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球性的影響

關燈
下一次世界大戰将用石頭打仗。

     一愛一因斯坦 在與斯大林簽訂條約時,希特勒的目标是要在他消滅波蘭期間确保蘇聯的中立。

    然後,他能調集部隊進攻英國和法國,他的确也是這麼做的。

    當時,他私下宣布:"讓我們把這一條約看作是确保我們後方的東西吧。

    "至于蘇聯,這個國家也被列在他将來的犧牲者的名單上。

    "目前蘇聯并不危險",他說道,"隻有當我們在西歐的行動自一由時,我們才能反對蘇聯。

    在以後的一、兩年中,目前的局面将繼續存在"。

    因此,希特勒從一開始就已制訂出他的征服計劃:首先是波蘭,其次是西歐,最後才是蘇聯。

    他按照這一計劃行一事,并由此決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直到蘇聯和西歐變得十分強大,足以掌握主動權為止。

     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是作為由東歐少數民族争端挑一起的歐洲各國間的沖突開始的。

    在最初的兩年中,諸戰役隻在歐洲戰場上進行。

    然後,日本于1941年襲擊了珍珠港,從而使第二次世界大戰變成了全球一性一的戰争,正如美國1917年的參戰改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性一質一樣。

    但此時,兩次世界大戰間的相似處已不存在。

    随着日本閃電般地占領整個東亞和東南亞,第二次世界大戰包括的地區比前一次世界大戰多得多。

    兩次大戰在所運用的戰略和武器上也根本不同。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以戰壕和機槍群為基礎的防守證明優于進攻;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坦克和飛機為基礎的進攻證明強于防守。

    這一點解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所特有的戰線的極大的流動一性一。

    整個整個的國家乃至整塊整塊的大一陸來回易主,這與1914年至1918年間西部戰線流血的僵持局面形成了鮮明對照。

     一、戰争的歐洲階段 對波蘭的瓜分在波蘭,德國人第一次顯示了其新式的"閃電戰"的緻命效力。

    首先,一批批俯沖轟炸機轟炸通訊線路,擴大恐怖氣氛和混亂局面。

    然後,裝甲師在敵人的防線上打開一個個缺口,深深地侵入後方,摧毀運輸和通訊設施,将抵抗的部隊切割成碎片。

    最後是較輕便的摩托化師和步兵師出擊,必要時在飛機和大炮的援助下,"肅清"被打得七零八落的敵軍。

     不幸的波蘭正好是一個适合這種戰争的"機構"。

    這個國家差不多全是大平原區,幾乎沒有能阻擋坦克前進的自然障礙物。

    波蘭軍隊已毫無希望地成為過時的了,它雖擁有12個用馬匹、長筒靴和踢馬剌裝備起來的騎兵旅,但隻有一個裝甲旅。

    此外,波蘭最高指揮部已将部隊稀稀拉拉地分布在整個邊界線上,妄想守衛全國的領土。

    德國裝甲師幾乎沒費力就突破了選定的目标,切斷了補給線,包圍了波蘭的步兵師,而德國空軍轟炸目标時僅遇到了波蘭小辨模空軍軟弱無效的抵抗。

    由此造成的混亂使波蘭170萬軍隊中隻有三分之二的部隊被動員起來,而這些部隊中隻有不到半數的軍人能到達他們的集中地。

     10天内,這場戰役的勝負實際上已被決定。

    德國的坦克飛機大隊迎着日漸衰弱的抵抗迅速通過波蘭農村。

    德軍推進的速度迫使斯大林采取行動,以便接管他在與希特勒簽訂條約時所堅持要求的領土。

    9月17日,蘇聯紅軍穿過邊界進入東波蘭,兩天後,與得勝的德國人建立了聯系。

    9月27日,華沙淪陷,波蘭政一府領一導一人逃到羅馬尼亞,然後從那裡逃往法國。

    兩天後,他們的國家被瓜分,德國人占領了擁有2,200萬人口的37,000平方哩土地,蘇聯人占領了擁有1,300萬人口的77,000平方哩土地。

    不到一個月,歐洲最大的國家之一就已完全地從地圖上消失。

     蘇聯政一府這時利用《莫斯科條約》中的秘密議定書來加強它在波羅的海地區的戰略地位。

    1939年9月和10月,它強迫一愛一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同意在它們的領土上建立蘇聯軍事基地。

