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走向戰争(1929-1939年)
關燈
小
中
大
民族占多數"的地區脫離捷克斯洛伐克,日耳曼少數民族"不占多數"的地區實行地方自治。
以上是張伯倫和希特勒舉行決定捷克斯洛伐克命運的著名的貝希特斯加登會晤時的背景。
促成這一會晤的是蘇台德的日耳曼人,他們在希特勒發表演說之後挑一起了普遍的一騷一動。
布拉格政一府宣布了軍事管制法,納粹領一導一人逃往德國,于是,希特勒把軍隊集中到捷克斯洛伐克邊境一帶。
張伯倫擔心,如果希特勒真的入侵,很可能會引起一個使法國、最終使英國卷入糾紛的連鎖反應。
為了避免這一危險,張伯倫接受了達拉第總理的意見,向希特勒建議舉行一次私人會談。
希特勒接受了這一建議,張伯倫于9月15日抵達貝希特斯加登。
希特勒不加掩飾地提出了在民族自決原則的基礎上并吞蘇台德區的要求,并表示,為了達到其目的,他甯願"冒世界大戰的危險"。
張伯倫回國後,首先說服他的内閣,然後說服法國接受了希特勒的條件。
兩國政一府又催促捷克斯洛伐克政一府接受這些條件;當後者提出反對時,它們便向它施加了一切壓力,其中包括抛棄捷克斯洛伐克這樣的威脅。
9月21日,布拉格終于屈從德國的要求,作為回報,英法答應保障捷克斯洛伐克的新國界。
第二天,張伯倫飛往戈德斯貝格,他認為隻需同希特勒一起制定出割讓領土的具體辦法就行了。
然而,"元首"卻提出了新的要求:不等公民投票就立即交出日耳曼人占多數的地區,而且不能撤除或破壞這些地區的任何軍事機構或經濟機構。
此外,希特勒這時還支持波蘭和匈牙利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的領土要求。
這些新要求引起了嚴重的國際危機。
捷克斯洛伐克下令全國總動員,法國也動員60萬後備役人員入伍,蘇聯外交部長馬克西姆·李維諾夫在9月21日的國聯大會上宣布:"我們打算按照《蘇捷條約》履行我們的義務,并準備與法國一起以我們可采用的方式問捷克斯洛伐克提一供援助。
" 正如丘吉爾所指出的那樣,西方列強對"這種公正的、無條件的宣言雖說不上蔑視,但很冷淡"。
相反,它們按照墨索裡尼的建議,召開了英、法、德、意四國會議。
會議于9月29日在慕尼黑舉行,捷克斯洛伐克和蘇聯沒有參加;會議決定答應希特勒的所有要求,唯一的更改是作出若幹保全面子的規定:德國對蘇台德區的占領應分階段進行,邊界的最後劃分應由一個國際委員會來決定。
正如丘吉爾向衆議院所指出的那樣:"德國獨一裁者沒有從飯桌上抓取食物,而願意讓人一道菜一道菜地侍候他——這就是首相為捷克斯洛伐克所獲得的一切。
"不過,事實仍然是,慕尼黑的妥協受到了英、法兩國民衆的歡迎。
張伯倫和達拉第被熱情的群衆歡呼為和平的使者。
當張伯倫宣布"我認為這是我們時代的和平"時,人們向他熱烈喝采。
當希特勒聲明"這是我不得不向歐洲提出的最後的領土要求"時,人們輕易地相信了。
第二年發生的事件以災難一性一的結局證明了這類聲明的價值。
逐漸占領捷克斯洛伐克的許多邊境地區是德國即将提出進一步要求的第一個信号。
按照慕尼黑會議作出的規定,當時成立了一個國際委員會來決定新國界。
不久就變得很明顯,盡避英國和法國作出過承諾,但它們對委員會的活動并不感興趣。
因此,沒有舉行公民投票,種種決定是由委員會成員中的兩名德國将軍作出的。
最後,德國獲得了捷克斯洛伐克的1O,000平方哩領土和35O萬人口,其中五分之一是捷克人。
同時,波蘭奪得了擁有豐富煤礦的特申地區,匈牙利占領了斯洛伐克和盧西尼亞的大片地區。
在德國的幫助下,殘缺不全的捷克斯洛伐克這時分裂成三小塊:自治的斯洛伐克、自治的盧西尼亞和捷克斯洛伐克人的波希米西省和摩拉維亞省。
