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西方的衰落與成功
關燈
小
中
大
業機會,公路使他們不再與世隔絕。
但同樣重要的是小報、收音機和電一影等新的傳播工具,它們使書籍和旅行這類舊的傳播媒介黯然失色。
由于西方化越來越依靠的不是牛津的大學和巴黎的沙龍,而是對鄉村廣場上不識字但卻反應迅速的群衆大聲播送消息的喇叭,西方化已獲得了巨大的推動力。
為了動員民衆支持革命綱領,新的政權和新的領一導一人已開始有意識地充分利用這類傳播工具。
納賽爾總統說,"的确,我們的人民大多數還是文盲。
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數加比20年前少得多。
……收音機改變了一切。
……今天,人們在最偏遠的鄉村也能得知各地所發生的一切,并作出自己的判斷。
領一導一人不可能再象以前那樣統治國家。
我們生活在一個新的世界裡。
" 納賽爾所說的"新世界"正在全球形成。
這一點可從。
紐約時報,的下面這些标題中看出來——這些标題還可以無限地增加,因為世界各地的報紙上每天都有大量标題出現: 電視的影響在日本擴大。
整個文化受到了2000萬台電視機的影響(1967年8月17日)。
西貢姑一娘一的服裝樣式正在改變。
少女們用超短裙代替了襖代(196一9年3月31日)。
巴庫的生活符合蘇聯的模一式。
阿塞拜疆的首府顯示出标準化的影響——舊秩序正在消失(1960年10月16日)。
學生要刷牙。
埃及為學校免費提一供牙刷和牙膏(1960年4月22日)。
民間音樂在肯尼亞衰頹。
正式的研究表明藝術園西方的方式而失去原有的價值(1959年11月8日)。
牧童上了開羅的電視,孩子們非常喜歡看。
但父母們卻為節目的效果而煩惱(1962年11月25日)。
中國的民間藝術遵守一黨一的路線。
文化成為藝術家破舊創新的武器(1960年9月25日)。
巴布亞人離開石器時代。
荷屬新幾内亞的高地入采用了鋼鐵工具,停止了戰鬥(1960年7月1日)。
外蒙古試圖趕上20世紀的發展。
教師在領導改變遊牧民的運動(1959年8月3日)。
如果回想起僅一個世紀以前,所有的穆斯林實際上都非常瞧不起異教徒的基督教世界,确信那個世界中沒有任何東西值得他們注意,那麼,這些标題的意義會變得很明顯。
同樣,1793年,中國皇帝斷然拒絕考慮同英國發展更密切的關系,因為"那裡沒有我們所需要的東西……我們從不重視那些古怪的或者一精一巧的東西。
……"今天的情況正好相反,世界各地所有的人不僅渴望得到這類"古怪的或者一精一巧的東西",而且,如上述标題所表明的那樣,還渴望得到現在通常稱之為"文明"的其他東西。
這表明了歐洲的成功即現在通常稱之為現代化進程的廣度和深度。
現代化這種說法比'歐化"或"西化"的說法更可取,因為改革的推動力盡避歸根結底起源于歐洲,但今天,除來自歐洲外,還來自美國、蘇聯甚至中國。
不論采用何種說法,其根本的一點是,世界各地的社會如今正在或多或少地受到這種不可阻擋地向前發展的改革的影響。
于是,自然會出現這樣一個問題:正在政治領域中發展的區域一性一自治是否會因上述标題所表明的全球同質化過程而無效。
有些人堅持認為,由于各種極其不同的本土文明的殘餘影響,同質化永遠不會是完全的、包羅萬象的。
有人提出,盡避工業化在迅速擴大,但今天日本工廠的社會組織完全不同于蘇聯或美國工廠的社會組織。
同樣,農業現代化正在迅速發展,但是,就組織形式而言,美國的家庭農場、以色列的合作農場和蘇聯的國營農場彼此間截然不同。
還有人提到了"蘇聯一一黨一統治的持久一性一、法國多一黨一政治的不穩定狀态和衆望所歸的政治一團一給的交香以及英國議會制政體的适應一性一很強的生存。
" 在這方面,布拉格東方研究院的著名漢學家雅羅斯拉夫·普實克的評論是很中肯的,他說:"亞洲所有的新文學與當今世界文學的聯系比與'過去'它們自己文學的聯系更密切"。
對于其他領域的發展,我們可以确立同樣的基本論點。
現代美國和蘇聯的農民以極其不同的方式耕作他們的土地,但是,他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比起各自疆域内的祖先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有更多的共同之處。
在政治方面,各國的體制結構迥然相異,但如上所述,它們的民衆都在覺醒和活躍起來,不管他們實際上是否正在參加自己的政一府。
同樣,工業化的擴大導緻了工廠組織的不同形式,但同時,生活的某些基本方面卻受到了相同的影響,其中包括接受勞動紀律,使生活與時鐘相适應,抛棄傳統的服裝和在大城市集中區生活,等等。
可以斷定,同質化的确正在發生,雖然它帶有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多樣化的區域一性一變化。
今天,歐洲三大革命向全球的傳播雖然是在不同方商的支持下進行的,但似乎仍在以加速度創造一種盡避在細節上不同、但在基本特征方面将是一緻的世界文化。
