習、采用或予以抛棄。
最終結果将是全球範圍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一融。
生物學領域中雜一交優勢的法則在文化領域中也會起作用。
然而,當前對人類未來的思索更多地集中于核毀滅的危險,而不是雜一交優勢的期望。
因此,諸多戰略的推行都是為了避免危險而實現希望。
從全體人類的觀點而不是某一民族或某種意識形态的觀點出發來考察這些戰略,它們可以歸納為兩種截然對立的哲學。
倘将這兩種哲學簡化到标語的程度,則分别可稱之為"大體尚好"哲學和"懸崖勒馬"哲學。
将前一種哲學的樂觀派對當前趨勢一般表示滿意,持後一種哲學的悲觀派則認為當前人類發展趨勢會走向自我毀滅,因而必須懸崖勒馬以避免全球大災難。
這兩種哲學的直接對立明顯地表現在對待兩大基本問題,即生态環境惡化和核威脅問題的态度上。
關于生态環境,樂觀派堅持認為技術造就了現代文明,并且可以依賴技術來解決當前和未來的各種問題。
與此針鋒相對的那些持"懸崖勒馬"哲學的鬥士們認為,技術确實有作用,但是它不能單獨承擔生産和消費的無限增長。
發達國家的公民現在能享受到前所未有的财富和舒适,但他們這樣的生活并不僅僅是得益于技術事業。
同樣不可缺少的是,他們不但利用了過去已貯藏幾百萬年的有限礦物能源,而且以礦石、表土和地下水的形式支用了未來的資源。
我們今天之所以生活得很好,是因為我們不久前學會轉化和消費過去和未來的資源。
然而在這樣做時,我們便在生态賬戶上不斷地賒賬,這生态環境是自古以來大自然對我們的恩賜,但是未來我們不能繼續無限土地亨受這種恩澤。
甘地曾表述過這種觀點,他說大自然能滿足人類的所有需求,但不能滿足人類的所有欲一望,尤其是在漫無節制的消費主義惡一性一膨一脹的時候。
。
《緻總統(吉米·卡特)的2000年全球報告》在對本世紀末的世界情況作如下的預測時也表述了這種觀點:"如果目前的發展趨勢持續下去,2000年時世界的人口擁擠、環境污染、生态失衡以及社會混亂将比現在更為嚴重。
……如果要避免日益嚴重的貧困和人類的痛苦,防止環境的惡化,緩解國際緊張關系和沖突,那麼就必須具有新的充滿活力的、堅定不移的主動創業一精一神。
而這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 樂觀派和悲觀派的直接沖突不僅表現在生态環境問題上,而且反映在戰争與和平問題上。
在這裡,樂觀波同樣贊成"維持原狀",而這種看法意味着遵循古老的遺訓,即"維護和平、防止戰争"。
廣島和長崎的創傷曾使某些人一時猶豫不決,但冷戰又迅速恢複了他們備戰的信心。
兩個超級大國很快發現他們都已陷于行動——反應的惡一性一循環中。
當一方研制出一種新的武器系統,另一方則盡可能快地研制出一種類似的武器系統加以回擊——其結果是,由于軍備競賽,今天全球武庫中已積聚了5萬件核武器。
原一子一彈:美國1945年,蘇聯1949年。
洲際轟炸機:美國1948年,蘇聯1955年。
熱核炸彈:美國1952年,蘇聯1953年。
洲際彈道導彈(ICBM):蘇聯1957年,美國1958年。
人造衛星:蘇聯1957年,美國1958年。
照相偵察衛星:美國1959年,蘇聯1962年。
潛艇發射的彈道導彈(SLBM):美國1960年,蘇聯1968年。
多彈頭導彈(MRV):美國1966年,蘇聯1968年。
反彈道導彈(ABM):蘇聯1968年,美國1972年。
多彈頭分導式導彈(MIRV):美國1970年,蘇聯1975年。
遠程巡航導彈:美國1982年,蘇聯1984年。
新型戰略轟炸機:美國1985年,蘇聯1987年。
自動升級軍備競賽的最新進展是發起戰略防禦或稱"星球大戰"計劃。
這代表了最終的"一攬子解決方案"——一種旨在抵消迄今為止的所有核武器的新型武器系統。
1983年裡根總統宣布:"我要求我國科學界提一供使所有這些核武器變為無效和過時的方法。
"但是,正如甲的恐怖分子對乙來說是自一由戰士一樣,因此,乙的戰略防禦武器對甲來說則是戰略進攻武器。
蘇聯科學家宣稱,星球大戰武器系統剛一建立,他們就已掌握"一種有效對抗手段"的技術。
這種狂一熱的、自動升級的戰争準備在"懸崖勒馬"哲學倡導者看來,并不是和平的序曲而是核毀滅的前奏。
這一結論是基于他們與技術樂觀源看法根本不同的對當今世界發展趨勢的分析。
這種分析的基本主張首先是,在現代,人類已經從"零和關系"發展到"非零和全球關系"。
也就是說,以往人類始終生活在短缺世界中。
由于技術的落後,所有工業化之前的文明社會需要有四分之三的勞動力用于糧食生産,而隻剩很少的勞力從事其他勞作或應急。