    作為補償,立陶宛得到了長期渴望的、以往一向是波蘭之一部分的維爾紐斯城及其周圍地區。

    然後,蘇聯人向芬蘭提出了在卡累利阿地峽和北冰洋沿岸的佩薩莫周圍割讓某些領土的要求。

    盡避蘇聯人在别處提一供了大量的領土作為補償,但芬蘭人還是拒絕了,因為那将意味着失去他們在卡累利阿地區的一個堅固的防禦工事體系——曼納林防線。

    由于這些防禦工事在列甯格勒的大炮射程之内,因此,蘇聯人堅持他們的要求,最後,蘇聯紅軍于11月30日向芬蘭發動了進攻。

     芬蘭向國際聯盟發出呼籲,于是國際聯盟将蘇聯開除出國聯,可以說,蘇聯是遭到如此待遇的唯一國家。

    芬蘭人對蘇聯人猛攻的抵抗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他們在曼納林防線擊退了蘇聯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

    西方輿論也一邊倒地支持芬蘭。

    自願軍,尤其是瑞典的自願軍,加入了作好戰鬥準備的芬蘭人,到1940年2月時,英法兩國政一府也在認真考慮派遠征隊去援助芬蘭。

    但這時,曾嚴重低估了芬蘭力量的蘇聯人正在以正規軍而不是以地方部隊向芬蘭發起大規模的進攻。

    他們用大炮猛轟,摧毀了曼納林防線,到3月中旬對,已迫使芬蘭人求和。

    随後産生的條約使蘇聯人獲得的領土比他們原先要求的還多些,包括佩薩莫地區、維堡港口、芬蘭灣中的幾座島嶼和漢科海軍基地。

     蘇聯人對芬蘭和波羅的海其他國家的這些行動的主要意義,也許在于它們反映了在蘇-德合作的幌子背後存在的競争和不信任。

    波羅的海地區的日耳曼人數世紀以來一直在梅梅爾和裡加這樣的城市中心居支配地位,但由于蘇聯的堅決要求,他們撤退到德國——這一情況也充分表明了上述這一點。

     對丹麥和挪威的征服當時,西方戰線處于令人不安的平靜中。

    波蘭被瓜分時,英國和法國無能為力地站在一套。

    他們不能進入德國人已嚴密封鎖的波羅的海;他們的空軍無法飛越德國領空;他們的陸軍則遇到了希特勒自1936年占領萊茵蘭後所一精一心修築的防禦工事的阻擋。

    因此,法國人隻得牢牢地守在馬其諾防線上,而在齊格菲防線那邊的德國人也沒采取任動行動。

    希特勒趁這種僵持局面,向西方列強作出願意和平的表示。

    他立即遭到了拒絕,但僵持局面仍在繼續,于是這種沖突被通俗地稱為"空頭"戰争、奇怪的戰争、膠着戰。

     這種表面的平靜證明是靠不住的。

    1940年4月9日,德國軍隊突然采取行動,橫掃了丹麥,并登上挪威海岸。

    他們的主要目的是要控制挪威海岸的峽灣,這些峽灣能為德國潛艇提一供非常寶貴的基地,還能保護船隻将瑞典的鐵礦石沿海岸運到德國。

    丹麥人沒能抵抗,但挪威人因有英國的支持而進行了頑強的抵抗。

    最後,德國人對天空的控制證明是決定一性一的。

    到4月底時,同盟國不得不撤離挪威的南部和中都。

    在北部,在納爾維克港的周圍,抵抗又持續了一個月。

