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五年計劃和大蕭條
關燈
小
中
大
情緒的安全閥的作用,從而有效地使種種極端主義運動歸于無效。
這幾年中,英國和法國的政治發展大體上與美國相同。
這兩個國家雖然都遭到了政治風暴的襲擊,但設法在其傳統制度的範圍内經受住了風暴。
英國工一黨一于1929年6月開始執政,但它幾乎立刻就遇到了向越來越多的失業者發放"失業救濟金"的問題。
與此同時,美國金融公司正收回它們的短期貸款,并拒絕考慮新的貸款,除非英國政一府采取某些節約措施。
1931年8月,拉姆齊·麥克唐納首相屈服于這些壓力,同意解散他的工一黨一政一府,領導一個新的國民政一府。
事實證明,這一政一府與勞合·喬治1916年至1922年的聯合政一府一樣,僅僅是為托利一黨一的統治裝門面,因為保守一黨一人在内閣中仍占多數。
雖然新政一府的組成是為了挽救英鎊,但它立刻放棄了金本位制,于是一英鎊的價值從4.86美元降到3.49美元。
1932年采取的保護關稅和對帝國成員國采取的限額優惠貿易待遇是與過去的又一決裂。
三年後,年老多病的麥克唐納辭職,讓位于斯坦利·鮑德溫,因此,英國這些年實際上是在保守一黨一的統治下渡過的,雖然聯合政一府名義上依然存在。
在法國,左派也因大蕭條的壓力被迫下台。
左派在1932年的選舉中獲勝,激進一黨一領袖一愛一德華·赫裡歐如在1924年那樣在社會一黨一人的支持下組織了一個内閣。
這-次,這個左派内閣同樣因不斷增多的财政困難而逐漸遭到破壞。
激進一黨一人和社會一黨一人在如何對付經濟危機的問題上無可挽回地分裂了。
赫裡歐僅執政了6個月,随後的其他4位總理也在短期内相繼讓位。
1933年12月,最後的較量随着斯塔維斯基醜聞的敗露而到來;斯塔維斯基是一個俄國出生的法國公民,他夥同一家地方當鋪發行欺騙一性一債券,據謠傳,許多重要的官員和政界人物與此案有牽連。
極右翼一團一體趁機在街上挑一起一騷一亂,企圖推翻共和國本身。
盡避他們未能做到這一點,但的确迫使内閣于1934年2月辭職。
一些保守一黨一内閣相繼執政,但沒有一屆内閣能治好國家的根本弊端。
更引人注目、更決定命運的是希特勒在德國的上台。
大蕭條也直接地、決定一性一地影響了這個國家種種政治事件的進程。
1919年,随着《魏瑪憲法》的正式通過,這裡建立起一個西方式的共和國(見第二十二章第二節)。
在第一年中,這個新共和國除要對付君主主義者卡普在柏林的叛亂外,還得對付共一産一黨一人在巴伐利亞和魯爾的起義。
動亂持續到1923年,這時,法國和意大利軍隊因賠款糾紛占領了魯爾。
與此同時,通貨膨一脹席卷全國,消滅了各階層的儲蓄金。
隻是由于1924年《道威斯計劃》的議定和法意從魯爾的撤軍,德國才終于開始安定下來。
在以後幾年中,德國接受了《洛迦諾公約》并加入國際聯盟,它的經濟也因美國的大量貸款而不斷好轉。
大蕭條給德國的打擊特别嚴重,使五分之二的勞動力失業,使另外五分之一的人隻有非全日一性一工作。
當時的政一府是一個中間偏左的聯合政一府,由社會一黨一人赫爾曼·米勒總理領導,而總統則由年邁保守的戰争英雄保爾·馮·興登堡擔任。
同其他國家的社會一黨一内閣一樣,德國的米勒内閣也因如何解決大蕭條造成的失業和其他問題方面的争論而逐漸遭到破壞。
左派贊成增加失業救濟,右派則堅持削減經費和平衡預算。
後者的方針得到了大多數經濟學家的支持,因為赤字财政的基本原理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還沒有被制定出來。
