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傳統的儒家文明

關燈
我幸福,因為我是人,而不是動物;是男人,而不是女人;是中國人,而不是蠻族人;我幸福,因為我生活在全世界最美好的城市洛一陽一。

     邵雍(新儒教徒,1011~1077) 漢朝最終由隋、唐繼承,使中國文明繼續沿着傳統的道路發展,這種情況與羅馬帝國崩潰後西方所發生的獨特變化形成鮮明對照(見第十一章第三節)。

    随後1000年,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偉大的黃金時代。

    早在漢代,中國已成功地趕上歐亞大一陸其他文明,而現在,即中世紀時期,中國則突飛猛進,仍是世界上最富饒、人口最多、在許多方面文化最先進的國家。

     從6世紀隋朝重新統一中國,到16世紀西方人開始由水路侵入中國,這1000年是中國的政治、社會和文化空前穩定的時期。

    但似乎有悖常理的是,這種穩定一性一既是好事,又是壞事。

    說它是好事,是因為在這1000年中,中國社會比世界其他任何社會,向更多的人提一供了更多的物質保障和心理上的安全感。

    說它是壞事,是因為正是這種成就和舒适,使中國雖不是絕對靜止,但卻相應地保持不變。

    然而,在這同時,如下章所述,西方由于技術發展早、經濟繁榮以及社會、政治等多種因素,正在發生着變化。

    而所有這些形成一種推動力,最終導緻世界一性一霸權。

    結果,極為穩定而又保守的中國社會,被西方的不可阻擋的擴張主義弄得四分五裂。

    但這一點不應抹殺:整整1000年,中國文明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和對人類遺産的巨大貢獻,始終居世界領先地位。

     一、隋朝統一中國 隋朝(589-618年)在中國曆史上所起的作用,同大約早八個世紀的秦朝一樣。

    兩者都在經曆長期的混亂之後,重新統一了中國,然後,都為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

    但是,在這過程中,它們都沉重地壓迫人民,都遭到了衆多的既得利益集一團一的反抗,以緻都幾乎是其創立者一死便崩潰。

     秦朝統治者的偉大貢獻是:統一全中國,修建公路和開挖運民修築長城,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擴大并鞏固疆土。

    隋朝統治者的成就與此非常相似,且同樣窮極民力财力。

    他們重建部分失修的萬裡長城,開挖後被稱為"大運河"的龐大的運河系統的主要河段。

    這一大運河滿足了将已成為全國經濟中心的長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連接起來的迫切需要,但為此付出的财産和生命的代價是十分昂貴的。

    後來,一位中國作家評論道:此項工程的發起者隋炀帝"雖使他的朝代縮短了許多年,但給子孫萬代卻帶來莫大的好處。

    他雖實行暴政,但其統治将被認為具有不朽的功績"。

     拓疆擴土的一系列戰争,同樣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這些戰争使帝國的疆域擴大到包括台灣、印度支那的安南和占婆以及西北部的甘肅在内的地區。

    但是,征服朝鮮最北部領土的企圖卻慘遭失敗;當時的朝鮮分成三個王國。

    連續四次入侵,都被不屈不撓的朝鮮軍擊退。

    于是,不滿的士兵發動兵變;而全國各地的農民,也因賦稅過重而起來造反。

    隋炀帝逃到南方,618年被暗殺。

    幾個觊觎王位者随後展開争奪,獲勝者建立了唐朝,唐朝被中國和西方許多曆史學家稱為最輝煌的朝代。

     二、大唐帝國 唐朝最明顯的特點是帝國擴張。

    通過一系列大的戰役,它的疆域甚至超過漢朝。

    唐朝在中亞建立了中國的宗主權,控制整個塔裡木盆地,并越過帕米爾高原,控制奧克蘇斯河流域各國,以及個阿富汗印度河上遊地區。

    另外,南部的西藏、西北的蒙古、東北的朝鮮和滿洲等廣大地區,這時也被迫承認中國的宗主權。

    當時世界上,隻有中東穆斯林阿拉伯人的帝國能與之匹敵。

    中國人的勝利,不應完全歸于其優越的物質力量,下面這段東突厥人關于他們與大唐帝國的關系的叙述明顯地說明了這一點: 送來黃金、白銀、小米和絲綢的中國人,總喜歡使用奉承話,随意處置其日漸減少的财富。