    但到6月初時,法國本身也處在生死攸關的危險之中,于是,同盟國遠征軍駛離挪威,挪威政一府也相随而去,去倫敦避難。

    德國人在挪威建立了由賣國賊吉斯林領導的他們自己的政一府;吉斯林的名宇成為追求私利的賣國賊的同義詞。

     法國和低地國的淪陷同盟國在挪威的挫折不久就因在7周内便橫掃法國和低地國家的驚人的閃電戰而相形見绌。

    5月10日,德國人進攻荷蘭和比利時,兩天後又進攻法國。

    荷蘭人的防守5天内使土崩瓦解。

    比利時人堅持得稍久些,但到5月28日時,國王利奧波德宣布投降,比利時軍隊停止抵抗。

    其時,德國人已繞過馬其諾防線的最北端——這條防線從來沒有伸展到海洋——并穿過阿登森林,在色當把法國人的防線打開了一個50哩長的缺口。

    裝甲師這時向西迅速穿過亞眠朝英吉利海峽沿岸的阿布維爾城挺一進,5月21日到達該城。

     德國人的突破一性一進展使法國北部的英國、法國和比利時軍隊與法國主力部隊的聯系被切斷。

    法國最高指揮部試圖進行反擊,切斷德國坦克橫穿法國北部時形成的帶狀突出部。

    但是,普遍的混亂和麻木狀态妨礙了有效的行動,德國機械化部隊繼續沿英吉利海峽的海岸呈扇形展開。

    佛蘭德的同盟國軍隊,主要是英國軍隊,退縮到了敦刻爾克這個唯一仍無敵軍的港口。

    由于港口的一半已被毀壞、隻剩下幾哩長的空曠海灘,撤退的前景似乎令人絕望。

    人們希望也許能使45000人得救;事實上,有336000人乘船渡過了英吉利海峽,撤回到英國。

    這一"敦刻爾克奇迹"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希特勒的決定——希特勒當時決定重編軍隊、向南對法國進行決定一性一的戰争,而不是力求取得一個已成為外圍作戰的戰役的完全勝利。

    同樣重要的是英國海軍部的勇氣,它調集了850艘包括河裡的拖船、摩托艇、漁船和海邊的明輪船在内的、屬于各個制造時期和不同種類的船隻,組成了一文混雜的援救船隊。

    皇家空軍掩護了這次撤退,取得了它對納粹德國空軍的首次勝利。

    不過,英國人除13,000人死亡、40000人被俘外,還被迫丢棄了所有貴重的裝備。

     随着6月4日敦刻爾克撤退的完成,法國的苦難開始了。

    第二天,德國軍隊繼續向南推進。

    到6月13日時,未設防的、被政一府抛棄了的巴黎已被占領。

    兩天後,德國人到達1916年時他們曾在那裡遭到慘敗的凡爾登。

    這時,法國總理保羅·雷諾(他于3月底接替達拉第)已完全洩氣,處于其内閣中綏靖者的影響之下。

    原先,他已打算将其政一府遷移到北非,但6月16日,他疲倦地将總理職位交給了貝當元帥。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正是這位"凡爾登的英雄"這時卻向德國求和。

    6月22日,就在1918年簽署德國停戰協定的貢比涅,法國接受了條件苛刻的停戰協定,其中包括釋放所有的德國戰俘,遣散法國軍隊,交出法國軍艦,由德國占領包括主要的工業區和産糧區以及直到西班牙邊界為止的整個法國海岸線在内的法國一半略多的領土。

