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球性的影響
關燈
小
中
大
軍傾全力對付皇家空軍的基地和戰鬥機,那麼,這種近二比一的數量上的優勢仍會證明是決定一性一的。
然而,戈林卻不斷地變換他的目标:最初是東南岸的港口和英吉利海峽中的船舶,然後是皇家空軍的基地和雷達站,最後,在1940年9月是倫敦、考文垂和其他工業中心。
一個月裡,這些城市天天遭到轟炸,但死亡人數卻低的驚人,工業生産也沒有受到嚴重影響。
據醫生們說,全國人民的士氣非但沒有降低,反而通過這一嚴峻考驗得到了提高與增強。
此外,戈林把目标轉向城市就是默認,他無法摧毀皇家空軍的戰鬥力量。
9月17日,希特勒下令将"海獅計劃"的實施延遲到來年春天。
事實上,這一入侵英國的計劃已被永遠地擱置一旁。
英國和英聯邦自治領的幾千名飛行員同少數分散的波蘭、捷克、法國和比利時的飛行員一起成功地擊退了納粹德國空軍。
丘吉爾在戰鬥最激烈時說道:"在人類發生沖突的領域中,從來沒有這麼多的人如此感激這麼少的人(指皇家空軍飛行員)。
" 對巴爾幹半島各國的征服1940年7月31日,即不列颠戰役前兩個星期,希特勒召開了陸軍和海軍最高指揮官會議。
會上有人勸告希特勒說,要想在那年秋天成功地侵占英國是極不可能的。
于是,希特勒作出了來年春天入侵蘇聯的重大決定。
他是通過以下推論作出其決定的: 如果入侵"英國"不能實現,我們的行動目标就應當是消除所有讓英國有希望改變形勢的因素。
……英國把希望寄托在蘇聯和美國身上。
如果蘇聯被打敗的話,英國也将失去美國,因為消滅蘇聯将極大地增強日本在遠東的勢力。
……蘇聯是英國最想依靠的國家。
……随着蘇聯的被擊潰,英國最後的希望也将破滅。
那時,德國将成為歐洲和巴爾幹半島各國的主人。
決定:因此,必須使蘇聯的滅亡成為這場戰争的一部分。
1941年春。
消滅蘇聯越早越好。
隻婆一舉徹底打垮蘇聯,進攻就達到了它的目的。
……如果我們5月14日開始進攻,那麼,我們将有6個月時間可用來完成這項使命。
為了為預定的入侵蘇聯作準備,1940年10月,希特勒向羅馬尼亞派遣了部隊。
他通知莫斯科說,這些部隊是派去"指導"羅馬尼亞軍隊的"訓練部隊"。
但與此同時,德國的一道秘密命令卻說明,這些軍隊的"真正任務"是讓羅馬尼亞軍隊作好參加即将到來的入侵蘇聯的準備。
就在希特勒占領羅馬尼亞時,墨索裡尼向希臘發動了笨拙的侵略。
長期以來一直以獨一裁者的老前輩自居的"領袖"開始妒忌獲得驚人成功的"元首"。
盡避他們已通過軸心國條約正式結盟,但希特勒在從勝利走向勝利時從不與他的意大利同伴商量,也不通知他。
"希特勒總是讓我面對既成事實",墨索裡尼向他的女婿、外交部長齊亞諾伯爵抱怨道:"這一回,我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他将從報紙上發現我已占領希臘。
" 墨索裡尼以為這将是一次毫不費力的占領,但事實卻證明它是一次恥辱的大失敗。
1940年10月28日,意大利軍隊從阿爾巴尼亞越過邊界,進入希臘,希望勝利挺一進雅典。
但在越過希-阿邊境問前推進了一段距離之後,他們便于11月11日在梅索沃戰役中遭到了決定一性一的失敗。
意大利的一精一銳部隊——高山型白種人的"尤利亞"師依仗自己的坦克和空軍的援助,沿着峽谷向梅索沃推進,沒有費心占領他們背後的一些高地。