1930年3月,米勒内閣被迫辭職,從那時起,德國由中間派和右派的政一黨一統治。
起先,海因裡希·布呂甯組織了一個聯合政一府,布呂甯是中央一黨一的一位冷酷、嚴厲但卻聰明、正直的成員,他所博得的是尊敬而不是友誼。
這位好心的一愛一國者的悲劇在于他為德國的民一主政體挖掘了墳墓。
由于缺乏議會中多數議員的支持,他向憲法第48條求助;該條款授權總統在緊急時刻頒布各種法令,這些法令具有法律效力,除非遭到國民議會多數票的明确否決。
實際上,國民議會的确曾投票反對最初的緊急法令,但布呂甯通過說服興登堡解散國民議會、下令于193O年9月舉行新的選舉進行了反擊。
布呂甯預計中間派和右派的各種政一黨一會在選舉中獲得多數席位,使他能以正規的議會方式治理這個國家。
然而,選舉卻表明希特勒的國社一黨一已作為一種全國一性一的力量在興起。
阿道夫·希特勒是奧地利海關一位小辟員的兒子,早年曾去維也納,渴望成為一名畫家。
由于缺乏才能,他靠從事各種最卑賤的工作來糊口,過了5年悲慘的生活——這是據他自己說的,似乎言過其實了。
他的悲慘境遇——不論是真實的還是想象出來的——連同毫無疑問的職業上的失敗一起,有助于解釋他這時所獲得的熱烈的信仰:仇恨馬克思主義者和猶太人,憎惡議會制政體,蔑視富裕的資産階級及其"頹廢的"文化。
希特勒從維也納流一浪一到慕尼黑,在那裡,于1914年進巴伐利亞一團一服役。
雖然他在戰争中作戰勇敢,曾三次負傷并榮獲令人羨慕的鐵十字勳章,但顯然沒有表現出特别的才能,因為盡避他專心服役,卻也隻升到下士為止。
然而,在軍隊的這幾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時期,軍事訓練為他提一供了他以往一向所缺乏的辨别方向的能力。
戰争結束後,希特勒轉而猛烈反對新魏瑪共和國。
"我認為現在的德國既不是一個民一主國家,也不是一個共和國,而是馬克思主義者和猶太人的國際豬圈。
"1919年,他加入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一黨一這一戰鬥組織,不久便成為該一黨一的領袖,即元首。
在發表了一系列有關民族主義和反猶太人的煽動一性一演說之後,他和陸軍元帥魯登道夫一起參加了1923年在慕尼黑舉行的一場滑稽歌劇式的暴動。
這場暴動被警察輕易地鎮壓下去了,希特勒被關押了9個月。
當時,他35歲,他在獄中寫下了《我的奮鬥》——一部誇張的長篇自傳體回憶錄,在書中,他發洩一了對民一主政體、共産主義和猶太人的仇恨,還詳細說明了戰敗的德國怎樣才能成為"全人類的君主"。
"種族純淨"是取得這一勝利的關鍵:"一個在種族被毒化的時代裡緻力于培養其最優秀的種族成分的國家,總有一天會成為全人類的君主。
" 從獄中獲釋後,希特勒繼續從事鼓動工作,但結果卻令人失望。
在1924年12月的選舉中,他的納粹一黨一僅獲得14個席位和908000張選票,在1928年5月的選舉中獲得的席位和票數則更少——12席和81萬張選票,即總票數的2.6%。
1930年9月的選舉是一大轉折,當時納粹一黨一獲得了107席和6407000張選票,即占總票數的18.3%。
這些似雪片般飛來的選票并非來自工人,因為社會一黨一和共一産一黨一在1930年得到的席位比1928年時還多13席。
希特勒這時正從在猛烈的經濟風暴中拼命尋找避難所的各種中産階級分子那裡得到他新發現的支持。
納粹一黨一的政治綱領為小職員和破産的商人提一供了安慰和希望。
