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我們的黃金時代嗎?
關燈
小
中
大
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得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一性一!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麼象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象一個天神!
莎士比亞,《哈姆萊特》
有時候,在恐怖時刻,我總要懷疑是否有理由希望人這樣的動物繼續生存下去。
伯特蘭特·羅素 當今世界實質上是歐洲的擴張和全球霸權的産物,也是這種擴張和霸權所激起的反應的産物。
影響和反應已導緻了各種各樣的情況,引起了衆多的問題,也産生了許多希望。
所有這一切意味着當今世界處于不斷變化之中,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實際上都在經曆變革。
确切地說,每個時代都是一個過渡期。
但今天,變化的過程在速度、廣度和深度方面卻是空前的。
這必然導緻混亂和不幸,但也展現了新的前景,揭示了新的機會。
本章首先考察各種問題,然後讨論種種希望,最後探讨決算表根據調查人類過去500年曆史後得出的觀點深讨未來的前途。
一、二十世紀的問題 種族沖突歐洲擴張的一個明顯的但卻常被忽視的結果是人類各種族的混合(見圖"世界的種族分布")。
1500年以前,黑人集中在非洲;蒙古種人集中在中亞、北亞、東亞和南北美洲;高加索種人集中在歐洲、北非、中東和印度。
1500年以後,由于自願的和被迫的大規模遷移,這種種族隔離的狀況逐漸有了改變。
今天,在南北美洲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種族混合,在非洲、中亞和西伯利亞也有較小程度的種族混合(見第九章第二節)。
有種族混合的地方自然遠比幾乎沒有種族接觸的地方更有可能發生種族沖突。
英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情況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
戰前,英國幾乎沒有種族糾紛。
但戰後,除不少黑人從英屬西印度群島遷入英國外,還有相當多的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和阿拉伯人移居英國。
英國的某些城市中心首次出現了很大的有色人種的居住區。
英國第一次經曆了突然發生的種族暴力行動。
不能由此得出結論說,世界種族地圖上的變化使種族沖突成為不可避免的事。
的确,引起沖突的是歐洲擴張的環境——即這樣一個事實:由于歐洲人享有技術和軍事優勢,他們能占領人煙較稀少的西伯利亞、澳大利亞和南北美洲,能将數百萬非洲人運到新大一陸的奴隸種植園;能征服非洲和亞洲的巨大殖民地;然後,能編造出種族優越的神話,以使他們的最高領主和最高統治者的權位合理化。
羅得斯公開宣布:"我認為我們是世界上最優等的種族,我們在世界上占據的地區越多,對人類越有利。
"這種自命不凡的樣子可能比經濟剝削更激起有色人種的憤怒——近幾十年來尤其如此,因為各個領域的科學家幾乎一緻認為,沒有一個種族在智力上優于其他任何種族。
目前的種族關系因國家的不同而迥然相異。
處于一個極端的是夏威夷和巴西,在那裡,種族混合十分廣泛,而且正在繼續進行,因此,種族歧視較少。
處于另一極端的是南非,南非實施嚴格的種族隔離政策,這一政策不僅正在迅速地使北面的黑非洲開始持敵對态度,而且很快遭到了全世界輿論的反對。
處于這兩個極端之間的是美國,在美國,黑人的地位近幾十年來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各種因素的結合現已引起一場辨模空前的民權運動。
這種黑人運動的高漲十分明顯,它打破了美國社會傳統的自滿情緒,引起了國際上廣泛的關注。
