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非洲
關燈
小
中
大
到其疆界從埃塞俄比亞高原伸展到大西洋沿岸的蘇丹。
應該指出,有些權威人士認為,農業是由這一地區,即尼日爾河上遊地區獨自發明的。
不論情況是否這樣,事實是,最終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栽培的絕大多數植物,是由外地傳入的。
其中最重要的有:從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經尼羅河而來的大麥、小麥、豌豆和小扁豆;來自東南亞的香蕉、甘蔗、薯蓣和新型水稻;從美洲由葡萄牙人及後來的奴隸販子傳來的煙草、玉米、賴馬豆、菜豆、南瓜和番茄。
鐵器出現之前,這些植物已在蘇丹草原大量地種植。
雨林地區很少從事農業,因為那裡能得到各種可吃的水果和蔬菜,無須用石制工具伐樹耕地、花費艱巨的勞動,便可獲得足夠的食物。
對非洲來說,與農業引進同樣重要的是冶鐵術的引進。
冶鐵術肯定是從外地傳入的,它可能有三個來源。
其一是迦太基,這門技術可能從那裡經商人向外傳播。
公元前500年,或許更早些時,商人們開辟了兩條正式的、橫穿撒哈拉沙漠的商路。
如我們從已發現的商路沿途的岩石雕刻品上所看到的那樣,當時的撒哈拉沙漠并沒有象後來那麼寬、那麼可怕,因此,商人們能用驢和馬拉着大車和馬車穿越而過。
後來,當沙漠變得更難通過時,羅馬人從中亞引進駱駝,解決了這一問題。
冶鐵術的第二個來源是庫施王國;庫施王國位于尼羅河上遊,首都設在喀土穆稍北的麥羅埃。
庫施人以黑人為主,古埃及人稱他們為努比亞人。
他們最初曾遭到埃及法老軍隊的襲擊,後來漸漸地建立起一個十分強大的國家,于公元前751年征服埃及,并統治了這個國家達一個世紀之久。
此後,亞述軍隊由東侵入,迫使庫施人退出埃及。
然而,正是從這些亞述人那裡,庫施人學到了冶鐵術。
庫施人能使他們的知識得到充分利用,因為他們國家與埃及不同,有着豐富的鐵礦石和燃料資源。
麥羅埃很快成為巨大的産鐵中心。
首都遺址旁至今仍能看到的大鐵礦渣堆表明,麥羅埃曾是中非的匹茲堡。
鐵和文明地區的其他産品,可能用來換取非洲的傳統商品,如奴隸、象牙和鴕鳥羽。
庫施王國在生存了1000多年之後,于公元4世紀衰落,在此之前,冶鐵術已傳入遙遠的南部和西部地區。
庫施王國衰落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埃塞俄比亞的入侵,埃塞俄比亞是冶鐵術傳入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第三個來源。
現埃塞俄比亞阿姆哈拉人的祖先,大約在公元50年建立了一個帝國,以阿克蘇姆為都。
這些阿克蘇姆人是在印度洋各國、中東和東非從事貿易的商人。
盡避詳情還不知道,然而,是他們将冶鐵技術和先進的農業技術引入東非。
在向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廣泛傳播冶鐵術方面,迦太基人、庫施人和阿克蘇姆人起了決定一性一的作用。
到約公元前50O年前後,當地居民已開始制造自己的工具和武器。
到公元前200年,這項技術已向西一直傳播到尼日利亞中部,到公元1世紀,向南傳播到贊比西河。
于是,非洲進入鐵器時代,其影響和前面提到的鐵器對歐亞大一陸的影響一樣深遠。
早先,鐵鋤和鐵斧曾使農業伸展到中歐、恒河和長江流域的森林地區,如今,又使農業擴大到非洲的森林地區成為可能。
結果,農業産量增加,出現可用于經商的剩餘産品。
如在歐亞大一陸一樣,這又轉過來導緻了社會的分化,使人們分為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從而取代了從前簡單的親屬關系。
因此,約公元9世紀前後,出現了明确的國家組織,它擁有軍事機構、行政機構和維持國家組織所必需的稅收來源。
對非洲的另一影響是使非洲大一陸的種族成分發生根本的變化。
采用農業和冶鐵技術并從中得益的,是蘇丹草原的易接近的黑林人和高加索種人,而不是雨林地區和南部地區的不易接近的俾格米人和布須曼人。
因而,使人口不均衡地增加的也是黑種人和高加索種人;他們憑借鐵制的工具和武器,在損害布須曼人和俾格米人的情況下向南推進。
這種擴張主義在班圖人那裡表現得特别明顯;班圖人是一個主要一操一黑人語言的集一團一。
