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走向戰争(1929-1939年)

關燈
做法是一次最具戰略意義的行動:法國聯盟體系以法國軍隊易進入中歐為基礎;随着萊茵蘭的被重新占領和立即動工的齊格菲防線防禦工事的建立,法國不再易進入中歐。

    法國被切斷了與其盟國的聯系,而德國的力量卻大大增長,因為它的命脈不再因非軍事化的萊茵蘭而處于易受傷害的境地。

    總之,希特勒對萊茵蘭的突然行動意味着徹底打破了歐洲軍事和外交上的勢力均衡。

     法國不能對這一重大挑戰作出适當的反應,因為這個國家當時正準備大選,而且是由一個臨時的内閣在執政。

    總理薩羅和外交部長弗朗丹想通過調動軍隊和發出最後通碟來制止希特勒。

    如果實施這一計劃,原本是能奏效的,因為現在已知道,當時希特勒是在不聽幾乎所有将軍勸告的情況下決定對萊茵蘭采取行動的。

    德國軍隊還沒有準備好進行重大的戰争,除兩人外,德國軍事首領都反對重新占領萊茵蘭,他們自然認為這會導緻與法國的沖突。

    因此,希特勒命令,如果法國調兵,并将其軍隊派過邊界的話,他的各個師應一槍不放地主動撤退。

    希特勒同墨索裡尼一樣是在虛張聲勢吓唬人,兩人都在玩策略。

     薩羅和佛朗丹受到勸阻,沒有采取行動,這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的軍事顧問反對與戰争冒險直接有關的任何行動,同時也因為英國政一府與先前法國政一府在埃塞俄比亞危機期間一樣躊躇不前。

    當弗朗丹找英國首相鮑德溫商量時,後者拒絕與調派法國軍隊去萊茵蘭的建議有任何關系。

    鮑德溫說:"你可能是對的,但是,隻要有1%的因你的警察行動而爆發戰争的可能一性一,我就沒有權利把英國牽扯進去。

    ……英國現在不處于進行戰争的狀态。

    " 法國政一府由于本身意見不一,無法在沒有英國支持的情況下來取斷然行動,正是因為這一點,希特勒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就取得了重大勝利。

    這一勝利的一個結果是法國聯盟體系開始結束。

    不僅"齊格菲防線"切斷了法國與中歐和東歐的聯系,而且與此同時,德國還對東南歐發動了經濟攻勢,使這一地區實際上成為一個經濟附屬地。

    到1936年時,德國接受了土耳其全部出口物的51%、保加利亞全部出口物的48%、希臘的36%、南斯拉夫的24%和匈牙利的23%。

    如此密切的經濟聯系必然産生政治影響,尤其是因為這時出現在東南歐的一些獨一裁政權在意識形态上特别一愛一好的是德國和意大利的法西斯政體而不是西方的民一主政體。

    無疑,邁塔克斯将軍、卡羅爾國王和保羅親王的外交政策與韋尼澤洛斯、蒂圖列斯庫和亞曆山大國王的外交政策通然不同。

     對萊茵蘭的突然行動還起了使以往一向敵對的"元首"和"領袖"言歸于好的作用。

    希特勒在石油制裁仍有可能實行的時候轉移了國聯的注意力,墨索裡尼對此深表感激。

    短時間内,這兩個獨一裁者結成了有效的夥伴關系,迅速打破了現存的外交結構。

     根據1936年7月且日簽訂的奧-德協定,希特勒答應尊重奧地利的領土完整,從而消除了羅馬和柏林之間不和的主要根源。

    一個星期後,西班牙爆發了内戰,這一悲慘事件(見下一節)拖延了3年,在這期間,希特勒和墨索裡尼聯合行動,促成了西班牙共和國的滅亡。

    1936年10月24日,"羅馬-柏林軸心"正式結成;意大利和德國不僅就德國以承認意屬埃塞俄比亞作為取得某些經濟讓步的回報這樣的具體問題達成了協議,還就全面的合作取得了一緻意見。

    第二個月。

    日本通過與德國、然後又與意大利簽訂反共産國際協定加入了這一軸心。

     因此,到1936年年底時,外交上的均衡已完全不同于希特勒開始執政時的情景。

    意大利和德國這時結成了有效的夥伴關系。

    法國已失去從前的霸權,落入比較孤立的境地。

    它在中歐的舊盟國正漸漸散去,而與蘇聯建立的新聯盟基本上仍是紙上的東西。

    法國政一府很不信任蘇維埃政權,以緻拒絕簽訂使它們的聯盟完全生效所必需的軍事協定。

    同樣,法國和英國的關系也不十分密切,彼此之間互不信任。

    由于滿洲和埃塞俄比亞事件使維護現狀集一團一陷入混亂,使國際聯盟遭到嚴重削弱,"羅馬-柏林軸心"能在以後3年中掌握主動權,在實際未遇抵抗的情況下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五、西班牙内戰 西班牙内戰不僅僅具有通常的意義,因為它實質上是把兩種戰争合在一起——一種是由西班牙社會的腐敗和緊張局勢引起的根深蒂固的社會沖突,一種是由思想體系的沖突和大國利益的沖突引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彩排。