1939年3月,最後一場戲開幕:希特勒把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區的傀儡政一府首腦召到柏林,要他們解散各自的國家;3月15日,德國軍隊開入布拉格。
波希米西和摩拉維亞被宣布為德國的保護國,斯洛伐克也被置于德國的保護之下。
同時,希特勒還允許匈牙利人入侵、并吞東部的盧西尼亞。
這樣,不僅打破了人們認為希特勒的目标僅僅是重獲日耳曼人居住的地區這樣的幻想,而且消滅了捷克斯洛伐克這一國家。
對斯拉夫人占優熱的捷克斯洛伐克的瓜分使那些完全相信"元首"的話的人猛然意識到事情不妙。
張伯倫尤其感到震驚,因為,作為一個信奉正教的英國商人,他先前認為希特勒會遵守他的不再對歐洲有任何領土野心的諾言。
希特勒對這一諾言的違反不僅迫使達拉第,也迫使張伯倫痛苦地重新考慮他們的政策,在希特勒突然攻擊波蘭時采取了較堅定的立場。
八、戰争的到來 随着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被占領。
随着西班牙和匈牙利加入軸心國陣營,情況變得日益明顯:西方列強必須和蘇聯聯合起來,以便制止進一步的侵略。
丘吉爾寫道:"結成大聯盟的關鍵是和蘇聯達成諒解。
"就蘇聯政一府方面來說,它非常樂意達成這一"諒解"。
3月18日,蘇聯通知柏林,它拒絕承認對捷克斯洛伐克的瓜分。
三天後,蘇聯政一府提議召開六國(英國、法國、蘇聯、波蘭、羅馬尼亞和土耳其)會議。
商讨對付以後侵略的措施。
倫敦答複說這一建議"為時過早",因此,它沒有得到進一步的落實。
張伯倫在3月26日的一封私信中說出了他否定這一建議的原因: 我得承認我最不信任蘇聯。
我根本不相信蘇聯有能力保持有效的攻勢,即使它想這樣做。
而且,我懷疑蘇聯的動機,在我看來,它的動機與我們關于自一由的思想幾乎沒有聯系,而隻與使别人不和有關。
此外,許多較小的國家,特别是波蘭、羅馬尼亞和芬蘭,也都既憎惡蘇聯又懷疑蘇聯。
不過,就在同一個月,希特勒強迫立陶宛交出了梅梅爾市,并就但澤和波蘭走廊問題向華沙提出了強硬的要求。
面對德國無限制地擴張的情景,張伯倫于3月31日保證,在發生"任何明顯威脅波蘭獨立的行為"的情況下,英法将給波蘭人以援助。
一個星期後,這一保證發展為互助條約。
軸心國的下一個行動是,意大利于4月7日開始侵略并占領阿爾巴尼亞。
英國和法國又針鋒相對,于4月13日作出保證,如果羅馬尼亞和希臘的獨立受到明顯威脅,英法将全力支持這兩個國家。
第二個月,英-土和法-土互助條約正式簽訂。
英國對東歐各國所作的這些承諾表明英國的對外政策有了一個革命一性一的開端。
半年前,張伯倫還因捷克斯洛伐克是一個"遙遠的國家"、英國與它沒有切身的利害關系而拒絕幫它一點忙。
現在,他正答應去援助更遙遠的、更難到達的、與英國更沒有利害關系的國家。
實際上,這些國家的難以到達使張伯倫的許諾變得毫無價值,除非英國和蘇聯一緻行動。
正如丘吉爾于5月19日向衆議院所宣布的那樣,"果沒有一條有效的東方戰線,我們在西方的利益就不可能有令人滿意的保障,而如果沒有蘇聯,就不可能有一條有效的東方戰線。
"最終,張伯倫于4月15日開始與蘇聯人談判。
到這時,雙方相互間仍很不信任,因此,沒有取得什麼進展。
西方領一導一人仍為先前張伯倫對蘇聯紅軍的戰鬥力、蘇聯領一導一人的動機和蘇聯鄰國的反應所表露的懷疑和擔心所困擾。
同樣,随着軸心國在西班牙、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節節勝利,斯大林的疑慮也在不斷增長。
