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傳統的儒家文明
關燈
小
中
大
、工部、利部;禮部被授權掌管文職人員的考試。
京城長安是這些及其他一些管理機構的所在地,是一座約100多萬人口的大城市,寬闊的大道縱橫交錯,大道上時常擠滿了波斯人、印度人、猶太人,亞美尼亞人和各種中亞人。
他們是作為商人、使節和雇傭軍來到中國的。
對外國人來說,除蒙古人的元朝這段短暫的時期外,唐朝比其他任何時期都更加開放。
這種開放在宗教事務上表現得最為明顯。
帝國疆土的擴大,陸上海上貿易路線的重新開放,緻使外國許多宗教思想和大批傳教士湧一入中國,其中佛教的情況尤其如此。
佛教最早于漢朝由印度傳入中國(見第七章第三節),漢後王位空缺的混亂時期,開始向官方儒教正式挑戰。
在這一動亂時期,儒教日益受到懷疑,因為它對孝道和家庭忠誠的強調,似乎削弱了一個已經衰弱的國家。
因此,王位空缺時期,佛教影響迅速增長,唐朝初期,其影響達到頂峰。
這一時期在中國曆史上有時被稱為"佛教時期。
" 雖然佛教在中國獲得大量的财富,産生了巨大的影響,但在此過程中,它卻完全中國化了,同時還十分有助于新儒學的産生。
當時,中國家教信仰十分自一由,思想極為開放;因而各佛教宗派逐漸形成。
其中著名的是禅宗派,後傳入日本亦稱為"禅宗"。
這一宗派強調默坐專念和信賴自己,是唐後唯一繼續朝氣蓬勃、富有理智的教派。
中國化的另一特征是,國家試圖按照典型的中國人的觀念——宗教應為國家利益服務,應作為國家一精一神機構發揮作用一來控制甚至賄賂拉攏寺院和廟宇。
控制的企圖結果失敗了,政一府最後采取了徹底的迫害政策。
佛教徒強調個人的靈魂得救,而不強調家庭義務的承擔,這與中國人的基本傳統正好相反。
僧徒、尼姑與世隔絕,也與中國的傳統背道而馳,被認為是不人道的和反社會的。
首先,政一府垂涎于寺院在數世紀裡積累起來的巨大财産和地産,因而進行了一系列的迫害,使佛教在中國雖不象在印度本上那樣完全消失,但卻遭到了極大的削弱(見第七章第三節)。
這種迫害同西方的情況相似,僅限于佛教機構和僧侶,并不包括普通信徒。
結果,就中國文明的全面發展而言,佛教的介入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
的确,佛教對中國的哲學、玄學、藝術和文學做出了重大貢獻,但它并不象基督教改造了歐洲社會那樣,從總體上改造了中國社會。
最後,應該指出,雖然佛教是當時中國最有影響的外國宗教,但決不是唯一的一個。
這塊适應佛教的自一由土地也适應其他宗教,魯賓的經曆可清楚地說明這一點。
魯賓是一位聶斯脫利派教徒,中國人稱他為阿羅本。
他于公元635年到達後朝,受到了皇帝的接見。
皇帝下令将他的書譯成中文。
由于這位使者及其信仰給皇帝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皇帝頒布了下列敕令: "道"(一般真理或宗教的道)不僅僅是一個名字。
世上聖人不止一個。
教義也随國家的不同而變化,它們給全人類帶來好處。
阿羅本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他來自遙遠的大秦(羅馬帝國),從那裡帶來了他的偶像與經籍,在我們京城傳播。
經檢查我們發現,他的教義深刻而又溫和;經研究我們發現,他的原理着重強調好的、重要的東西。
他的說教簡潔,推論合理。
這樣的宗教對所有人都有好處,特允許它在我們帝國自一由傳播。
在其統治的最後一個半世紀中,唐朝統治者面臨一個王朝衰落時通常遇到的種種問題。
帝國開支超過稅收。
同樣,人口增長大于土地供給,農民家庭不再能分得小塊土地。
"均田制"被破壞,富貴人家再次搜刮農民,擴大其地産。
由于稅收制是以人頭稅為基礎,因此,支付不斷增長的帝國開支的捐稅負擔,都落在農民頭上,而這時農民占有的土地正在減少。