希臘的高山一團一連夜急行軍,占據了這些俯臨着峽谷裡的意大利人的高地。
拂曉,他們突然發起進攻,經過激烈的戰鬥,意大利人紛紛潰逃。
梅索沃戰役成為希臘人以後獲勝的楷模。
希臘人常常利用意大利人笨重的裝甲師在伊皮魯斯山脈中的不便占領高地,從那裡切斷并包圍下面的敵人。
到11月中旬時,他們已将意大利人逐出邊境。
趕回到阿爾巴尼亞。
在以後的幾個星期中,他們攻占了科爾察、阿季羅卡斯特隆和埃達港等阿爾巴尼亞大城市。
一時間,墨索裡尼似乎還得忍受亞得裡亞海的敦刻爾克大潰退的痛苦。
此時,墨索裡尼的軸心國盟友進行了幹涉,将他從今人難堪的困境中解救了出來。
希特勒這樣做并不是出于忠于其夥伴的感情;事實上,他對戰争已延伸到巴爾幹半島大為惱火。
但是,他不能對意大利人笨拙的行動袖手旁觀,尤其是因為英國人正将空軍部隊派往希臘。
此外,1940年11月25日,莫洛托夫要求德國承認蘇聯在保加利亞、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的首要地位。
希特勒對此未作答複;相反,他于12月發出了實施"馬裡塔作戰計劃"和"巴巴羅薩作戰計劃"的指令——這些指令将被證明對整個世界來說是決定命運的。
馬裡塔作戰計劃要求"經由保加利亞占領一愛一琴海北部的沿海地區,必要時……占領整個希臘本土。
"巴巴羅薩作戰計劃規定,"德國軍隊必須準備通過一次迅速的戰役征服蘇聯,這一戰役甚至可以在結束對英戰争之前進行。
…準備工作應在1941年5月15日之前完成。
" 為了替馬裡塔作戰計劃作準備,希特勒強迫保加利亞同意駐紮在羅馬尼亞領土上的德國部隊渡過多瑙河進入該國。
1941年1月,當這些部隊出現在保加利亞時,丘吉爾針鋒相對,向希臘派遣了部隊,盡避這樣做削弱了韋維爾将軍當時在北非的攻勢。
最後,南斯拉夫政一府迫于最後通牒的威力不得不接受了加入軸心國的條約(3月25日)。
但是,由于這一投降條約非常不得人心,第二天夜晚,南斯拉夫政一府便被一次軍事政變推翻了。
滿腔熱情的群衆在貝爾格萊德街上列隊遊行,高呼"甯要戰争也不要條約"。
過了不到兩個星期,即4月6日,戰争真的來臨。
如同在波蘭和法國一樣,納粹德國的裝甲師和空軍以破竹之勢前進。
巴爾幹半島的高山地形并沒有象人們所期望的那樣成為有效的障礙,英國的陸軍和空軍部隊也太軟弱,未能擋住潮水般湧來的德軍。
到4月13日時,德國人已進入貝爾格萊德,10天以後,英國人将他們的部隊從希臘南部撤到了克裡特島。
德國人随即對克裡特島發動了空降突擊,英國人一大吃一驚,他們沒有料到會遭到來自克裡特島以北180哩處的希臘本土的空襲。
盡避德國人遭受了重大損失,但到6月初他們終于還是完全控制了這座島嶼。
由于每次都有成功的可能,由于侵占整個中東地區的前景,希特勒這時在地中海有了一個他原可以利用的良機。
除在巴爾幹半島的勝利外,他的軍隊還在有才幹的、一精一力旺盛的埃爾溫·隆美爾将軍的領導下在北非取得了同樣給人以深刻印象的勝利。
1940年12月至1941年8月間,韋維爾曾将意大利人從埃及邊境趕回到的黎波裡塔尼亞,取得了在北非的最初勝利。
但此後,英國軍隊立即因為撤出一部分部隊去參加希臘戰役而被削弱。
同時,德國人為了支持他們的意大利盟軍,趕緊向北非派去了援軍。
英國情報機構低估了這些援軍的力量,因此,當隆美爾于1941年3月31日發動進攻時,他能以破竹之勢前進。
