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革命的西方文明
關燈
小
中
大
民的生命;以後又多次周期一性一地發生。
不過,1400年後不久,經濟開始複蘇;從那時起,經濟發展的趨勢是普遍地上升。
經濟的全面發展自然同技術進步有關;技術進步促進了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産率的提高。
這幾個世紀未曾遭受任何外來侵略也有利于經濟的發展。
另外,10至14世紀,人口大約增長了50%這一增長率在全球一性一人口一爆炸的今天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但在當時卻是世界上任何一個面積大體相當的地區無法與其相比的。
人口激增促進了維持人口增長的農業的改進;而食物供一應的增加反過來又使人口的進一步增長成為可能。
歐洲經濟的發展在各個領域中都很顯著。
新的采礦法提高了中歐和北歐地區的鹽、銀、鉛、鋅、銅、錫和鐵礦石的産量。
同樣,不列颠、斯堪的納維亞和波羅的海沿岸的豐富的水材和松脂的開采範圍這時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
北部地區的漁業的産量,尤其是一愛一爾蘭和挪威的鳕魚、波羅的海的鲱魚的捕撈量也大大增加。
當然,最重要的是,大多數人所從事的農業的生産率也大大提高了。
農民首次開墾了村莊周圍的荒地。
這是一個驚人擔卻千真萬确的事實:12世紀,法國隻有約二分之一、德國隻有三分之一、英格蘭隻有五分之一的土地被耕種,其餘的都是森林、沼澤地和荒地。
在小塊耕地的周圍是大片有待殖民者去開墾的荒地。
歐洲農民絡繹不絕地湧進這些無人居住的空地,砍伐森林,燒毀灌木叢,一抽一幹沼澤地,準備開墾和耕種。
到1300年時,法國的耕地面積比今天還要大。
農民不僅在自己所在的地區開荒種地,而且随人口的增長移居廣闊無垠、人煙稀少的邊遠地區。
正如美國發起過向太平洋沿岸的西遷運動一樣,歐洲這時開始了向俄羅斯邊境的東遷運動。
例如,到1350年,西裡西亞地區有新殖民地1500個,由15萬到20萬移民經營。
不僅日耳曼移民渡過易北河,排擠東歐的斯拉夫和波羅的海諸民族,而且其他移民也随着征服進入西班牙,盎格魯撒克遜人挺一進威爾士、蘇格蘭和一愛一爾蘭。
人口的增長,以及農業、采礦業、漁業和林業産量的提高,都相應地促進了商業和城市的發展。
10世紀時,雖然歐洲各地已可見到商人,但他們經營的商品絕大多數是奢侈品。
到14世紀時,商業已從日常生活的外國發展到日常生活的中心。
當時交換的貨物有:英格蘭的原羊一毛一,佛蘭德的用英國羊一毛一制成的一毛一織品,德意志的鐵和木材,斯拉夫地區的一毛一皮,西班牙的皮革和鋼,以及東方的奢侈品等。
盡避從事商業的人隻占總人口的一小部分,但中世紀後期商業的巨大發展,對整個社會産生了重要的影響。
城市作為地方貿易和地方行政的中心,開始慢慢地出現。
意大利在這方面居領先地位,擁有威尼斯、阿馬爾菲和那不勒斯這樣的商業中心;這些商業中心的居民被倫巴第侵略者切斷了同内地的聯系,于是開始出海謀生。
後來,内地商路上和波羅的海沿岸相繼出現了一些城市。
另外,定期大集市對商品銷一售也很重要;這些集市出現在商路兩旁,以香槟地區的那些集市最為著名;香槟離佛蘭德、意大利和德意志的距離相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在人口和貿易量方面,中世紀西歐的城市同中國、印度或中東的城市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但由于擁有日益增長的自治權和政治力量,它們顯得十分獨特。
恰恰因為它們再從頭開始,而且處于政治上支離破碎的歐洲而不是堅如磐石的帝國的結構中,所以自治市的自一由民從一開始就表現出自信和獨立,這種自信和獨立是歐亞大一陸其他任何地區所沒有的。