這種狀況不可避免地導緻個人之間和國家之間為了生存而進行損人利己的争奪。
它造成了一個"零和關系"的世界,即一國勝利,另一國就失敗。
在這種世界中,戰争準備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戰争本身就是國家政策的一種合理工具,因為戰勝國通常能夠依靠成功的戰争而崛起成為強國。
所以,德國在打敗法國(1870-1871年)及吞并阿爾薩斯-洛林地區之後,美國在打敗墨西哥(1816-1845年)及吞并得克薩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之後,便都自然成為強國。
相比較而言,20世紀的世界則完全不同,因為它已成為一個"非零和關系"的世界。
在這種世界中,大家不是都赢就是全輸。
之所以發生這種轉變,是因為有兩項重大的事态發展。
首先,早期的産業革命及其節省勞力的技術,當前的産業革命及其替代勞力的技術,已使世界能夠生産足夠的農業和工業産品以滿足所有人類的需求,盡避還不能滿足所有人類的欲一望。
其次,發動戰争将使勝利者和失敗者同歸于盡,因為其前景是一場核毀滅。
在這種根本變化的新形勢下,"懸崖勒馬"哲學的倡導者堅持認為,倘人類停留在從1945年廣島的原一子一彈爆炸到未來可能爆發的星球大戰的升級過程中,就不啻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種族滅絕升級到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全體滅絕。
一愛一因斯坦早在1916年5月的公衆演講中就曾這樣認為:"原子釋放出來的能量已改變除我們思維方式之外的一切事物,因此,我們将日漸走向空前未有的大災難。
"為了制止人類這種發展趨勢,一愛一因斯坦在其晚年除了撰寫科學論著,還撰寫了大量關于倫理道德和社會問題的文章。
他這樣寫道:"光有知識和技能并不能使人類過上幸福而優裕的生活,人類有充分理由把對高尚的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的贊美置于對客觀真理的發現之上。
人類從象佛陀、摩西以及耶稣這樣的偉人身上得到的教益,就我來說要出所有的研究成果以及建設一性一的見解更為重要。
" 這位原子時代之父的觀點是衆所周知的。
而不為衆人所周知的是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雷德利(Q·Bradley)将軍提出的相同的觀點,1918年11月10日,他在波士頓商會舉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紀念日午餐會上的演講中指出:"我們有無數科學家卻沒有什麼宗教家。
我們掌握了原子的奧密,但卻屏棄了耶稣的訓喻。
人類一邊在一精一神的黑暗中盲目地蹒跚而行,一邊卻在玩一弄着生命和死亡的危險的秘密。
這個世界有光輝而無智慧,有強權而無良知。
我們的世界是核子巨人、道德侏儒的世界。
我們一精一通戰争遠甚于和平,熟谙殺戮遠甚于生存。
" 這就是今天全體人類面臨的困境和前景。
這種困境和前景令人不安而不是令人快慰,使人感到焦慮而不是使人感到安然。
但世界曆史上所有偉大時代的情況無不如此,并且必然如此。
因為偉大的時代顧名思義就是轉折的時代。
這是急劇變革的時代,其時舊觀念和舊制度遲遲不願退出曆史舞台.而新觀念和新制度則逐漸而痛苦地成長起來。
世界曆史上所有的黃金時代都是緊張和恐懼的時代,伯裡克利的雅典,文藝複興的意大利,伊麗莎白時代的英國,無不如此。
當今時代同樣如此,雖然存在兩個重大區别:一是當今時代的變革不僅僅影響象英國這樣的小島,以及象希臘或意大利這樣的狹小半島,而是影響整個地球及其所有的居民;二是當今時代的希望和危險遠遠超過世界曆史上的任何時代。
人類還從未看到展現在他們面前如此燦爛奪目的前景,但人類同樣也從未見識過潛伏一在這種景象後面的蘑菇雲。
" 地區自主的優勢是不言而喻的。
一個聚居着50億一毛一澤一東主義者、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和盎格魯-撒克遜裔白人新教徒的世界,必定還有許多有待完善之處。
幸運的是,世界曆史的趨勢是向全球多樣化發展而不是走向同一化。
當前的各種問題困擾着所有的社會,已經到了非進行改革不可的時候了。