它要求廢除不勞所得和"利息奴役制"、使所有托拉斯國有化、對大企業實行分紅制、對高利貸者和好商處以死刑。
同時,它還向所有一愛一國的德國人保證要砸碎《凡爾賽和約》的枷鎖,要迫害猶太人;猶太人不但被污蔑為從事剝削的資本家,而且被污蔑為唯物主義的共産主義者。
應該強調指出,希特勒在過去幾年裡一直在為這一政綱奔走遊說,但反應卻極小。
大蕭條是使他的政治命運起變化的直接的、首要的原因。
在人們感覺到這一政綱的全部影響以前,希特勒被大多數德國人看作是一個一愛一高談闊論而又毫無危害的狂一熱者;而當将近一半的勞動力失業時,他便成為越來越多的人所一愛一戴的元首,因為他為他們的不幸提一供了替罪羊,為個人和國家願望的實現提一供了行動綱領。
由于1930年9月的選舉,納粹一黨一使其在國民議會中的代表人數從12人增加到107人,從而成為這個國家第二大政一黨一。
這一意想不到的結果逐漸破壞了德國的議會制政體,因為它不但剝奪了布呂甯所渴望的中間派-右派聯盟的多數票,而且剝奪了曾在米勒領導下執政的中間派-左派聯盟的多數票。
因而,布呂甯在兩年多的時間裡隻得依靠總統的法令來制定所有必需的法規。
他對興登堡的依賴程度在他提出分散東普魯斯地産的法規時得到了征實;興登堡總統本人就是一個容克地主,他堅決反對這一法規,并迫使布呂甯于1932年6月辭職。
新任總理是弗朗茨·馮·巴本,名義上是中央一黨一的成員。
實際上他是一個反動貴族,被人們恰當地描繪為"一個文雅、仁慈、溫和的無足輕重的人物,一個聰明絕頂的笨蛋"。
他所領導的那個軟弱的聯合政一府僅得到國民議會的微不足道的支持,因此,他于1932年7月舉行新的選舉,希望加強他的地位。
然而,納粹一黨一卻成為最大的獲勝者:他們的選票猛增到13799000張,即占總票數的87.4%,他們的席位也猛增到
這幾年中,英國和法國的政治發展大體上與美國相同。
這兩個國家雖然都遭到了政治風暴的襲擊,但設法在其傳統制度的範圍内經受住了風暴。
英國工一黨一于1929年6月開始執政,但它幾乎立刻就遇到了向越來越多的失業者發放"失業救濟金"的問題。
與此同時,美國金融公司正收回它們的短期貸款,并拒絕考慮新的貸款,除非英國政一府采取某些節約措施。
1931年8月,拉姆齊·麥克唐納首相屈服于這些壓力,同意解散他的工一黨一政一府,領導一個新的國民政一府。
事實證明,這一政一府與勞合·喬治1916年至1922年的聯合政一府一樣,僅僅是為托利一黨一的統治裝門面,因為保守一黨一人在内閣中仍占多數。
雖然新政一府的組成是為了挽救英鎊,但它立刻放棄了金本位制,于是一英鎊的價值從4.86美元降到3.49美元。
1932年采取的保護關稅和對帝國成員國采取的限額優惠貿易待遇是與過去的又一決裂。
三年後,年老多病的麥克唐納辭職,讓位于斯坦利·鮑德溫,因此,英國這些年實際上是在保守一黨一的統治下渡過的,雖然聯合政一府名義上依然存在。
在法國,左派也因大蕭條的壓力被迫下台。
左派在1932年的選舉中獲勝,激進一黨一領袖一愛一德華·赫裡歐如在1924年那樣在社會一黨一人的支持下組織了一個内閣。
這-次,這個左派内閣同樣因不斷增多的财政困難而逐漸遭到破壞。
激進一黨一人和社會一黨一人在如何對付經濟危機的問題上無可挽回地分裂了。
赫裡歐僅執政了6個月,随後的其他4位總理也在短期内相繼讓位。
1933年12月,最後的較量随着斯塔維斯基醜聞的敗露而到來;斯塔維斯基是一個俄國出生的法國公民,他夥同一家地方當鋪發行欺騙一性一債券,據謠傳,許多重要的官員和政界人物與此案有牽連。
