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走向戰争(1929-1939年)
關燈
小
中
大
部隊,其人數随着戰争的繼續迅速增加。
根據意大利的官方資料,在1936年12月到1937年4月的4個月中,墨索裡尼向西班牙派遣了10萬人,連同4萬噸軍需品和750門大炮。
俄國與德國一樣,雖沒有派地面部隊,卻提一供了各種軍用物資,外加技術顧問和飛行員。
忠于共和政一府者還得到了國際縱隊的援助,國際縱隊幹1936年11月為保衛馬德裡首次參加了戰鬥。
它由自願兵——絕大多數是英國、法國和美國的年輕的理想主義者——和來自意大利和德國的反法西斯主義的流亡者組成。
大多數人入伍時并不是共一産一黨一人,但少數幸存下來的人多半确已加入共一産一黨一,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他們的親身經曆,同時也由于他們政委的教導。
20世紀30年代後期,西歐知識分子普遍地對西班牙共和國抱有強烈的同情心,支持這種同情心也許是國際縱隊的主要意義。
外國的幹涉從兩個重要方面影響了這場内戰:它無疑有利于民族主義者,是他們取得勝利的決定一性一因素;它還有助于使民族主義者更接近法西斯主義、使共和一黨一人更接近共産主義,而後一種趨勢更為明顯。
開始時,無政一府主義者和社會一黨一人在共和派中占優勢,整個内戰期間,溫和的社會一黨一人擔任了共和政一府中的各種最重要的職務。
但是,由于忠于共和政一府者對蘇聯軍用物資的依賴,共一産一黨一人變得越來越居支配地位,到1937年末時,蘇聯控制的國際縱隊、蘇聯飛機和西班牙的共一産一黨一将領正領導着共和派軍隊,支配着它的政策。
這不僅意味着共和派的力量更為有效,還意味着非共一産一黨一團一體、尤其是曾擁有大批追随者的無政一府主義者的滅亡或黯然失色。
如果忠于共和政一府者獲勝,新的内戰說不定還會發生,因為共一産一黨一人站在反對社會一黨一人、無政一府主義者和托洛茨基分子的一邊。
結果表明,軸心國提一供的地面部隊和軍用物資是不可抗拒的,尤其是在斯大林決定放棄西班牙共和國之後。
在過去兩年裡,随着民族主義者控制以農業為主的西部和南部地區、忠于共和政一府者按制更加發達的北部和東部地區以及惹人注目的馬德裡,雙方處于僵持狀态。
但到1938年中期時,由于西方民一主國家仍不願結束不幹涉的鬧劇,蘇聯政一府決定減少它的損失、停止給西班牙的援助,從而使佛朗哥的軍隊能打破這一僵持狀态。
1938年12月底,民族主義者開始向加泰羅尼亞大舉進攻;一個月内,他們占領了巴塞羅那。
馬德裡和巴倫西亞這時已孤立無援,不過它們仍堅持了兩個多月。
随着3月底馬德裡和巴倫西亞的淪陷,内戰宣告結束。
對西班牙來說,這種長期的苦難使2500萬人口中有75萬人遭受傷亡,每7個未受傷害的人中有一個人已無栖身之地。
對西方列強來說,這場内戰是又一次令人吃驚的失敗。
正如在埃塞俄比亞的情況下一樣,面對軸心國的侵略,它們再次責現出自己的軟弱和優柔寡斷,這種情況也出現在德國吞并奧地利的時候,德國是在西班牙内戰期間吞并奧地利的。
六、吞并奧地利 1938年是軸心國未流一滴血就取得偉大勝利的一年。
導緻這些重大發展的中心人物是内維爾·張伯倫,他于1937年5月接替斯坦利·鮑爾溫出任首相,并逐漸地接手确定英國對外政策的方向,盡避安東尼·艾登是他的外交大臣。
溫斯頓·丘吉爾已對這位在這一關鍵時刻如此決定一性一地影響了歐洲外交進程的人物作了其特有的尖銳、深刻的評價: 内維爾·張伯倫……機警、講究實際、固執且非常自信。
他與鮑爾溫不同,認為自己能夠了解整個歐洲乃至整個世界。
