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走向戰争(1929-1939年)
關燈
小
中
大
3年7月15日,他主動與英、法、德締結了《四國公約》。
公約重申,簽約國必須堅持《國聯盟約》、《洛迦諾條約》和《凱洛格-白裡安條約》,未經四國同意不得對《凡爾賽和約》作任何改動。
這一做法證明是無用的,因為希特勒一再違反這些諾言——甚至無視與他一同簽約的國家。
1933年10月,他宣布德國退出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
雖然他沒有立即透露其重整軍備的計劃,但這一計劃的存在——如果不是就其進度和規模而言——已普遍地為人們所知道。
這些發展促使土耳其、希臘、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組成另一個地方一性一集一團一,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擁有相當多的德意志少數民族。
1934年8月9日,四國簽訂了《巴爾幹公約》,公約規定四國相互合作、共同維護東南歐的現狀。
比巴爾幹協約國的組成更值得注意的是蘇聯的對外政策這時有了根本的改變。
傳統上,蘇聯領一導一人認為國聯是掠奪成一性一的各帝國主義強國保持一緻的組織。
但是,1933年12月,當美國記者沃爾特·杜蘭蒂問蘇聯對國聯是否始終持否定态度時,斯大林答道: 不,并非始終,并非在所有的情況下都持否定态度。
你們可能不十分理解我們的觀點。
盡避德國和日本都退出了國聯——可能正是因為這一點——國聯也許仍然多少能起制止或阻止軍事行動爆發的作用。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要我們不顧國聯的嚴重缺點而支持國聯,并不是不可能的。
這段話反映了蘇聯政一府對希特勒的出現極為擔心。
由于這種擔心,蘇聯人這時認為,國聯是一種組織共同抵抗、以擋住納粹先發制人的侵略的可能的工具。
這一新态度得到了法國外交部長路易·巴爾都的鼓勵。
巴爾都在國内問題上是保守派,在外交事務方面,他的簡單的、始終如一的目标是建立一個強大到可以勸阻希特勒不從事擴張主義冒險活動的聯盟。
除了鞏固法國、小協約國和波蘭之間的關系外,巴爾都這時還力圖使蘇聯加入維護現狀集一團一。
基本上正是由于他的努力,國際聯盟才邀請蘇聯加入它的行列,而蘇聯也于1934年9月19日接受了這一邀請。
第二個月,一個刺客在馬賽槍殺了巴爾都和南斯拉夫國王亞曆山大。
這是歐洲外交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因為巴爾都的繼承者們奉行一種比較錯誤的、自相矛盾的對德政策。
皮埃爾·賴伐爾尤其如此,他的一陰一謀詭計曾使羅馬尼亞外交部長尼古拉·蒂圖列斯庫破口大罵:"賴伐爾這頭豬。
"頗為典型的例子是1935年1月7日賴伐爾同墨索裡尼達成的和解協定,在這個協定中雙方同意,如果希特勒采取行動,他們就一起對付;他們還解決了有關其非洲領地的各種争端。
法國将一些與意大利殖民地利比亞和厄立特裡亞接壤的荒涼地區割讓給意大利,墨索裡尼則放棄了對擁有許多意大利居民的突尼斯的要束。
不過,有關埃塞俄比亞的口頭協議導緻了很大的争議:墨索裡尼聲稱,他得到了在那個國家裡行動完全自一由的許諾,而賴伐爾堅持認為,這個協議僅限于經濟事務方面。
安東尼·艾登斷定:"這一口頭協議的真實内容人們将永遠無法知道。
……這兩位詭辯能手……在賴伐爾垮台之後還會繼續争論。
……了解了他們的解釋後,我本人的看法是,賴伐爾當時把話說得十分模棱兩可,給了墨索裡尼利用他這種暖昧态度的機會。