極右翼一團一體趁機在街上挑一起一騷一亂,企圖推翻共和國本身。
盡避他們未能做到這一點,但的确迫使内閣于1934年2月辭職。
一些保守一黨一内閣相繼執政,但沒有一屆内閣能治好國家的根本弊端。
更引人注目、更決定命運的是希特勒在德國的上台。
大蕭條也直接地、決定一性一地影響了這個國家種種政治事件的進程。
1919年,随着《魏瑪憲法》的正式通過,這裡建立起一個西方式的共和國(見第二十二章第二節)。
在第一年中,這個新共和國除要對付君主主義者卡普在柏林的叛亂外,還得對付共一産一黨一人在巴伐利亞和魯爾的起義。
動亂持續到1923年,這時,法國和意大利軍隊因賠款糾紛占領了魯爾。
與此同時,通貨膨一脹席卷全國,消滅了各階層的儲蓄金。
隻是由于1924年《道威斯計劃》的議定和法意從魯爾的撤軍,德國才終于開始安定下來。
在以後幾年中,德國接受了《洛迦諾公約》并加入國際聯盟,它的經濟也因美國的大量貸款而不斷好轉。
大蕭條給德國的打擊特别嚴重,使五分之二的勞動力失業,使另外五分之一的人隻有非全日一性一工作。
當時的政一府是一個中間偏左的聯合政一府,由社會一黨一人赫爾曼·米勒總理領導,而總統則由年邁保守的戰争英雄保爾·馮·興登堡擔任。
同其他國家的社會一黨一内閣一樣,德國的米勒内閣也因如何解決大蕭條造成的失業和其他問題方面的争論而逐漸遭到破壞。
左派贊成增加失業救濟,右派則堅持削減經費和平衡預算。
後者的方針得到了大多數經濟學家的支持,因為赤字财政的基本原理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還沒有被制定出來。
1930年3月,米勒内閣被迫辭職,從那時起,德國由中間派和右派的政一黨一統治。
起先,海因裡希·布呂甯組織了一個聯合政一府,布呂甯是中央一黨一的一位冷酷、嚴厲但卻聰明、正直的成員,他所博得的是尊敬而不是友誼。
這位好心的一愛一國者的悲劇在于他為德國的民一主政體挖掘了墳墓。
由于缺乏議會中多數議員的支持,他向憲法第48條求助;該條款授權總統在緊急時刻頒布各種法令,這些法令具有法律效力,除非遭到國民議會多數票的明确否決。
實際上,國民議會的确曾投票反對最初的緊急法令,但布呂甯通過說服興登堡解散國民議會、下令于193O年9月舉行新的選舉進行了反擊。
布呂甯預計中間派和右派的各種政一黨一會在選舉中獲得多數席位,使他能以正規的議會方式治理這個國家。
然而,選舉卻表明希特勒的國社一黨一已作為一種全國一性一的力量在興起。
阿道夫·希特勒是奧地利海關一位小辟員的兒子,早年曾去維也納,渴望成為一名畫家。
由于缺乏才能,他靠從事各種最卑賤的工作來糊口,過了5年悲慘的生活——這是據他自己說的,似乎言過其實了。
他的悲慘境遇——不論是真實的還是想象出來的——連同毫無疑問的職業上的失敗一起,有助于解釋他這時所獲得的熱烈的信仰:仇恨馬克思主義者和猶太人,憎惡議會制政體,蔑視富裕的資産階級及其"頹廢的"文化。
希特勒從維也納流一浪一到慕尼黑,在那裡,于1914年進巴伐利亞一團一服役。
雖然他在戰争中作戰勇敢,曾三次負傷并榮獲令人羨慕的鐵十字勳章,但顯然沒有表現出特别的才能,因為盡避他專心服役,卻也隻升到下士為止。
然而,在軍隊的這幾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時期,軍事訓練為他提一供了他以往一向所缺乏的辨别方向的能力。
戰争結束後,希特勒轉而猛烈反對新魏瑪共和國。
