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革命的西方文明
關燈
小
中
大
,向東、北方向延伸出去,且越往前延伸越寬,最終形成了從黑海到波羅的海連綿不斷的大平原。
由大西洋吹來的西盛行風徑直吹過這些橫跨整個歐洲的平原,進入俄羅斯。
因此,地中海盆地北部地區氣候較溫和,長年多雨,加之士地肥沃,為農業生産提一供了理想的條件。
河流終年無冰,水量充足,為交通運輸提一供了便利的手段。
鋸齒形的海岸線進一步加大了這一優勢,為内陸地區到達沿海口岸提一供了較方便的通道。
某些高原和山脈雖中斷了連綿不斷的大平原,但它們不是很高很大,沒有嚴重影響交通運輸。
相反,這些山脈礦物資源豐富,是巨大的物質财富,具有非常重要的曆史意義。
當然,千萬年來,這些自然資源一直是人們可得到的,但是,隻有在技術能力達到一定水平時,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
這一對适當的技術的要求在各地和各時代都起作用。
例如,上個世紀,美國從明尼蘇達州北部的巨大的梅薩比嶺鐵礦區獲得巨額利潤,但印第安人在這個地區漁獵了幾千年,卻沒有利用這些礦石,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
如今在中東、阿拉斯加州北部和各海底開發的貯量豐富的油田,情況同樣如此。
中世紀的西歐也是這樣,在那裡,先進技術首次使當地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結果,生産率的提高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使歐洲的經濟和政治中心從傳統的地中海盆地向北轉移。
三、技術的格外早的發展 中世紀西歐取得的技術進步,比整個古典希臘和羅馬曆史時期所取得的進步還要多。
一個原因是,西歐沒有奴隸制,而奴隸制往往阻止技術革新。
另一原因是,邊遠地區的環境普遍地促進了節省勞力的發明。
中世紀西方的采邑制度也有助于技術的發展。
在這一制度下,社會階層的範圍并非從"神聖的"皇帝到非人的奴隸,而是從具有一定權力和義務的農奴到莊園主;莊園主為了對舉産過程有一些真實的了解,與農奴保持充分的接觸。
因此,體力勞動獲得了一席地位,并受到尊重,這是古老的奴隸制文明所沒有的。
最後,基督教的人道主義倫理,也促進了西方技術的發展;人道主義倫理本身是在反對古老的帝國社會的無人一性一中發展起來的。
修道院裡的修士們堅持認為,體力勞動是一精一神生活的組成部分。
或者,如他們所說的:"勞動就是祈禱。
"這些修土作為最早的指甲下有污物的知識分子,是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
他們最早将智能和汗水連在一起,在這一點上,他們十分有助于技術的進步。
一個叫羅傑·培根的修士在13世紀就已預見到未來的許多技術成就,這并不是偶然的。
人們可制造機器,使用這種機器,最大的船隻需一個人駕駛,而且比那些乘滿劃手的船跑得還要快;人們能制造運貨車,它們無需牲畜牽引,而且速度驚人;人們能制造飛行器,一個人乘在飛行器上,可以用機械翅膀拍擊空氣,就象鳥一樣……;人們還能制造使人能潛入河底的機器。
… 培根的見識不僅反映了他自身的天賦,也反映了西方社會的獨特一性一。
正如在當時歐亞大一陸的其他地區找不到與此相似的陳述一樣,這一陳述恐怕也是古典希臘和羅馬所難以理解的。
它有助于說明,為什麼發源于中國的許多發明和希臘-羅馬人所知道的許多發明,隻是在西歐人手中才得到全面發展和充分利用。
西方特有的技術成就包括原始農業方面的基本發明。
