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西方的衰落與成功

關燈
蘇聯和美國的參戰決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負。

    在這場大戰中,傳統的歐洲體系的崩潰已成為不可改變的事實。

    通常所稱的"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歐洲"現已死去,而且無複一活希望。

     哈喬·霍爾本,1951年 西方世界如今是人類命運的主宰者。

    似乎十分有悖常理但又千真萬确的是,對西方實際統治的反抗已大大有助于完成西方文化對世界的征服。

    為了确保自己的生存,世界其餘地區不得不模仿西方。

    正是西方的方式,信仰和目标已為人們所接受,并被用來同西方的控制作鬥争。

     F,L.K.胡斯,1953年 在某種意義上說,20世紀曆史的進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

    倫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聞。

    它們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國。

    它們的陸軍、海軍和聯盟體系已不再統治全球。

    例如,1860年,西歐的工業産量占世界工業總産量的72%;到1931年時,這一百分數下降到42%;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下降到30%到1960年時下降到25%。

    不言而喻,歐洲19世紀的全球霸權已經結束,而且永遠地結束了:歐洲已不可能恢複它的殖民帝國,也不可能重新建立以前的軍事和政治優勢。

    另一方面,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時歐洲看來根可能會從首要地位下降到從屬地位,但後來發生的情況并非如此。

    相反,盡避歐洲的軍事、經濟和政治勢力相對地衰落了,但它的文化卻正以前所未有之勢橫掃整個世界。

     歐洲除了在進入一個衰落的時期外,還在進入一個成功的時期:它的思想、技術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時候更迅速地傳遍全球。

    從根本上說,這意味着歐洲三大革命——工業、科學和政治革命——的傳播,這些革命早些時候曾賦予它向全世界擴張并征服巨大的殖民帝國的力量、動力和知識(見第十章、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

    但是,歐洲劃時代的成功卻産生了适得其反的結果:因為諸殖民帝國正是以它們的存在促進了三大革命的傳播。

    諸從屬民族深受這些革命的影響,他們的反應是有選擇地采納這些革命中的某些特别吸引人的東西,以便更有效地抵抗入侵的西方。

     工業革命在19世紀從英國傳播到了歐洲和美國。

    在20世紀前半個世紀中又傳到了日本和英國自治領。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這種傳播迅速加快。

    當各個新國家赢得獨立時,它的首要任務便是促進經濟的發展。

    在全世界,各國正在制定和執行各種經濟計劃,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最典型的是加納的七年計劃(1963-1970年),這一計劃旨在每年增加國民收入5.5%,七年中一共增加42%。

    加納總統克瓦米·恩克魯瑪在說明這一計劃的基本原理和目标時所說的話清楚地反映了歐洲經濟革命所産生的影響: 七年發展計劃為加納整個國家未來的進步與發展提一供了藍圖。

    這是一個社會經濟發展計劃,它建立在利用科學技術來徹底改革我們的工農業這一基礎上。

    我們的目的是在加納建立一個強大、進步的社會在這裡,貧窮和文盲不再存在,疾病得到控制;在這裡,來們的教育機構為加納所有的孩子提一供發展他們的潛力的最好機會。

    恩克魯瑪的繼承者們宣稱,他們的目标一如既往,但他們的新政策也許更能确保這些目标的實現。

     科學也從歐洲迅速地傳播開來,而且實際上已成為所有民族都渴望獲得的一門知識。

    科學的客觀方法論已使科學為非西方民族所接受,雖然這些民族可能對歐洲的藝術、宗教或哲學并不感興趣。

    人們之所以熱切地追求科學,還因為它是技術進步和經濟全面發展的基礎。

    因此,歐洲已失去了它對科學的壟斷;60年代中期,美國和蘇聯所做的科研工作比西歐任何國家都多。

    到1970年時,美國在科學方面已獲得81個諾貝爾獎,而它最主要的對手英國和德國分别隻獲得7個和6個。

    科學革命也開始波及非西方國家,不過,在非西方國家,由于科學和工業之間的相互關系,障礙一直很大。

    雖然純科學的研究确可以不依賴工業,但科學發明的推廣需要有相當大的工業基礎。

    即使一位科學家掌握了分裂原子的理論并發展了分裂原子的技術方法,但隻有擁有大量的财務資源和工業資源的社會才能從事原子能的生産。

    因此,隻有在先進的工業國家裡才有可能從事先進的科研工作。

     亞非許多新國家陷入了這一惡一性一循環之中,因此,實際上,較窮和最不發達的新國家甚至連最小的科學進步都不可能取得。

    不過,另有一些新國家已擁有必不可少的人力物力資源,并充分利用了這些資源。

    印度和中國這兩個大國的情況尤其如此,到1964年,它們已在科學方面分别獲得1個和2個諾貝爾獎。

    印度一開始就擁有最強大的科研基地,因為英國人先前已在那裡建立了一些技術學院,而且更重要的是,工業巨頭賈姆希德吉·塔塔于1905年創辦了印度科學院。

    它的活動範圍在印度獨立後得到了擴大,因此,印度的科學已開始在各個領域作出重大貢獻。

    中國的情況也是如此,中國政一府同大多數共一産一黨一政權一樣,将國民收入的極大一部分用于科學研究。

     對科學的進步來說,同正式的計劃和學院一樣重要的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