"無疑,這位"領袖"得到了最壞的書面協定和最好的口頭許諾。
兩個月後,也就是1935年3月雙日,德國正式背棄了《凡爾賽和約》中關于解除德國武裝的條款,再次提出征兵,并直布德國軍隊将增加到36個師。
英、法、意在4月11日的斯特雷薩會議上作出了反應,它們一緻同意共同行動,反對德國的威脅。
事實證明,這一"斯特雷薩陣線"與兩年前的《四國公約》一樣無用。
各簽約國很快就開始自行其是:意大利忙着準備入侵埃塞俄比亞;英國于6月18日與德國簽訂了一份單獨的海軍協定,允許德國建立起一支相當于英國海軍力量的35%的海軍;法國于5月8日與蘇聯締結了一份為期5年的同盟條約,雙方同意,如果一方遇到無端的進攻,另一方将予以援助。
捷克斯洛伐克于5月16日與蘇聯簽訂了類似的條約,不過蘇聯對捷克斯洛伐克的援助取決于按照1924年的同盟條約也必須提一供援助的法國。
總之,在希特勒掌權的刺激下,兩年内出現了好幾個旨在阻止這位"元首"的任何侵略行徑的新的外交集一團一——巴爾幹協約國、複一活的小協約國、法蘇同盟和捷蘇同盟。
但是,在這些外交集一團一中也存在着嚴重的分歧,例如,《英-德海軍協定》就引起了巴黎的不滿,1934年1月簽訂的《德-波互不侵犯條約》也沒得到巴黎的賞識,令人捉摸不定的賴伐爾根本不信任他的蘇聯盟國,甯願自己私下另外做交易。
随着埃塞俄比亞危機的爆發,這些分歧成為徹底破壞國際聯盟和戰後整個外交結構的日益豁開的裂口。
三、意大利征服埃塞俄比亞 1935年10月3日,墨索裡尼的軍一團一侵入獨立的非洲王國埃塞俄比亞。
促成這一赤一裸一裸一的侵略的因素有好幾個,一個因素是法西領主義者為擴展疆土而釀場擴展疆土。
墨索裡尼宣稱:"帝國的發展是生命力的主要表現,反之則是衰退的表示。
"對帝國鼎盛的這種熱望因回想起1896年在阿杜瓦的失敗——當時,一支25,000人的意大利軍隊慘敗于部落民之手——一而得到加強。
大蕭條的影響也留下了自己的印記,因為意大利的失業人數從1926年的11萬人上升到1931年的73萬人,進而上升到1933年的100多萬人,從而導緻了這樣一種通常的理論解釋,即斷定殖民地擴張是減輕國内經濟壓力所必需的。
意大利人對這一點特别熱心,因為英國和法國已獲得非洲所有上等的領地,留給意大利人的隻是利比亞、厄立特裡亞和索馬裡蘭的多沙的荒地。
當時,一位意大利工程師表達了這種擴張的決心,他抱怨說他在厄立特裡亞我不到黃金。
"但在阿比西尼亞",他又說,"卻還有鉑白金,付很少的代價就可以找到它們。
但是,它們都被埋藏在地底下。
人們除了在一陽一光下遊蕩其他什麼事都不做。
當你真正地觀察到這一點時,如果你還認為,一個民族可以出十足的懶惰而對無數的财富實行禁運,而其他民族卻必須在貧瘠的土地上與各種自然力作鬥争,那将是不道德的。
"墨索裡尼拿定主意後就立即決定采取行動,因為他認為當時的外交形勢對他很有利。
他認為賴伐爾已給他開了綠燈,并以為來自其他地區的反對不會堅決到足以阻止他的地步——這一設想證明是完全有道理的。
意大利人發動侵略的借口使人聯想起日本人在滿洲制造的事件。
1934年12月5日,埃塞俄比亞軍隊與意大利軍隊在靠近意屬索馬裡蘭和埃塞俄比亞邊境地區的瓦爾瓦爾發生了沖突。
海爾·塞拉西皇帝提出,把瓦爾瓦爾是在意大利領土上還是在埃塞俄比亞領土上這一問題交給仲裁委員會解決。
墨索裡尼拒絕接受這一提議,相反,在公開準備入侵的同時提出了種種要求。
1935年9月11日,英國外交大臣塞纓爾·霍爾爵士在國聯大會上發表了著名的演講,在演講中他保證,英國将支持反侵略的行動:"依照國聯明确規定的義務,為了共同維護整個《盟約》,尤其是為了共同堅定地抵抗所有無端的侵略,國聯将站在反侵略的一邊,我國也将站在反侵略的一邊。
……"正如一位代表所說的那樣。
這篇演講是"國聯曆史上最激動人心的一頁"。