由于自治市的自一由民擁有權力和财政資源,他們通常從國王那裡獲得皇家特許狀;特許狀準許他們組成單獨的小自治市,享有自治體的權利,可以用自治市的印章簽定協議,擁有自己的市政廳、法院以及市外屬地。
皇家特許狀還準許商人和工匠組織行會,或自願同盟會,用以自衛和互助,其中包括對産品标準、價格和工作時間的規定。
因而,城市逐漸被公認為新的社會成分,市民不再受封建法律的制約。
這一點在下面這個慣例中得到反映:如果一個農奴逃到城市,在那裡住了一年零一天而未被捕捉到,他便成為自一由人。
正如當時的俗話所說的那樣:"城市的空氣能使人自一由。
" 在某些地區,一批批城市聯合起來組成聯盟,這些聯盟成為強有力的政治及經濟統一體。
當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皇帝企圖強迫意大利北部的米蘭、布雷西亞、帕爾馬、維羅納等富庶城市納稅,并接受帝國管轄時,這些城市便結成倫巴第聯盟;聯盟在教皇的支持下,成功地進行了反對皇帝的戰争。
同樣,1350年,不來梅、呂貝克、斯德丁、但澤等波羅的海沿岸的90個城市組成了漢薩阿盟,反對海盜,迫使外國承認它們的商業特權,實際上壟斷了北歐的貿易。
這一發展給歐洲商人帶來了地位及權力,這在歐亞大一陸是獨一無二的。
例如,在中國和印度,商人被視為下等人和不受歡迎的人:在西北歐,商人則擁有社會地位,其财富和政治權力也随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長。
在中國,各時代的商人在衣着打扮、攜帶武器、騎馬乘車和擁有土地方面受到種種限制;他們将商品從一處運到另一處、被認為是非生産一性一和寄生一性一的活動,他們被置于社會底層。
同樣,在印度,由于印度教強調放棄财産,商人毫無聲譽。
在印度,最理想的人物不是賺錢造宅第的、忙忙碌碌的商人,而是坐墊子、吃大蕉葉、無物質财産牽累的神秘主義者。
因此,在東方諸帝國中,商人毫無機會上升到當權者的地位。
中國是學者主管行政,日本是軍人治理國事,馬來西亞地區和印度拉傑普特諸國是地方貴族管理國家,但沒有一個地方是由商人當權的。
是的,沒有一個地方,除了歐洲。
在歐洲,商人的政治權力及經濟力量正穩步增長他們正成為倫敦的市長、德意志帝國自一由市的參議員、荷蘭的州長。
這樣的社會地位和政治關系意味着國家更加重視、更加始終如一地支持商人利益以及後來的對外冒險事業。
五、民族君主國的崛起 到10世紀時,西歐已變成封建小一柄一的聚集之地;這些封建小一柄一一點一點地獲取巴滅亡的查理曼帝國的土地和權力。
以後幾個世紀中,幾種傳統和勢力彼此不合。
封建君主們不斷地與常領有較大封地、行使較多權力的封臣們相沖突。
教俗封建公國揭出了棘手的叙任權問題。
諸城市有時結成象倫巴第聯盟和漢薩同盟那樣強大的組織。
它們都以自己為中心;然而其時,還存在着一股與它們相對抗、正在為實現一個以羅馬教皇或者以查理曼及其前任的繼承人"羅馬"皇帝為首的統一的天主教世界而不懈奮鬥的勢力。
這些互相沖突的勢力錯綜交織在一起,使政治生活中産生了各種水平的同盟和聯盟,它們無限多樣、不斷變化。
廣義地說,查理曼死後,西歐政治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9至11世紀,教皇和皇帝一般說來是合作的。
教皇幫助皇帝反對德意志世俗貴族;作為回報,皇帝支持教皇反對與羅馬教皇的權力相對立的拜占廷勢力。
1073年,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任職,羅馬教皇的權力開始達到頂峰。
為争奪日耳曼主教的叙任權,教皇和皇帝發生沖突,結果格列高利獲勝,從而削弱了帝國的行政和皇帝的權力。
到13世紀,教是英諾森三世實際卷入了歐洲各國的事務之中,國王和皇帝由他任命或廢黜。
他宣稱:"世界上的一切都逃脫不了教皇的關注和控制。
