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古典文明的終結
關燈
小
中
大
制度有助于後來封建制的形成,因為封建制正是建立在騎士對封建領主忠誠的基礎上的。
塔西陀一方面把日耳曼人描寫成貪婪的食客,粗一暴的酒鬼和玩命的賭棍,另一方面又盛贊他們高尚的道德标準,并将這些道德标準奉為羅馬人的典範。
他還強調了日耳曼人的慷慨大度,殷勤好客。
嚴冬時節,日耳曼人喜歡成群結隊地走門串戶,挨家逐戶地逗留,直到吃光主人家所有的食物為止。
這使人聯想到中世紀的情景,作為封建權益的一部分,國王或貴族應邀連續許多天參加為他和他的随從舉行的宴會。
日耳曼人知道織布,制造金屬器一具和帶輪子的車,但不知道書寫,這就是他們的一般文化水平。
早在公元前1世紀,這些日耳曼人就開始進一逼一羅馬帝國的邊境。
不過,當時羅馬軍一團一十分強大,穩守邊境毫不費力。
随着帝國的衰微,軍隊受到削弱,羅馬人對邊境的控制也頻頻告急。
因而,隻得采取外交手腕,挑唆一個部落反對另一個部落。
但出于無奈,還得讓成群的日耳曼武士駐紮在羅馬邊境内,以此作為他們反對邊境外其他部落的報酬。
羅馬人能控制他們的盟友多久,這種政策就能維持多久。
4世紀,當他們不再能控制其盟友時,閘門便被沖開。
進攻由歐洲人前所未聞的、令人畏懼的新侵略者&mdash&mdash匈奴人發起。
他們可怕的外貌及其周密的恐怖政策,使羅馬人和日耳曼人聞風喪膽。
當時的羅馬曆史學家阿米阿努斯·馬爾切利努斯把他們描寫成"幾乎粘在馬上"的人、"體态奇形怪狀;相貌奇醜無比,不由使人認為他們是雙足野獸。
&hellip&hellip" 一經激怒,他們就奮起作戰,排成楔形隊形,發出各種狂叫一聲,投入戰鬥;他們敏捷靈活,有意分散成不規則隊形,兵鋒所至,殺戮駭人。
&hellip他們沒有固定住處,沒有家,沒有法律,沒有穩定的生計;他們乘坐着大篷車,象難民一樣四處流一浪一。
&hellip&hellip他們沒有人能說出自己的起源,因為母親懷他在一處,生他在遙遠的另一處,撫育他又在更遠的一處。
很明顯,是一支新崛起的聯盟,迫使匈奴人離開他們的發源地&mdash&mdash中亞牧場,向西遷移,并于372年渡過伏爾加河。
在俄羅斯平原,他們迅速擊敗最東邊的日耳曼族的東哥特人。
接着,又脅迫鄰近的西哥特人渡過多瑙河,進入羅馬帝國境内,尋求避難。
兩年後,即378年,西哥特人認為他們受到了羅馬官員的虐一待,大為惱怒,在阿得裡安堡戰役中擊敗羅馬軍,殺死東羅馬帝國的皇帝,從而,打破了羅馬人戰無不勝的神話。
随後數十年,日耳曼和匈奴侵略者的鐵蹄又踐踏了意大利、高盧以及巴爾幹半島。
西哥特人在亞拉裡克的率領下,進軍意大利,于410年洗劫了羅馬城(這一事件當時轟動整個帝國,不久後再度發生),最後,在高盧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安營紮寨,建立了羅馬帝國境内的第一個日耳曼王國。
匈奴人步西哥特人之後塵,在匈牙利平原建立基地,由此襲擊羅馬帝國東、西部諸省。
452年,他們在令人畏懼的首領阿提拉的率領下,突然出現在未設防的羅馬城門前。
據說羅馬教皇利奧一世說服了匈奴人的這位首領,羅馬城萬幸免于難。
這雖不足為信,但不論怎樣,阿提拉的确沒有攻城而掉頭北上。
一年後的一個早晨,人們發現他死于動脈破裂,身邊還躺着一天前剛和他結婚的日耳曼公主。
阿提拉死後,他的帝國随即崩潰,匈奴人從此從歐洲曆史中消失。
然而,匈奴人的大肆破壞,粉碎了羅馬帝國對西部諸省的控制,實際上,這時日耳曼部落可随意越過邊境,移居帝國境内。
