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革命的西方文明
關燈
小
中
大
中世紀後期主要可誇耀的事情,不是大教堂,不是史詩,也不是經院哲學,而是綜合文明的建立;這一文明并非建立在辛勤勞作的奴隸或苦力的背脊上,而主要建立在非人力之上,這是史無前例的。
小林恩·懷特 "我們應該注意到這些發明的力量、功效和結果,但它們遠不如三大發明那麼惹人注目;這三大發明古人并不知道,它們是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
因為這三大發明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和狀态。
"英國哲學家、科學家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年)這一論斷的重大意義在于:他富有洞察力地選擇的三大發明都起源于中國。
然而,這三大發明對中國并沒什麼作用,相反,卻在西方産生了爆炸一性一的影響。
中國的文明根深蒂固,中國的帝國組織滲透甚廣,決不允許這些發明破壞傳統的制度與習俗。
于是,印刷術用于傳播古老的觀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藥加固了皇帝的統治,而不是正在出現的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針除鄭和用于著名的遠航外,并不象西方人那樣用于世界範圍的探險、貿易和帝國的建立。
這一重大差别的根基,在于新的西方文明的獨特一性一;它複雜多樣、适應一性一強,擺脫了束縛歐亞大一陸其他所有文明的傳統枷鎖。
結果發生了曆史一性一的轉變。
這一轉變不僅改變了西方,而且,如培根所預見的那樣,當革命的新社會的有力的擴張主義降臨時,改變了整個世界。
一、西方社會的多樣一性一 "為了避免即将降臨的災難,人們将自己分成三類:第一類是祈禱上帝的人;第二類是經商、種田的人;第三類是為了防護前兩類人使之免受不公和傷害而産生的騎士。
"法王腓力六世的大臣的這一分析,簡單而又本質地描繪了中世紀西方社會的劃分:教士、勞動者和騎士。
盡避這三個階層在歐亞大一陸諸文明中都能找到,但在西方,由于羅馬帝國的崩潰和未能重新建立帝國組織,它們的地位和相互關系卻是獨特的。
在這些情況下,這三個階層的作用究竟如何,将根據它們所體現的三種制度予以考慮;這三種制度是:封建制度、采邑制度和教會。
封建制度是一種政體,在這一政體中,那些擁有地産的人也擁有政權,因此,封建主和封臣之間的契約取代了國家權力。
封建制出現時的背景是這樣的:德意志君主已奪取羅馬帝國的權力,但缺乏資金維持官僚機構、法院和軍隊的給養。
當時選擇的辦法是将地産作為服務的報酬,但接受者,即封臣們傾向于将地産當作私人領地來管理。
查理曼十分強大,足以迫使他的封臣們宣誓效忠,但在其軟弱的繼承者的統治時期,政權轉到了封臣們手中;封臣們的地産即采邑實際上已變得不可剝奪。
這些強有力的封建領主再把他們的土地分成更小的封地,分給那些依靠他們而不是依靠國王的追随者。
封建主和封臣之間的封建契約,規定了彼此間的某些義務。
其中最重要的是,封建主應既提一供封地,又提一供保護;而封臣則應根據當地習慣,每年服一次兵役,通常約40天。
在查理曼帝國崩潰後形成的各封建王國裡,這一封建化過程在迅速地進行。
由于大封建主的采邑的正當、合法的權益名義上來自皇權,所以,封建主選擇國王非常謹慎,即使他們無意尊重他的統治權。
但是,1000年之後,當西歐随着外來侵略的停止而安頓下來時,統治者漸漸能夠維護他們的封建權力,并開始建立強大的君主國。