我們當時從他所信奉的政策中看到的不是一種模糊的但仍然根深蒂固的直覺,而是一種有限的、鋒芒畢露的能力。
……他已對當今國内外所有的政治人物都作出明确的判斷,認為自己對付得了他們。
他的全部希望是使自己作為偉大的和平使者載入史冊;為此,他準備不顧種種事實而不斷奮鬥,使自己和國家冒着很大風險。
不幸的是,他碰多到了他無法估量其力量的潮流,遇到了他無法在其面前退縮但又對付不了的飓風。
希特勒的譯員在描述标志着捷克斯洛伐克滅亡和中歐均勢發生根本轉變的重大的慕尼黑會議(1938年)時,對張伯倫作出了類似的評價: 張伯倫老是問,誰肯向捷克斯洛伐克政一府賠償同蘇台德區一起轉一讓給德國的建築物和各種設施?這顯然不是首相和政治家、而是前财政大臣和商人在說話。
希持勒變得越來越煩躁。
"這些設施和建築物是蘇台德的德國人納稅的結果",他愈益不耐煩地說道,"這裡決不存在賠償的問題"。
但是,這未能打消張伯倫對财産會受到影響這一問題的疑慮。
希特勒終于暴跳如雷。
他對張伯倫大聲叫道:"我們的時間太寶貴了,不能一浪一費在這樣的小事上。
"正是在這時,張伯倫又另外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否将家畜留在蘇台德區,是否可以不把一些牲畜趕到捷克斯洛伐克所剩餘的地區。
在與墨索裡尼打交道應奉行什麼政策的問題上,張伯倫與其外交大臣首次發生了沖突。
張伯倫決心撫一慰這位"領袖",誘使他退出新結成的軸心國,回到西歐陣營中來。
他希望通過承認意大利對埃塞俄比亞的統治權而達到這一目的,但他的想法遭到了艾登的反對,艾登仍支持集體安全的觀念和國際聯盟。
1938年1月,這種争執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當時,羅斯福總統派人給張伯倫送來一封私信,建議有關國家在華盛頓召開會議,讨論日益惡化的國際形勢。
丘吉爾寫道:"這是非常艱難、無法估量的一步。
"但是,張伯倫未和他的外交大臣商量就送去了冷冰冰的答複,建議推遲所提議召開的會議,因為這個會議也許會危及他與意大利就埃塞俄比亞問題所進行的談判。
這件事導緻了艾登于1938年2月的辭職,揭露了當時決定英國外交政策的那些人的動機。
艾登寫道:"事實是,内閣中我的一些前輩……不能相信墨索裡尼和希特勒象我所描述約那樣靠不住。
歸根結底,墨索裡尼不是打敗了共一産一黨一人,使意大利的火車準時運行了嗎?此外,他們作為老派的保守一黨一人,不太贊成羅斯福,本能地認為他有點象蠱惑人心的政客。
"這一觀點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軸心國這幾年獲得驚人勝利的原因。
保守派認為他們可以與獨一裁者交往,并認為這樣做出與羅斯福總統合作更可取,因為與羅斯福的合作隻是局限在以集體安全原則為基礎的一些"模糊的"、"空想的"計劃内。
同樣,法國的保守派也甯願與墨索裡尼和希特勒打交道,不願求助于名義上與他們結盟的俄國人。
這種思維方式的直接後果是犧牲了奧地利、阿爾巴尼亞和捷克斯洛伐克等獨立的國家——這種犧牲并沒有帶來人們所天真地想象的"我們時代的和平",而是導緻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希特勒在《我的奮鬥》第一頁上寫道:"德屬奧地利必須回到偉大的德意志母國。
……一個血統要求一個帝國。
"依照這種哲學,奧地利一夥納粹分子試圖幹1934年7月控制這個國家。
他們刺殺了陶爾斐斯總理,占領了維也納電台,但民衆卻沒有起義,這一暴動失敗了。
兩年後,為了打消墨索裡尼的疑慮,希特勒與奧地利簽訂了一個協定,答應尊重奧地利的獨立。
