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走向戰争(1929-1939年)

關燈
這不是和平。

    這是20年的休戰。

     福煦元帥,1919年 2O世紀2O年代後期是繁榮、穩定與和解的幾年;2O世紀30年代則是蕭條、危機和戰争的10年。

    2O年代的和解在歐洲是以法國聯盟體系為基礎,在遠東則是以華盛頓會議的協定為基礎,兩者的目标都是為了維護這兩個地區的現狀。

    這一目标在2O世紀20年代中得到實現,但在随後的10年中,一切又突然地、決定一性一地颠倒過來。

    德國和日本的新領一導一人決意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領土和約,并有辦法、有決心這樣做。

    他們大規模重整軍備的計劃和驚人的侵略行徑急劇地改變了勢力均衡。

    較弱的意大利不再是徒勞無益地企圖向現狀挑戰的唯一的修正主義國家;第三帝國和日本帝國也給修正主義運動增添了力量,導緻了一個全新的力量布局,由于英國、法國及其歐洲大一陸盟國堅持維護現狀,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努力要求改變現狀,因五年計劃而變得強大的蘇聯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日此,一種三足鼎立的局面發展起來了,這三方力量的相互影響解釋了20世30年代一再發生的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終于爆發的原因。

     一、日本入侵滿洲 第一個重大的侵略行動是日本作出的,因為它要實現其獲取大一陸領土這一蘊藏已久的野心。

    為了利用看去是不可錯過的良機,日本人早些時候已迅速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他們不太費力地接管了德國在太平洋上的島嶼和在山東半島上的特權。

    不過,他們的全部野心表現在1915年1月向中國提出的《二十一條》中。

    這些條款若得到實現,就會把中國改變成日本的保護國。

    日本遠征軍在英國和美國軍隊于1920年撤離西伯利亞後繼續留在該地是其大一陸野心的又一表現。

     日本人的這些願望多半未得到滿足。

    "二十一條"被成功地抵制了,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美國國務卿威廉·詹甯斯·布賴恩的警告,他說,美國不會承認任何破壞中國領土完整或違反"門戶開放"原則的條約。

    在巴黎和會上,日本确保住了從前的德屬島嶼,但隻是作為三級托管地而不是作為地道的領地。

    威爾遜總統拚命反對日本對無可争辯的中國領土山東的要求。

    作為妥協,日本被準許"暫時"占有這座半島,但日本退一步承認它的"政策"是在某一日期把這片領土歸還中國,"隻保留'以往一向'授與德國的經濟特權"。

     在華盛頓限制海軍軍備會議上,日本正式放棄了它也許仍懷有的領土野心。

    與會九國簽訂了《九國公約》(1922年2月6日),保證中國領土完整,重申"門戶開放"原則。

    在這個會議上,美國、英國、法國和日本還簽訂了《四國條約》(1921年12月13日);通過這一條約,他們同意互相尊重各方在太平洋"島嶼領地"上的權利,通過協商解決今後的一切争端。

    此外,經過美國的積極調解,日本同意将山東歸還給中國并從西伯利亞撤軍;這兩個諾言于1922年被履行。

     在結束了——至少是暫時結束了——對外冒險之後,日本這時把注意力轉向國内問題:1923年大地震的善後問題和引起一騷一動的投票問題。

    大地震摧毀了東京四分之三的地區,造成了16萬人的重大傷亡和價值20億美元的财産損失;投票問題引起了一騷一亂和政治動亂,直到1925年接受男一性一普選制,将選民從300萬人增加到1400萬人為止。

     最嚴重的是經濟問題,尤其是貧困農民的經濟問題。

    日本同美國一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通過提一供軍需品和商船運輸大大繁榮起來。

    1914年至1920年間,對外貿易的價值增加了近4倍,即從12億美元增加到43億美元。

    不過,這一繁榮的分布情況很糟,因為經濟權力前所未有地集中在所謂的财閥(Zaibatsu;Zai意為富豪,batSS意為集一團一)手中。

    "财閥"是四個以家族為中心組成的大企業(三井、三菱、住友和安田)的通稱;這四家大企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控制了日本所有公司資本總額的四分之三,擁有日本私人銀行全部存款的三分之一、全部信托存款的四分之三和全部人壽保險單的五分之一。