不到一個月,他就占領了班加西、巴迪亞和昔蘭尼加整個地區。
在巴爾幹半島和北非的勝利為希特勒提一供了一邊通過利比亞和埃及、另一邊通過土耳其和叙利亞向蘇伊士發動大規模鉗形攻勢的機會。
但是,元首放過了這個機會,其原因正如德國一位外交官所說的那樣,希特勒正沿着"思想上的一條反蘇聯的單行道"行進。
他沒有利用中東的有利形勢,而是将他的各個師從巴爾幹半島調到了東線。
1941年6月22日,強大的德國軍隊終于沖過蘇聯邊界,由于巴爾幹戰役,這一時間比預定的時間整整晚了5個星期。
二、戰争的全球階段 對蘇聯的入侵1939年8月,斯大林因種種原因同希特勒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這些原因包括極不信任西方領一導一人和希望赢得時間來加強軍隊和工業建設。
他還預料德國和西方列強遲早會發生沖突,進行一場消耗戰,蘇聯則可因互不侵犯條約而随意避開戰争,直到戰争對它有利時再介入。
"如果戰争爆發",他告訴他的同志們,"我們絕不可能按兵不動。
我們将不得不參戰,但我們必須是最後一個參戰。
我們參戰的目的是為了在天平上放上一個決定一性一的砝碼,這個砝碼将使天平傾斜。
"這一戰略是一精一明的,然而,它卻使蘇聯自食其果,差點毀了這個國家。
它基于這樣一種假設:德軍和西方軍隊勢均力敵,雙方會互相殘殺,從而使蘇聯紅軍成為歐洲大一陸上居支配地位的軍隊。
事實正相反,德國軍隊簡直不費吹灰之力就征服所有的對手,使德國成為歐洲大一陸的主人,使蘇聯孤立無援,處于危險的境地。
斯大林決不是唯一因希特勒的一系列快速的、決定一性一的勝利而感到吃驚的人。
人們所難以理解的是為什麼斯大林對6月22日德國人的進攻沒有準備。
據赫魯曉夫後來的證言,斯大林對德軍日益明顯的備戰迹象根本不願相信。
他忽視了丘吉爾和他自己的情報機構的再三警告。
相反,他繼續向希特勒的戰争機器提一供愈來愈多的糧食和軍用物資,直到最後一刻。
為什麼斯大林這位總是持懷疑态度的現實主義者在與希特勒的關系上會如此不幸地盲目,這個問題至今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個不解之謎。
最初,蘇聯似乎會象波蘭和法國那樣恥辱地土崩瓦解。
德國各裝甲師以他們這時已熟悉的方式沖破邊境上的防禦工事,深深地侵入後方,包圍了蘇聯所有的軍隊,抓獲了成千上萬名俘虜。
到年底時,德國軍隊已向東入侵600哩,占領了蘇聯工業化程度最高、人口最稠密的地區。
德國人獲勝除出其不意這一重要因素外,一個原因在于他們一開始就在數量上占優勢。
希特勒以一支約300萬人的軍隊攻擊對方近200萬人的軍隊。
當然,蘇聯人有大批後備兵可利用,但納粹德國空軍的轟炸使蘇聯很難迅速地、有效地利用這些後備兵。
德軍在波蘭、法國和巴爾幹半島的各種環境下作過戰,還擁有具備作戰經驗這一顯著的優勢。
此外,蘇聯近來的刊物披露了以往一向未為人們所料想到的蘇軍的弱點。
蘇聯紅軍航空隊的大部分飛機都集中在靠近邊界的小機場上,其中多數飛機頭一天就被炸毀。
蘇聯紅軍沒有足夠的反坦克炮來對付德軍裝甲師大規模的、有時每公裡就有100輛坦克的進攻。
1941年,德國步兵大多已有沖鋒槍,而蘇聯人隻有步槍。
最後,我們應該想到,這不是蘇聯和德國之間的一場鬥争,而是蘇聯和歐洲大一陸之間的一場鬥争。