但是,霍爾似乎一直把注意力放在即将投票選舉的英國選民身上,因為他以後的行為不是在支持而是在破壞"共同抵抗無端的侵略"。
在意大利人開始侵略的一個多星期之後,國聯理事會宣布意大利為侵略者,國聯大會根據盟約第十六條投票贊成對意大利實行經濟制裁。
這些制裁于1935年11月18日生效,它們包括禁止給意大利以武器、貸款和原料,但不包括主要原料——石油、煤、鐵和鋼等。
盡避有這樣的局限,這些制裁仍然是阻止意大利前進的重要開端。
而且,世界輿論也以壓倒之勢反對墨索裡尼的侵略。
埃塞俄比亞人在頑強地進行抵抗,不過,意大利人最初很難向前推進不是由于其對手的戰鬥力,而是由于幾乎完全沒有道路。
此時,狡猾的賴伐爾濫用了阻止意大利人前進的小小機會。
1935年12月初,他說服霍爾接受了一個計劃,根據這個計劃,意大利将徹底地獲得大約半個埃塞俄比亞,并将控制餘下的半個埃塞俄比亞,把它作為"經濟擴張和拓居的地區"。
這兩位談判者都同意對這一計劃進行保密,直到将它提交給意大利、埃塞俄比亞和國際聯盟這些有關方面為止。
不過,賴伐爾預料這一計劃會在英國遇到麻煩,因此,他同意讓法國新聞界開始注意到這一計劃。
使他吃驚的是,有關這一秘密協議的消息在倫敦和巴黎引起了人們極大的憤怒。
霍爾被迫辭職,由安東尼·艾登繼任外交大臣。
第二個月,賴伐爾在受到議院的痛擊之後也不得不辭職。
這種情況一時看來象是那些支持國聯反侵略的人的一場大勝利,但根本的争端仍然存在,這就是要不要通過禁運主要原料、尤其是石油來使經濟制裁有效。
艾登贊成這樣做,但新上任的法國外交部長皮埃爾·弗朗丹則故意拖延。
文登說:"弗朗丹的态度與賴伐爾的态度很難區别,隻是顯得更巧妙、更始終如一而已。
"弗朗丹的主要論點是,如果投票通過石油制裁,墨索裡尼就會退出國眹;他堅持認為應設法達成另一種解決辦法。
由于英國内閣未能一團一結一緻、支持艾登,弗朗丹能獨行其是,有效的制裁從未得到實施。
這種決定的意義從希特勒的譯員保羅·施密特博士所透露的下面這段話中可看得很清楚: 1938年,慕尼黑會議的前夕,墨索裡尼承認,國際聯盟差一點靠集體安全體系成功地制止侵略。
"如果國聯當初遵照艾登的意見處理阿比西尼亞争端",他對希特勒說,"并把經濟制裁擴大到石油方面,那麼,我會不得不在一星期内撤出阿比西尼亞。
那對我來說将是一個極大的災難。
" 随着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占領萊茵蘭,任何餘留的實行有效制裁的希望均成為泡影。
占領萊茵蘭這一重大行動有着深遠的影響(見下一節),它使英國和法國政一府更易感受到德國的威脅,也更下定決心去安一撫墨索裡尼,以便讓他站在他們一邊,并留在國際聯盟内。
因此,國聯理事會于1936年4月20日投票決定,繼續實行不包括石油在内的經濟制裁,從而招緻了這時幾乎僅憑着勇敢與意大利人作戰的埃塞俄比亞軍隊的滅亡。
墨索裡尼決心排除出現第二個阿杜瓦慘敗的任何可能一性一,他準備了一支25萬人的軍隊,這支軍隊加上非洲的援軍和勞工隊伍共達40萬人。
這支軍隊裝備着難以對付的坦克隊、摩托化部隊和飛機。
相形之下,埃塞俄比亞軍隊不到30萬人,且幾乎所有人的裝備都比意大利非戰鬥人員的裝備差。
與缺乏坦克、飛機和重型大炮同樣嚴重的是埃塞俄比亞領一導一人的水平低得驚人。
摩洛哥裡夫人的勝利已證明用遊擊戰術來對付裝備優良的歐洲軍隊是十分有效的,但埃塞俄比亞部族首領以其自取滅亡的傲慢和無知藐視遊擊戰,認為它毫無價值、有失一身份。
相反,他們企圖進行陣地戰,結果遭到了無情的炮擊、轟炸,甚至還遭到了芥子氣的噴灑。
在經過一場長達7個月的戰役之後,巴多格裡奧元帥于1936年5月5日耀武揚威地進入亞的斯亞貝巴。
同一天,墨索裡尼宣布"羅馬和平,它體現在'埃塞俄比亞是意大利的'這一簡單的、不可改變的、明确的短語中"。