種族沖突的一個新特點是,它現已成為一個具有全球一性一影響的全球一性一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種族糾紛被認為純粹是有關國家的事情,但今天,情況已不再如此。
各種事件,無論是發生在南非礦山、美國校園還是英國工業城鎮裡,都立即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
有關種族歧視或暴力行動的報道在非西方地區的人民大衆中激起了強烈的反感。
在馬來亞,美國邊遠落後地區的黑人将他們的黑人聚居區看作是受剝削的殖民地,将他們自己看作是受壓迫的殖民地居民。
蘇聯人在進行多年的反西方"種族主義的帝國主義者"的刺耳宣傳後,現在自己也在經曆亞非學生在蘇聯城市中舉行的示威遊行,這些學生打着諸如"莫斯科是第二個亞拉巴馬"之類的标語,抗議蘇聯的種族主義。
現在的危險是世界範圍的反殖民一主義将越來越帶有反對白人的特色,産生無法預料的影響。
英國著名的權威人土巴巴拉·沃德說: 目前,大多數西方人認為種族問題主要是這樣一個問題:非洲血統的男子和婦女在非洲或美國能否獲得完全平等的地位。
但是,這種意法可能已過時。
現在的問題不再是非洲人能否獲得平等,而是變成一個更大的疑問:白種人的男子和婦女是否将失去平等。
人類在經過300年的白人統治之後是否将平安進入種族平等的社會,這一點還無法确定。
富國和窮國近代以前,西歐并不是一個發達地區,而是一個不發達地區。
11世紀,中國生産的鐵是1640年英格蘭和威爾士合在一起生産的鐵的兩倍半。
到12世紀時,中國幾大城市各擁有人口1300萬左右,相當于當時整個英格蘭的人口。
1203年,當西歐人開始圍攻君士坦丁堡時,他們對"那些高大的城牆和巨大的塔樓……那些富麗的宮殿和高一聳的教堂"充滿敬畏之心,"這類建築如此之多,若非親眼看見,真教人難以置信。
" 在近代,這一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轉變,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來自海外貿易和海外殖民地的刺激作用和利潤以及對整塊整塊大一陸的拓居和開發。
因此今天,世界工業總産量的90%來自歐洲和由歐洲民族占據的地區。
世界上大約三分之二的人平均年收入約200美元,而其餘三分之一的人平均年收入高達2400美元,如美國的情況就是這樣。
由于占多數的窮人一大部分生活在北緯30度以南地區,這一全球的經濟上的劃分是緯度方向上的。
這種以經濟方式作出的全球的南北劃分在許多方面比根據國界或意識形态集一團一作出的傳統劃分更有意義。
世界不僅分成了富裕的北方和貧窮的南方,而且兩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人均年收入在200美元以下的國家的經濟增長率每年大約僅為2%左右,而較富裕的國家的經濟增長率通常為前者的兩倍甚至兩倍以上。
造成全球收入分配中的這一差異的一個原因是出生率的不同。
一般地說,窮國的出生率高,富國的出生率低。
經濟增長率2%而出生率2-3%意味着生活水平的停滞不變或下降,經濟增長率4%而出生率約1%則意味着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
造成全球收入分配中的這一差異的另一原因是文盲率為60%或60%以上的不發達國家缺乏受過專門培養的人才,而培養出經濟發展所必不可少的技術工人、工程師和專業人員比掃盲更難。
最後,全球的不平衡還起因于歧視不發達國家的國際貿易協定。
不發達國家生産的糧食和原料的價格趨于下降,而它們購買的工業制成品的價格卻趨于上漲。
這損害了不發達國家的購買力,因此,它們今天以一定數量的原料換得的工業品比10年前大約少三分之一。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兩次會議分别于1964年和1968年召開,但是,用出席1968年會議的巴西代表的話來說,這兩次會議的給果僅僅是"含糊的許諾和友好的表白。
……因此,我們幾乎還處在4年前所處的狀況中,我們中的有些人可能還認為我們實際上已遠遠落後于我們1964年時所處的狀況。