縱覽當今世界,無論是在資本主義世界内部,從美國到瑞典,再到日本,還是在共産主義世界内部,從蘇聯到阿爾巴尼亞,再到北朝鮮,抑或是在第三世界内部,從秘魯到坦桑尼亞,再到印度尼西亞,都廣泛存在着差異。
在這樣一個活躍多變的世界裡,任何地方所取得的任何創造一性一成就都可能成為大家共同的知識财富,人們加以讨論、學習、采用或予以抛棄。
最終結果将是全球範圍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一融。
生物學領域中雜一交優勢的法則在文化領域中也會起作用。
然而,當前對人類未來的思索更多地集中于核毀滅的危險,而不是雜一交優勢的期望。
因此,諸多戰略的推行都是為了避免危險而實現希望。
從全體人類的觀點而不是某一民族或某種意識形态的觀點出發來考察這些戰略,它們可以歸納為兩種截然對立的哲學。
倘将這兩種哲學簡化到标語的程度,則分别可稱之為"大體尚好"哲學和"懸崖勒馬"哲學。
将前一種哲學的樂觀派對當前趨勢一般表示滿意,持後一種哲學的悲觀派則認為當前人類發展趨勢會走向自我毀滅,因而必須懸崖勒馬以避免全球大災難。
這兩種哲學的直接對立明顯地表現在對待兩大基本問題,即生态環境惡化和核威脅問題的态度上。
關于生态環境,樂觀派堅持認為技術造就了現代文明,并且可以依賴技術來解決當前和未來的各種問題。
與此針鋒相對的那些持"懸崖勒馬"哲學的鬥士們認為,技術确實有作用,但是它不能單獨承擔生産和消費的無限增長。
發達國家的公民現在能享受到前所未有的财富和舒适,但他們這樣的生活并不僅僅是得益于技術事業。
同樣不可缺少的是,他們不但利用了過去已貯藏幾百萬年的有限礦物能源,而且以礦石、表土和地下水的形式支用了未來的資源。
我們今天之所以生活得很好,是因為我們不久前學會轉化和消費過去和未來的資源。
然而在這樣做時,我們便在生态賬戶上不斷地賒賬,這生态環境是自古以來大自然對我們的恩賜,但是未來我們不能繼續無限土地亨受這種恩澤。
甘地曾表述過這種觀點,他說大自然能滿足人類的所有需求,但不能滿足人類的所有欲一望,尤其是在漫無節制的消費主義惡一性一膨一脹的時候。
。
《緻總統(吉米·卡特)的2000年全球報告》在對本世紀末的世界情況作如下的預測時也表述了這種觀點:"如果目前的發展趨勢持續下去,2000年時世界的人口擁擠、環境污染、生态失衡以及社會混亂将比現在更為嚴重。
……如果要避免日益嚴重的貧困和人類的痛苦,防止環境的惡化,緩解國際緊張關系和沖突,那麼就必須具有新的充滿活力的、堅定不移的主動創業一精一神。
而這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 樂觀派和悲觀派的直接沖突不僅表現在生态環境問題上,而且反映在戰争與和平問題上。
在這裡,樂觀波同樣贊成"維持原狀",而這種看法意味着遵循古老的遺訓,即"維護和平、防止戰争"。
廣島和長崎的創傷曾使某些人一時猶豫不決,但冷戰又迅速恢複了他們備戰的信心。
兩個超級大國很快發現他們都已陷于行動——反應的惡一性一循環中。
當一方研制出一種新的武器系統,另一方則盡可能快地研制出一種類似的武器系統加以回擊——其結果是,由于軍備競賽,今天全球武庫中已積聚了5萬件核武器。
原一子一彈:美國1945年,蘇聯1949年。
洲際轟炸機:美國1948年,蘇聯1955年。
熱核炸彈:美國1952年,蘇聯1953年。
洲際彈道導彈(ICBM):蘇聯1957年,美國1958年。
人造衛星:蘇聯1957年,美國1958年。
照相偵察衛星:美國1959年,蘇聯1962年。
潛艇發射的彈道導彈(SLBM):美國1960年,蘇聯1968年。
多彈頭導彈(MRV):美國1966年,蘇聯1968年。
反彈道導彈(ABM):蘇聯1968年,美國1972年。
多彈頭分導式導彈(MIRV):美國1970年,蘇聯1975年。
遠程巡航導彈:美國1982年,蘇聯1984年。
新型戰略轟炸機:美國1985年,蘇聯1987年。
自動升級軍備競賽的最新進展是發起戰略防禦或稱"星球大戰"計劃。
這代表了最終的"一攬子解決方案"——一種旨在抵消迄今為止的所有核武器的新型武器系統。
1983年裡根總統宣布:"我要求我國科學界提一供使所有這些核武器變為無效和過時的方法。
"但是,正如甲的恐怖分子對乙來說是自一由戰士一樣,因此,乙的戰略防禦武器對甲來說則是戰略進攻武器。
蘇聯科學家宣稱,星球大戰武器系統剛一建立,他們就已掌握"一種有效對抗手段"的技術。
這種狂一熱的、自動升級的戰争準備在"懸崖勒馬"哲學倡導者看來,并不是和平的序曲而是核毀滅的前奏。
