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五年計劃和大蕭條

關燈
根源随着1929年的開始,美國似乎日趨繁榮。

    美國工業生産指數1921年時平均僅為67(1923-1925年=100),但到1928年7月時已上升到110,到1929年6月時上升到126。

    給人印象更為深刻的是美國股票市場的行情。

    在1929年夏季的三個月中,威斯汀豪斯公司的股票從151上升到286,通用電氣公司的股票從268上升到391,美國鋼鐵公司的股票從165上升到258。

    實業家、學究式的經濟學家和政一府領一導一人都表示對未來充滿信心。

    财政家伯納德·巴魯克于1929年6月寫道,"世界的經濟形勢似乎即将大幅度地向前發展。

    "1929年秋,耶魯大學教授歐文2費希爾宣布:"股票價格所已達到的高度看起來象是持久的。

    "财政部長安德魯·W·梅隆也于1929年9月向公衆保證:"現在沒有擔心的理由。

    這一繁榮的高一潮将繼續下去。

    " 這種自信證明是毫無道理的;1929年秋,股票市場的價格跌到了最低點,世界範圍的經濟蕭條跟随而來,而且蕭條的強烈程度和延續時間的長久都是空前的。

    造成這一意想不到的結局的一個原因似乎是嚴重的國際經濟不平衡,這種不平衡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大規模地成為債權國時發展起來的。

    英國在大戰以前已是債權國,但它将來自海外投資和貸款的收入用來支付長期的入超。

    相反,美國通常是貿易順差,而且由于國内政治原因使關稅保持在高水平,這種貿易順差被加大。

    此外,20世紀20年代,因不少國家支付戰争債務,金錢源源不斷地流入美國;美國的黃金貯藏量在1913至1924年間從192400萬美元增加到449900萬美元,即世界黃金總貯藏量的一半。

     有好幾年這種不平衡因美國在國外的大規模的貸款和投資而被抵消:1925年至1928年間,美國平均每年的對外投資總額達11億美元。

    當然,這種情況最終加強了不平衡,不可能被無限期地繼續下去。

    由于支付款到期,債務國不得不減少從美國進口的商品,美國某些經濟部門,尤其是農業受到了損害。

    此外,有些國家感到必須拖欠欠款,這動搖了美國的某些金融公司。

     美國經濟的不平衡與國際經濟的不平衡一樣嚴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資落後于不斷上升的生産率。

    從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時的工資隻上升了2拖,而工廠中工人的生産率卻猛增了65%。

    同時,農民的實際收入由于農産品價格的不斷下跌、租稅和生活費用的日益上升而正在減少。

    1910年,每個農業工人的收入還不到非農業工人收入的40%,而到1930年時,已低于30%。

    農村的這種貧窮是個嚴重的問題,因為當時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五分之一。

     固定不變的工廠工資和不斷下降的農場收入這兩大因素結合在一起,導緻了國民收入嚴重的分配不均。

    1929年,5%的美國人得到全部個人收入的三分之一(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為六分之一)。