其一是"三田"輪作制;"三田"輪作制從8世紀起逐漸被人們采用,并極大地提高了生産率,因為使用這一耕作制時,任何時候隻有三分之一的田休閑,而使用過去的"雙田"制時,則有一半田地閑着。
其二是重型輪式犁的發展;這種犁裝有鋒利的鐵頭,翻土深度可達六至八英寸,甚至更深。
犁頭的後面是犁壁,這樣裝置可以翻起被耕的草地。
這種犁使耕種雜草叢生、難以耕作的肥沃的窪地成為可能。
無疑,這是一種與原始的扒犁完全不同的農具;扒犁通常用于耕翻地中海盆地的貧瘠的砂土。
更有效地利用馬力也有助于農業的發展。
在古代,由于使用的挽具是套在牲畜的肚子和脖子上,牲畜拖拉重物時往往會被勒死,所以,馬很少用于農業。
然而,到10世紀時,人們發展了一種挽具,這種挽具套在馬的肩上,馬拖重物時不會被勒死,從而将馬的拖力提高了四到五倍。
因此,馬同過去使用的牛相比,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成為農業生産必不可少的力源。
馬蹄鐵的發明也很重要,它使馬施重物以及耕地變得更為容易。
最後談談十分重要的水車和風車。
水車和風車在希臘-羅馬時期就已為人們所知道,但由于當時擁有充足的奴隸勞動力,缺乏終年不涸的河流,因此很少有人使用。
北部地區因不存在着這兩大障礙,磨坊和磨坊主很快就幾乎遍及每個采邑。
在地中海盆地,水車原是專用于碾米的工具,中世紀時發展成一般一性一的原動機。
于是,水力開始用于銀錘和鍛爐風箱,用于大型鋸機和車一床一,用于織布的漿洗機、造紙的紙漿機和碎礦的搗礦機。
的确,英格蘭1086年編纂的《土地調查清冊》例舉了5000家磨坊。
這就是說,每50戶人家有一家磨坊,其數量之多,足以大大地影響人們的生活水平。
西方這一獨特的進步,也反映在同近鄰傳統的拜占廷文明的正在變化的關系之中。
1203年,當西方的十字軍開始圍攻君主坦丁堡時,他們對這座古都的富有和豪華充滿敬畏之感: 那些未曾見到過[君士坦丁堡]的人,難以相信世界上竟有如此富麗的城市。
當他們看到高大的城牆和城樓,看到豪華的宮殿和高一聳的教堂,看到城市的長度和寬度時,無不為之悚然驚駭;城牆和城樓用于圍城;宮殿和教堂如此之多,若不是親眼目睹簡直令人難以置信;城市的長度之長,寬度之寬是其他所有城市無法比拟的。
毫不奇怪,他們都吓呆了;料想不到,自世界創造以來,人類竟從事過如此巨大的事業。
對比之下,兩個半世紀後,希臘學者、紅衣主教貝薩裡翁在一封信中表達了完全不同的看法。
這位紅衣主教因在羅馬住餅多年,所以對意大利手工業的先進水平印象極深。
1444年,他寫信給伯羅奔尼撒(摩裡亞)半島的拜占廷自治省的統治者君士坦丁·帕萊奧洛古斯,建議他派"四個或幾個年青人"到意大利去,偷偷學習意大利的手工技藝,并學習意大利語,"以使一精一通信上所說的東西"。
貝薩裡翁對消除手工勞動的水力鋸機的印象尤為深刻。
他談到"木頭被自動鋸鋸斷,水車輪轉得又快又勻稱"。
寫信時他還想到了水力風箱:"熔煉和提煉金屬時使用皮風箱;這種風箱無需用手推拉,能将金屬從無用的、泥土似的現存物質中分離出來。
"貝薩裡翁還談到,在意大利,"人們很容易獲得有關煉鐵的知識,而這一知識對人類是非常有用、必不可少的"。
這一陳述的意義是很明顯的。
中世紀西歐取得的技術進步如此巨大,以緻曆史上第一次有東方人建議,派學生到西方去學習"實用工藝。
" 四、發展中的經濟 與技術進步相一緻的是相應的經濟發展。
900至1300年,經濟穩步發展。
然後出現了14世紀的經濟大蕭條。
它由多種因素共同引起。
這些因素是連年的糧食歉收和饑荒、黑死病、英法"百年戰争"以及德國和意大利的其他鬥争。
糧食歉收和饑荒在1315和1316年期間尤為嚴重。
黑死病首次流行于1349年,奪去了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城市居