他們從中心發源地喀麥隆斑原出發,于公元初侵入剛果盆地,消滅或征服了人口稀少的俾格米狩獵者。
公元600至9O0年間,一部分班圖人從剛果盆地向東南推進,到達肥沃、開闊的大湖地區。
然後,繼續向南穿過熱帶大草原,征服了布須曼人;布須曼人遭受了和俾格米人相同的命運。
與此同時,另一部分班圖人沿大西洋海岸直接南下,最後遇到了一個新的民族霍屯督人。
現在認為,這些霍屯督人就是布須曼人,他們早些時候學會了牲畜飼養,從而改善了他們的飲食,變得比其他布須曼人更加高大,但在其他方面卻同布須曼人很相象。
這些遷移說明,為什麼歐洲人入侵之前,黑人是非洲主要的種族集一團一;而早1000年時,他們卻同高加索人、布須曼人和俾格米人非常公平的分享着這塊大一陸。
四、伊斯蘭教 發源于歐亞大一陸的另一股具有深遠曆史意義的力量,即伊斯蘭教,加強了農業和冶鐵水的影響。
7世紀,伊斯蘭教迅速傳入北非時,幾乎未遭到拜占廷統治者的抵抗,但卻遭到當地柏柏爾人的頑強抵抗。
不過,柏柏爾人最終還是接受了伊斯蘭教;然後,他們同阿拉伯人一起征服了西班牙,并越過撒哈拉沙漠,将穆斯林的信仰和文化傳入蘇丹。
柏柏爾商人改變了他們沿橫貫撒哈拉沙漠的商路所遇到的非洲商人的信仰。
寬容的黑人統治者允許穆斯林享有從事宗教活動和宣傳其信仰的充分自一由。
因而,大約9世紀時,伊斯蘭教首先出現于蘇丹西部諸商業中心。
到13世紀時,它已成為當時大馬裡帝國的國教,并因官方的支持而穩步傳播。
伊斯蘭教還在東非取得一個規模小得多的立足點;在那裡,很早就建立了穆斯林阿拉伯社會。
阿拉伯移民同班圖婦女通婚,創造了一個新民族"斯瓦希望人",即"沿海居民",其語言成為東非的混合語。
在東非,他們僅以沿海飛地或島嶼為居留地,因為這裡更安全,不受大一陸部落的侵擾。
伊斯蘭教并不試圖征服内地,所以,在東非與在北非和蘇丹不同,伊斯蘭教從未獲得大塊基地。
伊斯蘭教對非洲的影響是深遠而又多方面的。
其中最明顯的一點表現在生活的表面,即姓名、服裝、家庭擺設、建築風格、節日等方面。
此外,也明顯表現在随着與外界的交往範圍擴大而來的農業和技術的發展方面。
在東非,阿拉伯人從印度引進了水稻和甘蔗。
據記載,大約同英國伊麗莎白女王同時代的博爾努王國的國王海·伊得
應該指出,有些權威人士認為,農業是由這一地區,即尼日爾河上遊地區獨自發明的。
不論情況是否這樣,事實是,最終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栽培的絕大多數植物,是由外地傳入的。
其中最重要的有:從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經尼羅河而來的大麥、小麥、豌豆和小扁豆;來自東南亞的香蕉、甘蔗、薯蓣和新型水稻;從美洲由葡萄牙人及後來的奴隸販子傳來的煙草、玉米、賴馬豆、菜豆、南瓜和番茄。
鐵器出現之前,這些植物已在蘇丹草原大量地種植。
雨林地區很少從事農業,因為那裡能得到各種可吃的水果和蔬菜,無須用石制工具伐樹耕地、花費艱巨的勞動,便可獲得足夠的食物。
對非洲來說,與農業引進同樣重要的是冶鐵術的引進。
冶鐵術肯定是從外地傳入的,它可能有三個來源。
其一是迦太基,這門技術可能從那裡經商人向外傳播。
公元前500年,或許更早些時,商人們開辟了兩條正式的、橫穿撒哈拉沙漠的商路。
如我們從已發現的商路沿途的岩石雕刻品上所看到的那樣,當時的撒哈拉沙漠并沒有象後來那麼寬、那麼可怕,因此,商人們能用驢和馬拉着大車和馬車穿越而過。
後來,當沙漠變得更難通過時,羅馬人從中亞引進駱駝,解決了這一問題。
冶鐵術的第二個來源是庫施王國;庫施王國位于尼羅河上遊,首都設在喀土穆稍北的麥羅埃。
庫施人以黑人為主,古埃及人稱他們為努比亞人。
他們最初曾遭到埃及法老軍隊的襲擊,後來漸漸地建立起一個十分強大的國家,于公元前751年征服埃及,并統治了這個國家達一個世紀之久。
此後,亞述軍隊由東侵入,迫使庫施人退出埃及。
然而,正是從這些亞述人那裡,庫施人學到了冶鐵術。
庫施人能使他們的知識得到充分利用,因為他們國家與埃及不同,有着豐富的鐵礦石和燃料資源。
麥羅埃很快成為巨大的産鐵中心。
首都遺址旁至今仍能看到的大鐵礦渣堆表明,麥羅埃曾是中非的匹茲堡。
鐵和文明地區的其他産品,可能用來換取非洲的傳統商品,如奴隸、象牙和鴕鳥羽。
庫施王國在生存了1000多年之後,于公元4世紀衰落,在此之前,冶鐵術已傳入遙遠的南部和西部地區。