也就是說,蘇聯紅軍不僅要對付德國軍隊,而且還要對付芬蘭、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的大量軍隊,蘇聯的兵工廠除了與德國的兵工廠競争外,還要與法國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兵工廠競争。
因此,盡避1941年蘇聯的鋼産量與德國的鋼産量幾乎相等,但要比德國和歐洲大一陸其他國家的鋼産量少一半以上。
希特勒的戰略是沿着從芬蘭到羅馬尼亞的1000哩長的戰線前進,向東推進到從列甯格勒到莫斯科、哈爾科夫和羅斯托夫的這條線上。
德國軍隊打算将蘇聯紅軍包圍和消滅在這條線以西的地區,因此,他們無需将他們的戰線延伸到烏拉爾山脈和烏拉爾山脈那邊。
由于上述因素,德國人幾乎達到了他們所提出的所有的領土目标、他們占領了哈爾科夫和羅斯托夫,差不多完全包圍了莫斯科和列甯格勒。
在列甯格勒,每日口糧即代用面包減少到4盎司左右;近300萬城市居民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在可怕的冬天尚未結束前就已餓死。
德國人盡避取得了這些給人以深刻印象的進展,但1941年發動的戰役并未達到基本的戰略目标。
莫斯科和列甯格勒都未被攻克,蘇聯紅軍雖受到重創,但仍然很完整。
事實上,蘇聯紅軍于12月10日發動了一次反攻,粉碎了德軍對莫斯科和列甯格勒的鉗形攻勢,而且還奪回了羅斯托夫——這是德軍占領後又被迫放棄的大小城市中的第一座城市。
因此,盡避蘇聯紅軍損失慘重,但它所做的仍比預期的好很多。
蘇聯紅軍的幸存也不象通常所認為的那樣是由于"普遍的冬天"。
德軍于1O月向莫斯科發動首次最大的進攻時,天氣異常暖和。
直到11月16日以後發動第二次進攻時,冬天的氣候才妨礙了德國人,不過,它也同樣破壞了蘇聯人的反攻,要不然,蘇聯人的反攻會比實際上的更成功。
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日本人襲擊了珍珠港,從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歐洲範圍的沖突轉變為全球一性一的沖突。
戰争剛開始時,幾乎所有的美國人都決心保持中立。
羅斯福總統同伍德羅·威爾遜總統一樣,公開表明了這一決心;1939年9月3日,他向全國宣布:"和平将不會停止"。
但是,希特勒出人意料的勝利,尤其是法國的淪陷,迫使美國的決策人開始提出疑問:中立态度能否自動地提一供保護免受卷入戰争之害。
如果希特勒征服英國,然後控制大西洋——這在當時似乎決不是不可能的事——征服計劃中的下一個目标會不會是美洲大一陸? 這些因素使華盛頓斷定,避免卷入戰争的最好辦法是向那些仍在與德國作戰的國家提一供除戰争外的一切援助。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美國會簽訂《驅逐艦與基地的交換協議》(1940年9月2日)、從中立立場逐步轉入非交戰立場,為什麼美國會制訂《租借法》(1941年3月旦日)、簽署《大西洋憲章》(1941年8月12日)和發布若幹命令(1941年8-9月,這些命令要求美國海軍為紐芬蘭和冰島之間的所有交戰國和中立國的商船護航,并要求美國海軍一看到出現在這些水域中的軸心國軍艦就立即向它們開火),從非交戰立場轉入不宣而戰立場。