"因此,如表1所表明的那樣,富國和窮國之間的巨大差距繼續存在,倫敦《經濟學家》警告說,最終結果也許是"白人的1789年"。
表1世界的不平衡:富國和窮國——1970年(表中數字表示世界總數的百分數)人口國民總産值糧食識字的人 發達世界(新西蘭、日本、澳大利亞、西歐、加拿大和美國)18.045.05.096.0 共一産一黨一歐洲和蘇聯11.030.023.090 拉丁美洲6.58.06.567 非洲8.53.56.019.O 近東
伯特蘭特·羅素 當今世界實質上是歐洲的擴張和全球霸權的産物,也是這種擴張和霸權所激起的反應的産物。
影響和反應已導緻了各種各樣的情況,引起了衆多的問題,也産生了許多希望。
所有這一切意味着當今世界處于不斷變化之中,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實際上都在經曆變革。
确切地說,每個時代都是一個過渡期。
但今天,變化的過程在速度、廣度和深度方面卻是空前的。
這必然導緻混亂和不幸,但也展現了新的前景,揭示了新的機會。
本章首先考察各種問題,然後讨論種種希望,最後探讨決算表根據調查人類過去500年曆史後得出的觀點深讨未來的前途。
一、二十世紀的問題 種族沖突歐洲擴張的一個明顯的但卻常被忽視的結果是人類各種族的混合(見圖"世界的種族分布")。
1500年以前,黑人集中在非洲;蒙古種人集中在中亞、北亞、東亞和南北美洲;高加索種人集中在歐洲、北非、中東和印度。
1500年以後,由于自願的和被迫的大規模遷移,這種種族隔離的狀況逐漸有了改變。
今天,在南北美洲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種族混合,在非洲、中亞和西伯利亞也有較小程度的種族混合(見第九章第二節)。
有種族混合的地方自然遠比幾乎沒有種族接觸的地方更有可能發生種族沖突。
英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情況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
戰前,英國幾乎沒有種族糾紛。
但戰後,除不少黑人從英屬西印度群島遷入英國外,還有相當多的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和阿拉伯人移居英國。
英國的某些城市中心首次出現了很大的有色人種的居住區。
英國第一次經曆了突然發生的種族暴力行動。
不能由此得出結論說,世界種族地圖上的變化使種族沖突成為不可避免的事。
的确,引起沖突的是歐洲擴張的環境——即這樣一個事實:由于歐洲人享有技術和軍事優勢,他們能占領人煙較稀少的西伯利亞、澳大利亞和南北美洲,能将數百萬非洲人運到新大一陸的奴隸種植園;能征服非洲和亞洲的巨大殖民地;然後,能編造出種族優越的神話,以使他們的最高領主和最高統治者的權位合理化。
羅得斯公開宣布:"我認為我們是世界上最優等的種族,我們在世界上占據的地區越多,對人類越有利。
"這種自命不凡的樣子可能比經濟剝削更激起有色人種的憤怒——近幾十年來尤其如此,因為各個領域的科學家幾乎一緻認為,沒有一個種族在智力上優于其他任何種族。
目前的種族關系因國家的不同而迥然相異。
處于一個極端的是夏威夷和巴西,在那裡,種族混合十分廣泛,而且正在繼續進行,因此,種族歧視較少。
處于另一極端的是南非,南非實施嚴格的種族隔離政策,這一政策不僅正在迅速地使北面的黑非洲開始持敵對态度,而且很快遭到了全世界輿論的反對。
處于這兩個極端之間的是美國,在美國,黑人的地位近幾十年來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各種因素的結合現已引起一場辨模空前的民權運動。
這種黑人運動的高漲十分明顯,它打破了美國社會傳統的自滿情緒,引起了國際上廣泛的關注。
種族沖突的一個新特點是,它現已成為一個具有全球一性一影響的全球一性一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種族糾紛被認為純粹是有關國家的事情,但今天,情況已不再如此。
各種事件,無論是發生在南非礦山、美國校園還是英國工業城鎮裡,都立即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
