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革命的西方文明

關燈
被認為是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

     羅馬教皇的最高權力,到教皇蔔尼法斯八世手中突然戲劇一性一地結束了;蔔尼法斯八世曾頒布《教皇訓令》(1202年),堅定地闡明教皇權力至上的學說:"……我們要聲明,要陳述,要解釋,要正式宣告,服從羅馬教皇的統治,是衆生得救所完全必需的。

    "但是,前幾個世紀中所能接受的東西,這時卻不再合人心意。

    諸君主及其議員們把國家繁榮看得比教皇的願望更重。

    蔔尼法斯遭到法王使者的威脅和虐一待,受辱後不久便死去。

    1305年,法國大主教當選為教皇,稱為克雷芒五世。

    他未去羅馬,而是以法國東南部的阿維尼翁為教皇駐地。

    此後70年間,阿維尼翁教皇受制于法王,失去了前輩在天主教世界中的統治地位。

     歐洲君主新權力的獲得,極大程度上取決于同新興的商人階層的非正式聯盟。

    自治市的自一由民向君主提一供财政援助和管理才幹,成為國王的内待、監工、帳目保管人和皇家造币廠經理等。

    最初,這些人組成國王的王室,主管國王私人事務。

    如今,随着王室成員被派去管理整個王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一府發展起來。

    更明确地說,它與某些代議制議會一起,為官僚機構、法院和稅收制度打下了基礎。

     作為回報,君主向自一由民提一供保護,以反對封建領主和主教的頻繁戰争和苛捐雜稅。

    他們還為商人利益服務,廢除了五花八門的地方自治政權;這些地方自治政權各有其自己的關稅、法律、衡量制和貨币。

    14世紀末期,易北河上有35個征稅站,萊茵河上有60多個,塞納河上也有許多,如果船載谷物沿塞納河行駛200英裡,其費用将達這些糧食售價的一半。

    随着這些障礙的消除,随着是家法律和命令的實施,到15世紀,出現了民族君主國,初步形成了今天的英國、法國、葡萄牙以及斐迪南和伊莎貝拉聯姻後的西班牙的版圖。

     這些大而新的政治統一體,在調動從事海外冒險事業所必需的人力物力資源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早期探險者雖然絕大多數是意大利航海冒險家,但他們的資助者都是新興的民族君主國,而不是他們的家鄉、微不足道的城邦,這一點決非偶然。