羅斯福總統在努力限制軸心國在西方的擴
然而,戈林卻不斷地變換他的目标:最初是東南岸的港口和英吉利海峽中的船舶,然後是皇家空軍的基地和雷達站,最後,在1940年9月是倫敦、考文垂和其他工業中心。
一個月裡,這些城市天天遭到轟炸,但死亡人數卻低的驚人,工業生産也沒有受到嚴重影響。
據醫生們說,全國人民的士氣非但沒有降低,反而通過這一嚴峻考驗得到了提高與增強。
此外,戈林把目标轉向城市就是默認,他無法摧毀皇家空軍的戰鬥力量。
9月17日,希特勒下令将"海獅計劃"的實施延遲到來年春天。
事實上,這一入侵英國的計劃已被永遠地擱置一旁。
英國和英聯邦自治領的幾千名飛行員同少數分散的波蘭、捷克、法國和比利時的飛行員一起成功地擊退了納粹德國空軍。
丘吉爾在戰鬥最激烈時說道:"在人類發生沖突的領域中,從來沒有這麼多的人如此感激這麼少的人(指皇家空軍飛行員)。
" 對巴爾幹半島各國的征服1940年7月31日,即不列颠戰役前兩個星期,希特勒召開了陸軍和海軍最高指揮官會議。
會上有人勸告希特勒說,要想在那年秋天成功地侵占英國是極不可能的。
于是,希特勒作出了來年春天入侵蘇聯的重大決定。
他是通過以下推論作出其決定的: 如果入侵"英國"不能實現,我們的行動目标就應當是消除所有讓英國有希望改變形勢的因素。
……英國把希望寄托在蘇聯和美國身上。
如果蘇聯被打敗的話,英國也将失去美國,因為消滅蘇聯将極大地增強日本在遠東的勢力。
……蘇聯是英國最想依靠的國家。
……随着蘇聯的被擊潰,英國最後的希望也将破滅。
那時,德國将成為歐洲和巴爾幹半島各國的主人。
決定:因此,必須使蘇聯的滅亡成為這場戰争的一部分。
1941年春。
消滅蘇聯越早越好。
隻婆一舉徹底打垮蘇聯,進攻就達到了它的目的。
……如果我們5月14日開始進攻,那麼,我們将有6個月時間可用來完成這項使命。
為了為預定的入侵蘇聯作準備,1940年10月,希特勒向羅馬尼亞派遣了部隊。
他通知莫斯科說,這些部隊是派去"指導"羅馬尼亞軍隊的"訓練部隊"。
但與此同時,德國的一道秘密命令卻說明,這些軍隊的"真正任務"是讓羅馬尼亞軍隊作好參加即将到來的入侵蘇聯的準備。
就在希特勒占領羅馬尼亞時,墨索裡尼向希臘發動了笨拙的侵略。
長期以來一直以獨一裁者的老前輩自居的"領袖"開始妒忌獲得驚人成功的"元首"。
盡避他們已通過軸心國條約正式結盟,但希特勒在從勝利走向勝利時從不與他的意大利同伴商量,也不通知他。
"希特勒總是讓我面對既成事實",墨索裡尼向他的女婿、外交部長齊亞諾伯爵抱怨道:"這一回,我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他将從報紙上發現我已占領希臘。
" 墨索裡尼以為這将是一次毫不費力的占領,但事實卻證明它是一次恥辱的大失敗。
1940年10月28日,意大利軍隊從阿爾巴尼亞越過邊界,進入希臘,希望勝利挺一進雅典。
但在越過希-阿邊境問前推進了一段距離之後,他們便于11月11日在梅索沃戰役中遭到了決定一性一的失敗。
意大利的一精一銳部隊——高山型白種人的"尤利亞"師依仗自己的坦克和空軍的援助,沿着峽谷向梅索沃推進,沒有費心占領他們背後的一些高地。
希臘的高山一團一連夜急行軍,占據了這些俯臨着峽谷裡的意大利人的高地。
拂曉,他們突然發起進攻,經過激烈的戰鬥,意大利人紛紛潰逃。
梅索沃戰役成為希臘人以後獲勝的楷模。