四天後,意大利國王接受了"埃塞俄比亞皇帝"的稱号。
于是,在犧牲了3000人和損失了10億美元之後,墨索裡尼赢得了一個擁有35萬平方哩土地、1000萬人口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的帝國。
就歐洲和世界其餘地區而言,埃塞俄比亞事件的意義在于它削弱了國際聯盟。
許多小一柄一家如希臘、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在危機期間曾忠實地支持國聯,對意大利實施經濟制裁,但它們得到的唯一報償卻是經濟上受到嚴重損失,并使自己受到獲勝的"領袖"的懲罰。
顯而易見的教訓是,要是西方主要強國懦弱膽小,集體安全使是圈套和欺騙。
因此,小一柄一從此以後背棄國際聯盟,奉行一條四散潰逃的政策。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國聯的犧牲并未使意大利站到西方列強一邊反對德國,而這曾是那些堅持要安一撫墨索裡尼的國家的最大目标。
撫一慰收到了恰恰相反的效果;墨索裡尼和希特勒對他們在埃塞俄比亞和萊茵蘭所取得的驚人勝利印象很深,并察覺到他們的侵略活動若協調一緻、所能帶來的巨大可能一性一。
因此,最終的結果不是納粹德國的孤立,而是"羅馬-柏林軸心"的形成。
四、羅馬-柏林軸心 在埃塞俄比亞危機初期,希特勒采取臂望的策略。
如果墨索裡尼失敗,希特勒就少了一位中歐的對一毛一如果他獲勝,集體安全體系就會遭到破壞,希特勒的"生存空間"計劃就會相應地得到加強。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戲劇一性一地結束了這種消極政策,派遣一支35000人的軍隊長一驅一直一入萊茵蘭。
《凡爾賽和約》已規定,德國不得在萊茵河左岸、也不得在右岸50公裡地帶擁有防禦工事或軍隊。
希特勒違背這一規定的
公約重申,簽約國必須堅持《國聯盟約》、《洛迦諾條約》和《凱洛格-白裡安條約》,未經四國同意不得對《凡爾賽和約》作任何改動。
這一做法證明是無用的,因為希特勒一再違反這些諾言——甚至無視與他一同簽約的國家。
1933年10月,他宣布德國退出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
雖然他沒有立即透露其重整軍備的計劃,但這一計劃的存在——如果不是就其進度和規模而言——已普遍地為人們所知道。
這些發展促使土耳其、希臘、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組成另一個地方一性一集一團一,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擁有相當多的德意志少數民族。
1934年8月9日,四國簽訂了《巴爾幹公約》,公約規定四國相互合作、共同維護東南歐的現狀。
比巴爾幹協約國的組成更值得注意的是蘇聯的對外政策這時有了根本的改變。
傳統上,蘇聯領一導一人認為國聯是掠奪成一性一的各帝國主義強國保持一緻的組織。
但是,1933年12月,當美國記者沃爾特·杜蘭蒂問蘇聯對國聯是否始終持否定态度時,斯大林答道: 不,并非始終,并非在所有的情況下都持否定态度。
你們可能不十分理解我們的觀點。
盡避德國和日本都退出了國聯——可能正是因為這一點——國聯也許仍然多少能起制止或阻止軍事行動爆發的作用。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要我們不顧國聯的嚴重缺點而支持國聯,并不是不可能的。
這段話反映了蘇聯政一府對希特勒的出現極為擔心。
由于這種擔心,蘇聯人這時認為,國聯是一種組織共同抵抗、以擋住納粹先發制人的侵略的可能的工具。