政一府作出的反應是日漸把人頭稅改為土地稅。
這雖使稅收增多,卻無法阻止自一由農民人數的下降。
這一下降意味着自衛軍和徭役方面的人力資源相應減小。
帝國防衛日益依靠外國雇傭軍和邊境地區的"蠻族"部落;這些人遠沒有過去的自衛軍可靠。
所以,751年,中國軍隊在南部的雲南和中亞的怛邏斯均遭失敗。
後一戰役尤為重要,因為它使勝利者穆斯林阿拉伯人能夠讓曾是佛教的最早據點之一的廣大地區,開始皈依伊斯蘭教。
唐朝皇帝又設法繼續維持了一個半世紀的統治,但這是一個形勢不斷惡化的時期。
京城不适當的刺激一性一的奢侈生活,加之連續的幹旱和普遍的饑荒,使許多省份發生叛亂。
朝廷雖得到了地方軍事首領和邊境地區各"蠻族"部落的援助,但這些人很快就擺脫朝廷的控制,無視皇帝的命令,為争奪注定滅亡的朝廷的繼承權,相互之間展開了鬥争。
結果,907年,一位叛軍首領廢黜了唐朝末代皇帝,洗劫了長安城。
此時帝國已四分五裂,開始了為時半個世紀的所謂的"五代"時期。
最後,一位有才幹的軍事将領重新統一全國,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宋朝。
宋朝同唐朝一樣持續了大約三個世紀(960-1279年)。
應該指出,唐、宋之間僅相隔短短半個世紀的分裂,已成為中國以後曆史的模一式。
國家再也沒有象在漢朝崩潰以後那樣,經曆長達數世紀的混亂局面。
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國文明規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長期分裂的狀态。
如果帝國的統一被西方的多種多樣的變化所取代,或許這一文明會變得更富有革新一精一神,更具有創造力。
這隻是曆史上必須加以思索的一個"如果"。
但有一點是無可置疑的:中國人自己認為分裂和随之而來的混亂是反常的、不幸的。
有句古話說道:"猶如一個天空不能有兩個太一陽一,中國不能有兩個國家或兩個皇帝。
" 三、宋朝的黃金時代 同漢朝和唐朝統治者相比,宋朝皇帝在對外關系方面顯然十分被動。
他們并沒有發動大的戰役,恢複帝國在歐亞大一陸中心地區的疆土。
相反,宋朝第二任皇帝隻想從遊牧民控制下收複北京和長城之間的領土,但他卻慘遭失敗。
他的繼承者便放棄了對這一地區的要求,甚至每年向遊牧民"送禮",這實際上是變相的納貢。
因此,宋朝從未收複滿洲的東北領土,也沒收複西北領土;而西北地區可提一供到達西方的陸上通道。
這是宋朝一個緻命的弱點,它使遊牧民入侵十分容易。
"送禮"政策實行了一個半世紀,當宋朝皇帝輕率地試圖收複東北領土時,災難降臨了。
來自滿洲北部的新入侵者,擊敗了在東北地區居統治地位的遊牧民,宋王為之鼓舞,決定收複此地。
他利用這一表面上的機會,派兵進入滿洲。
結果,非但沒有輕易取勝,反而慘遭失敗,從而導緻了中國北部大規模的入侵。
宋朝防禦土崩瓦解,朝廷隻得留在中國中部的長江流域和南方地區。
因此,宋朝的後半期,即從1127到1279年被稱為"南宋"。
前半期,即960至1127年被稱為"北宋"。
宋朝最初未能收複邊沿諸省,後來又丢失了北半個中國,這遭到中國後來曆史學家的嚴厲譴責。
這種批評雖不可否認,但中國文明有許多方面在唐、宋幾個世紀中達到頂峰,這也是事實。
文化領域尤其如此。
在這幾個世紀中,出現了佛教經文和儒家經典的大百科全書;許多學者撰寫的各朝曆史内容全面;偉大的詩人和藝術家的傑作大批湧現;寫在書卷上的書法藝術同繪畫一樣受到高度評價;一精一美的瓷器幾乎如玻璃一樣薄,一樣透明;印刷術的發明價值連城,被利用來複印和發行大禮佛經:科學技術取得了至今才得到充分理解的非凡的進展(見第十二章第三節)。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時期值得注意的是,發生了一場名副其實的商業革命,對整個歐亞大一陸有重大的意義。
