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球性的影響
關燈
小
中
大
張的同時,還試圖制止日本在太平洋的侵略。
然而,一屆又一屆的東京政一府由于歐洲事态的發展所提一供的所謂的良機而變得越來越好戰。
希特勒的勝利使法國、英國和荷蘭在東亞和東南亞的富饒領地幾乎沒有設防。
因此,1940年9月27日,日本同德國和意大利簽訂了《三國條約》。
這一條約承認德國和意大利在歐洲、日本在亞洲的霸權,要求在任何一個簽約國遭到美國進攻時互相提一供充分的援助。
不過,日本人對歐洲的戰争不直接感興趣。
他們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于1941年4月13日與蘇聯簽訂了一個條約,在這個條約中,雙方保證,如果一方"成為一國或其他幾國的進攻目标",他方将保持中立。
1941年6月,當希特勒侵略蘇聯時,他曾要求日本與他合作,從東面進攻蘇聯。
日本人懷疑德國人在亞洲的目的,拒不答應這一要求。
此外,他們還看到了東南亞的更迷人的地區,那裡正動蕩不安,為他們提一供了明顯的機會。
到1941年夏時,他們已占領法屬印度支那上的基地,同泰國簽訂了聯盟條約,并且,正要求獲得荷屬東印度群島的石油和橡膠産品。
那時,英國人在歐洲的處境非常困難,所以他們撤離了上海,隻在香港和新加坡保留了一些毫無戰鬥力的部隊。
因此,隻要美國不幹涉,日本人占領整個東亞和東南亞的時機似乎已經成熟。
日本領一導一人在與美國的關系這一問題上意見不一。
陸軍準備直接向英國、法國和美國挑戰,但海軍、外交家和實業家多半不同意這種做法。
1941年10月,贊成與美國和解的首相近衛又麿辭職,于是出現了轉折點。
"剃刀腦袋"東條英機将軍接替了近衛,組織了一個由陸、海軍軍官組成的内閣——據說這是一個"充滿火藥味的内閣"。
東條決定,通過外交或武力手段,在這年年底之前跟美國算帳。
日本駐華盛頓大使野村吉三郎海軍上将和來栖三郎特使一起同美國國務卿科德爾·赫爾在這最後時刻舉行了一系列會談。
雙方的立場相差甚遠,因此,達成和解根本不可能。
當時,東京政一府每天的決定赫爾都知道,因為日本的電台密碼已被破譯。
因此,一份份"注意戒備"的警告送到了珍珠港,送到了駐紮在菲律賓的美國遠東軍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将軍的手中。
12月7日,參謀長喬治·C.馬歇爾将軍從華盛頓向珍珠港發出了最後一份警告。
由于靜電故障妨礙了美軍電台的使用,因此,這一消息隻得通過商業渠道傳送。
在火奴魯魯島,這份電報交給了一位騎自行車的郵差。
當他還在送信途中,即上午7點剛過,日本的炸彈已開始落在這座島嶼上。
幾小時之内,除三艘巡洋艦和三艘驅逐艦被炸毀外,珍珠港上的八艘戰列艦中有五艘被擊毀。
與此同時,日本另一支特遣部隊摧毀了美軍在菲律賓的大部分飛機。
遵照《三國條約》的條款,德國和意大利向美國宣戰。
這樣,美國不但在歐洲,而且在亞洲,完全卷入了這場戰争。
此時,在華盛頓圍繞要戰争還是要和平這一問題展開的激烈争論突然停止了。
總統向這時已一團一結起來的全國人民發表了講話,他宣布:"我們現在已處于戰争之中。
我們一直都在這場戰争之中。
每一個男人、女人和孩子都是我們美國曆史上這一最巨大的事業的參與者。
"美國作為參與者的作用就是成為"各民一主國家的兵工廠"。
1943年至1944年,這家"兵工廠"的最高生産紀錄是每天生産一艘船,每五分鐘制造一架飛機;6年的戰争中,它生産了87,0O0輛坦克、296,000架飛機和5,300萬噸位的船隻. 1942年:軸心國勝利的一年1942年,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幾乎在各處都取得了勝利。
強大的攻勢蹂一躏了蘇聯、北非和太平洋的大部分地區,就象一隻帶有三個爪的巨大爪子在抓取歐亞半球。