這一新态度得到了法國外交部長路易·巴爾都的鼓勵。
巴爾都在國内問題上是保守派,在外交事務方面,他的簡單的、始終如一的目标是建立一個強大到可以勸阻希特勒不從事擴張主義冒險活動的聯盟。
除了鞏固法國、小協約國和波蘭之間的關系外,巴爾都這時還力圖使蘇聯加入維護現狀集一團一。
基本上正是由于他的努力,國際聯盟才邀請蘇聯加入它的行列,而蘇聯也于1934年9月19日接受了這一邀請。
第二個月,一個刺客在馬賽槍殺了巴爾都和南斯拉夫國王亞曆山大。
這是歐洲外交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因為巴爾都的繼承者們奉行一種比較錯誤的、自相矛盾的對德政策。
皮埃爾·賴伐爾尤其如此,他的一陰一謀詭計曾使羅馬尼亞外交部長尼古拉·蒂圖列斯庫破口大罵:"賴伐爾這頭豬。
"頗為典型的例子是1935年1月7日賴伐爾同墨索裡尼達成的和解協定,在這個協定中雙方同意,如果希特勒采取行動,他們就一起對付;他們還解決了有關其非洲領地的各種争端。
法國将一些與意大利殖民地利比亞和厄立特裡亞接壤的荒涼地區割讓給意大利,墨索裡尼則放棄了對擁有許多意大利居民的突尼斯的要束。
不過,有關埃塞俄比亞的口頭協議導緻了很大的争議:墨索裡尼聲稱,他得到了在那個國家裡行動完全自一由的許諾,而賴伐爾堅持認為,這個協議僅限于經濟事務方面。
安東尼·艾登斷定:"這一口頭協議的真實内容人們将永遠無法知道。
……這兩位詭辯能手……在賴伐爾垮台之後還會繼續争論。
……了解了他們的解釋後,我本人的看法是,賴伐爾當時把話說得十分模棱兩可,給了墨索裡尼利用他這種暖昧态度的機會。
"無疑,這位"領袖"得到了最壞的書面協定和最好的口頭許諾。
兩個月後,也就是1935年3月雙日,德國正式背棄了《凡爾賽和約》中關于解除德國武裝的條款,再次提出征兵,并直布德國軍隊将增加到36個師。
英、法、意在4月11日的斯特雷薩會議上作出了反應,它們一緻同意共同行動,反對德國的威脅。
事實證明,這一"斯特雷薩陣線"與兩年前的《四國公約》一樣無用。
各簽約國很快就開始自行其是:意大利忙着準備入侵埃塞俄比亞;英國于6月18日與德國簽訂了一份單獨的海軍協定,允許德國建立起一支相當于英國海軍力量的35%的海軍;法國于5月8日與蘇聯締結了一份為期5年的同盟條約,雙方同意,如果一方遇到無端的進攻,另一方将予以援助。
捷克斯洛伐克于5月16日與蘇聯簽訂了類似的條約,不過蘇聯對捷克斯洛伐克的援助取決于按照1924年的同盟條約也必須提一供援助的法國。
總之,在希特勒掌權的刺激下,兩年内出現了好幾個旨在阻止這位"元首"的任何侵略行徑的新的外交集一團一——巴爾幹協約國、複一活的小協約國、法蘇同盟和捷蘇同盟。
但是,在這些外交集一團一中也存在着嚴重的分歧,例如,《英-德海軍協定》就引起了巴黎的不滿,1934年1月簽訂的《德-波互不侵犯條約》也沒得到巴黎的賞識,令人捉摸不定的賴伐爾根本不信任他的蘇聯盟國,甯願自己私下另外做交易。
随着埃塞俄比亞危機的爆發,這些分歧成為徹底破壞國際聯盟和戰後整個外交結構的日益豁開的裂口。
三、意大利征服埃塞俄比亞 1935年10月3日,墨索裡尼的軍一團一侵入獨立的非洲王國埃塞俄比亞。
促成這一赤一裸一裸一的侵略的因素有好幾個,一個因素是法西領主義者為擴展疆土而釀場擴展疆土。
墨索裡尼宣稱:"帝國的發展是生命力的主要表現,反之則是衰退的表示。
"對帝國鼎盛的這種熱望因回想起1896年在阿杜瓦的失敗——當時,一支25,000人的意大利軍隊慘敗于部落民之手——一而得到加強。
大蕭條的影響也留下了自己的印記,因為意大利的失業人數從1926年的11萬人上升到1931年的73萬人,進而上升到1933年的100多萬人,從而導緻了這樣一種通常的理論解釋,即斷定殖民地擴張是減輕國内經濟壓力所必需的。
