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非洲
關燈
小
中
大
如果受外界促進因素的影響的程度,是決定某一地區發展速度的決定一性一因素的話,那麼,随便看一眼地圖即可明白,非洲所處的位置還算不錯。
它北與歐洲隔地中海相望;地中海是一片狹窄且容易渡過的水域,它在曆史上的作用,與其說是個障礙,倒不如說是一條大道。
東面的西奈半島是通向亞洲的橋梁,而紅海比地中海更狹窄、更易通過。
最後,季風抵消了印度洋的浩瀚無垠,便利了東非和南亞之間的來回交往。
然而,曆史上,非洲與歐亞大一陸隔絕的程度,比根據上述情況得出的印象要嚴重得多。
這一與世隔絕至今仍是非洲大一陸發展中的一個首要而又持久的因素。
本章将首先論述導緻與世隔絕的地理環境,然後叙述非洲大一陸的民族及其曆史發展的一性一質。
一、地理環境 本章将要研究的非洲,是指非洲大一陸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部分。
如此限定的原因如第一章第三節所述,在于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一大分隔者,而地中海相比之下卻是一條連接的大道。
曆史上,北非人與地中海盆地周圍其他諸民族的相互影響之所以超過他們與沙漠屏障以南地區諸民族的相互影響。
其原因就在于此。
因此,本章研究的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實際上是一座島嶼,它的北岸是撒哈拉沙漠,而不是地中海。
撒哈拉沙漠決不是與外部世界交往的唯一障礙。
大沙漠的東面,沿尼羅河上遊的是巨大的蘇德沼澤地。
這些沼澤地在曆史上構成了一個可怕的障礙。
而未被港灣、海灣和内海破損的、平直的海岸線,也使非洲大一陸難以接近。
因此,盡避非洲的面積是歐洲的三倍,但海岸線卻比歐洲的短。
缺乏與地中海、波羅的海和黑海相仿的海洋,意味着非洲内地對外部世界來說是比較難以進入的。
沿東、西海岸的100O英裡長的沙洲,以及東、西兩岸的巨大的隆一起地,也是有力的障礙,它使乘小船登陸十分危險。
即使成功地躲過了沙洲和激一浪一,仍然還有另一個障礙,即滾滾河流由内地高原順着一道道懸崖向低窪沿海傾瀉而下時所形成的急流和瀑布。
非洲大一陸的外形象一個翻過來的茶托,這在今天能提一供巨大的水力發電的潛勢。
但在曆史上,沿海岸的瀑布意味着,非洲既沒有象聖勞倫斯河和亞馬孫河那樣的為進入美洲内地提一供通道的、水流平緩的河流,也沒有象萊茵河和多瑙河那樣的為進入歐洲内地提一供通道的河流。
另外,低窪的沿海地區炎熱、潮一濕的氣候,以及由這種氣候引起的熱帶病,也擋住了進入非洲的道路。
内地高原通常氣候涼爽,益于健康,但沿海地區的氣候卻嚴重影響了要到内地去的人們的健康。
與外部的難以接近同樣重要的是内部的難以進入,這就是說,從非洲某一地區到另一地區也很困難。
綜觀非洲大一陸,其南北兩端是小而肥沃的狹長地帶。
這些狹長地帶很快讓位于廣闊無垠的大沙漠,即南面的卡拉哈裡沙漠和北面的撒哈拉沙漠。
再往下是綿延起伏的草地或大草原,北部以蘇丹草原最為著名:"蘇丹"這一阿拉伯詞意為"黑人之國"。
然後是熱帶雨林,在其最稠密的地區,比沙漠還難以穿越。
這些惡劣的自然環境,同海岸附近缺少出口、内地缺少不受阻礙的河流網一起,阻止了非洲大一陸各地區間的相互影響。
這必然阻礙非洲各民族的全面發展,從而解釋了草原上的複雜的大帝國和遙遠的沙漠、森林地區的狩獵一團一體問時并存的原因。
這一地理環境還有助于說明,歐洲人侵入非洲較其侵入美洲,在時間選擇上何以存在着反常的差别。
非洲與美洲不同,幾千年來一直同歐亞大一陸保持着聯系,隻是這種聯系有時很微弱。
但是,歐洲人侵入鄰近的非洲卻比侵入遙遠的美洲要遲緩很多。
在美洲被開發、被殖民化以後的幾個世紀中,非洲仍是一塊"黑暗的大一陸"。
到1865年美國南北戰争結束時,非洲還隻是沿海地區和内陸幾個不重要的地區為人們所知曉。
甚至到1900年時,大約還有四分之一大一陸未被開發。
非洲之所以不受歐洲推動力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應歸因于它的各種地理條件;這些地理條件結合起來,使非洲大一陸有力地抵抗了外界的入侵。