以後的一段時間裡,希特勒極力主張和平與友好,但與此同時,德國正以極快的速度重整軍備。
1937年,德國用在軍備上的開支為45億美元,而英法兩國的軍備開支合在一起還不到20億美元。
第二年,這一巨大的差異依然如故,盡避雙方的軍備開支都比以前大。
這種大規模的重整軍備,連同1936年萊茵蘭的重新軍事化的成功,大大地加強了德國的軍事地位,緻使希特勒能滿懷信心地朝自己的目标進發。
1938年2月12日:希特勒把奧地利總理庫特·馮·舒施尼格召到貝希特斯加登的尼伐利亞高山别墅進行會談。
在那裡,博學、謙虛、虔誠的舒施尼格受到了長達幾個小時的拍桌子打闆凳的指責和辱罵。
我隻要一聲令下,一一夜之間,你所有那些可笑的防禦設施就會被炸得粉碎。
你并不确信你能阻止我甚至拖延我半小時,是吧?……一刻也不要認為地球上有誰會阻撓我的決定。
意大利嗎?我與墨索裡尼的看法完全一緻。
……英國鳴?英國不會為奧地利幫一點忙。
法國嗎?是的,三年前,我們曾派小鄙部隊進軍萊茵蘭,那是我事事都要冒險的時候。
那時,如果法國出來阻止我們,我們隻有撤退。
……但是現在,對法國來說已為時太晚了。
希特勒說完話後,德國的将領和德國及奧地利的納粹領一導一人又重新開始軟攻。
這樣,舒施尼格被迫接受了種種要求,如:赦免被囚禁的奧地利納粹分子,任命納粹分子擔任各種職務,包括内政部長的要職。
但是,舒施尼格一回到維也納,就在電台上發表講話,闡明他維護奧地利獨立的決心。
"我們完全知道,我們曾能到達,也的确到達過那條邊界線,在邊界線的那邊,清楚而又明确地出現幾個大字:'到此為止,不能再走'。
"然後,他禁止懸挂帶有卐字的納粹一黨一黨一旗,禁止穿納粹一黨一黨一員的褐衫,禁止納粹分子舉行示威遊行。
這些堅定的措施得到了人民大衆的充分支持,因此,舒施尼格更大膽地規定于3月13日就以下問題舉行公民投票:"你贊成一個自一由的、獨立的、日耳曼人和基督教的奧地利嗎?" 這一挑戰激怒了希特勒,他開始把軍隊集中到邊界。
在随後的危機中,希特勒對舒施尼格提的大國不會幫奧地利一點忙的警告被證明是有道理的。
法國當時正處于兩屆内閣交替之時,根本沒有政一府。
墨索裡尼是不愉快的、憤怒的,尤其是因為他的獨一裁者夥伴沒有事先告知他,但是,他因"羅馬-柏林軸心"而被捆住了手腳,因此,他隻好告訴舒施尼格,他"在這種情況下不能提一供任何意見。
"張伯倫已在2月22日對衆議院的講話中宣布了他的不幹涉政策:"在坐的各位有誰相信,象今天這種狀态的國聯能提一供集體安全?…如果我說國聯…不能為任何人提一供集體安全是說得對的話——我确信我說得對——那麼,我要說我們不可設法欺騙自己,更不可在我們知道集體安全毫無指望時,去設法騙得弱小一柄一家相信國聯将反對侵略并采取相應的行動來保護它們"。
3月11日,面對兩份最後通蝶,舒施尼格被迫首先取消了公民投票,然後将總理位子讓給了納粹内政部長阿圖爾·馮·賽斯-因克瓦特博士。
賽斯-因克瓦特過去一直同柏林保持着電話聯系,這時,他發布了一項由柏林授意的聲明,要求德國政一府"盡快派遣德國軍隊……來維持和平與秩序……制止流血事件。
"實際上,軍隊因誤解而在要求提出的前兩個小時就已越過邊界。
3月13日,來自柏林和維也納的法令宣布奧地利為德國的一部分,第二天,希特勒耀武揚威地進入了他的出生地。
這樣,德國通過電話就接管了奧地利;這一事件在國際聯盟中竟未被提起。
七、捷克斯洛伐克的滅亡 随着平安地吞并奧地利,希特勒又把目标對準了鄰國捷克斯洛伐克,這是一個較大的、強大得多的國家,除擁有東中歐唯一幸存的民一主制度外,還擁有一支富有戰鬥力的現代化軍隊和相當多的工業企業(見第二十二章第二節)。