他越來越懷疑,西方外交的根本目的是要使德國轉而向東方擴張、反對蘇聯;這種懷疑在他于1938年中期放棄西班牙共和國和于1939年5月1日派冷酷無情的老一黨一員維亞切斯拉夫·M.莫洛托夫取代國聯不屈不撓的支持者李維諾夫的做法中表現了出來。
這種相互間的不信任使1939年夏蘇聯與西歐兩大強國的談判流産,而關于哪一方應對這一失敗負責的問題至今仍處于争議中。
美國兩位曆史學家斷定:"總的說來,蘇聯在這一階段後期的政策是一種無恥的欺騙。
"相反,英國一位曆史學家堅持認為,"人們無論怎樣旋轉占蔔用的水晶球、試圖根據1939年8月23日(《德一蘇互不侵犯條約》)的觀點去研究未來,都很難看出蘇聯還有其他什麼路可走。
"也許這些評價中的每一個都是相當确實的,因為當時相互間的疑心非常大,以緻雙方不僅仔細考慮了與希特勒打交道的可能一性一,而且也在這一方面采取了措施。
從表面上看,蘇聯和西歐強國都贊成組成"和平陣線"。
不過,若考慮到當時的環境,這一點卻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例如,5月31日,莫洛托夫宣布,組成和平陣線是不可能的,除非英法接受互惠與平等義務的基本原則。
具體地說,他要求蘇聯的鄰國——芬蘭和波羅的海的三個國家——必須得到與波蘭、希臘、羅馬尼亞和土耳其所得到的同樣的保證。
但是,波羅的海各國已與德國締結了互不侵犯條約,拒絕接受蘇聯和西方的任何保證。
倫敦認為這就結束了提一供保證的可能一性一,而蘇聯人則把這種見解說成是對這一問題的墨守成規的推托和回避。
同樣,波蘭人拒不同意戰時讓蘇聯紅軍在波蘭領土上作戰。
他們堅持認為,蘇聯的援助應僅限于提一供軍用物資方面。
從波蘭人的觀點看,這是可以理解的,但蘇聯元帥伏羅希洛夫卻反駁道:"正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和美國軍隊如果不能在法國領土上作戰就不可能同法國軍隊實行軍事合作一樣,現在,蘇聯軍隊如果不能進入波蘭領土,也就不可能同法國和英國軍隊實行軍事合作。
" 在這一争論的背後是倫敦方面的令人痛苦的懷疑——懷疑蘇聯人的真正目的是要獲得随意進入波蘭和波羅的海各國的正當理由;當蘇聯人堅決主張向波羅的海各國提一供的保證除了要針對直接的侵略外還應針對間接的侵略時,這種懷疑被進一步加深。
蘇聯人的這一主張意味着如果波羅的海某國的政治變化看上去有利于侵略者,蘇聯就會立即采取行動。
對倫敦來說,這樣的安排是招緻蘇聯擴張主義的一個無法容忍的因素。
就蘇聯人方面來講,他們擔心,如果他們答應在德國人進攻波蘭時參戰,而他們又不能派軍隊開入波蘭領土迎戰向前推進的德國人,那麼,德國人就會很快地占領波蘭而到達蘇聯邊界。
那時,英國和法國是向德國正式開戰,還是按兵不動,讓蘇聯獨自對付德國人的猛攻呢?7月,當張伯倫的兩位代表按照他的指示向在倫敦的一名德國官員提及簽訂英-德互不侵犯條約的可能一性一時,蘇聯人的擔心被進一步加重了;這一條約将使英國擺脫它對波蘭所承擔的義務。
當時,張伯倫因向波蘭所作的保證而感到不愉快,因與蘇聯的談判而更感到不愉快,因此,他是在抱着恢複他的綏靖政策的目的試探德國人的态度。
德國政一府對英國的這些主動姿态毫不感興趣,而這些姿态無疑可用來證實克裡姆林宮的懷疑,即張伯倫最感興趣的是孤立蘇聯,促使希特勒轉向東方。
所有這一切促使斯大林作出了轉向以往一向是他的不共戴天的敵人——軸心國的重大決定。
8月中旬,他通知"元首"說他準備談判。
莫洛托夫與德國外交部長約阿希姆·馮·裡賓特洛甫會談,這是一位現實主義者與另一位現實主義者的會談。
8月23日,他們宣布了震驚世界的外交革命。
不共戴天的仇敵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并同意締約國之一如與他國交戰,另一締約國将保持中立。