這一結論是基于他們與技術樂觀源看法根本不同的對當今世界發展趨勢的分析。
這種分析的基本主張首先是,在現代,人類已經從"零和關系"發展到"非零和全球關系"。
也就是說,以往人類始終生活在短缺世界中。
由于技術的落後,所有工業化之前的文明社會需要有四分之三的勞動力用于糧食生産,而隻剩很少的勞力從事其他勞作或應急。
這種狀況不可避免地導緻個人之間和國家之間為了生存而進行損人利己的争奪。
它造成了一個"零和關系"的世界,即一國勝利,另一國就失敗。
在這種世界中,戰争準備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戰争本身就是國家政策的一種合理工具,因為戰勝國通常能夠依靠成功的戰争而崛起成為強國。
所以,德國在打敗法國(1870-1871年)及吞并阿爾薩斯-洛林地區之後,美國在打敗墨西哥(1816-1845年)及吞并得克薩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之後,便都自然成為強國。
相比較而言,20世紀的世界則完全不同,因為它已成為一個"非零和關系"的世界。
在這種世界中,大家不是都赢就是全輸。
之所以發生這種轉變,是因為有兩項重大的事态發展。
首先,早期的産業革命及其節省勞力的技術,當前的産業革命及其替代勞力的技術,已使世界能夠生産足夠的農業和工業産品以滿足所有人類的需求,盡避還不能滿足所有人類的欲一望。
其次,發動戰争将使勝利者和失敗者同歸于盡,因為其前景是一場核毀滅。
在這種根本變化的新形勢下,"懸崖勒馬"哲學的倡導者堅持認為,倘人類停留在從1945年廣島的原一子一彈爆炸到未來可能爆發的星球大戰的升級過程中,就不啻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種族滅絕升級到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全體滅絕。
一愛一因斯坦早在1916年5月的公衆演講中就曾這樣認為:"原子釋放出來的能量已改變除我們思維方式之外的一切事物,因此,我們将日漸走向空前未有的大災難。
"為了制止人類這種發展趨勢,一愛一因斯坦在其晚年除了撰寫科學論著,還撰寫了大量關于倫理道德和社會問題的文章。
他這樣寫道:"光有知識和技能并不能使人類過上幸福而優裕的生活,人類有充分理由把對高尚的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的贊美置于對客觀真理的發現之上。
人類從象佛陀、摩西以及耶稣這樣的偉人身上得到的教益,就我來說要出所有的研究成果以及建設一性一的見解更為重要。
" 這位原子時代之父的觀點是衆所周知的。
而不為衆人所周知的是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雷德利(Q·Bradley)将軍提出的相同的觀點,1918年11月10日,他在波士頓商會舉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紀念日午餐會上的演講中指出:"我們有無數科學家卻沒有什麼宗教家。
我們掌握了原子的奧密,但卻屏棄了耶稣的訓喻。
人類一邊在一精一神的黑暗中盲目地蹒跚而行,一邊卻在玩一弄着生命和死亡的危險的秘密。
這個世界有光輝而無智慧,有強權而無良知。
我們的世界是核子巨人、道德侏儒的世界。
我們一精一通戰争遠甚于和平,熟谙殺戮遠甚于生存。
" 這就是今天全體人類面臨的困境和前景。
這種困境和前景令人不安而不是令人快慰,使人感到焦慮而不是使人感到安然。
但世界曆史上所有偉大時代的情況無不如此,并且必然如此。
因為偉大的時代顧名思義就是轉折的時代。
這是急劇變革的時代,其時舊觀念和舊制度遲遲不願退出曆史舞台.而新觀念和新制度則逐漸而痛苦地成長起來。
世界曆史上所有的黃金時代都是緊張和恐懼的時代,伯裡克利的雅典,文藝複興的意大利,伊麗莎白時代的英國,無不如此。
當今時代同樣如此,雖然存在兩個重大區别:一是當今時代的變革不僅僅影響象英國這樣的小島,以及象希臘或意大利這樣的狹小半島,而是影響整個地球及其所有的居民;二是當今時代的希望和危險遠遠超過世界曆史上的任何時代。
人類還從未看到展現在他們面前如此燦爛奪目的前景,但人類同樣也從未見識過潛伏一在這種景象後面的蘑菇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