但是,蘇台德邊沿地區300萬日耳曼少數民族的存在使捷克斯洛伐克易受納粹的宣傳和颠覆。
事實上,蘇台德的日耳曼人所享有的自一由比歐洲其他少數民族要多得多,因此,他們過去一直比較滿足和安定。
希特勒上台後,納粹密探開始工作,他們的煽動加上由大蕭條造成的嚴重失業引起的不滿情緒,使大多數日耳曼少數民族轉而反對布拉格。
随着納粹德國對奧地利的吞并,蘇台德問題突然成為對捷克斯洛伐克的嚴重威脅。
這個國家這時三面被擴張了的德國所包圍。
更為嚴重的是,有某些迹象表明英、法政一府準備放棄捷克斯洛伐克,就象它們先前放棄奧地利一樣。
3月24日,張伯倫在衆議院宣布,他不能保證援助捷克斯洛伐克,也不能保證在法國援助捷克斯洛伐克的情況下援助法國,因為英國的利益"與法國和比利時的利益并不相同"。
與英國相比,法國受到了幫助捷克斯洛伐克反對無端侵略的條約義務的束縛。
但是,法國的将領們警告說,他們的軍隊不能到國界以外的地方作戰,因為整個軍事機構隻适應防衛用的馬奇諾防線的防禦工事。
因此,法國政一府在理論上不得不尊重它對條約承擔的義務,但在實際上根本不願這樣做;當最後的較量到來時,它斷然地拒絕援助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危機始于9月12日,當時,希特勒發表了一次煽動一性一的演說,在這一演說中,他猛烈地抨擊貝奈斯總統對蘇台德區日耳曼人的"迫害",并警告說,"如果這些受折磨的人得不到權利和幫助,他們将從我們這裡得到。
"希特勒的要求得到了對中歐事務毫無經驗的英國富裕商人朗西曼勳爵的支持,朗西曼曾被張伯倫派到捷克斯洛伐克擔任他的私人"調查者和調解人"。
朗西曼當時報告說:"絕大多數居民渴望與德國合并"(這是一種未經證實的看法,因為蘇台德的納粹分子以往一向所要求的是自治而不是脫離捷克斯洛伐克,并以這一綱領赢得了蘇台德區日耳曼人的支持),因此,他建議"日耳曼少數
根據意大利的官方資料,在1936年12月到1937年4月的4個月中,墨索裡尼向西班牙派遣了10萬人,連同4萬噸軍需品和750門大炮。
俄國與德國一樣,雖沒有派地面部隊,卻提一供了各種軍用物資,外加技術顧問和飛行員。
忠于共和政一府者還得到了國際縱隊的援助,國際縱隊幹1936年11月為保衛馬德裡首次參加了戰鬥。
它由自願兵——絕大多數是英國、法國和美國的年輕的理想主義者——和來自意大利和德國的反法西斯主義的流亡者組成。
大多數人入伍時并不是共一産一黨一人,但少數幸存下來的人多半确已加入共一産一黨一,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他們的親身經曆,同時也由于他們政委的教導。
20世紀30年代後期,西歐知識分子普遍地對西班牙共和國抱有強烈的同情心,支持這種同情心也許是國際縱隊的主要意義。
外國的幹涉從兩個重要方面影響了這場内戰:它無疑有利于民族主義者,是他們取得勝利的決定一性一因素;它還有助于使民族主義者更接近法西斯主義、使共和一黨一人更接近共産主義,而後一種趨勢更為明顯。
開始時,無政一府主義者和社會一黨一人在共和派中占優勢,整個内戰期間,溫和的社會一黨一人擔任了共和政一府中的各種最重要的職務。
但是,由于忠于共和政一府者對蘇聯軍用物資的依賴,共一産一黨一人變得越來越居支配地位,到1937年末時,蘇聯控制的國際縱隊、蘇聯飛機和西班牙的共一産一黨一将領正領導着共和派軍隊,支配着它的政策。
這不僅意味着共和派的力量更為有效,還意味着非共一産一黨一團一體、尤其是曾擁有大批追随者的無政一府主義者的滅亡或黯然失色。
如果忠于共和政一府者獲勝,新的内戰說不定還會發生,因為共一産一黨一人站在反對社會一黨一人、無政一府主義者和托洛茨基分子的一邊。