商業革命的根
京城長安是這些及其他一些管理機構的所在地,是一座約100多萬人口的大城市,寬闊的大道縱橫交錯,大道上時常擠滿了波斯人、印度人、猶太人,亞美尼亞人和各種中亞人。
他們是作為商人、使節和雇傭軍來到中國的。
對外國人來說,除蒙古人的元朝這段短暫的時期外,唐朝比其他任何時期都更加開放。
這種開放在宗教事務上表現得最為明顯。
帝國疆土的擴大,陸上海上貿易路線的重新開放,緻使外國許多宗教思想和大批傳教士湧一入中國,其中佛教的情況尤其如此。
佛教最早于漢朝由印度傳入中國(見第七章第三節),漢後王位空缺的混亂時期,開始向官方儒教正式挑戰。
在這一動亂時期,儒教日益受到懷疑,因為它對孝道和家庭忠誠的強調,似乎削弱了一個已經衰弱的國家。
因此,王位空缺時期,佛教影響迅速增長,唐朝初期,其影響達到頂峰。
這一時期在中國曆史上有時被稱為"佛教時期。
" 雖然佛教在中國獲得大量的财富,産生了巨大的影響,但在此過程中,它卻完全中國化了,同時還十分有助于新儒學的産生。
當時,中國家教信仰十分自一由,思想極為開放;因而各佛教宗派逐漸形成。
其中著名的是禅宗派,後傳入日本亦稱為"禅宗"。
這一宗派強調默坐專念和信賴自己,是唐後唯一繼續朝氣蓬勃、富有理智的教派。
中國化的另一特征是,國家試圖按照典型的中國人的觀念——宗教應為國家利益服務,應作為國家一精一神機構發揮作用一來控制甚至賄賂拉攏寺院和廟宇。
控制的企圖結果失敗了,政一府最後采取了徹底的迫害政策。
佛教徒強調個人的靈魂得救,而不強調家庭義務的承擔,這與中國人的基本傳統正好相反。
僧徒、尼姑與世隔絕,也與中國的傳統背道而馳,被認為是不人道的和反社會的。
首先,政一府垂涎于寺院在數世紀裡積累起來的巨大财産和地産,因而進行了一系列的迫害,使佛教在中國雖不象在印度本上那樣完全消失,但卻遭到了極大的削弱(見第七章第三節)。
這種迫害同西方的情況相似,僅限于佛教機構和僧侶,并不包括普通信徒。
結果,就中國文明的全面發展而言,佛教的介入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
的确,佛教對中國的哲學、玄學、藝術和文學做出了重大貢獻,但它并不象基督教改造了歐洲社會那樣,從總體上改造了中國社會。
最後,應該指出,雖然佛教是當時中國最有影響的外國宗教,但決不是唯一的一個。
這塊适應佛教的自一由土地也适應其他宗教,魯賓的經曆可清楚地說明這一點。
魯賓是一位聶斯脫利派教徒,中國人稱他為阿羅本。
他于公元635年到達後朝,受到了皇帝的接見。
皇帝下令将他的書譯成中文。
由于這位使者及其信仰給皇帝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皇帝頒布了下列敕令: "道"(一般真理或宗教的道)不僅僅是一個名字。
世上聖人不止一個。
教義也随國家的不同而變化,它們給全人類帶來好處。
阿羅本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他來自遙遠的大秦(羅馬帝國),從那裡帶來了他的偶像與經籍,在我們京城傳播。
經檢查我們發現,他的教義深刻而又溫和;經研究我們發現,他的原理着重強調好的、重要的東西。
他的說教簡潔,推論合理。
這樣的宗教對所有人都有好處,特允許它在我們帝國自一由傳播。
在其統治的最後一個半世紀中,唐朝統治者面臨一個王朝衰落時通常遇到的種種問題。
帝國開支超過稅收。
同樣,人口增長大于土地供給,農民家庭不再能分得小塊土地。
"均田制"被破壞,富貴人家再次搜刮農民,擴大其地産。
由于稅收制是以人頭稅為基礎,因此,支付不斷增長的帝國開支的捐稅負擔,都落在農民頭上,而這時農民占有的土地正在減少。
政一府作出的反應是日漸把人頭稅改為土地稅。
這雖使稅收增多,卻無法阻止自一由農民人數的下降。
這一下降意味着自衛軍和徭役方面的人力資源相應減小。