    這意味着人民大衆不充分的購買力與那些拿高薪水、得高報酬的人的高水平的資本投資同時并存。

    20世紀20年代中,資本貨物的産量平均每年的增長率是6.4%,而消費品産量的增長率為2.8%。

    這最終導緻了經濟的受阻;這種低下的購買力不能支持如此高比率的資本投資。

    結果,1929年6月到10月間,工業生産指數從26下降到117,從而造成了促使這年秋天股票市場崩潰的大蕭條。

     美國銀行業的弱點是促成1929年股票市場崩潰的最後一個因素。

    當時,許多銀行是單獨經營的,有些銀行缺乏足夠的财力來戰勝金融風暴。

    當一家銀行倒閉時,恐慌便傳播開來,儲戶紛紛趕到其他銀行去提取存款,從而引起了一個逐漸破壞整個金融結構的連鎖反應。

    由于1929年投機熱滲透經濟,使得一些商号和銀行放棄正常的預防措施,去從事投機一性一質的冒險活動,因此,銀行業的這一弱點變得更為嚴重。

     世界範圍的大蕭條美國股票市場的崩潰始于1929年9月。

    一個月内,股票的價值下降了40%,而且,除了少數幾次股票價值有短暫的回升外,這種下降持續了三年。

    在這期間,美國鋼鐵公司的股票從262下降到22,通用汽車公司的股票從73降到8%。

    國民經濟的每個部門都受到了相應的損失。

    在這三年中,有5000家銀行倒閉。

    1929年,通用汽車公司生産了550萬輛汽車,但在1931年,它們僅生産了250萬輛。

    1932年7月,鋼鐵工業僅以12%的生産能力運轉。

    到1933年時,工業總産量和國民收入暴跌了将近一半,商品批一發價格下跌了近三分之一,商品貿易下降了三分之二以上。

     大蕭條不僅是無比強烈的,而且具有獨特的世界一性一影響。

    美國金融公司不得不收回它們在國外的短期貸款;不用說,這産生了種種影響。

    1931年5月,維也納最大的、最有聲譽的銀行、奧地利信貸銀行宣布它已無清償能力,從而在整個歐洲大一陸引起了一片恐慌。

    7月9日,德國丹納特銀行也跟着這樣做了,随後兩天裡,德國所有銀行都被命令放假;柏林證券交易所——伯爾施交易所關閉了兩個月。

    1931年9月,英國放棄了金本位制,兩年後,美國和幾乎所有大國也都這樣做了。

     工業和商業的崩潰與金融世界的崩潰極為相似;不包括蘇聯在内的世界工業生産指數從1929年的100下降到1930年的86.5、1931年的74.8和1932年的63.8,共下降了36.2%。

    在以前幾次危機中,最大的下降數是7%。

    世界國際貿易的衰退更為急劇,它從1929年的686億美元下降到1930年的556億美元、1931年的397億美元、1932年的26一9億美元和1933年的242億美元。

    還應該指出,在過去,國際貿易的最大下降數是7%,出現在19O7-1908年的危機中。

     社會影響這些經濟上的大變動引起了種種相應重大的社會問題。

    最嚴重、最棘手的是大規模失業的問題,這問題已達到了悲劇的程度。

    1933年3月,美國的失業人數據保守的估計為1400多萬,相當于全都勞動力的四分之一。

    在英國,失業人數将近300萬,在全部勞動力中所占的比例與美國的大緻相同。

    德國的情況最糟,失業人數至少有600萬:工會執行委員會估計,他們的成員中有五分之二以上的人完全沒有工作,另外還有五分之一的人隻有非全日一性一工作。

    法國由于農業與工業較平衡,受影響最小;這個國家的失業人數從未超過85萬,不過,這一數字并不包括農村地區相當大的未充分就業的人數(東歐一些以農業為主的國家的情況更是如此,在這些國家中,許多工人離開城市,回到已人口過剩的村莊,與他們的親屬共患難)。

     如此大規模的失業大大降低了各國的生活水平。

    即便是富裕的美國,也廣泛地存在着苦難和貧窮,尤其是在早期階段,當時受托負責救濟的是一些資金不足的私人機構和地方機構。

    這是一個排隊領救濟面包、尋找施粥所、退役軍人在街角賣蘋果的年代。

    成千上萬的男人,甚至還有些女人,從東岸到西岸來來回回地"偷乘火車",希望找到工作,或者隻是因為無别的事可做。

    更多的人則離開了得克薩斯和俄克拉何馬的幹旱塵暴區,前往加利福尼亞,正如約翰·斯坦貝克在小說《憤怒的葡萄》中所描寫的那樣。

     在英國,由于在整個20世紀20年代中長期存在着失業,這時的形勢變得更糟。

    整整一代人中,有相當大一部分人是在幾乎沒有機會、沒有希望找到工作的情況下成長起來的。

    一些人痛苦地将他們無目的的生活稱作"活地獄般的生活"。

    另一些人則放棄了希望,變得聽天由命起來:"任何人現在找到工作的機會都不會比一愛一爾蘭一抽一彩中獎的機會多些"。

    在德國,由于失業者所占的比例較高,失望情緒更為嚴重,局勢也更為緊張;所有這些最終使希特勒的成功成為可能。

    也許最悲慘的是東歐農民群衆的命運。

    雖然他們以往一向過着僅能糊口的生活,但1939年對一個頗能代表東南歐的地區——南斯拉夫德裡納地區所作的調查報告揭示,219279個家庭中,有46.4%的家庭沒有一床一,54.3%的家庭沒有任何種類的廁所,51.6%的家庭是以泥地為地闆。

    從人的方面來說,這意味着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亞、希臘的嬰兒死亡率(一年每一千個活産嬰兒的死亡數)分别是183、144和99,而德國、英國、荷蘭的嬰兒死亡率分别是66、55和37。

     政治影響如此大規模的社會混亂必然産生深刻的政治影響。

    即便是資源豐富、有着政治穩定這一傳統的美國,在這些年裡也充滿了不可思議的思想和一騷一動:由無家可歸的退伍軍人組成的補助金大軍;專家政治——贊成專家治國的反資本主義運動;發展成農業上的靜坐罷工的農場假日;主張重新分配收入的各種建議,其中包括要求豐厚養老金的《湯森計劃》;路易斯安那州參議員休伊·朗的"分享财富"運動,等等。

    政治動亂的另一表現是富蘭克林·羅斯福在1932年的選舉中取得了徹底勝利。

    随即而來的"新政"起了政治上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