    占總人口一半的農民因很高的地租和沉重的債務而窮困不堪。

    他們中隻有7%的家庭擁有5英畝或5英畝以上的土地;平均每戶占有的土地不到3英畝。

    城市工人則遭受着食品價格高、工資低、工會沒有自一由的痛苦。

    由于投機商将物價擡得很高,1918年爆發了米糧暴動,使政一府必須動用軍隊來恢複秩序。

     工人和農民生活水平的降低意味着國内市場受到嚴格限制。

    因此,日本工業主要依靠外國市場銷一售産品;這種依賴在大蕭條到來時帶來了災難。

    1929年至1931年間,對外貿易減少了近50%。

    農民以往靠養蠶來增補微薄的收入,這時因向蕭條中的美國出口的絲織品的數量急劇下降而受到嚴重傷害。

    城市工人也相應地遭受着失業的痛苦。

     軍隊領一導一人和其他擁護擴張領上的人這時能頗有說服力地争辯說,依賴外國市場是日本處于困境的根源。

    日本應征服一個使日本能自給自足、在經濟上不依賴世界其他地區的帝國。

    軍方代言人在過去幾年裡一直在鼓吹這一學說,但大蕭條的破壞這時為他們提一供了易起反應的聽衆,正如希特勒在德國所遇到的情況一樣。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将軍在給天皇的建議書中寫道:英國可得到印度和澳大利亞的原料,美國可得到加拿大和南美洲的資源。

    "但是在日本,糧食供一應和原料同人口相比在減少。

    如果我們隻希望發展貿易,最終必将被打敗。

    ……最後,我們将一無所獲。

    ……景好的政策在于采取積極措施,去獲取日本在滿洲和蒙古的權利和特權。

    ……" 日本的擴張主義者不僅為經濟上的原因所驅使,還對蘇聯力量的日益增長和蔣介石統一中國的日趨成功感到不安。

    此外,他們充分意識到當時正引起西方政治家注意的失業情況和其他問題。

    這些周密的分析思考反映在1931年夏即日本軍隊侵略滿洲前僅6個月時本莊将軍提交給軍事大臣的備忘錄中: 為了加強我國的地位和力量,有必要立即利用蘇聯還未完成五年計劃和中國尚未成為統一國家的形勢,同時還要利用世界經濟的困難處境。

    所有這些因素都必須加以利用,以達到更進一步占領滿洲和蒙古的目的,實現早先遠征西伯利亞時的積極目标。

    中國的統一、蘇聯的存在和美國的入侵遠東,所有這些都不符合我們的利益。

     田中和本莊都把滿洲列為他們擴張主義計劃的第一個目标,這并不是偶然的。

    中國東北角上的這個省份具有兩個有利條件:與南京中央政一府的聯系松散,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其中包括鐵、煤和遼闊、肥沃的平原。

    此外,日本已通過過去商定的條約獲得了在滿洲的某些特權;這些特權可以用來為其侵略行徑找借口。

    當日本軍方于1931年秋斷定入侵時機已戍熟時,他們正是這樣做的。

     1931年9月18日晚,一顆炸彈将日本人控制的、通往沈一陽一北部地區的南滿鐵路炸壞了一小段。

    由于幾分鐘後一列南去的火車毫無困難地通過了那段鐵路,日本人又在以後5天裡拒絕讓新聞記者前往"事故"——日本人當時審慎地稱這一爆炸事件為事故——現場采訪,因此,當時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整個事件是捏造的。

    現在,人們才弄清,這件事的确發生過,因為币原喜重郎男爵在1946年6月東京國際戰犯法庭上證明了這一點。

    這位男爵曾于1931年任外務大臣,他承認,當時一些軍官籌劃了這一事件,他雖設法阻止但未成功。

    他的證言可通過駐紮在關東半島上的日本軍隊即當時所稱的"關東軍"立即行動起來時所具備的速度和一精一确一性一得到證實。

    關東軍未經宣戰就在24小時内攻占了沈一陽一和長春,然後成扇形向四面八方展開。

    1932年1月下旬對哈爾濱的占領意味着滿洲各種有組織的抵抗的結束。

    1932年3月,勝利者将他們的占領地重新命名為"滿洲國"。

    因需要一個傀儡皇帝,他們便将1911年垮台的滿清王朝的幸存者、退位的皇帝博儀拉了出來,正式任命他為攝政王。

     其時,中國政一府根據《國聯盟約》第11條和《巴黎公約》(《凱洛格-白裡安條約》)向國際聯盟和美國求助。

    給果隻是一再商讨而沒有實際的援助。

    國務卿亨利·L·史汀生表示"由衷的同情",但拒絕引用《巴黎公約》。

    國聯理事會于9月19日、10月13日和11月16日三次開會讨論滿洲的局勢;這些會議的特點是表示好意、緻以問候,然而又拖拖拉拉、一片混亂。

    日内瓦和華盛頓的許多人始終堅信,日本内閣能約束軍隊,結束危機。

    11月21日,日本代表一團一接受了中國人原先提出的成立公正的調查委員會的建議,但委員會成員直到1932年1月14日才被選定,而且他們實際上直到4月21日才抵達沈一陽一;這時,滿洲已變成了滿洲國。