與此同時,德國的潛艇和水面艦船正威脅着同盟國的航線,1942年,同盟國船隻的損失平均每月為40萬噸位左右。
日本人取得了最為驚人的勝利,他們迅速征服了太平洋廣大地區,從阿留申群島擴張到澳大利亞,從關島擴張到印度。
日本人之所以獲得成功,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每次都是在對手實際上不可能進行抵抗時發動進攻。
法國和荷蘭已被占領,英國正在為自己的生存而拼命鬥争,美國則剛開始從和平時期的經濟轉向戰時經濟。
這樣,日本人便進入了一個真空,他們迅速而又輕易地填滿了這一真空。
西方列強将它們的殖民地作為原料的提一供者和制成品的消費者的傳統做法,也有助于日本的成功。
盡避這種安排對母國也許有利,但它卻阻礙了殖民地地區的經濟發展。
即便是印度這樣資源豐富、人口衆多的國家,也不能生産一輛吉普車、一架飛機或一艘登陸艇。
這意味着所有基本的軍用物資都必須從幾千哩以外的歐洲或美國運來。
殖民國家傳統的政治政策也在這最後較量的時候使它們自食其果:普通的印度人、緬甸人或印度尼西亞人都不明白為什麼他們應該為保衛他們心目中的暴虐的異族政權而戰鬥。
他們在沒有積極地歡迎和幫助日本侵略者的同時,采取了一種你們兩家都該死的态度。
日本人狡猾地利用這種感情,提出了諸如"亞洲人的亞洲"之類的口号。
十分有意義的是,日本人隻是在菲律賓群島才遇到了有力的抵抗,菲律賓群島後來于1946年成為一個自治共和國,擁有一支自己的、10萬人的國民軍隊。
就在珍珠港事件發生三天後,日本人又取得了一個勝利:他們的以地面為基地的飛機在暹羅灣擊沉了英國戰列艦"威爾斯親王号"和戰列巡洋肌"擊退号"。
因為這是兩艘由一精一選的船員一操一縱的新軍艦,所以,它們的損失給英國人的打擊與珍珠港事件給美國人的打擊一樣大。
"在整個戰争中",丘吉爾後來寫道,"我從未受到一個比這更直接的打擊……多少努力、希望和計劃與這兩艘軍艦一起沉沒了。
……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上,除珍珠港幸存的、正急忙駛回加利福尼亞的美國軍艦外,再沒有英國和美國的主力艦了。
日本在所有這些浩翰無垠的水域上都是至高無上的,而我們在各處都是較弱的、無防備的。
" 到聖誕節時,也就是珍珠港事件發生兩個多星辨後,日本人已占領了關島、威克島和香港。
他們侵入了以往一向被認為是堅不可摧的馬來半島的叢林。
由于有多年與中國遊擊隊作戰的經驗,日本人已使他們的官兵學會繞過敵軍陣地,從兩翼和背後發起進攻。
他們攜帶輕型迫擊炮和給養,利用輕型坦克、自行車和當地的運輸工具,在地面交通很差的地區迅速行進。
這些戰術證明是非常成功的,到1942年2月15日,随着8萬士氣沮喪的英國、澳大利亞和印度軍隊向5萬日本軍隊投降,新加坡這一大要塞陷落了。
丘吉爾将這一失敗描寫為"英國曆史上最嚴重的災難和最大的投降。
"不僅僅如此,新加坡長期以來一直是西方帝國主義在亞洲的光輝象征。
它的淪陷對20世紀後半世紀的影響同蘇聯在對馬海峽的失敗對20世紀前半世紀的影響一樣重大。
實質上,這同樣的格局也在緬甸和印度尼西亞重演。
1941年12月10日,日本軍隊越過了緬甸邊界。
到4月時,他們已占領了仰光和曼德勒,英國、印度和中國聯軍沿着隐蔽的叢林小道逃到了印度。
在印度尼西亞,荷蘭軍總司令于3月8日在萬隆率部投降。
1月2日,日本人在菲律賓登陸并占領馬尼拉時也沒有遇到更大的麻煩。
但是,美-菲聯軍在麥克阿瑟和韋恩賴特将軍的先後領導下,在多山的巴丹半島上一直堅持到5月6日。
日本人再進一層,占領了印度洋上的安達曼群島和阿留申群島中的阿圖島和基斯卡島。
這樣,在5個月内,日本人隻傷亡15000人就赢得了一個擁有1億多人口、能提一供世界95%的橡膠原料、90%的大麻和三分之二的錫的帝國。
正如丘吉爾向衆議院秘密吐露的那樣:"……日本的暴行、兇猛、技術和能力遠遠超過了我們原先所預料的一切。