十分重要的是,這一條約不包含如果締約國之一侵略他國就會使該條約無效的所謂的"例外條款",而包含這種例外條款是蘇聯與其他國家締結的互不侵犯條約的特點。
也許這種省略與條約中的一個秘密議定書有關,這個議定書規定,如果發生"領土或政治上的重新安排",立陶宛和波蘭西部将屬于德國的勢力範圍,而波蘭其餘地區連同芬蘭、一愛一沙尼亞、拉脫維亞和比薩拉比亞則屬于蘇聯的勢力範圍。
希特勒因為他的東側受到了保護,便認為他可放手出擊了。
8月25日,他命令軍隊于第二天早晨五點四十五分開始入侵波蘭。
這時,希特勒希望,失去蘇聯支持的西歐列強不會設法援助波蘭。
但是正相反,就在希特勒發布命令的同一天,英國政一府的代表與波蘭正式簽訂了聯盟條約。
與此同時,希特勒聽說墨索裡尼已決定不參戰,至少暫時不參戰。
這兩個挫折使希特勒确信,暫時的退卻是必須的,8月25日晚,他取消了入侵命令。
這位納粹領袖這時滿懷希望地等待着外交上的另一個慕尼黑。
在以後幾天中,歐洲各國外交部紛紛提出了各種和解、調停和公民投票的建議,而緊急關頭的這些努力沒有一個産生實際的效果。
其時,德國将軍們正提醒希特勒,隻要再過一個月,便是使我們無法在波蘭平原上調動坦克的秋雨季節。
因此,8月31日,"元首"發布了向波蘭進軍的最後命令。
同時,他發表了相當有節制的十六點建議要求波蘭政一府考慮;這十六點建議是僅供記錄在案用的。
在建議送到華沙之前,希特勒就宣布它遭到了拒絕,他企圖利用這一欺騙手法來證明這時已發生的對波蘭的猛攻是有理的。
1939年9月1日清晨,德國軍隊、坦克和飛機未經宣戰就已全線越過波蘭邊界。
9月3日,英國和法國都對德國宣戰。
墨索裡尼盡避發表過有關軸心國"鋼鐵般條約"的演講,但仍保持中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已開始。
以上是張伯倫和希特勒舉行決定捷克斯洛伐克命運的著名的貝希特斯加登會晤時的背景。
促成這一會晤的是蘇台德的日耳曼人,他們在希特勒發表演說之後挑一起了普遍的一騷一動。
布拉格政一府宣布了軍事管制法,納粹領一導一人逃往德國,于是,希特勒把軍隊集中到捷克斯洛伐克邊境一帶。
張伯倫擔心,如果希特勒真的入侵,很可能會引起一個使法國、最終使英國卷入糾紛的連鎖反應。
為了避免這一危險,張伯倫接受了達拉第總理的意見,向希特勒建議舉行一次私人會談。
希特勒接受了這一建議,張伯倫于9月15日抵達貝希特斯加登。
希特勒不加掩飾地提出了在民族自決原則的基礎上并吞蘇台德區的要求,并表示,為了達到其目的,他甯願"冒世界大戰的危險"。
張伯倫回國後,首先說服他的内閣,然後說服法國接受了希特勒的條件。
兩國政一府又催促捷克斯洛伐克政一府接受這些條件;當後者提出反對時,它們便向它施加了一切壓力,其中包括抛棄捷克斯洛伐克這樣的威脅。
9月21日,布拉格終于屈從德國的要求,作為回報,英法答應保障捷克斯洛伐克的新國界。
第二天,張伯倫飛往戈德斯貝格,他認為隻需同希特勒一起制定出割讓領土的具體辦法就行了。
然而,"元首"卻提出了新的要求:不等公民投票就立即交出日耳曼人占多數的地區,而且不能撤除或破壞這些地區的任何軍事機構或經濟機構。
此外,希特勒這時還支持波蘭和匈牙利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的領土要求。
這些新要求引起了嚴重的國際危機。
捷克斯洛伐克下令全國總動員,法國也動員60萬後備役人員入伍,蘇聯外交部長馬克西姆·李維諾夫在9月21日的國聯大會上宣布:"我們打算按照《蘇捷條約》履行我們的義務,并準備與法國一起以我們可采用的方式問捷克斯洛伐克提一供援助。