然而,地理環境決不是唯一的因素。
車少,非洲黑人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組織的普遍的發展水平也很重要;這一發展水平甚高,足以有效地阻擋歐洲人達數世紀之久。
但在論述黑人的文化之前,我們将首先考察他們的種族成份。
二、民族 與人們通常的設想相反,非洲諸民族決不是屬于同一種族。
僅撒哈拉以南地區就可發現各種種族,這些種族存在于整個曆史階段。
不過,他們的起源和擴散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個謎,而且權威們的觀點也大相徑庭。
有一種種族的分類至少目前遭到的反對最少,它認為主要有四大種族:(1)布須曼人,他們一操一科伊桑語;(2)俾格米人,他們原先的語言不知道,因為他們接受了後來征服者的語言;(3)黑人,他們一操一尼日爾-剛果語;(4)高加索人,即卡普薩人、庫希特人和含米特人,他們一操一亞非語。
這四大種族似乎起源于維多利亞湖地區,從那裡,布須曼人向南遷移到南非;俾格米人向西遷移到剛果和西非沿海雨林地區;黑人向西遷移到西非,向西北遷移到當時肥沃的撒哈拉地區;高加索人則向西北遷移到埃及和北非,以及向東北遷移到阿拉伯半島和西亞。
這裡應再次強調,上述分類和遷移的情況,并沒有被普遍地接受。
實際上,有位權威人士已将當前的認識,或者說認識的缺乏,概括如下: ……我們所能說的僅僅是:如果一個人站在蘇伊士運河旁,面朝南和西南方向,那麼,越往前走人的皮膚就越黑。
人們一定、甚至籠統地把布須曼人排除在外。
……其實,就經驗而論,埃及人或多或少屬于地中海高加索種人;而當一個人朝南和西南方向走時,情況逐漸發生了變化;在幾内亞沿海地區或剛果森林裡,黑種人居支配地位。
不過,沒有一條能标在地圖上的明确"界線",或者說,無法在部落之間(用統計學以外的方法)作出區分,聲稱一個部落明顯屬于高加索種人,另一部落屬于黑種人。
甚至在黑種人占絕對優勢的部落裡,還會發現白皮膚綠眼睛的人。
…… 三、農業和鐵 同美洲和澳大利亞可能存在的情況相比,非洲文化更大程度上是與外界相互影響的結果。
例如農業,它發源于美索不達米亞,後于公元前五千紀在埃及生根,可能從那裡傳
它北與歐洲隔地中海相望;地中海是一片狹窄且容易渡過的水域,它在曆史上的作用,與其說是個障礙,倒不如說是一條大道。
東面的西奈半島是通向亞洲的橋梁,而紅海比地中海更狹窄、更易通過。
最後,季風抵消了印度洋的浩瀚無垠,便利了東非和南亞之間的來回交往。
然而,曆史上,非洲與歐亞大一陸隔絕的程度,比根據上述情況得出的印象要嚴重得多。
這一與世隔絕至今仍是非洲大一陸發展中的一個首要而又持久的因素。
本章将首先論述導緻與世隔絕的地理環境,然後叙述非洲大一陸的民族及其曆史發展的一性一質。
一、地理環境 本章将要研究的非洲,是指非洲大一陸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部分。
如此限定的原因如第一章第三節所述,在于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一大分隔者,而地中海相比之下卻是一條連接的大道。
曆史上,北非人與地中海盆地周圍其他諸民族的相互影響之所以超過他們與沙漠屏障以南地區諸民族的相互影響。
其原因就在于此。
因此,本章研究的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實際上是一座島嶼,它的北岸是撒哈拉沙漠,而不是地中海。
撒哈拉沙漠決不是與外部世界交往的唯一障礙。
大沙漠的東面,沿尼羅河上遊的是巨大的蘇德沼澤地。
這些沼澤地在曆史上構成了一個可怕的障礙。
而未被港灣、海灣和内海破損的、平直的海岸線,也使非洲大一陸難以接近。
因此,盡避非洲的面積是歐洲的三倍,但海岸線卻比歐洲的短。
缺乏與地中海、波羅的海和黑海相仿的海洋,意味着非洲内地對外部世界來說是比較難以進入的。
沿東、西海岸的100O英裡長的沙洲,以及東、西兩岸的巨大的隆一起地,也是有力的障礙,它使乘小船登陸十分危險。
即使成功地躲過了沙洲和激一浪一,仍然還有另一個障礙,即滾滾河流由内地高原順着一道道懸崖向低窪沿海傾瀉而下時所形成的急流和瀑布。