帝國防衛日益依靠外國雇傭軍和邊境地區的"蠻族"部落;這些人遠沒有過去的自衛軍可靠。
所以,751年,中國軍隊在南部的雲南和中亞的怛邏斯均遭失敗。
後一戰役尤為重要,因為它使勝利者穆斯林阿拉伯人能夠讓曾是佛教的最早據點之一的廣大地區,開始皈依伊斯蘭教。
唐朝皇帝又設法繼續維持了一個半世紀的統治,但這是一個形勢不斷惡化的時期。
京城不适當的刺激一性一的奢侈生活,加之連續的幹旱和普遍的饑荒,使許多省份發生叛亂。
朝廷雖得到了地方軍事首領和邊境地區各"蠻族"部落的援助,但這些人很快就擺脫朝廷的控制,無視皇帝的命令,為争奪注定滅亡的朝廷的繼承權,相互之間展開了鬥争。
結果,907年,一位叛軍首領廢黜了唐朝末代皇帝,洗劫了長安城。
此時帝國已四分五裂,開始了為時半個世紀的所謂的"五代"時期。
最後,一位有才幹的軍事将領重新統一全國,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宋朝。
宋朝同唐朝一樣持續了大約三個世紀(960-1279年)。
應該指出,唐、宋之間僅相隔短短半個世紀的分裂,已成為中國以後曆史的模一式。
國家再也沒有象在漢朝崩潰以後那樣,經曆長達數世紀的混亂局面。
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國文明規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長期分裂的狀态。
如果帝國的統一被西方的多種多樣的變化所取代,或許這一文明會變得更富有革新一精一神,更具有創造力。
這隻是曆史上必須加以思索的一個"如果"。
但有一點是無可置疑的:中國人自己認為分裂和随之而來的混亂是反常的、不幸的。
有句古話說道:"猶如一個天空不能有兩個太一陽一,中國不能有兩個國家或兩個皇帝。
" 三、宋朝的黃金時代 同漢朝和唐朝統治者相比,宋朝皇帝在對外關系方面顯然十分被動。
他們并沒有發動大的戰役,恢複帝國在歐亞大一陸中心地區的疆土。
相反,宋朝第二任皇帝隻想從遊牧民控制下收複北京和長城之間的領土,但他卻慘遭失敗。
他的繼承者便放棄了對這一地區的要求,甚至每年向遊牧民"送禮",這實際上是變相的納貢。
因此,宋朝從未收複滿洲的東北領土,也沒收複西北領土;而西北地區可提一供到達西方的陸上通道。
這是宋朝一個緻命的弱點,它使遊牧民入侵十分容易。
"送禮"政策實行了一個半世紀,當宋朝皇帝輕率地試圖收複東北領土時,災難降臨了。
來自滿洲北部的新入侵者,擊敗了在東北地區居統治地位的遊牧民,宋王為之鼓舞,決定收複此地。
他利用這一表面上的機會,派兵進入滿洲。
結果,非但沒有輕易取勝,反而慘遭失敗,從而導緻了中國北部大規模的入侵。
宋朝防禦土崩瓦解,朝廷隻得留在中國中部的長江流域和南方地區。
因此,宋朝的後半期,即從1127到1279年被稱為"南宋"。
前半期,即960至1127年被稱為"北宋"。
宋朝最初未能收複邊沿諸省,後來又丢失了北半個中國,這遭到中國後來曆史學家的嚴厲譴責。
這種批評雖不可否認,但中國文明有許多方面在唐、宋幾個世紀中達到頂峰,這也是事實。
文化領域尤其如此。
在這幾個世紀中,出現了佛教經文和儒家經典的大百科全書;許多學者撰寫的各朝曆史内容全面;偉大的詩人和藝術家的傑作大批湧現;寫在書卷上的書法藝術同繪畫一樣受到高度評價;一精一美的瓷器幾乎如玻璃一樣薄,一樣透明;印刷術的發明價值連城,被利用來複印和發行大禮佛經:科學技術取得了至今才得到充分理解的非凡的進展(見第十二章第三節)。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時期值得注意的是,發生了一場名副其實的商業革命,對整個歐亞大一陸有重大的意義。
商業革命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