" 正如丘吉爾所指出的那樣,西方列強對"這種公正的、無條件的宣言雖說不上蔑視,但很冷淡"。
相反,它們按照墨索裡尼的建議,召開了英、法、德、意四國會議。
會議于9月29日在慕尼黑舉行,捷克斯洛伐克和蘇聯沒有參加;會議決定答應希特勒的所有要求,唯一的更改是作出若幹保全面子的規定:德國對蘇台德區的占領應分階段進行,邊界的最後劃分應由一個國際委員會來決定。
正如丘吉爾向衆議院所指出的那樣:"德國獨一裁者沒有從飯桌上抓取食物,而願意讓人一道菜一道菜地侍候他——這就是首相為捷克斯洛伐克所獲得的一切。
"不過,事實仍然是,慕尼黑的妥協受到了英、法兩國民衆的歡迎。
張伯倫和達拉第被熱情的群衆歡呼為和平的使者。
當張伯倫宣布"我認為這是我們時代的和平"時,人們向他熱烈喝采。
當希特勒聲明"這是我不得不向歐洲提出的最後的領土要求"時,人們輕易地相信了。
第二年發生的事件以災難一性一的結局證明了這類聲明的價值。
逐漸占領捷克斯洛伐克的許多邊境地區是德國即将提出進一步要求的第一個信号。
按照慕尼黑會議作出的規定,當時成立了一個國際委員會來決定新國界。
不久就變得很明顯,盡避英國和法國作出過承諾,但它們對委員會的活動并不感興趣。
因此,沒有舉行公民投票,種種決定是由委員會成員中的兩名德國将軍作出的。
最後,德國獲得了捷克斯洛伐克的1O,000平方哩領土和35O萬人口,其中五分之一是捷克人。
同時,波蘭奪得了擁有豐富煤礦的特申地區,匈牙利占領了斯洛伐克和盧西尼亞的大片地區。
在德國的幫助下,殘缺不全的捷克斯洛伐克這時分裂成三小塊:自治的斯洛伐克、自治的盧西尼亞和捷克斯洛伐克人的波希米西省和摩拉維亞省。
1939年3月,最後一場戲開幕:希特勒把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區的傀儡政一府首腦召到柏林,要他們解散各自的國家;3月15日,德國軍隊開入布拉格。
波希米西和摩拉維亞被宣布為德國的保護國,斯洛伐克也被置于德國的保護之下。
同時,希特勒還允許匈牙利人入侵、并吞東部的盧西尼亞。
這樣,不僅打破了人們認為希特勒的目标僅僅是重獲日耳曼人居住的地區這樣的幻想,而且消滅了捷克斯洛伐克這一國家。
對斯拉夫人占優熱的捷克斯洛伐克的瓜分使那些完全相信"元首"的話的人猛然意識到事情不妙。
張伯倫尤其感到震驚,因為,作為一個信奉正教的英國商人,他先前認為希特勒會遵守他的不再對歐洲有任何領土野心的諾言。
希特勒對這一諾言的違反不僅迫使達拉第,也迫使張伯倫痛苦地重新考慮他們的政策,在希特勒突然攻擊波蘭時采取了較堅定的立場。
八、戰争的到來 随着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被占領。
随着西班牙和匈牙利加入軸心國陣營,情況變得日益明顯:西方列強必須和蘇聯聯合起來,以便制止進一步的侵略。
丘吉爾寫道:"結成大聯盟的關鍵是和蘇聯達成諒解。
"就蘇聯政一府方面來說,它非常樂意達成這一"諒解"。
3月18日,蘇聯通知柏林,它拒絕承認對捷克斯洛伐克的瓜分。
三天後,蘇聯政一府提議召開六國(英國、法國、蘇聯、波蘭、羅馬尼亞和土耳其)會議。
商讨對付以後侵略的措施。
倫敦答複說這一建議"為時過早",因此,它沒有得到進一步的落實。
張伯倫在3月26日的一封私信中說出了他否定這一建議的原因: 我得承認我最不信任蘇聯。
我根本不相信蘇聯有能力保持有效的攻勢,即使它想這樣做。
而且,我懷疑蘇聯的動機,在我看來,它的動機與我們關于自一由的思想幾乎沒有聯系,而隻與使别人不和有關。
此外,許多較小的國家,特别是波蘭、羅馬尼亞和芬蘭,也都既憎惡蘇聯又懷疑蘇聯。