在随後幾個世紀中,國王與貴族間的鬥争是西方政治曆史的實質。
正如封建制度随着大規模的政治組織的崩潰而出現,采邑制度随着大規模的經濟組織的崩潰而出現。
因而,采邑是靠農奴經營的自足自給的村莊;農奴不能随便離開,并以其勞動養活教俗封建主集一團一。
采邑的大小極不相同,其居民的人數少者二十,多者數百。
農奴與奴隸不同,他既有義務,又有公認的權利。
他受到保護,擁有一塊土地,以維持自己和全家的生活;并享受許多宗教假日和收獲節日,以得到辛勤勞動後的暫時休息。
作為回報,他必需耕種耕地中留給封建主的那些田地,為封建主做家務及其他農田雜活,并将自己任何來源的收入的一部分交給他。
由于遠距離貿易、中央手工業生産、帝國貨币等的實際消失,采邑必須為自身提一供幾乎所需要的一切。
盡避是自給自足的經濟,或可能由于這種自給自足的經濟,來邑的技術同羅馬帝國時期的技術相比,一點也不原始。
随着帝國經濟的崩潰,奢侈品生産、灌溉工程、溝渠和公路系統也遭受損失。
但是,自給自足的村莊,恰恰因為它們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并不需要帝國組織。
它們以穩步增長的效率,在當地村與村的基礎上發揮作用。
采邑保存并改進了磨坊和鐵匠工場,因為鐵可以在地方上生産,所以這時使用的鐵比以前更多。
于是,中世紀西方的農業技術,如本章第三節所述,取得了更大進展,超過了希臘-羅馬的水平對生活的各個方面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至于教會,我們同樣發現了一個自相矛盾的發展,即恰恰因為羅馬的滅亡,教皇變得更為強大。
他無需象君士坦丁堡、亞曆山德裡亞和安蒂奧克的主教們反對拜占廷皇帝的命令那樣同皇帝的統治作鬥争。
當某個皇帝試圖控制西方教會時,教皇基拉西烏斯(492-496年)送給他一封信,在這封著名的信中,他斷言,"是主教,而不是俗權,應對教會的行政負責。
"更重要的是,教皇進而聲稱神權優越于俗權:"兩者之中,神權的責任更為重大,因為他們甚至須對統治人們的君主們傳達神意。
" 查土丁尼對意大利的征服;使他及其繼承者們能控制羅馬教皇的職位,結果,678室752年間的13任教皇中,至少有11位是希臘人或叙利亞人。
但随着倫巴第人入侵意大利和伊斯蘭教征服埃及、叙利亞和北非,拜占廷皇帝幹預西方的能力大大減弱(見第十五章第一節)。
羅馬教皇的職位如今從受困的君主坦丁堡轉入法蘭克人手中,教皇還同法蘭克人締結了盟約,這最終導緻800年時教皇利奧三世為查理曼加冕。
與此同時,教皇的傳教一團一改變了異教的北部地區的宗教信仰,使教皇的至高權力在西方得以進一步加強。
由于他們的成功,新的教會相繼成立:597年成立了英格蘭教會,7世紀創立了倫巴第和弗裡西亞教會,8世紀創建了德意志教會;這些教會都接受了教皇的"天主教的"即"全世界的"教規。
當時西方新的多樣一性一社會的組成部分有以下這些:代皇帝的命令而起的獨立教會,代替帝國當局的一群封建君主和封建主,取代羅馬時期奴隸種植園、各自開墾荒地的自治的來邑,不久後以其來自城市的獨特有效力而于貴族、高級教士、最終于君主頗為不利的新興的商人階層。
這一社會,這一全歐亞大一陸獨一無二的社會,在1O00年後的500年中如何發展和适應,以及最終怎樣發展起對外擴張的力量與動力,将在以後幾節中予以叙述。
二、地理背景 地理因素是中世紀歐洲跑到其他地區前面去的重要因素。
其中之一是所處的有利位置。
歐洲因地處歐亞大一陸西端,1000年後未曾遭受侵略。
西歐相隔遙遠的意義在13世紀蒙古人肆意侵占俄羅斯、15和16世紀奧斯曼土耳其人征服巴爾幹半島、柏柏爾人屢次進攻北非等方面表現得十分明顯。
由于免遭這種蹂一躏,西歐同更易遭受侵略的東方地區相比,無疑享有極大的優勢。