" 其時,在蘇聯戰場上,希特勒于1942年6月又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進攻。
由于莫斯科和列甯格勒在前一年已被證明是堅不可摧的,因此,他這時命令部隊南下。
他的目标是到達伏爾加河和裡海,由此将蘇聯分成兩半,切斷蘇聯紅軍的來自高加索的石油供一應。
正如在1941年那樣,裝甲師首先迅速地席卷了平坦的草原地區。
7月初,他們占領了克裡米亞的塞瓦斯托波爾大要塞,7月底,又重新占領了羅斯托夫。
然後,他們渡過頓河,東南朝高加索油田、東北朝伏爾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呈扇形展開。
到8月22日時,納粹的坦克已占領邁科普石油中心,不過,他們沒能占領格羅茲尼的大油田。
希特勒派了大量的裝甲部隊去參加高加索方向的進攻,不過,一愛一德華·馮·克萊斯特将軍後來說:"我不需要裝甲部隊的援助,它們堵塞了我正要使用的道路。
"據克萊斯特說,他們本來"無需戰鬥"就能在7月底占領斯大林格勒。
但是,直到一個月以後,從高加索姗姗來遲的裝甲師才推進到斯大林格勒略北的伏爾加河。
這時,蘇聯人已将大量增援部隊調入這座城市,它已不再是一座能攻克的城市了。
然而,1942年被德國人占領的領土的總面積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柏林,希特勒宣布,他的部隊已到達蘇聯心髒地區的伏爾加河兩岸,而且永遠不會被擊退。
在北非,1942年也是德國人取得勝利的一年。
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英國人因不幸地試圖阻止德國人進入希臘而削弱了自己在北非戰線上的力量。
同時,英國地中海艦隊被水雷和潛艇摧毀了一大半,而納粹德國空軍十分猛烈地轟炸了馬耳他,使這座島嶼一時不能用作空軍和海軍基地。
此外,希特勒在1941年初就已決定,派他的最有才幹的指揮官埃爾溫·隆美爾将軍去北非,支持正在動搖的意大利人。
隆美爾雖然不是普魯士軍事階層的成員,但由于他在法國戰役中的突出功績而晉升得很快。
作為一位一精一明的戰略家和有闖勁的領一導一人,他迅速地把他有名的非洲軍一團一訓練好。
1941年3月,他發動了一次進攻,迫使英國人穿過利比亞向埃及邊境撤退。
1942年5月,他繼續發動進攻,越過邊境進人埃及,到達離亞曆山大隻有50哩的阿拉曼。
隆美爾深信自己将取得徹底勝利,他為勝利進入開羅挑選了一匹白色的戰馬,而表示感激的"元首"則将他提升為陸軍元帥。
即使在海上,1942年,德國人也取得了驚人的成功。
英國人和美國人都在幾千哩長的補給線的盡頭作戰,而蘇聯人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經由北角或波斯灣運來的軍用物資。
這是一種有利于日本和德國海軍的、如預先計劃那樣的形勢;日本和德國的海軍分别是(繼美國和英國海軍之後)世界上第三大和策四大海軍力量。
比起日本人,德國人使同盟國船隻遭受的損失要大得多,這主要是因為德國的潛艇艦隊更大,更有力,離同盟國的主要航道也更近。
在整個戰争過程中,同盟國和中立國損失了總噸位為23506000長噸的船隻,相當于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損失的船隻的1.5倍。
其中,四分之三的船隻是在大西洋損失的,70%的船隻是被潛艇擊沉,隻有30%的船隻是被水雷、水上船隻和飛機擊沉的。
船隻沉沒的噸數從1940年的3992000噸上升到1941年的4329000噸,1942年達到了頂峰,為8330000噸。
在以後的兩年中這種損失下降到4065000噸和1495000噸。
1942年出現了船舶危機,直到這年秋天同盟國造船廠的産量才超過損失的船隻。
1942年,軸心國在每條戰線上都處于最幸運之時。
在北非,隆美爾正準備進攻開羅,在蘇聯,德國軍隊已到達伏爾加河,在太平洋,日本人似乎正準備猛撲澳大利亞和印度,隻有公海上的艦艇戰在這年年底以前一直打得難分難解。