意大利人對這一點特别熱心,因為英國和法國已獲得非洲所有上等的領地,留給意大利人的隻是利比亞、厄立特裡亞和索馬裡蘭的多沙的荒地。
當時,一位意大利工程師表達了這種擴張的決心,他抱怨說他在厄立特裡亞我不到黃金。
"但在阿比西尼亞",他又說,"卻還有鉑白金,付很少的代價就可以找到它們。
但是,它們都被埋藏在地底下。
人們除了在一陽一光下遊蕩其他什麼事都不做。
當你真正地觀察到這一點時,如果你還認為,一個民族可以出十足的懶惰而對無數的财富實行禁運,而其他民族卻必須在貧瘠的土地上與各種自然力作鬥争,那将是不道德的。
"墨索裡尼拿定主意後就立即決定采取行動,因為他認為當時的外交形勢對他很有利。
他認為賴伐爾已給他開了綠燈,并以為來自其他地區的反對不會堅決到足以阻止他的地步——這一設想證明是完全有道理的。
意大利人發動侵略的借口使人聯想起日本人在滿洲制造的事件。
1934年12月5日,埃塞俄比亞軍隊與意大利軍隊在靠近意屬索馬裡蘭和埃塞俄比亞邊境地區的瓦爾瓦爾發生了沖突。
海爾·塞拉西皇帝提出,把瓦爾瓦爾是在意大利領土上還是在埃塞俄比亞領土上這一問題交給仲裁委員會解決。
墨索裡尼拒絕接受這一提議,相反,在公開準備入侵的同時提出了種種要求。
1935年9月11日,英國外交大臣塞纓爾·霍爾爵士在國聯大會上發表了著名的演講,在演講中他保證,英國将支持反侵略的行動:"依照國聯明确規定的義務,為了共同維護整個《盟約》,尤其是為了共同堅定地抵抗所有無端的侵略,國聯将站在反侵略的一邊,我國也将站在反侵略的一邊。
……"正如一位代表所說的那樣。
這篇演講是"國聯曆史上最激動人心的一頁"。
但是,霍爾似乎一直把注意力放在即将投票選舉的英國選民身上,因為他以後的行為不是在支持而是在破壞"共同抵抗無端的侵略"。
在意大利人開始侵略的一個多星期之後,國聯理事會宣布意大利為侵略者,國聯大會根據盟約第十六條投票贊成對意大利實行經濟制裁。
這些制裁于1935年11月18日生效,它們包括禁止給意大利以武器、貸款和原料,但不包括主要原料——石油、煤、鐵和鋼等。
盡避有這樣的局限,這些制裁仍然是阻止意大利前進的重要開端。
而且,世界輿論也以壓倒之勢反對墨索裡尼的侵略。
埃塞俄比亞人在頑強地進行抵抗,不過,意大利人最初很難向前推進不是由于其對手的戰鬥力,而是由于幾乎完全沒有道路。
此時,狡猾的賴伐爾濫用了阻止意大利人前進的小小機會。
1935年12月初,他說服霍爾接受了一個計劃,根據這個計劃,意大利将徹底地獲得大約半個埃塞俄比亞,并将控制餘下的半個埃塞俄比亞,把它作為"經濟擴張和拓居的地區"。
這兩位談判者都同意對這一計劃進行保密,直到将它提交給意大利、埃塞俄比亞和國際聯盟這些有關方面為止。
不過,賴伐爾預料這一計劃會在英國遇到麻煩,因此,他同意讓法國新聞界開始注意到這一計劃。
使他吃驚的是,有關這一秘密協議的消息在倫敦和巴黎引起了人們極大的憤怒。
霍爾被迫辭職,由安東尼·艾登繼任外交大臣。
第二個月,賴伐爾在受到議院的痛擊之後也不得不辭職。
這種情況一時看來象是那些支持國聯反侵略的人的一場大勝利,但根本的争端仍然存在,這就是要不要通過禁運主要原料、尤其是石油來使經濟制裁有效。
艾登贊成這樣做,但新上任的法國外交部長皮埃爾·弗朗丹則故意拖延。
文登說:"弗朗丹的态度與賴伐爾的态度很難區别,隻是顯得更巧妙、更始終如一而已。
"弗朗丹的主要論點是,如果投票通過石油制裁,墨索裡尼就會退出國眹;他堅持認為應設法達成另一種解決辦法。
由于英國内閣未能一團一結一緻、支持艾登,弗朗丹能獨行其是,有效的制裁從未得到實施。
這種決定的意義從希特勒的譯員保羅·施密特博士所透露的下面這段話中可看得很清楚: 1938年,慕尼黑會議的前夕,墨索裡尼承認,國際聯盟差一點靠集體安全體系成功地制止侵略。