希臘人常常利用意大利人笨重的裝甲師在伊皮魯斯山脈中的不便占領高地,從那裡切斷并包圍下面的敵人。
到11月中旬時,他們已将意大利人逐出邊境。
趕回到阿爾巴尼亞。
在以後的幾個星期中,他們攻占了科爾察、阿季羅卡斯特隆和埃達港等阿爾巴尼亞大城市。
一時間,墨索裡尼似乎還得忍受亞得裡亞海的敦刻爾克大潰退的痛苦。
此時,墨索裡尼的軸心國盟友進行了幹涉,将他從今人難堪的困境中解救了出來。
希特勒這樣做并不是出于忠于其夥伴的感情;事實上,他對戰争已延伸到巴爾幹半島大為惱火。
但是,他不能對意大利人笨拙的行動袖手旁觀,尤其是因為英國人正将空軍部隊派往希臘。
此外,1940年11月25日,莫洛托夫要求德國承認蘇聯在保加利亞、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的首要地位。
希特勒對此未作答複;相反,他于12月發出了實施"馬裡塔作戰計劃"和"巴巴羅薩作戰計劃"的指令——這些指令将被證明對整個世界來說是決定命運的。
馬裡塔作戰計劃要求"經由保加利亞占領一愛一琴海北部的沿海地區,必要時……占領整個希臘本土。
"巴巴羅薩作戰計劃規定,"德國軍隊必須準備通過一次迅速的戰役征服蘇聯,這一戰役甚至可以在結束對英戰争之前進行。
…準備工作應在1941年5月15日之前完成。
" 為了替馬裡塔作戰計劃作準備,希特勒強迫保加利亞同意駐紮在羅馬尼亞領土上的德國部隊渡過多瑙河進入該國。
1941年1月,當這些部隊出現在保加利亞時,丘吉爾針鋒相對,向希臘派遣了部隊,盡避這樣做削弱了韋維爾将軍當時在北非的攻勢。
最後,南斯拉夫政一府迫于最後通牒的威力不得不接受了加入軸心國的條約(3月25日)。
但是,由于這一投降條約非常不得人心,第二天夜晚,南斯拉夫政一府便被一次軍事政變推翻了。
滿腔熱情的群衆在貝爾格萊德街上列隊遊行,高呼"甯要戰争也不要條約"。
過了不到兩個星期,即4月6日,戰争真的來臨。
如同在波蘭和法國一樣,納粹德國的裝甲師和空軍以破竹之勢前進。
巴爾幹半島的高山地形并沒有象人們所期望的那樣成為有效的障礙,英國的陸軍和空軍部隊也太軟弱,未能擋住潮水般湧來的德軍。
到4月13日時,德國人已進入貝爾格萊德,10天以後,英國人将他們的部隊從希臘南部撤到了克裡特島。
德國人随即對克裡特島發動了空降突擊,英國人一大吃一驚,他們沒有料到會遭到來自克裡特島以北180哩處的希臘本土的空襲。
盡避德國人遭受了重大損失,但到6月初他們終于還是完全控制了這座島嶼。
由于每次都有成功的可能,由于侵占整個中東地區的前景,希特勒這時在地中海有了一個他原可以利用的良機。
除在巴爾幹半島的勝利外,他的軍隊還在有才幹的、一精一力旺盛的埃爾溫·隆美爾将軍的領導下在北非取得了同樣給人以深刻印象的勝利。
1940年12月至1941年8月間,韋維爾曾将意大利人從埃及邊境趕回到的黎波裡塔尼亞,取得了在北非的最初勝利。
但此後,英國軍隊立即因為撤出一部分部隊去參加希臘戰役而被削弱。
同時,德國人為了支持他們的意大利盟軍,趕緊向北非派去了援軍。
英國情報機構低估了這些援軍的力量,因此,當隆美爾于1941年3月31日發動進攻時,他能以破竹之勢前進。
不到一個月,他就占領了班加西、巴迪亞和昔蘭尼加整個地區。
在巴爾幹半島和北非的勝利為希特勒提一供了一邊通過利比亞和埃及、另一邊通過土耳其和叙利亞向蘇伊士發動大規模鉗形攻勢的機會。