1943年:形勢的倒轉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三年,軸心國沒有遭受任何阻礙。
1942年底,随着蘇聯人在斯大林格勒的巨大勝利、英國人在埃及的突破一性一進展、盟軍在法屬北非的登陸、墨索裡尼的垮台、盟軍對德國的連續不斷的轟炸和日本艦隊在太平洋的失敗,戰争開始出現了轉折。
斯大林格勒是一座很難防守的城市,它沿着一哩寬的伏爾加河兩岸不規則地延伸出去30哩,蘇聯的軍隊和給養必須靠這條河用船運輸。
不過,斯大林命令要不惜任何代價守住這座城市。
它是重要的工業中心,平時生産拖拉機,戰時生産坦克。
它位于伏爾加河最西端的拐彎處,戰略位置也十分重要。
如果它落到德國人手中,這個國家實際上就會被切成兩半,高加索的石油不再能沿着伏爾加河上運到北部戰場。
斯大林格勒的淪陷将同底特律或芝加哥的丢失一樣,後兩個城市的丢失會切斷沿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的交通運輸。
争奪這座城市的戰鬥始于8月22日。
到9月中旬時,德國人已打到這座城市的中心,在那裡,他們陷入了困境。
他們的飛機已将這座城市炸成一片廢墟。
似乎有悖常理的是,這使德國人不能利用他們的坦克優勢,而坦克在開闊的草原地帶已被證明是十分有效的。
斯大林格勒戰役已不是運動戰,而變成了"老鼠戰",人們在地下室裡、在屋頂上、在小巷、院子和下水道裡短兵相接。
接連數日,從被炸碎的磚瓦中升起的塵霧幾乎遮住了太一陽一。
一位觀察家寫道:"斯大林格勒已變成由被炸毀的樓房、搖搖欲墜的牆壁和腐爛的一屍一體構成的一塊巨大的墓地。
" 其時,斯大林一直在準備冬季大反攻。
1942年11月19日,蘇軍在格奧爾基·朱可夫将軍的指揮下開始了這場反攻。
兩個新集一團一軍從東渡過了伏爾加河,一個軍從這座城市的北面進攻,另一個軍從這座城市的南面進攻。
德軍圍攻部隊
然而,一屆又一屆的東京政一府由于歐洲事态的發展所提一供的所謂的良機而變得越來越好戰。
希特勒的勝利使法國、英國和荷蘭在東亞和東南亞的富饒領地幾乎沒有設防。
因此,1940年9月27日,日本同德國和意大利簽訂了《三國條約》。
這一條約承認德國和意大利在歐洲、日本在亞洲的霸權,要求在任何一個簽約國遭到美國進攻時互相提一供充分的援助。
不過,日本人對歐洲的戰争不直接感興趣。
他們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于1941年4月13日與蘇聯簽訂了一個條約,在這個條約中,雙方保證,如果一方"成為一國或其他幾國的進攻目标",他方将保持中立。
1941年6月,當希特勒侵略蘇聯時,他曾要求日本與他合作,從東面進攻蘇聯。
日本人懷疑德國人在亞洲的目的,拒不答應這一要求。
此外,他們還看到了東南亞的更迷人的地區,那裡正動蕩不安,為他們提一供了明顯的機會。
到1941年夏時,他們已占領法屬印度支那上的基地,同泰國簽訂了聯盟條約,并且,正要求獲得荷屬東印度群島的石油和橡膠産品。
那時,英國人在歐洲的處境非常困難,所以他們撤離了上海,隻在香港和新加坡保留了一些毫無戰鬥力的部隊。
因此,隻要美國不幹涉,日本人占領整個東亞和東南亞的時機似乎已經成熟。
日本領一導一人在與美國的關系這一問題上意見不一。
陸軍準備直接向英國、法國和美國挑戰,但海軍、外交家和實業家多半不同意這種做法。
1941年10月,贊成與美國和解的首相近衛又麿辭職,于是出現了轉折點。
"剃刀腦袋"東條英機将軍接替了近衛,組織了一個由陸、海軍軍官組成的内閣——據說這是一個"充滿火藥味的内閣"。
東條決定,通過外交或武力手段,在這年年底之前跟美國算帳。
日本駐華盛頓大使野村吉三郎海軍上将和來栖三郎特使一起同美國國務卿科德爾·赫爾在這最後時刻舉行了一系列會談。
雙方的立場相差甚遠,因此,達成和解根本不可能。