     1932年1月7日,美國政一府宣布了所謂的"史汀生主義",它規定,凡有損中國獨立和領土完整、違背"門戶開放"政策的條約,凡使用違反《巴黎公約》的手段而造成的條約,美國一概不承認。

    這一規定幾乎沒有産生實際效果,因為日本軍隊隻對優勢力量起反應,而當時沒有一個國家強大得可以勇敢地與在遠東的日本相對抗。

    此外,所有西方政一府都為緊迫的國内問題所頒擾。

    例如,胡佛總統就面臨着國民選舉和大蕭條兩大問題;大蕭條當時正嚴重到極點。

    因此,他希望"擺脫"國際糾紛,全力以赴解決國内問題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在此期間,國際聯盟調查一團一即李頓調查一團一已在一團一長李頓勳爵的領導下,在日本、中國和滿洲收集證據。

    它于1932年10月提交的報告為了避免冒犯日本人,措辭很謹慎。

    它否認日本人的侵略是正當的自衛手段,譴責新滿洲國是日本的傀儡政權。

    但是,它沒有命令日本撤軍。

    相反,這份報告提出這樣一種解決辦法:承認日本在滿洲的特殊利益,将滿洲變成在中國主權範圍内但又在日本管轄下的自治國。

    1933年2月25日,國聯正式通過了這份報告,第二個月,日本退出了國聯。

     回想起來,滿洲事件作為對國際聯盟和旨在維護現狀的整個外交結構——《凡爾賽和約》、華盛頓會議的協定和《巴黎公約》——的第一次沉重的打擊,是很惹人注意的。

    日本毫不費力就獲得了大片富饒的新領地,這對意大利和德國的修正主義領一導一人并不是不起作用的;滿洲事件引起了一連串的侵略,這些侵略最終導緻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外交上對希特勒的反應 日本人征服滿洲是對遠東現狀的野蠻挑戰,但是,更令人不安的是希特勒對歐洲現狀的威脅。

    在此之前,法國聯盟體系幾乎是毫不費力地統治着歐洲大一陸。

    墨索裡尼曾試圖組織反對集一團一,但是,他與下等修正主義國家如奧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簽訂的協約幾乎沒有什麼價值。

    同樣,蘇聯被"封鎖線"切斷了同外界的聯系,而且,不管怎樣,它隻埋頭于"在一國中建設社會主義"。

    隻有德國呆在一旁,這個國家在接受《洛迦諾條約》和加入國聯時,已在斯特來斯曼的領導下與戰時的敵國講和。

     1933年,當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時,這種令人欣慰的形勢被急劇地改變了。

    這位納粹一黨一領一導一人一段時間以來一直在為德國人要求更大的生存空間。

    引自《我的奮鬥》(1924年)中的以下幾段話反映了他的基本思想和目标,在以後幾年中,他一直不斷地、沒有重大改變地重提這些思想和目标。

     ……如今,不能靠強烈的抗議,而要靠一把巨大的劍,使被蹂一躏的地區回到共同的德意志帝國的懷抱。

     鍛造這把劍是一個國家内部政治領一導一人的任務;維護鍛劍工作和尋找戰友則是外交領一導一人的職責。

    …… 恢複1914年時的邊界的要求在政治上是十分荒唐的,其荒唐的程度和所帶來的嚴重後果使提出這一要求就象是在犯罪一樣……德意志帝國1914年時的邊界是根本不符合邏輯的。

    因為實際上,這些邊界從包括日耳曼民族的人民的意義上說,是不完整的,從地理軍事是否合宜的角度而言,也是不切實際的。

    …… 因此,我們國社一黨一人自覺地……關注我們6O0年前放棄的領土。

    我們不允許德國人繼續不斷地向南方和西方遷移,要把注意力轉向東方領土。

    如果我們今天談到歐洲領土,我們首先能想到的隻是俄國及其邊境上的仆從國……新德意志帝國必須各次使自己沿着過去條頓騎士一團一的道路前進,用德意志的劍為日耳曼人獲得耕地,為這個民族獲得每日食糧。

     幾乎一點也不奇怪,當這幾段話的作者成為德國的主人時,外交上立即有了反響,首先是幾年來一直處于休眠狀态的小協約國開始恢複元氣。

    1933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建立了由三國外交部長組成的常設委員會,來促進其外交政策的協調和執行。

    同樣,這年春天,法國外交部長路易·巴爾都周遊了小協約國各國首都及華沙,加強了法國與其東歐盟國的聯系。

     甚至連後來同希特勒結成"羅馬-柏林軸心"的墨索裡尼,一開始也強烈反對他的這位獨一裁夥伴。

    由于許多德意志少數民族在南蒂羅爾,墨索裡尼對以"一個民族、一個帝國、一個元首"為口号的擴張主義的納粹政權感到不安。

    因此,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