"我認為現在的德國既不是一個民一主國家,也不是一個共和國,而是馬克思主義者和猶太人的國際豬圈。
"1919年,他加入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一黨一這一戰鬥組織,不久便成為該一黨一的領袖,即元首。
在發表了一系列有關民族主義和反猶太人的煽動一性一演說之後,他和陸軍元帥魯登道夫一起參加了1923年在慕尼黑舉行的一場滑稽歌劇式的暴動。
這場暴動被警察輕易地鎮壓下去了,希特勒被關押了9個月。
當時,他35歲,他在獄中寫下了《我的奮鬥》——一部誇張的長篇自傳體回憶錄,在書中,他發洩一了對民一主政體、共産主義和猶太人的仇恨,還詳細說明了戰敗的德國怎樣才能成為"全人類的君主"。
"種族純淨"是取得這一勝利的關鍵:"一個在種族被毒化的時代裡緻力于培養其最優秀的種族成分的國家,總有一天會成為全人類的君主。
" 從獄中獲釋後,希特勒繼續從事鼓動工作,但結果卻令人失望。
在1924年12月的選舉中,他的納粹一黨一僅獲得14個席位和908000張選票,在1928年5月的選舉中獲得的席位和票數則更少——12席和81萬張選票,即總票數的2.6%。
1930年9月的選舉是一大轉折,當時納粹一黨一獲得了107席和6407000張選票,即占總票數的18.3%。
這些似雪片般飛來的選票并非來自工人,因為社會一黨一和共一産一黨一在1930年得到的席位比1928年時還多13席。
希特勒這時正從在猛烈的經濟風暴中拼命尋找避難所的各種中産階級分子那裡得到他新發現的支持。
納粹一黨一的政治綱領為小職員和破産的商人提一供了安慰和希望。
它要求廢除不勞所得和"利息奴役制"、使所有托拉斯國有化、對大企業實行分紅制、對高利貸者和好商處以死刑。
同時,它還向所有一愛一國的德國人保證要砸碎《凡爾賽和約》的枷鎖,要迫害猶太人;猶太人不但被污蔑為從事剝削的資本家,而且被污蔑為唯物主義的共産主義者。
應該強調指出,希特勒在過去幾年裡一直在為這一政綱奔走遊說,但反應卻極小。
大蕭條是使他的政治命運起變化的直接的、首要的原因。
在人們感覺到這一政綱的全部影響以前,希特勒被大多數德國人看作是一個一愛一高談闊論而又毫無危害的狂一熱者;而當将近一半的勞動力失業時,他便成為越來越多的人所一愛一戴的元首,因為他為他們的不幸提一供了替罪羊,為個人和國家願望的實現提一供了行動綱領。
由于1930年9月的選舉,納粹一黨一使其在國民議會中的代表人數從12人增加到107人,從而成為這個國家第二大政一黨一。
這一意想不到的結果逐漸破壞了德國的議會制政體,因為它不但剝奪了布呂甯所渴望的中間派-右派聯盟的多數票,而且剝奪了曾在米勒領導下執政的中間派-左派聯盟的多數票。
因而,布呂甯在兩年多的時間裡隻得依靠總統的法令來制定所有必需的法規。
他對興登堡的依賴程度在他提出分散東普魯斯地産的法規時得到了征實;興登堡總統本人就是一個容克地主,他堅決反對這一法規,并迫使布呂甯于1932年6月辭職。
新任總理是弗朗茨·馮·巴本,名義上是中央一黨一的成員。
實際上他是一個反動貴族,被人們恰當地描繪為"一個文雅、仁慈、溫和的無足輕重的人物,一個聰明絕頂的笨蛋"。
他所領導的那個軟弱的聯合政一府僅得到國民議會的微不足道的支持,因此,他于1932年7月舉行新的選舉,希望加強他的地位。
然而,納粹一黨一卻成為最大的獲勝者:他們的選票猛增到13799000張,即占總票數的87.4%,他們的席位也猛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