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五年計劃和大蕭條

關燈
具備的技能分紅。

    每個家庭可以擁有自己的房屋、家具。

    少量的牲畜、農具、數量不受限制的家禽和房屋周圍一個0.25至2.5英畝的菜園。

    在這菜園裡,各家可以種自己想種的東西,所得的産品可以由自己消費,也可以拿到附近城鎮的公開市場上去出一售。

    相反,集體耕田裡的産品則以低價賣給政一府、工業企業和自治市。

    政一府雖然未在理論上但在事實上還規定了每個集體農莊應生産什麼、應由誰當管理人。

     國營農場與集體農莊有兩點不同:它們的工人象工廠裡的工人一樣拿固定工資,它們土地的面積比集體農莊大得多——1938年時大約大五倍。

    國營農場主要是用來作為周圍集體農莊的實驗一性一農場,即模範農場,其産品屬于政一府,政一府是國營農場的所有者。

     雖然蘇聯成功地消滅了幾乎所有的私人農場,但集體化農業的産量一直令人非常失望。

    俄國農場已800萬工人生産的東西大約僅相當于美國農場400萬工人所生産的80%。

    造成這一懸殊差别的一個原因在于蘇聯的氣候比起美國的氣候對農業的影響要不利得多。

    另一原因是蘇聯政一府對發展工業更感興趣,因而使農業處于挨餓的狀态。

    這意味着俄國農場所能得到的機械和肥料比美國農場少。

    這還意味着國家稅收高,農産品價格低,使集體農莊農民到年底時幾乎兩手空空。

    缺乏刺激這一點對生産率的影響極為不利,因此,它大大地促成了1964年10月赫魯曉夫的下台。

     雖然從生産的觀點來看農業集體化并不成功,但它還是為五年計劃提一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礎。

    它消滅了曾經極大地威脅蘇維埃政權生存的富農。

    農民不再是一股獨立的政治力量,蘇維埃的權威在農村被牢固地确立。

    這又使蘇聯政一府能強迫農民承擔工業化的大量費用。

    國家以征稅的形式吸走剩餘産品,然後将剩餘産品出口,以便為工業化籌措資金。

    盡避農民一直取不合作的态度,但由于農業集體化制度,政一府已能夠向農民榨取足夠的東西,用來供養城市居民、幫助支付新的工業中心的費用。

    赫魯曉夫的繼承者們決定把極大量的資本投入農業,這一決定可以說從根本上改變了為工業的利益而對農民征稅這一傳統政策。

     工業的發展在蘇聯農業停滞不前的同時,工業一直徑穩步前進。

    實際上,這兩種趨勢是直接相聯的。

    農業之所以落後,一定程度上是因為農民喜歡私人農場而不喜歡政一府強加給他們的集體農莊,同時也因為政一府通過為工業的利益而吸走資本直接犧牲了農業。

    為了使蘇聯在軍事上和經濟上不依賴世界其他地區,蘇聯領一導一人優先發展重工業是十分必要的。

     大多數農場是作為農業合作社經營的,而工廠主要歸政一府所有,由政一府經管。

    除了為工業提一供必需的資本外,政一府還為促進最高産量而采用了軟硬兼施的做法。

    工人和經理都必須完成某種定額,違則罰款或開除。

    另一方面,如果他們超額完成定額,就會得到獎金.工會雖可以成立并得到承認,但未獲得罷工的基本權利——因為罷工會與蘇聯計劃經濟的目标和作用相對立。

    罷工的目的是确保工人以較高工資的形式得到他們所生産的較大部分,而國家計劃委員會早已決定多少歸工人,多少由政一府用于工業的再投資。

     實際上,蘇聯的工業已經象事實上那樣迅速向前發展,因為政一府提取了大約40%的國民收入用于再投資;相比之下,美國隻提取了大約20%國民收入。

    而且,在計劃經濟中,政一府能随意分配投資資本。

    因此,蘇聯工業總産品中大約有70%是資本貨物,30%是消費品;而在美國,這一比例大緻相反。

    到1932年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時,蘇聯的工業産量已從世界的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

    這一驚人的激增不僅是因為蘇聯生産率的提高,而且還由于大蕭條所造成的西方生産率的下降。

    蘇聯國民生産總值(其中除了工業産量外還包括落後的農業産量)在1928年至1952年這25年中增加了三倍半——這一發展速度超過了同一時期其他任何國家。

    今天,蘇聯仍是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不過它的産量大約隻有美國産量的一半。

     應該強調指出,蘇聯經濟的發展是在不顧蘇聯公民的願望、使他們受損害的情況下取得的,蘇聯公民被迫為将來而努力工作,忍受現在的貧困。

    根據計劃,消費品匮乏、昂貴、質量低劣。

    蘇聯國民生産總值(産品與勞務的總市場價值)在過去幾年中一直是美國國民生産總值的46%至48%。

    按人均計算,蘇聯國民生産總值大約是美國的五分之二。

     對世界曆史的意義從全球影響的觀點來看,國家計劃委員會很可能将證明比共産國際具有更大的意義。

    五年計劃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尤其是因為同一時期西方經濟的崩潰。

    社會主義不再是空想家的夢;它是發展中的事業。

    美國新聞記者林肯·斯蒂芬斯從蘇聯回國後聲明:"我看到了未來,它行得通。

    "因此,原先的懷疑态度轉變為真正的興趣,有時轉變為模仿。

    為國家資源的投資确定重點是實行計劃的實質,蘇聯在這方面所取得的成功自覺或不自覺地影響了種種經濟政策。

    有些國家甚至開始了自己的持續時間不一的計劃,希望來減輕本國的經濟困難。

     五年計劃給西方國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象給發展中國家留下的印象那麼深,一個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準,蘇聯公民受到了嚴重的剝削。