同樣重要的是,歐洲擁有非常有利的自然資源。
北歐大部分地區是一個大平原,它始于比利牛斯山脈西端
小林恩·懷特 "我們應該注意到這些發明的力量、功效和結果,但它們遠不如三大發明那麼惹人注目;這三大發明古人并不知道,它們是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
因為這三大發明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和狀态。
"英國哲學家、科學家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年)這一論斷的重大意義在于:他富有洞察力地選擇的三大發明都起源于中國。
然而,這三大發明對中國并沒什麼作用,相反,卻在西方産生了爆炸一性一的影響。
中國的文明根深蒂固,中國的帝國組織滲透甚廣,決不允許這些發明破壞傳統的制度與習俗。
于是,印刷術用于傳播古老的觀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藥加固了皇帝的統治,而不是正在出現的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針除鄭和用于著名的遠航外,并不象西方人那樣用于世界範圍的探險、貿易和帝國的建立。
這一重大差别的根基,在于新的西方文明的獨特一性一;它複雜多樣、适應一性一強,擺脫了束縛歐亞大一陸其他所有文明的傳統枷鎖。
結果發生了曆史一性一的轉變。
這一轉變不僅改變了西方,而且,如培根所預見的那樣,當革命的新社會的有力的擴張主義降臨時,改變了整個世界。
一、西方社會的多樣一性一 "為了避免即将降臨的災難,人們将自己分成三類:第一類是祈禱上帝的人;第二類是經商、種田的人;第三類是為了防護前兩類人使之免受不公和傷害而産生的騎士。
"法王腓力六世的大臣的這一分析,簡單而又本質地描繪了中世紀西方社會的劃分:教士、勞動者和騎士。
盡避這三個階層在歐亞大一陸諸文明中都能找到,但在西方,由于羅馬帝國的崩潰和未能重新建立帝國組織,它們的地位和相互關系卻是獨特的。
在這些情況下,這三個階層的作用究竟如何,将根據它們所體現的三種制度予以考慮;這三種制度是:封建制度、采邑制度和教會。
封建制度是一種政體,在這一政體中,那些擁有地産的人也擁有政權,因此,封建主和封臣之間的契約取代了國家權力。
封建制出現時的背景是這樣的:德意志君主已奪取羅馬帝國的權力,但缺乏資金維持官僚機構、法院和軍隊的給養。
當時選擇的辦法是将地産作為服務的報酬,但接受者,即封臣們傾向于将地産當作私人領地來管理。
查理曼十分強大,足以迫使他的封臣們宣誓效忠,但在其軟弱的繼承者的統治時期,政權轉到了封臣們手中;封臣們的地産即采邑實際上已變得不可剝奪。
這些強有力的封建領主再把他們的土地分成更小的封地,分給那些依靠他們而不是依靠國王的追随者。
封建主和封臣之間的封建契約,規定了彼此間的某些義務。
其中最重要的是,封建主應既提一供封地,又提一供保護;而封臣則應根據當地習慣,每年服一次兵役,通常約40天。
在查理曼帝國崩潰後形成的各封建王國裡,這一封建化過程在迅速地進行。
由于大封建主的采邑的正當、合法的權益名義上來自皇權,所以,封建主選擇國王非常謹慎,即使他們無意尊重他的統治權。
但是,1000年之後,當西歐随着外來侵略的停止而安頓下來時,統治者漸漸能夠維護他們的封建權力,并開始建立強大的君主國。
在随後幾個世紀中,國王與貴族間的鬥争是西方政治曆史的實質。
正如封建制度随着大規模的政治組織的崩潰而出現,采邑制度随着大規模的經濟組織的崩潰而出現。
因而,采邑是靠農奴經營的自足自給的村莊;農奴不能随便離開,并以其勞動養活教俗封建主集一團一。