     20世紀的西班牙截然不同于16世紀的西班牙,16世紀時,這個國家是歐洲最強大、最令人畏懼的國家。

    在16至20世紀之間的幾個世紀中,西班牙衰落的象征是1898年的西-美戰争;美國輕易地奪走了西班牙的大多數剩下的殖民地,使西班牙丢盡了臉.這次戰争不僅暴露了西班牙軍事上的弱點,而且暴露了統治這個國家的、已處于牢固地位的寡頭政治集一團一的腐敗和無能。

    構成這一寡頭政治集一團一的主要成分有三種:大地主、軍隊和教會。

     大地主由舊貴族和購買了許多地産的富裕的中上層階級組成。

    大約35,000名這樣的地主占有了全都可耕地的50%左右。

    占地情況各省之間大不相同,土地占有最為不均的地區是南部和西部。

    相形之下,北部地區幾乎沒有大地産,不過那裡的農民由于他們的土地面積很小,隻能勉強維持生活。

    整個國家的農業生産率很低,占總人口70%的農民與歐洲其他地區的農民一樣貧窮。

    地主都為在外地主,住在馬德裡或外國首都揮霍他們的收入,沒有為生産作出任何貢獻。

     西班牙軍隊是值得注意的,其原因有兩個:一是軍官人數與士兵人數相比多得驚人,二是軍方常常幹預國家的政治。

    實際上,軍官們認為他們有權利監督政治事務,并照着這種看法他明确地說,這意味着保護現狀,反對所有的挑戰者,不論他們是贊成共和政體的中間派還是左派各政一黨一。

     定為國教的羅馬天主教教會是一個極為富有、極有影響的機構,雖然它在19世紀初葉和中葉已失去其地産,但作為補償,它獲得了工業股票,并從政一府那裡得到了大量津貼,這些津貼在20世紀20年代中占國家年度預算的2拖。

    西班牙教會與國家的關系頗類似于俄國東正教會與沙皇專制政權之間的關系。

    主教由國王提名,他們中有些人還是參議院議員;但最重要的是,教會控制了國家的大部分教育。

    西班牙不象西歐其他國家,沒有完整的國家教育體系,因此,現存的學校大多數都在教會的管轄之下。

    此外,教會通過某些重要的報紙、勞工一團一體和各種世俗組織施加了很大的影響。

    正如在天主教組織起類似作用的其他國家裡發生的情況一樣,這股巨大的勢力在西班牙引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反教權運動。

    普遍地攻擊教士和修女、内戰期間大規模地破壞教會财産——這類現象在西班牙曆史上決不是絕無僅有的。

     1902年阿方索十三世登基時所要統治的西班牙就是如此。

    從1902年到1923年德裡維拉獨一裁政一府建立這段時間裡,西班牙除多次發生罷工、兵變和暗殺外,還換了33次内閣。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班牙保持中立,從而帶來了相對的繁榮,但是,這種繁榮僅持續到大戰結束;随着和平的到來,長期的不安和動亂又重新出現。

    這些不安和動亂在20世紀20年代因西班牙軍隊在摩洛哥慘敗于裡夫人之手而變得更為嚴重。

    由此産生的不滿情緒為1923年9月普裡莫·德裡維拉将軍的軍事政變鋪平了道路。

     這位新"獨一裁者"崇拜墨索裡尼,學他的樣消滅殘餘的立憲政體、審查新聞報道和限制各大學。

    他還以這位"領袖"為榜樣,建築公路和舉辦國際展覽。

    但是,這些僅僅是表面的東西,因為潛在的、傳統的西班牙社會已因它的不公平現象和落伍過時而運轉不靈。

    最後,普裡莫·德裡維拉失去了軍隊和國王的支持,不得不幹1930年1月辭職。

     随着這位獨一裁者的辭職,公衆的不滿情緒轉而對準了國王本人。

    大蕭條使形勢變得更加不穩定,直到最後阿方索決定恢複憲法,于1931年4月舉行國内選舉。

    投票結果對現政權極為不利,共和一黨一人獲得了50個省會中46個省會的選票。

    公衆輿論已很明顯,阿方索象1789年以來他的四位前任一樣,悄悄地離開了這個國家。

     1931年4月14日,西班牙宣布成立共和國,随後舉行了立憲會議即議會的選舉。

    當這一立憲會議于7月召開時,其成員分成三大派:右派、中間派和左派。

    右派代表貴族、軍隊和教會的利益。

    它要求維護現狀;如果改革證明是不可避免的,那麼至少應朝着獨一裁主義的方向進行。

    中間派主要反映中下層階級、知識分子和專業人員的觀點。

    他們多半是共和一黨一人,擁護起源于法國大革命的自一由主義原則,其中包括反教權主義、個人自一由和适度的社會改革。

    左派則由形形色一色的社會一黨一人、斯大林主義的共一産一黨一人、托洛茨基派的共一産一黨一人和工一團一主義者組成,工一團一主義者人數特别多,通常不願意同其他一黨一派一起工作。