結果表明,軸心國提一供的地面部隊和軍用物資是不可抗拒的,尤其是在斯大林決定放棄西班牙共和國之後。
在過去兩年裡,随着民族主義者控制以農業為主的西部和南部地區、忠于共和政一府者按制更加發達的北部和東部地區以及惹人注目的馬德裡,雙方處于僵持狀态。
但到1938年中期時,由于西方民一主國家仍不願結束不幹涉的鬧劇,蘇聯政一府決定減少它的損失、停止給西班牙的援助,從而使佛朗哥的軍隊能打破這一僵持狀态。
1938年12月底,民族主義者開始向加泰羅尼亞大舉進攻;一個月内,他們占領了巴塞羅那。
馬德裡和巴倫西亞這時已孤立無援,不過它們仍堅持了兩個多月。
随着3月底馬德裡和巴倫西亞的淪陷,内戰宣告結束。
對西班牙來說,這種長期的苦難使2500萬人口中有75萬人遭受傷亡,每7個未受傷害的人中有一個人已無栖身之地。
對西方列強來說,這場内戰是又一次令人吃驚的失敗。
正如在埃塞俄比亞的情況下一樣,面對軸心國的侵略,它們再次責現出自己的軟弱和優柔寡斷,這種情況也出現在德國吞并奧地利的時候,德國是在西班牙内戰期間吞并奧地利的。
六、吞并奧地利 1938年是軸心國未流一滴血就取得偉大勝利的一年。
導緻這些重大發展的中心人物是内維爾·張伯倫,他于1937年5月接替斯坦利·鮑爾溫出任首相,并逐漸地接手确定英國對外政策的方向,盡避安東尼·艾登是他的外交大臣。
溫斯頓·丘吉爾已對這位在這一關鍵時刻如此決定一性一地影響了歐洲外交進程的人物作了其特有的尖銳、深刻的評價: 内維爾·張伯倫……機警、講究實際、固執且非常自信。
他與鮑爾溫不同,認為自己能夠了解整個歐洲乃至整個世界。
我們當時從他所信奉的政策中看到的不是一種模糊的但仍然根深蒂固的直覺,而是一種有限的、鋒芒畢露的能力。
……他已對當今國内外所有的政治人物都作出明确的判斷,認為自己對付得了他們。
他的全部希望是使自己作為偉大的和平使者載入史冊;為此,他準備不顧種種事實而不斷奮鬥,使自己和國家冒着很大風險。
不幸的是,他碰多到了他無法估量其力量的潮流,遇到了他無法在其面前退縮但又對付不了的飓風。
希特勒的譯員在描述标志着捷克斯洛伐克滅亡和中歐均勢發生根本轉變的重大的慕尼黑會議(1938年)時,對張伯倫作出了類似的評價: 張伯倫老是問,誰肯向捷克斯洛伐克政一府賠償同蘇台德區一起轉一讓給德國的建築物和各種設施?這顯然不是首相和政治家、而是前财政大臣和商人在說話。
希持勒變得越來越煩躁。
"這些設施和建築物是蘇台德的德國人納稅的結果",他愈益不耐煩地說道,"這裡決不存在賠償的問題"。
但是,這未能打消張伯倫對财産會受到影響這一問題的疑慮。
希特勒終于暴跳如雷。
他對張伯倫大聲叫道:"我們的時間太寶貴了,不能一浪一費在這樣的小事上。
"正是在這時,張伯倫又另外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否将家畜留在蘇台德區,是否可以不把一些牲畜趕到捷克斯洛伐克所剩餘的地區。
在與墨索裡尼打交道應奉行什麼政策的問題上,張伯倫與其外交大臣首次發生了沖突。
張伯倫決心撫一慰這位"領袖",誘使他退出新結成的軸心國,回到西歐陣營中來。
他希望通過承認意大利對埃塞俄比亞的統治權而達到這一目的,但他的想法遭到了艾登的反對,艾登仍支持集體安全的觀念和國際聯盟。
1938年1月,這種争執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當時,羅斯福總統派人給張伯倫送來一封私信,建議有關國家在華盛頓召開會議,讨論日益惡化的國際形勢。
丘吉爾寫道:"這是非常艱難、無法估量的一步。