由大西洋吹來的西盛行風徑直吹過這些橫跨整個歐洲的平原,進入俄羅斯。
因此,地中海盆地北部地區氣候較溫和,長年多雨,加之士地肥沃,為農業生産提一供了理想的條件。
河流終年無冰,水量充足,為交通運輸提一供了便利的手段。
鋸齒形的海岸線進一步加大了這一優勢,為内陸地區到達沿海口岸提一供了較方便的通道。
某些高原和山脈雖中斷了連綿不斷的大平原,但它們不是很高很大,沒有嚴重影響交通運輸。
相反,這些山脈礦物資源豐富,是巨大的物質财富,具有非常重要的曆史意義。
當然,千萬年來,這些自然資源一直是人們可得到的,但是,隻有在技術能力達到一定水平時,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
這一對适當的技術的要求在各地和各時代都起作用。
例如,上個世紀,美國從明尼蘇達州北部的巨大的梅薩比嶺鐵礦區獲得巨額利潤,但印第安人在這個地區漁獵了幾千年,卻沒有利用這些礦石,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
如今在中東、阿拉斯加州北部和各海底開發的貯量豐富的油田,情況同樣如此。
中世紀的西歐也是這樣,在那裡,先進技術首次使當地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結果,生産率的提高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使歐洲的經濟和政治中心從傳統的地中海盆地向北轉移。
三、技術的格外早的發展 中世紀西歐取得的技術進步,比整個古典希臘和羅馬曆史時期所取得的進步還要多。
一個原因是,西歐沒有奴隸制,而奴隸制往往阻止技術革新。
另一原因是,邊遠地區的環境普遍地促進了節省勞力的發明。
中世紀西方的采邑制度也有助于技術的發展。
在這一制度下,社會階層的範圍并非從"神聖的"皇帝到非人的奴隸,而是從具有一定權力和義務的農奴到莊園主;莊園主為了對舉産過程有一些真實的了解,與農奴保持充分的接觸。
因此,體力勞動獲得了一席地位,并受到尊重,這是古老的奴隸制文明所沒有的。
最後,基督教的人道主義倫理,也促進了西方技術的發展;人道主義倫理本身是在反對古老的帝國社會的無人一性一中發展起來的。
修道院裡的修士們堅持認為,體力勞動是一精一神生活的組成部分。
或者,如他們所說的:"勞動就是祈禱。
"這些修土作為最早的指甲下有污物的知識分子,是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
他們最早将智能和汗水連在一起,在這一點上,他們十分有助于技術的進步。
一個叫羅傑·培根的修士在13世紀就已預見到未來的許多技術成就,這并不是偶然的。
人們可制造機器,使用這種機器,最大的船隻需一個人駕駛,而且比那些乘滿劃手的船跑得還要快;人們能制造運貨車,它們無需牲畜牽引,而且速度驚人;人們能制造飛行器,一個人乘在飛行器上,可以用機械翅膀拍擊空氣,就象鳥一樣……;人們還能制造使人能潛入河底的機器。
… 培根的見識不僅反映了他自身的天賦,也反映了西方社會的獨特一性一。
正如在當時歐亞大一陸的其他地區找不到與此相似的陳述一樣,這一陳述恐怕也是古典希臘和羅馬所難以理解的。
它有助于說明,為什麼發源于中國的許多發明和希臘-羅馬人所知道的許多發明,隻是在西歐人手中才得到全面發展和充分利用。
西方特有的技術成就包括原始農業方面的基本發明。
其一是"三田"輪作制;"三田"輪作制從8世紀起逐漸被人們采用,并極大地提高了生産率,因為使用這一耕作制時,任何時候隻有三分之一的田休閑,而使用過去的"雙田"制時,則有一半田地閑着。