但同樣重要的是小報、收音機和電一影等新的傳播工具,它們使書籍和旅行這類舊的傳播媒介黯然失色。
由于西方化越來越依靠的不是牛津的大學和巴黎的沙龍,而是對鄉村廣場上不識字但卻反應迅速的群衆大聲播送消息的喇叭,西方化已獲得了巨大的推動力。
為了動員民衆支持革命綱領,新的政權和新的領一導一人已開始有意識地充分利用這類傳播工具。
納賽爾總統說,"的确,我們的人民大多數還是文盲。
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數加比20年前少得多。
……收音機改變了一切。
……今天,人們在最偏遠的鄉村也能得知各地所發生的一切,并作出自己的判斷。
領一導一人不可能再象以前那樣統治國家。
我們生活在一個新的世界裡。
" 納賽爾所說的"新世界"正在全球形成。
這一點可從。
紐約時報,的下面這些标題中看出來——這些标題還可以無限地增加,因為世界各地的報紙上每天都有大量标題出現: 電視的影響在日本擴大。
整個文化受到了2000萬台電視機的影響(1967年8月17日)。
西貢姑一娘一的服裝樣式正在改變。
少女們用超短裙代替了襖代(196一9年3月31日)。
巴庫的生活符合蘇聯的模一式。
阿塞拜疆的首府顯示出标準化的影響——舊秩序正在消失(1960年10月16日)。
學生要刷牙。
埃及為學校免費提一供牙刷和牙膏(1960年4月22日)。
民間音樂在肯尼亞衰頹。
正式的研究表明藝術園西方的方式而失去原有的價值(1959年11月8日)。
牧童上了開羅的電視,孩子們非常喜歡看。
但父母們卻為節目的效果而煩惱(1962年11月25日)。
中國的民間藝術遵守一黨一的路線。
文化成為藝術家破舊創新的武器(1960年9月25日)。
巴布亞人離開石器時代。
荷屬新幾内亞的高地入采用了鋼鐵工具,停止了戰鬥(1960年7月1日)。
外蒙古試圖趕上20世紀的發展。
教師在領導改變遊牧民的運動(1959年8月3日)。
如果回想起僅一個世紀以前,所有的穆斯林實際上都非常瞧不起異教徒的基督教世界,确信那個世界中沒有任何東西值得他們注意,那麼,這些标題的意義會變得很明顯。
同樣,1793年,中國皇帝斷然拒絕考慮同英國發展更密切的關系,因為"那裡沒有我們所需要的東西……我們從不重視那些古怪的或者一精一巧的東西。
……"今天的情況正好相反,世界各地所有的人不僅渴望得到這類"古怪的或者一精一巧的東西",而且,如上述标題所表明的那樣,還渴望得到現在通常稱之為"文明"的其他東西。
這表明了歐洲的成功即現在通常稱之為現代化進程的廣度和深度。
現代化這種說法比'歐化"或"西化"的說法更可取,因為改革的推動力盡避歸根結底起源于歐洲,但今天,除來自歐洲外,還來自美國、蘇聯甚至中國。
不論采用何種說法,其根本的一點是,世界各地的社會如今正在或多或少地受到這種不可阻擋地向前發展的改革的影響。
于是,自然會出現這樣一個問題:正在政治領域中發展的區域一性一自治是否會因上述标題所表明的全球同質化過程而無效。
有些人堅持認為,由于各種極其不同的本土文明的殘餘影響,同質化永遠不會是完全的、包羅萬象的。
有人提出,盡避工業化在迅速擴大,但今天日本工廠的社會組織完全不同于蘇聯或美國工廠的社會組織。
同樣,農業現代化正在迅速發展,但是,就組織形式而言,美國的家庭農場、以色列的合作農場和蘇聯的國營農場彼此間截然不同。
還有人提到了"蘇聯一一黨一統治的持久一性一、法國多一黨一政治的不穩定狀态和衆望所歸的政治一團一給的交香以及英國議會制政體的适應一性一很強的生存。
" 在這方面,布拉格東方研究院的著名漢學家雅羅斯拉夫·普實克的評論是很中肯的,他說:"亞洲所有的新文學與當今世界文學的聯系比與'過去'它們自己文學的聯系更密切"。
對于其他領域的發展,我們可以确立同樣的基本論點。
現代美國和蘇聯的農民以極其不同的方式耕作他們的土地,但是,他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比起各自疆域内的祖先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有更多的共同之處。
在政治方面,各國的體制結構迥然相異,但如上所述,它們的民衆都在覺醒和活躍起來,不管他們實際上是否正在參加自己的政一府。
同樣,工業化的擴大導緻了工廠組織的不同形式,但同時,生活的某些基本方面卻受到了相同的影響,其中包括接受勞動紀律,使生活與時鐘相适應,抛棄傳統的服裝和在大城市集中區生活,等等。
可以斷定,同質化的确正在發生,雖然它帶有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多樣化的區域一性一變化。
今天,歐洲三大革命向全球的傳播雖然是在不同方商的支持下進行的,但似乎仍在以加速度創造一種盡避在細節上不同、但在基本特征方面将是一緻的世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