    他們用奉承話和其日漸減少的财富來引一誘居住在遙遠地區的民族,使這些民族更接近他們……由于顯要人物"王子"和人民之間關系不融洽,由于中國人一陰一險、狡猾、詭計多端,由于兄弟們樂意接受于他們彼此間不利的勸告,引起顯要人物和人民之間的沖突,中國人使突厥人古老的王國土崩瓦解,使守法的可汗滅亡。

    貴族的兒子成為中國人的農奴,純潔的女兒變成了奴隸。

     國内重建了強大的中央政一府,使對外征服成為可能。

    如前所述(第十章第五節),漢朝被強有力的地方家族所削服這些地方家族積聚起巨大的、自給自足的、免稅的大地産,在這上面建造堡壘式的莊園,成功地與中央政權相對抗。

    佛寺的出現促進了國家的分裂,這些佛寺因擁有廣闊的、其面積不斷增長的土地,也向帝國政一府提出了挑戰。

     解決這一政治分裂的方法,在改朝換代間的幾個世紀中逐漸形成,并由隋、唐官僚加以完善。

    它由"均田制"組成,即:中央政一府分給每個強壯的農民大約19英畝土地。

    這并不是去剝奪大家族所占有的土地,而是通過其他途徑獲得土地,如開墾戰争期間被荒廢的土地。

    此外,隻有自一由農民得到政一府的贈與地,而且實際上,并非他們所有的人都得到了土地。

    然而,"均田制"的确對削弱大家族的控制、加強唐朝統治有所幫助。

    它一度中止了半封建的大地産的增長。

    它也增加了國家稅收,因為雖然擁有政治權力的大地主不需要交稅,但廣大小農卻要納稅。

    此外,農民們還得接受軍事訓練,組成一支常備軍,從而加強了帝國政一府的軍事地位。

     唐朝還通過發展一支能管理全國的一精一幹的官僚隊伍,來鞏固帝國政權。

    前隋朝恢複了漢朝的在全國競争一性一考試的基礎上選拔官吏的制度。

    唐朝根據儒家的基本信條——征召有才能的人較之西方典型的、進行法律和制度方面的改革,能更好地解決國家的種種問題——繼承并發展了這一制度。

    這一制度完全形成後,由在一連串複雜的儀式中舉行的一系列考試組成。

    首先是地方和縣城的考試,每兩、三年舉行一次。

    大約有8%的考生能通過地方考試,參加幾星期後的縣城考試。

    有幸通過考試的人(約一半考生)有資格擔任較小的官職,并可進一步參加省城的鄉試;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成功者有權參加在京城舉行的會試。

    隻有6%的人能通過這一"籬笆",有資格擔任較高的官職。

    這些人中通常隻有三分之一的人能通過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最高一級的殿試,被吸收為中國最高貴的學術一團一體——翰林院的成員;史官和其他職掌文學的高級官員都是從翰林院中選拔一出來的。

     最初的考試完全是綜合一性一的,着重強調儒家經典著作,但也包括其他科目,如法律、教學和政治時事等。

    漸漸地,這些考試集中于文體和儒家正統觀念。

    最後給果是形成一種制度:從理論上說,官職之門向一切有才之上敞開,但實際上卻有利于那些有足夠财力進行多年的學習和準備的階層。

    這并不意味着,統治中國的是世襲貴族階層,相反,是一個由學者組成的統治集一團一即文人學士集一團一,他們為中國提一供了一種赢得歐洲人敬佩的有效穩定的行政管理。

    另一方面,也正是這一制度,扼制了創造力,培育了順從一性一。

    隻要中國仍相對地孤立在東亞,它就會繼續提一供穩定一性一和連續一性一。

    但是;随着生氣勃勃的西方的侵入,它轉而起了阻止中國人作出有效的調整和反應的作用;直到1905年最終被徹底廢除為止。

     京城設有三個最高管理機構,它們是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中節省直接在皇帝的領導下工作,制定政策;門下省審議中書省的決議,必要時,将決議駁回中書省重新考慮;尚書省昂責貫徹執行中書省和門下省的決議。

    尚書省下設六部:吏部、戶部、兵部、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