當時,東京政一府每天的決定赫爾都知道,因為日本的電台密碼已被破譯。
因此,一份份"注意戒備"的警告送到了珍珠港,送到了駐紮在菲律賓的美國遠東軍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将軍的手中。
12月7日,參謀長喬治·C.馬歇爾将軍從華盛頓向珍珠港發出了最後一份警告。
由于靜電故障妨礙了美軍電台的使用,因此,這一消息隻得通過商業渠道傳送。
在火奴魯魯島,這份電報交給了一位騎自行車的郵差。
當他還在送信途中,即上午7點剛過,日本的炸彈已開始落在這座島嶼上。
幾小時之内,除三艘巡洋艦和三艘驅逐艦被炸毀外,珍珠港上的八艘戰列艦中有五艘被擊毀。
與此同時,日本另一支特遣部隊摧毀了美軍在菲律賓的大部分飛機。
遵照《三國條約》的條款,德國和意大利向美國宣戰。
這樣,美國不但在歐洲,而且在亞洲,完全卷入了這場戰争。
此時,在華盛頓圍繞要戰争還是要和平這一問題展開的激烈争論突然停止了。
總統向這時已一團一結起來的全國人民發表了講話,他宣布:"我們現在已處于戰争之中。
我們一直都在這場戰争之中。
每一個男人、女人和孩子都是我們美國曆史上這一最巨大的事業的參與者。
"美國作為參與者的作用就是成為"各民一主國家的兵工廠"。
1943年至1944年,這家"兵工廠"的最高生産紀錄是每天生産一艘船,每五分鐘制造一架飛機;6年的戰争中,它生産了87,0O0輛坦克、296,000架飛機和5,300萬噸位的船隻. 1942年:軸心國勝利的一年1942年,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幾乎在各處都取得了勝利。
強大的攻勢蹂一躏了蘇聯、北非和太平洋的大部分地區,就象一隻帶有三個爪的巨大爪子在抓取歐亞半球。
與此同時,德國的潛艇和水面艦船正威脅着同盟國的航線,1942年,同盟國船隻的損失平均每月為40萬噸位左右。
日本人取得了最為驚人的勝利,他們迅速征服了太平洋廣大地區,從阿留申群島擴張到澳大利亞,從關島擴張到印度。
日本人之所以獲得成功,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每次都是在對手實際上不可能進行抵抗時發動進攻。
法國和荷蘭已被占領,英國正在為自己的生存而拼命鬥争,美國則剛開始從和平時期的經濟轉向戰時經濟。
這樣,日本人便進入了一個真空,他們迅速而又輕易地填滿了這一真空。
西方列強将它們的殖民地作為原料的提一供者和制成品的消費者的傳統做法,也有助于日本的成功。
盡避這種安排對母國也許有利,但它卻阻礙了殖民地地區的經濟發展。
即便是印度這樣資源豐富、人口衆多的國家,也不能生産一輛吉普車、一架飛機或一艘登陸艇。
這意味着所有基本的軍用物資都必須從幾千哩以外的歐洲或美國運來。
殖民國家傳統的政治政策也在這最後較量的時候使它們自食其果:普通的印度人、緬甸人或印度尼西亞人都不明白為什麼他們應該為保衛他們心目中的暴虐的異族政權而戰鬥。
他們在沒有積極地歡迎和幫助日本侵略者的同時,采取了一種你們兩家都該死的态度。
日本人狡猾地利用這種感情,提出了諸如"亞洲人的亞洲"之類的口号。
十分有意義的是,日本人隻是在菲律賓群島才遇到了有力的抵抗,菲律賓群島後來于1946年成為一個自治共和國,擁有一支自己的、10萬人的國民軍隊。
就在珍珠港事件發生三天後,日本人又取得了一個勝利:他們的以地面為基地的飛機在暹羅灣擊沉了英國戰列艦"威爾斯親王号"和戰列巡洋肌"擊退号"。
因為這是兩艘由一精一選的船員一操一縱的新軍艦,所以,它們的損失給英國人的打擊與珍珠港事件給美國人的打擊一樣大。
"在整個戰争中",丘吉爾後來寫道,"我從未受到一個比這更直接的打擊……多少努力、希望和計劃與這兩艘軍艦一起沉沒了。
……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上,除珍珠港幸存的、正急忙駛回加利福尼亞的美國軍艦外,再沒有英國和美國的主力艦了。