"如果國聯當初遵照艾登的意見處理阿比西尼亞争端",他對希特勒說,"并把經濟制裁擴大到石油方面,那麼,我會不得不在一星期内撤出阿比西尼亞。
那對我來說将是一個極大的災難。
" 随着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占領萊茵蘭,任何餘留的實行有效制裁的希望均成為泡影。
占領萊茵蘭這一重大行動有着深遠的影響(見下一節),它使英國和法國政一府更易感受到德國的威脅,也更下定決心去安一撫墨索裡尼,以便讓他站在他們一邊,并留在國際聯盟内。
因此,國聯理事會于1936年4月20日投票決定,繼續實行不包括石油在内的經濟制裁,從而招緻了這時幾乎僅憑着勇敢與意大利人作戰的埃塞俄比亞軍隊的滅亡。
墨索裡尼決心排除出現第二個阿杜瓦慘敗的任何可能一性一,他準備了一支25萬人的軍隊,這支軍隊加上非洲的援軍和勞工隊伍共達40萬人。
這支軍隊裝備着難以對付的坦克隊、摩托化部隊和飛機。
相形之下,埃塞俄比亞軍隊不到30萬人,且幾乎所有人的裝備都比意大利非戰鬥人員的裝備差。
與缺乏坦克、飛機和重型大炮同樣嚴重的是埃塞俄比亞領一導一人的水平低得驚人。
摩洛哥裡夫人的勝利已證明用遊擊戰術來對付裝備優良的歐洲軍隊是十分有效的,但埃塞俄比亞部族首領以其自取滅亡的傲慢和無知藐視遊擊戰,認為它毫無價值、有失一身份。
相反,他們企圖進行陣地戰,結果遭到了無情的炮擊、轟炸,甚至還遭到了芥子氣的噴灑。
在經過一場長達7個月的戰役之後,巴多格裡奧元帥于1936年5月5日耀武揚威地進入亞的斯亞貝巴。
同一天,墨索裡尼宣布"羅馬和平,它體現在'埃塞俄比亞是意大利的'這一簡單的、不可改變的、明确的短語中"。
四天後,意大利國王接受了"埃塞俄比亞皇帝"的稱号。
于是,在犧牲了3000人和損失了10億美元之後,墨索裡尼赢得了一個擁有35萬平方哩土地、1000萬人口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的帝國。
就歐洲和世界其餘地區而言,埃塞俄比亞事件的意義在于它削弱了國際聯盟。
許多小一柄一家如希臘、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在危機期間曾忠實地支持國聯,對意大利實施經濟制裁,但它們得到的唯一報償卻是經濟上受到嚴重損失,并使自己受到獲勝的"領袖"的懲罰。
顯而易見的教訓是,要是西方主要強國懦弱膽小,集體安全使是圈套和欺騙。
因此,小一柄一從此以後背棄國際聯盟,奉行一條四散潰逃的政策。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國聯的犧牲并未使意大利站到西方列強一邊反對德國,而這曾是那些堅持要安一撫墨索裡尼的國家的最大目标。
撫一慰收到了恰恰相反的效果;墨索裡尼和希特勒對他們在埃塞俄比亞和萊茵蘭所取得的驚人勝利印象很深,并察覺到他們的侵略活動若協調一緻、所能帶來的巨大可能一性一。
因此,最終的結果不是納粹德國的孤立,而是"羅馬-柏林軸心"的形成。
四、羅馬-柏林軸心 在埃塞俄比亞危機初期,希特勒采取臂望的策略。
如果墨索裡尼失敗,希特勒就少了一位中歐的對一毛一如果他獲勝,集體安全體系就會遭到破壞,希特勒的"生存空間"計劃就會相應地得到加強。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戲劇一性一地結束了這種消極政策,派遣一支35000人的軍隊長一驅一直一入萊茵蘭。
《凡爾賽和約》已規定,德國不得在萊茵河左岸、也不得在右岸50公裡地帶擁有防禦工事或軍隊。
希特勒違背這一規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