"兩個多世紀以來,尤其由于虔誠的法王和英王相繼即位,羅馬教皇通常
不過,1400年後不久,經濟開始複蘇;從那時起,經濟發展的趨勢是普遍地上升。
經濟的全面發展自然同技術進步有關;技術進步促進了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産率的提高。
這幾個世紀未曾遭受任何外來侵略也有利于經濟的發展。
另外,10至14世紀,人口大約增長了50%這一增長率在全球一性一人口一爆炸的今天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但在當時卻是世界上任何一個面積大體相當的地區無法與其相比的。
人口激增促進了維持人口增長的農業的改進;而食物供一應的增加反過來又使人口的進一步增長成為可能。
歐洲經濟的發展在各個領域中都很顯著。
新的采礦法提高了中歐和北歐地區的鹽、銀、鉛、鋅、銅、錫和鐵礦石的産量。
同樣,不列颠、斯堪的納維亞和波羅的海沿岸的豐富的水材和松脂的開采範圍這時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
北部地區的漁業的産量,尤其是一愛一爾蘭和挪威的鳕魚、波羅的海的鲱魚的捕撈量也大大增加。
當然,最重要的是,大多數人所從事的農業的生産率也大大提高了。
農民首次開墾了村莊周圍的荒地。
這是一個驚人擔卻千真萬确的事實:12世紀,法國隻有約二分之一、德國隻有三分之一、英格蘭隻有五分之一的土地被耕種,其餘的都是森林、沼澤地和荒地。
在小塊耕地的周圍是大片有待殖民者去開墾的荒地。
歐洲農民絡繹不絕地湧進這些無人居住的空地,砍伐森林,燒毀灌木叢,一抽一幹沼澤地,準備開墾和耕種。
到1300年時,法國的耕地面積比今天還要大。
農民不僅在自己所在的地區開荒種地,而且随人口的增長移居廣闊無垠、人煙稀少的邊遠地區。
正如美國發起過向太平洋沿岸的西遷運動一樣,歐洲這時開始了向俄羅斯邊境的東遷運動。
例如,到1350年,西裡西亞地區有新殖民地1500個,由15萬到20萬移民經營。
不僅日耳曼移民渡過易北河,排擠東歐的斯拉夫和波羅的海諸民族,而且其他移民也随着征服進入西班牙,盎格魯撒克遜人挺一進威爾士、蘇格蘭和一愛一爾蘭。
人口的增長,以及農業、采礦業、漁業和林業産量的提高,都相應地促進了商業和城市的發展。
10世紀時,雖然歐洲各地已可見到商人,但他們經營的商品絕大多數是奢侈品。
到14世紀時,商業已從日常生活的外國發展到日常生活的中心。
當時交換的貨物有:英格蘭的原羊一毛一,佛蘭德的用英國羊一毛一制成的一毛一織品,德意志的鐵和木材,斯拉夫地區的一毛一皮,西班牙的皮革和鋼,以及東方的奢侈品等。
盡避從事商業的人隻占總人口的一小部分,但中世紀後期商業的巨大發展,對整個社會産生了重要的影響。
城市作為地方貿易和地方行政的中心,開始慢慢地出現。
意大利在這方面居領先地位,擁有威尼斯、阿馬爾菲和那不勒斯這樣的商業中心;這些商業中心的居民被倫巴第侵略者切斷了同内地的聯系,于是開始出海謀生。
後來,内地商路上和波羅的海沿岸相繼出現了一些城市。
另外,定期大集市對商品銷一售也很重要;這些集市出現在商路兩旁,以香槟地區的那些集市最為著名;香槟離佛蘭德、意大利和德意志的距離相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在人口和貿易量方面,中世紀西歐的城市同中國、印度或中東的城市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但由于擁有日益增長的自治權和政治力量,它們顯得十分獨特。
恰恰因為它們再從頭開始,而且處于政治上支離破碎的歐洲而不是堅如磐石的帝國的結構中,所以自治市的自一由民從一開始就表現出自信和獨立,這種自信和獨立是歐亞大一陸其他任何地區所沒有的。
由于自治市的自一由民擁有權力和财政資源,他們通常從國王那裡獲得皇家特許狀;特許狀準許他們組成單獨的小自治市,享有自治體的權利,可以用自治市的印章簽定協議,擁有自己的市政廳、法院以及市外屬地。