日本在所有這些浩翰無垠的水域上都是至高無上的,而我們在各處都是較弱的、無防備的。
" 到聖誕節時,也就是珍珠港事件發生兩個多星辨後,日本人已占領了關島、威克島和香港。
他們侵入了以往一向被認為是堅不可摧的馬來半島的叢林。
由于有多年與中國遊擊隊作戰的經驗,日本人已使他們的官兵學會繞過敵軍陣地,從兩翼和背後發起進攻。
他們攜帶輕型迫擊炮和給養,利用輕型坦克、自行車和當地的運輸工具,在地面交通很差的地區迅速行進。
這些戰術證明是非常成功的,到1942年2月15日,随着8萬士氣沮喪的英國、澳大利亞和印度軍隊向5萬日本軍隊投降,新加坡這一大要塞陷落了。
丘吉爾将這一失敗描寫為"英國曆史上最嚴重的災難和最大的投降。
"不僅僅如此,新加坡長期以來一直是西方帝國主義在亞洲的光輝象征。
它的淪陷對20世紀後半世紀的影響同蘇聯在對馬海峽的失敗對20世紀前半世紀的影響一樣重大。
實質上,這同樣的格局也在緬甸和印度尼西亞重演。
1941年12月10日,日本軍隊越過了緬甸邊界。
到4月時,他們已占領了仰光和曼德勒,英國、印度和中國聯軍沿着隐蔽的叢林小道逃到了印度。
在印度尼西亞,荷蘭軍總司令于3月8日在萬隆率部投降。
1月2日,日本人在菲律賓登陸并占領馬尼拉時也沒有遇到更大的麻煩。
但是,美-菲聯軍在麥克阿瑟和韋恩賴特将軍的先後領導下,在多山的巴丹半島上一直堅持到5月6日。
日本人再進一層,占領了印度洋上的安達曼群島和阿留申群島中的阿圖島和基斯卡島。
這樣,在5個月内,日本人隻傷亡15000人就赢得了一個擁有1億多人口、能提一供世界95%的橡膠原料、90%的大麻和三分之二的錫的帝國。
正如丘吉爾向衆議院秘密吐露的那樣:"……日本的暴行、兇猛、技術和能力遠遠超過了我們原先所預料的一切。
" 其時,在蘇聯戰場上,希特勒于1942年6月又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進攻。
由于莫斯科和列甯格勒在前一年已被證明是堅不可摧的,因此,他這時命令部隊南下。
他的目标是到達伏爾加河和裡海,由此将蘇聯分成兩半,切斷蘇聯紅軍的來自高加索的石油供一應。
正如在1941年那樣,裝甲師首先迅速地席卷了平坦的草原地區。
7月初,他們占領了克裡米亞的塞瓦斯托波爾大要塞,7月底,又重新占領了羅斯托夫。
然後,他們渡過頓河,東南朝高加索油田、東北朝伏爾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呈扇形展開。
到8月22日時,納粹的坦克已占領邁科普石油中心,不過,他們沒能占領格羅茲尼的大油田。
希特勒派了大量的裝甲部隊去參加高加索方向的進攻,不過,一愛一德華·馮·克萊斯特将軍後來說:"我不需要裝甲部隊的援助,它們堵塞了我正要使用的道路。
"據克萊斯特說,他們本來"無需戰鬥"就能在7月底占領斯大林格勒。
但是,直到一個月以後,從高加索姗姗來遲的裝甲師才推進到斯大林格勒略北的伏爾加河。
這時,蘇聯人已将大量增援部隊調入這座城市,它已不再是一座能攻克的城市了。
然而,1942年被德國人占領的領土的總面積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柏林,希特勒宣布,他的部隊已到達蘇聯心髒地區的伏爾加河兩岸,而且永遠不會被擊退。
在北非,1942年也是德國人取得勝利的一年。
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英國人因不幸地試圖阻止德國人進入希臘而削弱了自己在北非戰線上的力量。
同時,英國地中海艦隊被水雷和潛艇摧毀了一大半,而納粹德國空軍十分猛烈地轟炸了馬耳他,使這座島嶼一時不能用作空軍和海軍基地。
此外,希特勒在1941年初就已決定,派他的最有才幹的指揮官埃爾溫·隆美爾将軍去北非,支持正在動搖的意大利人。
隆美爾雖然不是普魯士軍事階層的成員,但由于他在法國戰役中的突出功績而晉升得很快。