庫施王國衰落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埃塞俄比亞的入侵,埃塞俄比亞是冶鐵術傳入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第三個來源。
現埃塞俄比亞阿姆哈拉人的祖先,大約在公元50年建立了一個帝國,以阿克蘇姆為都。
這些阿克蘇姆人是在印度洋各國、中東和東非從事貿易的商人。
盡避詳情還不知道,然而,是他們将冶鐵技術和先進的農業技術引入東非。
在向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廣泛傳播冶鐵術方面,迦太基人、庫施人和阿克蘇姆人起了決定一性一的作用。
到約公元前50O年前後,當地居民已開始制造自己的工具和武器。
到公元前200年,這項技術已向西一直傳播到尼日利亞中部,到公元1世紀,向南傳播到贊比西河。
于是,非洲進入鐵器時代,其影響和前面提到的鐵器對歐亞大一陸的影響一樣深遠。
早先,鐵鋤和鐵斧曾使農業伸展到中歐、恒河和長江流域的森林地區,如今,又使農業擴大到非洲的森林地區成為可能。
結果,農業産量增加,出現可用于經商的剩餘産品。
如在歐亞大一陸一樣,這又轉過來導緻了社會的分化,使人們分為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從而取代了從前簡單的親屬關系。
因此,約公元9世紀前後,出現了明确的國家組織,它擁有軍事機構、行政機構和維持國家組織所必需的稅收來源。
對非洲的另一影響是使非洲大一陸的種族成分發生根本的變化。
采用農業和冶鐵技術并從中得益的,是蘇丹草原的易接近的黑林人和高加索種人,而不是雨林地區和南部地區的不易接近的俾格米人和布須曼人。
因而,使人口不均衡地增加的也是黑種人和高加索種人;他們憑借鐵制的工具和武器,在損害布須曼人和俾格米人的情況下向南推進。
這種擴張主義在班圖人那裡表現得特别明顯;班圖人是一個主要一操一黑人語言的集一團一。
他們從中心發源地喀麥隆斑原出發,于公元初侵入剛果盆地,消滅或征服了人口稀少的俾格米狩獵者。
公元600至9O0年間,一部分班圖人從剛果盆地向東南推進,到達肥沃、開闊的大湖地區。
然後,繼續向南穿過熱帶大草原,征服了布須曼人;布須曼人遭受了和俾格米人相同的命運。
與此同時,另一部分班圖人沿大西洋海岸直接南下,最後遇到了一個新的民族霍屯督人。
現在認為,這些霍屯督人就是布須曼人,他們早些時候學會了牲畜飼養,從而改善了他們的飲食,變得比其他布須曼人更加高大,但在其他方面卻同布須曼人很相象。
這些遷移說明,為什麼歐洲人入侵之前,黑人是非洲主要的種族集一團一;而早1000年時,他們卻同高加索人、布須曼人和俾格米人非常公平的分享着這塊大一陸。
四、伊斯蘭教 發源于歐亞大一陸的另一股具有深遠曆史意義的力量,即伊斯蘭教,加強了農業和冶鐵水的影響。
7世紀,伊斯蘭教迅速傳入北非時,幾乎未遭到拜占廷統治者的抵抗,但卻遭到當地柏柏爾人的頑強抵抗。
不過,柏柏爾人最終還是接受了伊斯蘭教;然後,他們同阿拉伯人一起征服了西班牙,并越過撒哈拉沙漠,将穆斯林的信仰和文化傳入蘇丹。
柏柏爾商人改變了他們沿橫貫撒哈拉沙漠的商路所遇到的非洲商人的信仰。
寬容的黑人統治者允許穆斯林享有從事宗教活動和宣傳其信仰的充分自一由。
因而,大約9世紀時,伊斯蘭教首先出現于蘇丹西部諸商業中心。
到13世紀時,它已成為當時大馬裡帝國的國教,并因官方的支持而穩步傳播。
伊斯蘭教還在東非取得一個規模小得多的立足點;在那裡,很早就建立了穆斯林阿拉伯社會。
阿拉伯移民同班圖婦女通婚,創造了一個新民族"斯瓦希望人",即"沿海居民",其語言成為東非的混合語。
在東非,他們僅以沿海飛地或島嶼為居留地,因為這裡更安全,不受大一陸部落的侵擾。
伊斯蘭教并不試圖征服内地,所以,在東非與在北非和蘇丹不同,伊斯蘭教從未獲得大塊基地。
伊斯蘭教對非洲的影響是深遠而又多方面的。
其中最明顯的一點表現在生活的表面,即姓名、服裝、家庭擺設、建築風格、節日等方面。
此外,也明顯表現在随着與外界的交往範圍擴大而來的農業和技術的發展方面。
在東非,阿拉伯人從印度引進了水稻和甘蔗。
據記載,大約同英國伊麗莎白女王同時代的博爾努王國的國王海·伊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