"但是,張伯倫未和他的外交大臣商量就送去了冷冰冰的答複,建議推遲所提議召開的會議,因為這個會議也許會危及他與意大利就埃塞俄比亞問題所進行的談判。
這件事導緻了艾登于1938年2月的辭職,揭露了當時決定英國外交政策的那些人的動機。
艾登寫道:"事實是,内閣中我的一些前輩……不能相信墨索裡尼和希特勒象我所描述約那樣靠不住。
歸根結底,墨索裡尼不是打敗了共一産一黨一人,使意大利的火車準時運行了嗎?此外,他們作為老派的保守一黨一人,不太贊成羅斯福,本能地認為他有點象蠱惑人心的政客。
"這一觀點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軸心國這幾年獲得驚人勝利的原因。
保守派認為他們可以與獨一裁者交往,并認為這樣做出與羅斯福總統合作更可取,因為與羅斯福的合作隻是局限在以集體安全原則為基礎的一些"模糊的"、"空想的"計劃内。
同樣,法國的保守派也甯願與墨索裡尼和希特勒打交道,不願求助于名義上與他們結盟的俄國人。
這種思維方式的直接後果是犧牲了奧地利、阿爾巴尼亞和捷克斯洛伐克等獨立的國家——這種犧牲并沒有帶來人們所天真地想象的"我們時代的和平",而是導緻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希特勒在《我的奮鬥》第一頁上寫道:"德屬奧地利必須回到偉大的德意志母國。
……一個血統要求一個帝國。
"依照這種哲學,奧地利一夥納粹分子試圖幹1934年7月控制這個國家。
他們刺殺了陶爾斐斯總理,占領了維也納電台,但民衆卻沒有起義,這一暴動失敗了。
兩年後,為了打消墨索裡尼的疑慮,希特勒與奧地利簽訂了一個協定,答應尊重奧地利的獨立。
以後的一段時間裡,希特勒極力主張和平與友好,但與此同時,德國正以極快的速度重整軍備。
1937年,德國用在軍備上的開支為45億美元,而英法兩國的軍備開支合在一起還不到20億美元。
第二年,這一巨大的差異依然如故,盡避雙方的軍備開支都比以前大。
這種大規模的重整軍備,連同1936年萊茵蘭的重新軍事化的成功,大大地加強了德國的軍事地位,緻使希特勒能滿懷信心地朝自己的目标進發。
1938年2月12日:希特勒把奧地利總理庫特·馮·舒施尼格召到貝希特斯加登的尼伐利亞高山别墅進行會談。
在那裡,博學、謙虛、虔誠的舒施尼格受到了長達幾個小時的拍桌子打闆凳的指責和辱罵。
我隻要一聲令下,一一夜之間,你所有那些可笑的防禦設施就會被炸得粉碎。
你并不确信你能阻止我甚至拖延我半小時,是吧?……一刻也不要認為地球上有誰會阻撓我的決定。
意大利嗎?我與墨索裡尼的看法完全一緻。
……英國鳴?英國不會為奧地利幫一點忙。
法國嗎?是的,三年前,我們曾派小鄙部隊進軍萊茵蘭,那是我事事都要冒險的時候。
那時,如果法國出來阻止我們,我們隻有撤退。
……但是現在,對法國來說已為時太晚了。
希特勒說完話後,德國的将領和德國及奧地利的納粹領一導一人又重新開始軟攻。
這樣,舒施尼格被迫接受了種種要求,如:赦免被囚禁的奧地利納粹分子,任命納粹分子擔任各種職務,包括内政部長的要職。
但是,舒施尼格一回到維也納,就在電台上發表講話,闡明他維護奧地利獨立的決心。
"我們完全知道,我們曾能到達,也的确到達過那條邊界線,在邊界線的那邊,清楚而又明确地出現幾個大字:'到此為止,不能再走'。
"然後,他禁止懸挂帶有卐字的納粹一黨一黨一旗,禁止穿納粹一黨一黨一員的褐衫,禁止納粹分子舉行示威遊行。
這些堅定的措施得到了人民大衆的充分支持,因此,舒施尼格更大膽地規定于3月13日就以下問題舉行公民投票:"你贊成一個自一由的、獨立的、日耳曼人和基督教的奧地利嗎?" 這一挑戰激怒了希特勒,他開始把軍隊集中到邊界。