不過,就在同一個月,希特勒強迫立陶宛交出了梅梅爾市,并就但澤和波蘭走廊問題向華沙提出了強硬的要求。
面對德國無限制地擴張的情景,張伯倫于3月31日保證,在發生"任何明顯威脅波蘭獨立的行為"的情況下,英法将給波蘭人以援助。
一個星期後,這一保證發展為互助條約。
軸心國的下一個行動是,意大利于4月7日開始侵略并占領阿爾巴尼亞。
英國和法國又針鋒相對,于4月13日作出保證,如果羅馬尼亞和希臘的獨立受到明顯威脅,英法将全力支持這兩個國家。
第二個月,英-土和法-土互助條約正式簽訂。
英國對東歐各國所作的這些承諾表明英國的對外政策有了一個革命一性一的開端。
半年前,張伯倫還因捷克斯洛伐克是一個"遙遠的國家"、英國與它沒有切身的利害關系而拒絕幫它一點忙。
現在,他正答應去援助更遙遠的、更難到達的、與英國更沒有利害關系的國家。
實際上,這些國家的難以到達使張伯倫的許諾變得毫無價值,除非英國和蘇聯一緻行動。
正如丘吉爾于5月19日向衆議院所宣布的那樣,"果沒有一條有效的東方戰線,我們在西方的利益就不可能有令人滿意的保障,而如果沒有蘇聯,就不可能有一條有效的東方戰線。
"最終,張伯倫于4月15日開始與蘇聯人談判。
到這時,雙方相互間仍很不信任,因此,沒有取得什麼進展。
西方領一導一人仍為先前張伯倫對蘇聯紅軍的戰鬥力、蘇聯領一導一人的動機和蘇聯鄰國的反應所表露的懷疑和擔心所困擾。
同樣,随着軸心國在西班牙、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節節勝利,斯大林的疑慮也在不斷增長。
他越來越懷疑,西方外交的根本目的是要使德國轉而向東方擴張、反對蘇聯;這種懷疑在他于1938年中期放棄西班牙共和國和于1939年5月1日派冷酷無情的老一黨一員維亞切斯拉夫·M.莫洛托夫取代國聯不屈不撓的支持者李維諾夫的做法中表現了出來。
這種相互間的不信任使1939年夏蘇聯與西歐兩大強國的談判流産,而關于哪一方應對這一失敗負責的問題至今仍處于争議中。
美國兩位曆史學家斷定:"總的說來,蘇聯在這一階段後期的政策是一種無恥的欺騙。
"相反,英國一位曆史學家堅持認為,"人們無論怎樣旋轉占蔔用的水晶球、試圖根據1939年8月23日(《德一蘇互不侵犯條約》)的觀點去研究未來,都很難看出蘇聯還有其他什麼路可走。
"也許這些評價中的每一個都是相當确實的,因為當時相互間的疑心非常大,以緻雙方不僅仔細考慮了與希特勒打交道的可能一性一,而且也在這一方面采取了措施。
從表面上看,蘇聯和西歐強國都贊成組成"和平陣線"。
不過,若考慮到當時的環境,這一點卻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例如,5月31日,莫洛托夫宣布,組成和平陣線是不可能的,除非英法接受互惠與平等義務的基本原則。
具體地說,他要求蘇聯的鄰國——芬蘭和波羅的海的三個國家——必須得到與波蘭、希臘、羅馬尼亞和土耳其所得到的同樣的保證。
但是,波羅的海各國已與德國締結了互不侵犯條約,拒絕接受蘇聯和西方的任何保證。
倫敦認為這就結束了提一供保證的可能一性一,而蘇聯人則把這種見解說成是對這一問題的墨守成規的推托和回避。
同樣,波蘭人拒不同意戰時讓蘇聯紅軍在波蘭領土上作戰。
他們堅持認為,蘇聯的援助應僅限于提一供軍用物資方面。
從波蘭人的觀點看,這是可以理解的,但蘇聯元帥伏羅希洛夫卻反駁道:"正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和美國軍隊如果不能在法國領土上作戰就不可能同法國軍隊實行軍事合作一樣,現在,蘇聯軍隊如果不能進入波蘭領土,也就不可能同法國和英國軍隊實行軍事合作。