    西班牙和葡萄牙朝廷給哥倫布和達·伽馬以大力支持;英國和法國朝廷也緊随其後,熱情支持卡伯特、韋拉紮諾及其他許多人。

     六、信仰的時代 西方中世紀文化和知識的發展,同經濟和政治的發展一樣意義重大,富有革新一精一神。

    從羅馬陷落到約1000年,前後的幾個世紀在完全缺乏文化創造力的意義上說,構成了西方曆史上的"黑暗時代"。

    極度貧窮、危機四伏、與世隔絕,不可能産生文學、藝術和學術傑作。

    的确,修道院的修土設法保存了部分古典文化,但他們自然緻力于保存與其宗教信仰相一緻的部分,而忽視了那些更為世俗的東西。

    結果形成了"基督教的"即"教會的"文化,這種文化對教會是一個補充,并依附于教會。

     11世紀,主教們為了教育其管轄區内的教士,創辦了教會學校。

    一個世紀以後,以教會學校為基礎的早期大學逐漸形成。

    這些大學是具有合法身份的自治一團一體,這是它們與衆不同的特征。

    此外,它們不象教會學校那樣隻有一個文科,另外還有教會法規、民事法律、醫學和神學系。

    文科的全部課程包括三個低級學科(拉丁文法、邏輯和修辭)和四個高級學科(算術、幾何、音樂和天文)。

    12世紀,在博洛尼亞、巴黎和牛津出現了第一批大學。

    随後一個世紀中,在帕多瓦、那不勒斯和薩拉曼卡創辦了一些大學;14世紀,在中歐的布拉格、克拉科夫和維也納也建立了一些大學。

     這些大學最初都是培養教士的機構。

    這一培養重點是自然的、适合時宜的,因為當時教士壟斷了文化職業和行政職位。

    但是,12世紀,當有人将亞裡土多德的形而上學的著作和其他古典名著從阿拉伯語翻譯成拉丁語,後來直接從希臘語翻譯成拉丁語時,這一限制受到了挑戰。

    這些著作的翻譯使西方學者首次面臨體系完整的、唯理論的自然哲學,引起了歐洲思想界的大動蕩。

    如今,他們的問題是要使這一哲學同傳統的基督教的設想和教義相一緻。

     實質上,早些時候,穆斯林神學家和哲學家如加紮利和阿威羅伊就已遇到相同的問題(見第十四章第七節)。

    他們的方法出自二難推理,是"雙重真理"論,即較高的神學的真理和較低的理一性一的真理。

    在尋求亞裡土多德和基督教神學相一緻的方面,著名的人物是巴黎大學傑出的多明我會修道上托馬斯·阿奎那(1226-1274年)。

    在其主要著作《神學大全》中,他闡述道,亞裡士多德詳述了理一性一的真理,教會的箴言詳述了宗教的真理;這兩個真理雖在信仰的基礎上被争論不休,但最終必須相一緻;亞裡士多德的哲學的真理必須支持和贊同最高的、基督教信條的真理。

    這也是他在《反異教大全》中着手論證的觀點;《反異教大全》是一部經院哲學綜合思想的名著。

    他用論述每一論點的正反引證和最終總是支持正式教義的觀點,構成了一個綜合結構:"……人們臨終時自然想知道第一推動力。

    上帝就是第一推動力。

    因此,人類最終是要知道上帝。

    ……"于是,中世紀是一個信仰的時代,不存在不可知論者,因為上帝的最後審判日在人民的腦海中萦繞。

     這一神學展示出中世紀世界的等級一性一。

    社會、自然界和宇宙以相似的等級關系表示出來。

    土在下,水在上,空氣再上,最貴重的元素火在頂層。

    教皇和主教、皇帝和國王、貴族和普通百姓在自然界中都能找到各自的位置。

    宇宙也是如此,月球和太一陽一在下,行星在上,恒星更上,萬星之上是天堂,出于神學的需要,與天堂相反的是地獄。

    這幅世界圖畫一直流行到科學革命時期;16世紀哥白尼的太一陽一中心說,17世紀牛頓的世界機器論推翻了地球中心的宇宙觀。

     七、西歐的擴張主義 4至10世紀,歐洲曾遭到日耳曼人、匈奴人、馬紮爾人、維金人和穆斯林的侵略。

    但從10世紀到14世紀,這種局面卻戲劇一性一地颠倒過來,歐洲開始全線進攻。

    各個字軍在西班牙、意大利南部、西西裡和荷蘭擊退了穆斯林,甚至占領了基督教拜占廷帝國。

    與此同時,在歐洲東北部,德意志邊境地區的封建主正侵占易北河東岸地區。

    随之,德意志的擴張繼續向奧得河東岸伸展,反對異教徒普魯士人,形成了由條頓騎士指揮的十字軍東侵。

    他們建立了許多要塞,并在要塞周圍安置德意志移民;這些移民為進一步擴張提一供了人力和物力。

    德意志商人随即占領沿海岸和河道的各戰略要地,建立城市。

    因而,到15世紀末,過去曾由斯拉夫和波羅的海諸民族占據的廣大地區,這時都變成了德意志各階層——封建主、主教、市民和農民——的領土。

     有個時期,人們曾認為,這些十字軍東侵實際上對促進中世紀後期的各項富有建設一性一的發展,其中包括貿易、城市和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決定一性一的作用。

    現在,這種說法已不再為人們所接受。

    相反,人們普遍認為,十字軍東侵基本上是這些發展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如果不是先有技術進步、商業複興、人口增長和人們普遍的一精一神充沛,十字軍南侵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這些推動力繼續發展,并在14世紀大蕭條後加快了速度,結果,使擴張主義的征戰運動擴大到海外領土。

     基督教及其傳統的普救說、改變異教徒信仰的熱情和十字軍的好戰一精一神,是向海外擴張的一個重要因素。

    早期的探險者及其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