非洲大一陸的外形象一個翻過來的茶托,這在今天能提一供巨大的水力發電的潛勢。
但在曆史上,沿海岸的瀑布意味着,非洲既沒有象聖勞倫斯河和亞馬孫河那樣的為進入美洲内地提一供通道的、水流平緩的河流,也沒有象萊茵河和多瑙河那樣的為進入歐洲内地提一供通道的河流。
另外,低窪的沿海地區炎熱、潮一濕的氣候,以及由這種氣候引起的熱帶病,也擋住了進入非洲的道路。
内地高原通常氣候涼爽,益于健康,但沿海地區的氣候卻嚴重影響了要到内地去的人們的健康。
與外部的難以接近同樣重要的是内部的難以進入,這就是說,從非洲某一地區到另一地區也很困難。
綜觀非洲大一陸,其南北兩端是小而肥沃的狹長地帶。
這些狹長地帶很快讓位于廣闊無垠的大沙漠,即南面的卡拉哈裡沙漠和北面的撒哈拉沙漠。
再往下是綿延起伏的草地或大草原,北部以蘇丹草原最為著名:"蘇丹"這一阿拉伯詞意為"黑人之國"。
然後是熱帶雨林,在其最稠密的地區,比沙漠還難以穿越。
這些惡劣的自然環境,同海岸附近缺少出口、内地缺少不受阻礙的河流網一起,阻止了非洲大一陸各地區間的相互影響。
這必然阻礙非洲各民族的全面發展,從而解釋了草原上的複雜的大帝國和遙遠的沙漠、森林地區的狩獵一團一體問時并存的原因。
這一地理環境還有助于說明,歐洲人侵入非洲較其侵入美洲,在時間選擇上何以存在着反常的差别。
非洲與美洲不同,幾千年來一直同歐亞大一陸保持着聯系,隻是這種聯系有時很微弱。
但是,歐洲人侵入鄰近的非洲卻比侵入遙遠的美洲要遲緩很多。
在美洲被開發、被殖民化以後的幾個世紀中,非洲仍是一塊"黑暗的大一陸"。
到1865年美國南北戰争結束時,非洲還隻是沿海地區和内陸幾個不重要的地區為人們所知曉。
甚至到1900年時,大約還有四分之一大一陸未被開發。
非洲之所以不受歐洲推動力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應歸因于它的各種地理條件;這些地理條件結合起來,使非洲大一陸有力地抵抗了外界的入侵。
然而,地理環境決不是唯一的因素。
車少,非洲黑人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組織的普遍的發展水平也很重要;這一發展水平甚高,足以有效地阻擋歐洲人達數世紀之久。
但在論述黑人的文化之前,我們将首先考察他們的種族成份。
二、民族 與人們通常的設想相反,非洲諸民族決不是屬于同一種族。
僅撒哈拉以南地區就可發現各種種族,這些種族存在于整個曆史階段。
不過,他們的起源和擴散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個謎,而且權威們的觀點也大相徑庭。
有一種種族的分類至少目前遭到的反對最少,它認為主要有四大種族:(1)布須曼人,他們一操一科伊桑語;(2)俾格米人,他們原先的語言不知道,因為他們接受了後來征服者的語言;(3)黑人,他們一操一尼日爾-剛果語;(4)高加索人,即卡普薩人、庫希特人和含米特人,他們一操一亞非語。
這四大種族似乎起源于維多利亞湖地區,從那裡,布須曼人向南遷移到南非;俾格米人向西遷移到剛果和西非沿海雨林地區;黑人向西遷移到西非,向西北遷移到當時肥沃的撒哈拉地區;高加索人則向西北遷移到埃及和北非,以及向東北遷移到阿拉伯半島和西亞。
這裡應再次強調,上述分類和遷移的情況,并沒有被普遍地接受。
實際上,有位權威人士已将當前的認識,或者說認識的缺乏,概括如下: ……我們所能說的僅僅是:如果一個人站在蘇伊士運河旁,面朝南和西南方向,那麼,越往前走人的皮膚就越黑。
人們一定、甚至籠統地把布須曼人排除在外。
……其實,就經驗而論,埃及人或多或少屬于地中海高加索種人;而當一個人朝南和西南方向走時,情況逐漸發生了變化;在幾内亞沿海地區或剛果森林裡,黑種人居支配地位。
不過,沒有一條能标在地圖上的明确"界線",或者說,無法在部落之間(用統計學以外的方法)作出區分,聲稱一個部落明顯屬于高加索種人,另一部落屬于黑種人。
甚至在黑種人占絕對優勢的部落裡,還會發現白皮膚綠眼睛的人。
…… 三、農業和鐵 同美洲和澳大利亞可能存在的情況相比,非洲文化更大程度上是與外界相互影響的結果。
例如農業,它發源于美索不達米亞,後于公元前五千紀在埃及生根,可能從那裡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