皇家特許狀還準許商人和工匠組織行會,或自願同盟會,用以自衛和互助,其中包括對産品标準、價格和工作時間的規定。
因而,城市逐漸被公認為新的社會成分,市民不再受封建法律的制約。
這一點在下面這個慣例中得到反映:如果一個農奴逃到城市,在那裡住了一年零一天而未被捕捉到,他便成為自一由人。
正如當時的俗話所說的那樣:"城市的空氣能使人自一由。
" 在某些地區,一批批城市聯合起來組成聯盟,這些聯盟成為強有力的政治及經濟統一體。
當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皇帝企圖強迫意大利北部的米蘭、布雷西亞、帕爾馬、維羅納等富庶城市納稅,并接受帝國管轄時,這些城市便結成倫巴第聯盟;聯盟在教皇的支持下,成功地進行了反對皇帝的戰争。
同樣,1350年,不來梅、呂貝克、斯德丁、但澤等波羅的海沿岸的90個城市組成了漢薩阿盟,反對海盜,迫使外國承認它們的商業特權,實際上壟斷了北歐的貿易。
這一發展給歐洲商人帶來了地位及權力,這在歐亞大一陸是獨一無二的。
例如,在中國和印度,商人被視為下等人和不受歡迎的人:在西北歐,商人則擁有社會地位,其财富和政治權力也随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長。
在中國,各時代的商人在衣着打扮、攜帶武器、騎馬乘車和擁有土地方面受到種種限制;他們将商品從一處運到另一處、被認為是非生産一性一和寄生一性一的活動,他們被置于社會底層。
同樣,在印度,由于印度教強調放棄财産,商人毫無聲譽。
在印度,最理想的人物不是賺錢造宅第的、忙忙碌碌的商人,而是坐墊子、吃大蕉葉、無物質财産牽累的神秘主義者。
因此,在東方諸帝國中,商人毫無機會上升到當權者的地位。
中國是學者主管行政,日本是軍人治理國事,馬來西亞地區和印度拉傑普特諸國是地方貴族管理國家,但沒有一個地方是由商人當權的。
是的,沒有一個地方,除了歐洲。
在歐洲,商人的政治權力及經濟力量正穩步增長他們正成為倫敦的市長、德意志帝國自一由市的參議員、荷蘭的州長。
這樣的社會地位和政治關系意味着國家更加重視、更加始終如一地支持商人利益以及後來的對外冒險事業。
五、民族君主國的崛起 到10世紀時,西歐已變成封建小一柄一的聚集之地;這些封建小一柄一一點一點地獲取巴滅亡的查理曼帝國的土地和權力。
以後幾個世紀中,幾種傳統和勢力彼此不合。
封建君主們不斷地與常領有較大封地、行使較多權力的封臣們相沖突。
教俗封建公國揭出了棘手的叙任權問題。
諸城市有時結成象倫巴第聯盟和漢薩同盟那樣強大的組織。
它們都以自己為中心;然而其時,還存在着一股與它們相對抗、正在為實現一個以羅馬教皇或者以查理曼及其前任的繼承人"羅馬"皇帝為首的統一的天主教世界而不懈奮鬥的勢力。
這些互相沖突的勢力錯綜交織在一起,使政治生活中産生了各種水平的同盟和聯盟,它們無限多樣、不斷變化。
廣義地說,查理曼死後,西歐政治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9至11世紀,教皇和皇帝一般說來是合作的。
教皇幫助皇帝反對德意志世俗貴族;作為回報,皇帝支持教皇反對與羅馬教皇的權力相對立的拜占廷勢力。
1073年,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任職,羅馬教皇的權力開始達到頂峰。
為争奪日耳曼主教的叙任權,教皇和皇帝發生沖突,結果格列高利獲勝,從而削弱了帝國的行政和皇帝的權力。
到13世紀,教是英諾森三世實際卷入了歐洲各國的事務之中,國王和皇帝由他任命或廢黜。
他宣稱:"世界上的一切都逃脫不了教皇的關注和控制。
"兩個多世紀以來,尤其由于虔誠的法王和英王相繼即位,羅馬教皇通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