" 在這一争論的背後是倫敦方面的令人痛苦的懷疑——懷疑蘇聯人的真正目的是要獲得随意進入波蘭和波羅的海各國的正當理由;當蘇聯人堅決主張向波羅的海各國提一供的保證除了要針對直接的侵略外還應針對間接的侵略時,這種懷疑被進一步加深。
蘇聯人的這一主張意味着如果波羅的海某國的政治變化看上去有利于侵略者,蘇聯就會立即采取行動。
對倫敦來說,這樣的安排是招緻蘇聯擴張主義的一個無法容忍的因素。
就蘇聯人方面來講,他們擔心,如果他們答應在德國人進攻波蘭時參戰,而他們又不能派軍隊開入波蘭領土迎戰向前推進的德國人,那麼,德國人就會很快地占領波蘭而到達蘇聯邊界。
那時,英國和法國是向德國正式開戰,還是按兵不動,讓蘇聯獨自對付德國人的猛攻呢?7月,當張伯倫的兩位代表按照他的指示向在倫敦的一名德國官員提及簽訂英-德互不侵犯條約的可能一性一時,蘇聯人的擔心被進一步加重了;這一條約将使英國擺脫它對波蘭所承擔的義務。
當時,張伯倫因向波蘭所作的保證而感到不愉快,因與蘇聯的談判而更感到不愉快,因此,他是在抱着恢複他的綏靖政策的目的試探德國人的态度。
德國政一府對英國的這些主動姿态毫不感興趣,而這些姿态無疑可用來證實克裡姆林宮的懷疑,即張伯倫最感興趣的是孤立蘇聯,促使希特勒轉向東方。
所有這一切促使斯大林作出了轉向以往一向是他的不共戴天的敵人——軸心國的重大決定。
8月中旬,他通知"元首"說他準備談判。
莫洛托夫與德國外交部長約阿希姆·馮·裡賓特洛甫會談,這是一位現實主義者與另一位現實主義者的會談。
8月23日,他們宣布了震驚世界的外交革命。
不共戴天的仇敵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并同意締約國之一如與他國交戰,另一締約國将保持中立。
十分重要的是,這一條約不包含如果締約國之一侵略他國就會使該條約無效的所謂的"例外條款",而包含這種例外條款是蘇聯與其他國家締結的互不侵犯條約的特點。
也許這種省略與條約中的一個秘密議定書有關,這個議定書規定,如果發生"領土或政治上的重新安排",立陶宛和波蘭西部将屬于德國的勢力範圍,而波蘭其餘地區連同芬蘭、一愛一沙尼亞、拉脫維亞和比薩拉比亞則屬于蘇聯的勢力範圍。
希特勒因為他的東側受到了保護,便認為他可放手出擊了。
8月25日,他命令軍隊于第二天早晨五點四十五分開始入侵波蘭。
這時,希特勒希望,失去蘇聯支持的西歐列強不會設法援助波蘭。
但是正相反,就在希特勒發布命令的同一天,英國政一府的代表與波蘭正式簽訂了聯盟條約。
與此同時,希特勒聽說墨索裡尼已決定不參戰,至少暫時不參戰。
這兩個挫折使希特勒确信,暫時的退卻是必須的,8月25日晚,他取消了入侵命令。
這位納粹領袖這時滿懷希望地等待着外交上的另一個慕尼黑。
在以後幾天中,歐洲各國外交部紛紛提出了各種和解、調停和公民投票的建議,而緊急關頭的這些努力沒有一個産生實際的效果。
其時,德國将軍們正提醒希特勒,隻要再過一個月,便是使我們無法在波蘭平原上調動坦克的秋雨季節。
因此,8月31日,"元首"發布了向波蘭進軍的最後命令。
同時,他發表了相當有節制的十六點建議要求波蘭政一府考慮;這十六點建議是僅供記錄在案用的。
在建議送到華沙之前,希特勒就宣布它遭到了拒絕,他企圖利用這一欺騙手法來證明這時已發生的對波蘭的猛攻是有理的。
1939年9月1日清晨,德國軍隊、坦克和飛機未經宣戰就已全線越過波蘭邊界。
9月3日,英國和法國都對德國宣戰。
墨索裡尼盡避發表過有關軸心國"鋼鐵般條約"的演講,但仍保持中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已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