但是,元首放過了這個機會,其原因正如德國一位外交官所說的那樣,希特勒正沿着"思想上的一條反蘇聯的單行道"行進。
他沒有利用中東的有利形勢,而是将他的各個師從巴爾幹半島調到了東線。
1941年6月22日,強大的德國軍隊終于沖過蘇聯邊界,由于巴爾幹戰役,這一時間比預定的時間整整晚了5個星期。
二、戰争的全球階段 對蘇聯的入侵1939年8月,斯大林因種種原因同希特勒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這些原因包括極不信任西方領一導一人和希望赢得時間來加強軍隊和工業建設。
他還預料德國和西方列強遲早會發生沖突,進行一場消耗戰,蘇聯則可因互不侵犯條約而随意避開戰争,直到戰争對它有利時再介入。
"如果戰争爆發",他告訴他的同志們,"我們絕不可能按兵不動。
我們将不得不參戰,但我們必須是最後一個參戰。
我們參戰的目的是為了在天平上放上一個決定一性一的砝碼,這個砝碼将使天平傾斜。
"這一戰略是一精一明的,然而,它卻使蘇聯自食其果,差點毀了這個國家。
它基于這樣一種假設:德軍和西方軍隊勢均力敵,雙方會互相殘殺,從而使蘇聯紅軍成為歐洲大一陸上居支配地位的軍隊。
事實正相反,德國軍隊簡直不費吹灰之力就征服所有的對手,使德國成為歐洲大一陸的主人,使蘇聯孤立無援,處于危險的境地。
斯大林決不是唯一因希特勒的一系列快速的、決定一性一的勝利而感到吃驚的人。
人們所難以理解的是為什麼斯大林對6月22日德國人的進攻沒有準備。
據赫魯曉夫後來的證言,斯大林對德軍日益明顯的備戰迹象根本不願相信。
他忽視了丘吉爾和他自己的情報機構的再三警告。
相反,他繼續向希特勒的戰争機器提一供愈來愈多的糧食和軍用物資,直到最後一刻。
為什麼斯大林這位總是持懷疑态度的現實主義者在與希特勒的關系上會如此不幸地盲目,這個問題至今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個不解之謎。
最初,蘇聯似乎會象波蘭和法國那樣恥辱地土崩瓦解。
德國各裝甲師以他們這時已熟悉的方式沖破邊境上的防禦工事,深深地侵入後方,包圍了蘇聯所有的軍隊,抓獲了成千上萬名俘虜。
到年底時,德國軍隊已向東入侵600哩,占領了蘇聯工業化程度最高、人口最稠密的地區。
德國人獲勝除出其不意這一重要因素外,一個原因在于他們一開始就在數量上占優勢。
希特勒以一支約300萬人的軍隊攻擊對方近200萬人的軍隊。
當然,蘇聯人有大批後備兵可利用,但納粹德國空軍的轟炸使蘇聯很難迅速地、有效地利用這些後備兵。
德軍在波蘭、法國和巴爾幹半島的各種環境下作過戰,還擁有具備作戰經驗這一顯著的優勢。
此外,蘇聯近來的刊物披露了以往一向未為人們所料想到的蘇軍的弱點。
蘇聯紅軍航空隊的大部分飛機都集中在靠近邊界的小機場上,其中多數飛機頭一天就被炸毀。
蘇聯紅軍沒有足夠的反坦克炮來對付德軍裝甲師大規模的、有時每公裡就有100輛坦克的進攻。
1941年,德國步兵大多已有沖鋒槍,而蘇聯人隻有步槍。
最後,我們應該想到,這不是蘇聯和德國之間的一場鬥争,而是蘇聯和歐洲大一陸之間的一場鬥争。
也就是說,蘇聯紅軍不僅要對付德國軍隊,而且還要對付芬蘭、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的大量軍隊,蘇聯的兵工廠除了與德國的兵工廠競争外,還要與法國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兵工廠競争。