其二是重型輪式犁的發展;這種犁裝有鋒利的鐵頭,翻土深度可達六至八英寸,甚至更深。
犁頭的後面是犁壁,這樣裝置可以翻起被耕的草地。
這種犁使耕種雜草叢生、難以耕作的肥沃的窪地成為可能。
無疑,這是一種與原始的扒犁完全不同的農具;扒犁通常用于耕翻地中海盆地的貧瘠的砂土。
更有效地利用馬力也有助于農業的發展。
在古代,由于使用的挽具是套在牲畜的肚子和脖子上,牲畜拖拉重物時往往會被勒死,所以,馬很少用于農業。
然而,到10世紀時,人們發展了一種挽具,這種挽具套在馬的肩上,馬拖重物時不會被勒死,從而将馬的拖力提高了四到五倍。
因此,馬同過去使用的牛相比,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成為農業生産必不可少的力源。
馬蹄鐵的發明也很重要,它使馬施重物以及耕地變得更為容易。
最後談談十分重要的水車和風車。
水車和風車在希臘-羅馬時期就已為人們所知道,但由于當時擁有充足的奴隸勞動力,缺乏終年不涸的河流,因此很少有人使用。
北部地區因不存在着這兩大障礙,磨坊和磨坊主很快就幾乎遍及每個采邑。
在地中海盆地,水車原是專用于碾米的工具,中世紀時發展成一般一性一的原動機。
于是,水力開始用于銀錘和鍛爐風箱,用于大型鋸機和車一床一,用于織布的漿洗機、造紙的紙漿機和碎礦的搗礦機。
的确,英格蘭1086年編纂的《土地調查清冊》例舉了5000家磨坊。
這就是說,每50戶人家有一家磨坊,其數量之多,足以大大地影響人們的生活水平。
西方這一獨特的進步,也反映在同近鄰傳統的拜占廷文明的正在變化的關系之中。
1203年,當西方的十字軍開始圍攻君主坦丁堡時,他們對這座古都的富有和豪華充滿敬畏之感: 那些未曾見到過[君士坦丁堡]的人,難以相信世界上竟有如此富麗的城市。
當他們看到高大的城牆和城樓,看到豪華的宮殿和高一聳的教堂,看到城市的長度和寬度時,無不為之悚然驚駭;城牆和城樓用于圍城;宮殿和教堂如此之多,若不是親眼目睹簡直令人難以置信;城市的長度之長,寬度之寬是其他所有城市無法比拟的。
毫不奇怪,他們都吓呆了;料想不到,自世界創造以來,人類竟從事過如此巨大的事業。
對比之下,兩個半世紀後,希臘學者、紅衣主教貝薩裡翁在一封信中表達了完全不同的看法。
這位紅衣主教因在羅馬住餅多年,所以對意大利手工業的先進水平印象極深。
1444年,他寫信給伯羅奔尼撒(摩裡亞)半島的拜占廷自治省的統治者君士坦丁·帕萊奧洛古斯,建議他派"四個或幾個年青人"到意大利去,偷偷學習意大利的手工技藝,并學習意大利語,"以使一精一通信上所說的東西"。
貝薩裡翁對消除手工勞動的水力鋸機的印象尤為深刻。
他談到"木頭被自動鋸鋸斷,水車輪轉得又快又勻稱"。
寫信時他還想到了水力風箱:"熔煉和提煉金屬時使用皮風箱;這種風箱無需用手推拉,能将金屬從無用的、泥土似的現存物質中分離出來。
"貝薩裡翁還談到,在意大利,"人們很容易獲得有關煉鐵的知識,而這一知識對人類是非常有用、必不可少的"。
這一陳述的意義是很明顯的。
中世紀西歐取得的技術進步如此巨大,以緻曆史上第一次有東方人建議,派學生到西方去學習"實用工藝。
" 四、發展中的經濟 與技術進步相一緻的是相應的經濟發展。
900至1300年,經濟穩步發展。
然後出現了14世紀的經濟大蕭條。
它由多種因素共同引起。
這些因素是連年的糧食歉收和饑荒、黑死病、英法"百年戰争"以及德國和意大利的其他鬥争。
糧食歉收和饑荒在1315和1316年期間尤為嚴重。
黑死病首次流行于1349年,奪去了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城市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