作為一位一精一明的戰略家和有闖勁的領一導一人,他迅速地把他有名的非洲軍一團一訓練好。
1941年3月,他發動了一次進攻,迫使英國人穿過利比亞向埃及邊境撤退。
1942年5月,他繼續發動進攻,越過邊境進人埃及,到達離亞曆山大隻有50哩的阿拉曼。
隆美爾深信自己将取得徹底勝利,他為勝利進入開羅挑選了一匹白色的戰馬,而表示感激的"元首"則将他提升為陸軍元帥。
即使在海上,1942年,德國人也取得了驚人的成功。
英國人和美國人都在幾千哩長的補給線的盡頭作戰,而蘇聯人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經由北角或波斯灣運來的軍用物資。
這是一種有利于日本和德國海軍的、如預先計劃那樣的形勢;日本和德國的海軍分别是(繼美國和英國海軍之後)世界上第三大和策四大海軍力量。
比起日本人,德國人使同盟國船隻遭受的損失要大得多,這主要是因為德國的潛艇艦隊更大,更有力,離同盟國的主要航道也更近。
在整個戰争過程中,同盟國和中立國損失了總噸位為23506000長噸的船隻,相當于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損失的船隻的1.5倍。
其中,四分之三的船隻是在大西洋損失的,70%的船隻是被潛艇擊沉,隻有30%的船隻是被水雷、水上船隻和飛機擊沉的。
船隻沉沒的噸數從1940年的3992000噸上升到1941年的4329000噸,1942年達到了頂峰,為8330000噸。
在以後的兩年中這種損失下降到4065000噸和1495000噸。
1942年出現了船舶危機,直到這年秋天同盟國造船廠的産量才超過損失的船隻。
1942年,軸心國在每條戰線上都處于最幸運之時。
在北非,隆美爾正準備進攻開羅,在蘇聯,德國軍隊已到達伏爾加河,在太平洋,日本人似乎正準備猛撲澳大利亞和印度,隻有公海上的艦艇戰在這年年底以前一直打得難分難解。
1943年:形勢的倒轉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三年,軸心國沒有遭受任何阻礙。
1942年底,随着蘇聯人在斯大林格勒的巨大勝利、英國人在埃及的突破一性一進展、盟軍在法屬北非的登陸、墨索裡尼的垮台、盟軍對德國的連續不斷的轟炸和日本艦隊在太平洋的失敗,戰争開始出現了轉折。
斯大林格勒是一座很難防守的城市,它沿着一哩寬的伏爾加河兩岸不規則地延伸出去30哩,蘇聯的軍隊和給養必須靠這條河用船運輸。
不過,斯大林命令要不惜任何代價守住這座城市。
它是重要的工業中心,平時生産拖拉機,戰時生産坦克。
它位于伏爾加河最西端的拐彎處,戰略位置也十分重要。
如果它落到德國人手中,這個國家實際上就會被切成兩半,高加索的石油不再能沿着伏爾加河上運到北部戰場。
斯大林格勒的淪陷将同底特律或芝加哥的丢失一樣,後兩個城市的丢失會切斷沿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的交通運輸。
争奪這座城市的戰鬥始于8月22日。
到9月中旬時,德國人已打到這座城市的中心,在那裡,他們陷入了困境。
他們的飛機已将這座城市炸成一片廢墟。
似乎有悖常理的是,這使德國人不能利用他們的坦克優勢,而坦克在開闊的草原地帶已被證明是十分有效的。
斯大林格勒戰役已不是運動戰,而變成了"老鼠戰",人們在地下室裡、在屋頂上、在小巷、院子和下水道裡短兵相接。
接連數日,從被炸碎的磚瓦中升起的塵霧幾乎遮住了太一陽一。
一位觀察家寫道:"斯大林格勒已變成由被炸毀的樓房、搖搖欲墜的牆壁和腐爛的一屍一體構成的一塊巨大的墓地。
" 其時,斯大林一直在準備冬季大反攻。
1942年11月19日,蘇軍在格奧爾基·朱可夫将軍的指揮下開始了這場反攻。
兩個新集一團一軍從東渡過了伏爾加河,一個軍從這座城市的北面進攻,另一個軍從這座城市的南面進攻。
德軍圍攻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