因此,盡避1941年蘇聯的鋼産量與德國的鋼産量幾乎相等,但要比德國和歐洲大一陸其他國家的鋼産量少一半以上。
希特勒的戰略是沿着從芬蘭到羅馬尼亞的1000哩長的戰線前進,向東推進到從列甯格勒到莫斯科、哈爾科夫和羅斯托夫的這條線上。
德國軍隊打算将蘇聯紅軍包圍和消滅在這條線以西的地區,因此,他們無需将他們的戰線延伸到烏拉爾山脈和烏拉爾山脈那邊。
由于上述因素,德國人幾乎達到了他們所提出的所有的領土目标、他們占領了哈爾科夫和羅斯托夫,差不多完全包圍了莫斯科和列甯格勒。
在列甯格勒,每日口糧即代用面包減少到4盎司左右;近300萬城市居民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在可怕的冬天尚未結束前就已餓死。
德國人盡避取得了這些給人以深刻印象的進展,但1941年發動的戰役并未達到基本的戰略目标。
莫斯科和列甯格勒都未被攻克,蘇聯紅軍雖受到重創,但仍然很完整。
事實上,蘇聯紅軍于12月10日發動了一次反攻,粉碎了德軍對莫斯科和列甯格勒的鉗形攻勢,而且還奪回了羅斯托夫——這是德軍占領後又被迫放棄的大小城市中的第一座城市。
因此,盡避蘇聯紅軍損失慘重,但它所做的仍比預期的好很多。
蘇聯紅軍的幸存也不象通常所認為的那樣是由于"普遍的冬天"。
德軍于1O月向莫斯科發動首次最大的進攻時,天氣異常暖和。
直到11月16日以後發動第二次進攻時,冬天的氣候才妨礙了德國人,不過,它也同樣破壞了蘇聯人的反攻,要不然,蘇聯人的反攻會比實際上的更成功。
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日本人襲擊了珍珠港,從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歐洲範圍的沖突轉變為全球一性一的沖突。
戰争剛開始時,幾乎所有的美國人都決心保持中立。
羅斯福總統同伍德羅·威爾遜總統一樣,公開表明了這一決心;1939年9月3日,他向全國宣布:"和平将不會停止"。
但是,希特勒出人意料的勝利,尤其是法國的淪陷,迫使美國的決策人開始提出疑問:中立态度能否自動地提一供保護免受卷入戰争之害。
如果希特勒征服英國,然後控制大西洋——這在當時似乎決不是不可能的事——征服計劃中的下一個目标會不會是美洲大一陸? 這些因素使華盛頓斷定,避免卷入戰争的最好辦法是向那些仍在與德國作戰的國家提一供除戰争外的一切援助。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美國會簽訂《驅逐艦與基地的交換協議》(1940年9月2日)、從中立立場逐步轉入非交戰立場,為什麼美國會制訂《租借法》(1941年3月旦日)、簽署《大西洋憲章》(1941年8月12日)和發布若幹命令(1941年8-9月,這些命令要求美國海軍為紐芬蘭和冰島之間的所有交戰國和中立國的商船護航,并要求美國海軍一看到出現在這些水域中的軸心國軍艦就立即向它們開火),從非交戰立場轉入不宣而戰立場。
羅斯福總統在努力限制軸心國在西方的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