在随後的危機中,希特勒對舒施尼格提的大國不會幫奧地利一點忙的警告被證明是有道理的。
法國當時正處于兩屆内閣交替之時,根本沒有政一府。
墨索裡尼是不愉快的、憤怒的,尤其是因為他的獨一裁者夥伴沒有事先告知他,但是,他因"羅馬-柏林軸心"而被捆住了手腳,因此,他隻好告訴舒施尼格,他"在這種情況下不能提一供任何意見。
"張伯倫已在2月22日對衆議院的講話中宣布了他的不幹涉政策:"在坐的各位有誰相信,象今天這種狀态的國聯能提一供集體安全?…如果我說國聯…不能為任何人提一供集體安全是說得對的話——我确信我說得對——那麼,我要說我們不可設法欺騙自己,更不可在我們知道集體安全毫無指望時,去設法騙得弱小一柄一家相信國聯将反對侵略并采取相應的行動來保護它們"。
3月11日,面對兩份最後通蝶,舒施尼格被迫首先取消了公民投票,然後将總理位子讓給了納粹内政部長阿圖爾·馮·賽斯-因克瓦特博士。
賽斯-因克瓦特過去一直同柏林保持着電話聯系,這時,他發布了一項由柏林授意的聲明,要求德國政一府"盡快派遣德國軍隊……來維持和平與秩序……制止流血事件。
"實際上,軍隊因誤解而在要求提出的前兩個小時就已越過邊界。
3月13日,來自柏林和維也納的法令宣布奧地利為德國的一部分,第二天,希特勒耀武揚威地進入了他的出生地。
這樣,德國通過電話就接管了奧地利;這一事件在國際聯盟中竟未被提起。
七、捷克斯洛伐克的滅亡 随着平安地吞并奧地利,希特勒又把目标對準了鄰國捷克斯洛伐克,這是一個較大的、強大得多的國家,除擁有東中歐唯一幸存的民一主制度外,還擁有一支富有戰鬥力的現代化軍隊和相當多的工業企業(見第二十二章第二節)。
但是,蘇台德邊沿地區300萬日耳曼少數民族的存在使捷克斯洛伐克易受納粹的宣傳和颠覆。
事實上,蘇台德的日耳曼人所享有的自一由比歐洲其他少數民族要多得多,因此,他們過去一直比較滿足和安定。
希特勒上台後,納粹密探開始工作,他們的煽動加上由大蕭條造成的嚴重失業引起的不滿情緒,使大多數日耳曼少數民族轉而反對布拉格。
随着納粹德國對奧地利的吞并,蘇台德問題突然成為對捷克斯洛伐克的嚴重威脅。
這個國家這時三面被擴張了的德國所包圍。
更為嚴重的是,有某些迹象表明英、法政一府準備放棄捷克斯洛伐克,就象它們先前放棄奧地利一樣。
3月24日,張伯倫在衆議院宣布,他不能保證援助捷克斯洛伐克,也不能保證在法國援助捷克斯洛伐克的情況下援助法國,因為英國的利益"與法國和比利時的利益并不相同"。
與英國相比,法國受到了幫助捷克斯洛伐克反對無端侵略的條約義務的束縛。
但是,法國的将領們警告說,他們的軍隊不能到國界以外的地方作戰,因為整個軍事機構隻适應防衛用的馬奇諾防線的防禦工事。
因此,法國政一府在理論上不得不尊重它對條約承擔的義務,但在實際上根本不願這樣做;當最後的較量到來時,它斷然地拒絕援助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危機始于9月12日,當時,希特勒發表了一次煽動一性一的演說,在這一演說中,他猛烈地抨擊貝奈斯總統對蘇台德區日耳曼人的"迫害",并警告說,"如果這些受折磨的人得不到權利和幫助,他們将從我們這裡得到。
"希特勒的要求得到了對中歐事務毫無經驗的英國富裕商人朗西曼勳爵的支持,朗西曼曾被張伯倫派到捷克斯洛伐克擔任他的私人"調查者和調解人"。
朗西曼當時報告說:"絕大多數居民渴望與德國合并"(這是一種未經證實的看法,因為蘇台德的納粹分子以往一向所要求的是自治而不是脫離捷克斯洛伐克,并以這一綱領赢得了蘇台德區日耳曼人的支持),因此,他建議"日耳曼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