有關種族歧視或暴力行動的報道在非西方地區的人民大衆中激起了強烈的反感。
在馬來亞,美國邊遠落後地區的黑人将他們的黑人聚居區看作是受剝削的殖民地,将他們自己看作是受壓迫的殖民地居民。
蘇聯人在進行多年的反西方"種族主義的帝國主義者"的刺耳宣傳後,現在自己也在經曆亞非學生在蘇聯城市中舉行的示威遊行,這些學生打着諸如"莫斯科是第二個亞拉巴馬"之類的标語,抗議蘇聯的種族主義。
現在的危險是世界範圍的反殖民一主義将越來越帶有反對白人的特色,産生無法預料的影響。
英國著名的權威人土巴巴拉·沃德說: 目前,大多數西方人認為種族問題主要是這樣一個問題:非洲血統的男子和婦女在非洲或美國能否獲得完全平等的地位。
但是,這種意法可能已過時。
現在的問題不再是非洲人能否獲得平等,而是變成一個更大的疑問:白種人的男子和婦女是否将失去平等。
人類在經過300年的白人統治之後是否将平安進入種族平等的社會,這一點還無法确定。
富國和窮國近代以前,西歐并不是一個發達地區,而是一個不發達地區。
11世紀,中國生産的鐵是1640年英格蘭和威爾士合在一起生産的鐵的兩倍半。
到12世紀時,中國幾大城市各擁有人口1300萬左右,相當于當時整個英格蘭的人口。
1203年,當西歐人開始圍攻君士坦丁堡時,他們對"那些高大的城牆和巨大的塔樓……那些富麗的宮殿和高一聳的教堂"充滿敬畏之心,"這類建築如此之多,若非親眼看見,真教人難以置信。
" 在近代,這一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轉變,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來自海外貿易和海外殖民地的刺激作用和利潤以及對整塊整塊大一陸的拓居和開發。
因此今天,世界工業總産量的90%來自歐洲和由歐洲民族占據的地區。
世界上大約三分之二的人平均年收入約200美元,而其餘三分之一的人平均年收入高達2400美元,如美國的情況就是這樣。
由于占多數的窮人一大部分生活在北緯30度以南地區,這一全球的經濟上的劃分是緯度方向上的。
這種以經濟方式作出的全球的南北劃分在許多方面比根據國界或意識形态集一團一作出的傳統劃分更有意義。
世界不僅分成了富裕的北方和貧窮的南方,而且兩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人均年收入在200美元以下的國家的經濟增長率每年大約僅為2%左右,而較富裕的國家的經濟增長率通常為前者的兩倍甚至兩倍以上。
造成全球收入分配中的這一差異的一個原因是出生率的不同。
一般地說,窮國的出生率高,富國的出生率低。
經濟增長率2%而出生率2-3%意味着生活水平的停滞不變或下降,經濟增長率4%而出生率約1%則意味着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
造成全球收入分配中的這一差異的另一原因是文盲率為60%或60%以上的不發達國家缺乏受過專門培養的人才,而培養出經濟發展所必不可少的技術工人、工程師和專業人員比掃盲更難。
最後,全球的不平衡還起因于歧視不發達國家的國際貿易協定。
不發達國家生産的糧食和原料的價格趨于下降,而它們購買的工業制成品的價格卻趨于上漲。
這損害了不發達國家的購買力,因此,它們今天以一定數量的原料換得的工業品比10年前大約少三分之一。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兩次會議分别于1964年和1968年召開,但是,用出席1968年會議的巴西代表的話來說,這兩次會議的給果僅僅是"含糊的許諾和友好的表白。
……因此,我們幾乎還處在4年前所處的狀況中,我們中的有些人可能還認為我們實際上已遠遠落後于我們1964年時所處的狀況。
"因此,如表1所表明的那樣,富國和窮國之間的巨大差距繼續存在,倫敦《經濟學家》警告說,最終結果也許是"白人的1789年"。
表1世界的不平衡:富國和窮國——1970年(表中數字表示世界總數的百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