采邑的大小極不相同,其居民的人數少者二十,多者數百。
農奴與奴隸不同,他既有義務,又有公認的權利。
他受到保護,擁有一塊土地,以維持自己和全家的生活;并享受許多宗教假日和收獲節日,以得到辛勤勞動後的暫時休息。
作為回報,他必需耕種耕地中留給封建主的那些田地,為封建主做家務及其他農田雜活,并将自己任何來源的收入的一部分交給他。
由于遠距離貿易、中央手工業生産、帝國貨币等的實際消失,采邑必須為自身提一供幾乎所需要的一切。
盡避是自給自足的經濟,或可能由于這種自給自足的經濟,來邑的技術同羅馬帝國時期的技術相比,一點也不原始。
随着帝國經濟的崩潰,奢侈品生産、灌溉工程、溝渠和公路系統也遭受損失。
但是,自給自足的村莊,恰恰因為它們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并不需要帝國組織。
它們以穩步增長的效率,在當地村與村的基礎上發揮作用。
采邑保存并改進了磨坊和鐵匠工場,因為鐵可以在地方上生産,所以這時使用的鐵比以前更多。
于是,中世紀西方的農業技術,如本章第三節所述,取得了更大進展,超過了希臘-羅馬的水平對生活的各個方面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至于教會,我們同樣發現了一個自相矛盾的發展,即恰恰因為羅馬的滅亡,教皇變得更為強大。
他無需象君士坦丁堡、亞曆山德裡亞和安蒂奧克的主教們反對拜占廷皇帝的命令那樣同皇帝的統治作鬥争。
當某個皇帝試圖控制西方教會時,教皇基拉西烏斯(492-496年)送給他一封信,在這封著名的信中,他斷言,"是主教,而不是俗權,應對教會的行政負責。
"更重要的是,教皇進而聲稱神權優越于俗權:"兩者之中,神權的責任更為重大,因為他們甚至須對統治人們的君主們傳達神意。
" 查土丁尼對意大利的征服;使他及其繼承者們能控制羅馬教皇的職位,結果,678室752年間的13任教皇中,至少有11位是希臘人或叙利亞人。
但随着倫巴第人入侵意大利和伊斯蘭教征服埃及、叙利亞和北非,拜占廷皇帝幹預西方的能力大大減弱(見第十五章第一節)。
羅馬教皇的職位如今從受困的君主坦丁堡轉入法蘭克人手中,教皇還同法蘭克人締結了盟約,這最終導緻800年時教皇利奧三世為查理曼加冕。
與此同時,教皇的傳教一團一改變了異教的北部地區的宗教信仰,使教皇的至高權力在西方得以進一步加強。
由于他們的成功,新的教會相繼成立:597年成立了英格蘭教會,7世紀創立了倫巴第和弗裡西亞教會,8世紀創建了德意志教會;這些教會都接受了教皇的"天主教的"即"全世界的"教規。
當時西方新的多樣一性一社會的組成部分有以下這些:代皇帝的命令而起的獨立教會,代替帝國當局的一群封建君主和封建主,取代羅馬時期奴隸種植園、各自開墾荒地的自治的來邑,不久後以其來自城市的獨特有效力而于貴族、高級教士、最終于君主頗為不利的新興的商人階層。
這一社會,這一全歐亞大一陸獨一無二的社會,在1O00年後的500年中如何發展和适應,以及最終怎樣發展起對外擴張的力量與動力,将在以後幾節中予以叙述。
二、地理背景 地理因素是中世紀歐洲跑到其他地區前面去的重要因素。
其中之一是所處的有利位置。
歐洲因地處歐亞大一陸西端,1000年後未曾遭受侵略。
西歐相隔遙遠的意義在13世紀蒙古人肆意侵占俄羅斯、15和16世紀奧斯曼土耳其人征服巴爾幹半島、柏柏爾人屢次進攻北非等方面表現得十分明顯。
由于免遭這種蹂一躏,西歐同更易遭受侵略的東方地區相比,無疑享有極大的優勢。
同樣重要的是,歐洲擁有非常有利的自然資源。
北歐大部分地區是一個大平原,它始于比利牛斯山脈西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