    蘇聯人的衣衫褴樓、食物單調、住房糟糕和消費品匮乏給訪問蘇聯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反映在一一黨一制政治結構中的個人自一由缺乏、工會受束縛、教育受統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嚴格控制同樣使他們感到震驚。

    盡避蘇聯取得了五年計劃的成就,但蘇聯社會在大多數西方人看來,似乎并不是一個值得仿效的社會主義樂園。

     不發達世界中前殖民地各民族的反應則完全不同。

    對他們來說,蘇聯是一個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轉變成世界第二大工業、軍事強國的國家。

    使這一驚人的變化成為可能的種種制度和技術對這些民族來說非常重要。

    盡避大多數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獨立,但他們還遠沒有獲得經濟獨立。

    因此,他們是用羨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來看待蘇聯的生活水平。

    他們不太注意蘇聯人缺乏個人自一由這一點,因為這些人在他們自己的國家裡通常還享受不到這樣的自一由。

     蘇聯既是一個歐洲大國,也是一個亞洲大國,這是一個重要的事實。

    它的邊界從朝鮮起,經過蒙古、新疆、阿富汗、伊朗一直延伸到土耳其。

    在幾乎所有這些地區,邊界兩邊都居住着同族人,因而促進了相互情況的比較和相互影響。

    由于五年計劃對蘇聯東部地區的有力影響,在多數情況下,蘇聯的情況相比之下很順利。

    在漫長邊界的另一邊很少有與蘇聯中亞諸共和國所取得的巨大的物質成就相類似的成就,這些共和國的成就除識字的人由1914年的約20%上升到1940年的75%、進而幾乎上升到今天的100%外,還包括185哩長的費爾幹納灌渠、900哩長的特克西伯鐵路、新建的紡織廠、卡拉幹達産煤區、萊克·巴契煉鋼廠、化肥廠和農機廠等。

     蘇聯的中亞政策并沒有獲得全體一緻的贊成。

    為了逃避五年計劃早期階段的鎮壓,有10萬到20萬哈薩克人逃進了中國的新疆。

    老一輩人中有許多人堅決反對其共和國的日益俄羅斯化——這些共和國的日益俄羅斯化是政一府故意制定的政策的結果,也是大批斯拉夫人遷入的結果。

    但是,這種内部的不滿實質上并沒有影響蘇聯的計劃經濟對生活在前殖民地地區的許多人所具有的吸引力。

    其原因在一位美國通訊員的以下報道中闡述得很清楚,這位通訊員于1953年遊曆了中亞廣大地區。

    他的觀察所含有的全球一性一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從曼德勒到開羅,從開伯爾山。

    到馬拉巴爾,從中國到蘇伊士,塔什幹的發射機每天都将蘇聯的消息傳播到遼闊、動蕩的大一陸的最邊遠地區。

     如果全亞洲越來越具有接受能力的聽衆都認真收聽這些消息,那麼,許多原因中的一個很大的原因在于首都塔什幹本身就提一供了一種櫥窗。

    …… 能在地圖上标出塔什幹的美國人并不多,但在有文化的亞洲人中,說不出塔什幹在什麼地方、它象征着什麼的人卻很少。

    …… 給訪問塔什幹的亞洲人留下如此"美好"印象的是什麼呢?是一座亞洲大城市的景象:極好的健康标準、出色的教育、完善的衛生設備、清潔的街道、迅速改善的住房、完好的電力設施、除高檔商品之外的大量消費品、豐富的食物、大量的工作、迅速擴大的工業化規劃和不斷提高的農業生産率。

     除此之外,他們還看到法律規定各民族平等,許多烏茲别克人和中亞其他民族共同參與政治、工業和教育事務。

     在這種背景情況下,西方人有關民一主政治的辯論不可能給亞洲的訪問者以太多的影響,單獨的人一性一問題也不可能給亞洲的訪問者留下深刻印象,因為他們很可能十分清楚本國的死亡率來。

     訪問塔什幹的歐洲人得出的一組結論很可能是建立在與歐洲的比較以及那裡缺乏他們所習慣的便利設施的基礎上,而亞洲人直接得出的一些結論也許完全相反。

    亞洲人的結論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塔什幹的最重耍的一點在于它是亞洲的象征而不是歐洲的象征。

     二、大蕭條 經濟崩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