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非洲

關燈
利斯·阿婁馬曾說過:"在寬容、仁慈、慷慨、永恒的上帝賜給蘇丹的恩惠中,有難得的土耳其滑膛槍手和許多擅長滑膛槍射擊的家奴。

    " 伊斯蘭教還将非洲經濟同由穆斯林商人控制的歐亞大一陸廣泛的商路網聯在一起,從而促進了貿易。

    穆斯林比起羅馬人,使用的駱駝要多得多,并相應地增添了幾條橫穿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增加了貿易量。

    他們從北非基地出發,向南運送布匹、珠寶、貝殼念珠和占首要位置的鹽;鹽是整個蘇丹的急需品。

    作為回報,非洲人向他們提一供象牙、奴隸、鴕鳥羽、制作香料的香貓和最重要的、來自尼日爾河上遊、塞内加爾河和沃爾特河的黃金。

    這些黃金最終多數流入歐洲,其數量很大,對于調整中世紀歐洲同東方的貿易逆差平衡非常重要。

    這就是蘇丹經濟同國外貿易之間的相互促進、相互影響。

    因此,到1400年時,整個西非商業道路縱橫交錯,貿易中心星羅棋布。

     與此同時,一種相類似的商業模一式正在東非形成。

    沿海地區的穆斯林經紀人派代理商前往内地,購買羅得西亞的象牙、奴隸、黃金和加丹加的銅。

    這些商品是通過當時由穆斯林商人控制的印度洋上的商業航道運出去的。

    以後幾個世紀中,他們還從内地獲得了鐵礦石,用船裝運到印度南部,制成所謂的大馬士革劍。

    反過來,非洲人用自己的産品換得了中國和印度的布匹、各種奢侈品、尤其是中國的瓷器;至今,沿海地區還能發現這些瓷器的遺迹。

    這種貿易是東非沿海一些繁榮的港市和城邦的基礎。

    到13世紀時,其中兩座城市基盧瓦島和桑給巴爾,已建立了自己的造币廠,鑄造出大量的銅币。

     現在,談談伊斯蘭教在非洲的作用。

    伊斯蘭教還大大地促進了蘇丹的文化生活。

    随着《古蘭經》學校的建立,識字的人愈來愈多。

    學者們可以在蘇丹各大學裡從事更高深的研究。

    在這些大學中,廷巴克圖的桑科爾大學最為出色,為非斯、突尼斯和開羅的其他穆斯林大學所仿效。

    學者們習慣于自一由出入這些學校和穆斯林世界的其他大學,在某一導師的手下從事研究。

    穆斯林旅行家利奧(非洲的)曾于1513年訪問廷巴克圖,他發現,這一興盛的學習狀況應歸功于統治者阿斯基亞大帝的支持。

    "這裡'廷巴克圖'擁有大批醫生、法官、教士和其他學者,他們從國王那裡得到充足的生活費用。

    各種手稿或書籍從巴伯裡'北非'運到這裡,它們比其他任何商品更能賣錢。

    " 信奉伊斯蘭教還加強了蘇丹各王國政治上的一團一結。

    傳統上,蘇丹各王國的統治者隻是要求有直接親屬關系的集一團一或家族,以及有親屬關系并承認血統上同屬某一偉大祖先的其他集一團一對自己效忠。

    但是,當王國擴大為大帝國時,這種親屬關系作為帝國組織的基礎,顯然不能勝任。

    帝國擴展的疆域越大,皇帝與大部分臣民的關系就顯得越不合。

    地方首領不可能被當作忠實的封臣予以信賴,相反,他們往往領導自己的人民反抗帝國的統治。

    伊斯蘭教通過加強帝國的行政機構,幫助解決了這一制度上的問題。

    穆斯林學校和大學培養出的一批文人,可以組成有效的帝國官僚機構。

    這些人不受親屬聯盟的支配,他們的切身利益同帝國權力控在一起,他們通常是可以被指望能忠心耿耿地為這一權力服務的人。

     五、蘇丹諸帝國 農業和冶鐵術的發展,以及相應的經濟生産率的提高,地區間貿易的繁榮,伊斯蘭教的促進因素,所有這些結合在一起,說明了自8世紀起非洲大一陸上的國家建立的過程。

    毫不奇怪,蘇丹出現了最複雜的政治組織,在那裡,長途貿易發展得最快,伊斯蘭教的影響最為強烈。

    因此,這個地區出現了三大帝國;加納帝國(700-1200年)、馬裡帝國(1200-1500年)和桑海帝國(1350-16O0年)。

     這三個帝國具有某些共同的基本特征。

    首先,它們都以商業為基礎,因此每個帝國都将其權力範圍向外擴展,向北控制食鹽進口,向南控制黃金買賣。

    每個帝國的歲入的大部分都來自對這些和其他一些商品買賣的征稅。

    當時的一位學者貝克裡,列舉出在加納帝國向出入邊境的"每頭驢所馱的鹽,"以及驢和駱駝所馱的其他商品所征收的稅。

    他說:"在這一帝國中所發現的每塊金子都屬于加納國王,而國王留給人民的隻是金子上的灰塵。

    ……" 來自這些捐稅的歲入漸漸地使帝國的行政管理更為複雜完善成為可能。

    因此,桑海帝國比前兩個帝國更複雜。

    全國明确劃為幾個省,每個省設一名長期任職的省長。

    帝國還有早期職業軍隊,甚至還有幾個部,分管财政、司法、國務、農業、林業以及"白人",即帝國撒哈拉邊境地區的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

     馬裡和桑海帝國之所以能發展貿易,提一供一個訓練有素的官僚階層和促進文化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因于伊斯蘭教的影響。

    伊斯蘭教還将蘇丹從非洲的一個與世隔絕的地區改變為穆斯林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

    因此,14世紀阿拉伯旅行家伊本·撥圖塔将馬裡包括在他的旅程之内;這一旅行東面最遠到中國。

    1353年6月,撥圖塔到達馬裡的首都,帝國的行政和人民的習慣給他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他說: 黑人們具備一些極好的品質。

    他們很少是不公正的,而且,比其他任何民族更憎恨不公正的行為。

    他們的蘇丹不寬恕任何犯有最輕罪行的人。

    他們的國家絕對安全。

    在那裡,不論旅行者還是居民都無須害怕強盜或暴力者。

    在他們國家去世的白人,即使有數不清的财産,也不會被沒收。

    相反,他們将其财産交給白人中可信賴的人代管,直到合法的繼承人前來繼承為止。

    他們小心地遵守做禱告的時間,專心緻志地聚衆祈禱,并以此教育他們的孩子。

    每逢星期五,清真寺裡十分擁擠,若不一大早去,便找不到一塊落腳之地進行祈禱。

     在蘇丹諸帝國的形成及其作用方面,盡避伊斯蘭教起了主要的作用,但應該指出,它主要還是一種城市信仰。

    隻有商人和市民變成了穆斯林,而鄉下人基本上仍忠實地保持傳統的諸神崇拜和信仰。

    因此,許多皇帝及其帝國行政機構對伊斯蘭教的依靠,既是強大的原因,又是衰微的根源。

    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伊斯蘭教曾有過很多貢獻,但它的基礎比當時去過城市中心和沿商路旅行過的觀察者心目中的印象要狹窄。

    因此,危機時期,以城市為中心的帝國會突然分裂,迅速崩潰。

     蘇丹諸帝國的另一個弱點是,易受北方柏柏爾人的攻擊;這些柏柏爾人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