    盡避這些左翼政一黨一之間存在着相當大的意見分歧,但它們都一緻認為需要進行制度上的根本改革,即社會、經濟和政治上的改革。

     在立憲會議中占絕大多數的中間派和左派聯合采納了很大程度上是自一由主義的憲法。

    憲法宣布西班牙為"各種勞動者的民一主共和國",不論男一女都有普選權,内閣對一院制的議會負責。

    此外,這一憲法還宣布,宗教信仰絕對自一由,政教分離,教育世俗化和教會财産收歸國有。

     在這一新憲法下産生的第一任總理、能力出衆的共和一黨一人曼努埃爾·阿薩尼亞還得到了溫和的社會一黨一人的支持,他們迅速通過了種種法律來履行憲法的各項規定:廢除政一府給教會的津貼,明令取消修道院的某些等級,将農業工人每日的工資提高到通常的20美元以上,在給大地産所有人部分賠償的情況下将少數大地産分配給農民,讓數以百計的軍官退役,準許加泰羅尼亞省自治。

    這些典型的中間路線的改革引起了右派和左派的反對。

    事實上,政一府不得不動用武力來鎮壓何塞·聖胡爾霍将軍在塞維利亞發動的軍事暴動和工一團一主義者及無政一府主義者在巴塞羅那和其他城市發動的起義。

     随着1933年年底立憲會議的解散,第一次正規議會的選舉選出了一個保守的多數派。

    随即進入了教土派議員複辟的"黑暗的"兩年。

    加泰羅尼亞的自治被取消,有關教會和土地分配的許多法規不是被廢除,就是沒有得到實施。

    此外,武裝抵抗突然爆發。

    尤其是在阿斯圖裡亞斯的礦工中間,最後隻是因為動用了摩洛哥軍隊才将他們鎮壓下去。

     為了替1936年2月的大選作準備,左派和中左派的各政一黨一這時聯合起來,組成了與剛剛在法國出現的人民陣線相類似的人民陣線。

    這一聯盟赢得了勉強的勝利,阿薩尼亞組織了左派政一黨一所支持但未參加的共和一黨一新内閣、加泰羅尼亞的自治得到恢複,反教權措施與溫和的社會改革一起也得到恢複。

    回想起來,共和一黨一人強調反教權主義而不強調土地改革,那似乎是一個大錯,因為土地改革是大多數西班牙人所接受的。

    這種政策使熱情的天主教徒和中間階層的許多人開始持敵對态度。

    同時,大蕭條連同它所帶來的普遍的失業一起增強了極端分子的實力,削弱了溫和派政一黨一的力量。

    為了控制因絕望而不顧一切的工人,社會一黨一人隻得不斷地向極左派靠攏;中間階層的許多人作出相應的反應。

    使自己與極右派結成同盟——因此;不斷高漲的思想上的激一情和政治生活的兩極分化達到了使議會制政體變得日益脆弱的程度。

     在這個時候;西班牙的右派分子在德國和意大利的縱容下,在弗朗内斯科·佛朗哥将軍的領導下,舉起了反革命的旗幟。

    1936年7月17日,摩洛哥軍隊發動叛亂。

    第二天,本土上的許多将軍拿起了武器。

    叛軍即自封的民族主義者迅速占領了西班牙南部和西部地區,這些地區在整個長期的鬥争中一直是他們的主要基地。

    佛朗哥曾希望他能出其不意地迅速占領主要城市和要塞,從而控制全國。

    然而,鬥争卻拖延了近3年,其殘酷程度使人聯想起16世紀的宗教戰争。

     在叛亂的頭幾個星期中,忠于共和政一府者失去了大約一半國土,之後,他們重整旗鼓,設法控制了中部地區的馬德裡、北部地區的巴斯克諸省和高度發達、擁有巴塞羅那和巴倫西亞這樣的大城市的東部沿海地區。

    忠于共和政一府者這時處于強有力的地位,因為在他們的背後有工業中心、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和擁有非常巨大的黃金儲備的首都。

    然而,盡避有這些有利條件,忠于共和政一府者最終還是被打敗了,這主要是因為他們未能從國外獲得與民族主義者所得到的同樣多的武器。

     事态發生這樣的轉變似乎是有悖常理的,因為忠于共和政一府者建立了這個國家的合法政一府,他們不但有錢進口武器,而且有權利根據國際法去這樣做。

    不過,英、法政一府不允許向共和派政權出一售武器。

    它們受到各自國家中有關内戰的極不一緻的輿論的約束,它們擔心,武器無限制地流入相争鬥的各一黨一派手中會引起全歐洲的戰争。

    因此,英國和法國率先提出不幹涉協定,這一協定既為幾個較小的國家所接受,也為德國、意大利和蘇聯所接受。

     這一協定規定,簽約國不應該向西班牙運送武器,然而,德國和意大利從一開始就違背了它們的誓約,蘇聯不久也這樣做。

    意大利不僅向西班牙運送武器,而且向那裡派遣正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