     德國閃電戰的驚人影響反映在低得令人難以置情的傷亡數字中。

    整個戰役中,法國損失了約10萬人,其他同盟國損失了2萬人,德國損失了45,000人。

    這些損失還不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次進攻所蒙受的損失的一半。

    法國被認為是西方最強大的國家,它的迅速崩潰自然是一個最令人痛苦的打擊。

    有人指責說,叛國和怯懦是造成這一巨大災難的原因。

    雖然這些指責并不是完全沒有根據的,但另一些因素似乎更具決定一性一。

    一個因素是蘇-德條約的影響,這一條約使希特勒能将軍隊集中在一條戰線上。

    1914年,法國曾得到在東線作戰的沙俄軍隊相當大的援助;現在,法國必須單獨與德國對抗,僅得到英國比較微薄的支持。

    也許最重要的是德國在好幾個方面、尤其是在飛機和坦克的數量以及新的閃電戰技術的發展方面所占的優勢。

    法國最高指揮部之所以處于不利地位,不僅是因為裝備不充分,更重要的是因為它不能有效地利用它所擁有的人力和物力。

     不列颠戰役敦刻爾克撤退和法國淪陷之後,希特勒自然想當然地認為:英國會明白的,會屈服的。

    但是,他沒能考慮到英國人民和溫斯頓·丘吉爾。

    丘吉爾是馬爾伯勒公爵的後代,倫道夫·丘吉爾勳爵和《紐約時報》前業主的女兒珍妮·傑羅姆的兒子,一個天生的戰士和持異見者。

    丘吉爾26歲以前就已在古巴、印度西北邊界、蘇丹和南非作過戰,在南非,他曾在布爾戰争中被俘,随後又逃了出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因加利波利遠征隊的失敗而幾乎名譽掃地,因為他曾是加利波利遠征隊的主要支持者。

    20世紀30年代後期,他幾乎是單獨地主持重整軍備的活動,盡避重整軍備在當時是不受歡迎的事業。

    他的特點是不願通過避開棘手的問題或妥協來獲得名望。

    因此,在張伯倫實行綏靖政策的幾年中,他帶頭要求立場堅定地反對軸心國的侵略。

     如此一貫的勇敢和直率使他成為張伯倫理所當然的接班人,1940年5月10日,張伯倫因草率援助挪威和未能動員全國打一場生存戰而被迫辭職。

    丘吉爾組織了一個所有一黨一派參加的内閣,這裡既有保守一黨一領袖安東尼·艾登,又有工一黨一領袖克萊門特·艾德禮和歐内斯特·貝文,艾登曾因抗議當時的綏靖政策而于1938年辭去外交大臣的職務。

    丘吉爾從一開始就證明自己是一位無與倫比的軍事領袖。

    他以特有的膽識和果斷告訴他的人民——告訴全世界:"我們将在海灘上作戰。

    我們将在着陸地作戰。

    我們将在田野和街道中作戰。

    我們将在山區作戰;我們決不投降。

    "他的同胞們以同樣方式作出響應,他們堅韌不拔地、充滿自信地努力從事擺在他們面前的這種艱巨的工作。

     其時,希特勒正猶豫不決,拿不準下一步該怎麼走。

    法國出人意料地迅速淪陷使他大為吃驚。

    最初,他試圖同他始終十分尊敬的英國人達成協議。

    當他的提議被置之不理時,他便于1940年7月16日發出了入侵英島的指令,即"海獅計劃"。

    但是,對兩栖作戰,德國最高指揮部既沒有适當的裝備,也沒有除入侵挪威以外的必需經驗,故組織一次兩栖作戰還需要時間。

    德國武裝部隊的首腦們把許多時間一浪一費在關于橫渡英吉利海峽的種種難以對付的技術問題的激烈争論上。

    不過,他們都同意,如果不掌握制空權,"海獅計劃"是實行不了的。

    因此,帝國元帥赫爾曼·戈林調動了他的空軍,确信隻需通過空襲、無需采用危險的渡海方法便能征服英國。

     接着發生的空襲發展成重大的不列颠戰役,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較大的轉折點之一。

    在這一大規模的空戰中,納粹德國空軍擁有的飛機在數量上遠遠超過了英國皇家空軍——2670架對1475架。

    但是,皇家空軍的噴火式戰鬥機和飓風式戰鬥驅逐機更為先進,因為英國人一大量生産飛機比德國人晚幾年。

    英國人還使用了雷達,雷達是一種新發明,能使敵機在距離其目标還有50至100哩時就被"看見"。

    即便如此,如果納粹德國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