汪達爾人遷渡萊茵河,經由高盧和西班牙,越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北非,在此建立了一個王國。
從新建的基地出發,他們轉而由海上進攻,455年,一支遠征隊洗劫了羅馬城。
與此同時,勃艮第人占領了羅讷河流域;法蘭克人則正在高盧北部擴張,并深深紮根于那裡;407年,當最後一批羅馬士兵撤離英格蘭時,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迅速侵占了該地。
當地的凱爾特族居民逃進蘇格蘭和威爾士山區,盎格魯-撒克遜人從此成為英格蘭的主要民族。
正是在這些相繼崛起的日耳曼三國的控制下,西羅馬帝國崩潰了。
476年,末代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圖魯斯被日耳曼人首領奧多亞塞廢黜,這一事件标志着西羅馬帝國的終結(見第八章第八節)。
歐洲事态的發展,至此乃世所周知。
西羅馬帝國同漢王朝和發多王朝一樣,最終屈服于蠻族。
而且,6世紀時,帝國的崩潰給西方造成的後果,似乎與中國的情況相同。
589年,隋朝最終統一了中國,大約與此同時,法蘭克國王和東羅馬帝國的皇帝似乎也在重新統一歐洲。
法蘭克人起源于萊茵河下遊,5世紀由此移居高盧北部。
在這段動蕩不安的曆史中,他們隻充當了一個微不足道的角色,直到墨洛溫王朝的國王當政時,才成為西方最強大的民族。
墨洛溫王朝最傑出的國王是克洛維(481-511年),他聯合法蘭克各部落,打敗羅馬人、拜占廷人和西哥特人,把從比利牛斯山脈,經高盧,到德意志的大片領土結合在一起,形成王國。
克洛維獲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皈依了天主教,這不僅使他赢得教皇的支持,而且得到了當地高盧-羅馬人的援助。
墨洛溫王朝似乎很有可能重建西羅馬帝國,并通過增加萊茵河東岸法蘭克人的領土。
擴大帝國的版圖。
君主坦丁堡的統治者,同樣具有恢複帝國的雄心。
西羅馬帝國土崩瓦解的同時,東羅馬帝國卻因強大的海軍勢力,豐富的财源以及首都的天然力量而安然無恙,它的首都位于歐亞兩大一陸間的海峽的岬角上。
蠻族的侵略雖摧毀了羅馬城,君主坦丁堡卻幸免于難。
實際上,在1453年被突厥人攻克之前,它又生存了500年。
這幾個世紀中,東羅馬帝國發展起一種獨特的文明,一種由希臘、羅馬、基督教及東方諸成分混合而成的文明。
為強調這一獨特一性一,東羅馬帝國通常又稱為拜占廷帝國,如此命名是因為,首都君主坦丁堡是在古希臘殖民城市拜占廷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西部諸省成為各日耳曼王國後,拜占廷皇帝的宗主權自然隻眼于原羅馬帝國的東半部,即: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叙利亞和埃及。
這種限制是查士丁尼大帝(527-565年)所不能接受的。
查上丁尼血統上更是伊利裡亞人,感情深處卻是西方人。
他用拉丁語說話、思維,決心收複西方領土,恢複原羅馬帝國。
他的一位将領貝利薩留率領一小文裝備一精一良的部隊,一年内就占領了北非的汪達爾人王國。
他還從西哥特人手中奪回了西班牙東南部;經過18年的艱苦奮戰,又征服了意大利的東哥特人。
這樣,20年間,幾乎整個地中海又變成了羅馬湖。
查士丁尼說,他希望"上帝将授我們以羅馬人因怠惰而喪失的那片帝國領土。
" 五、蠻族對西方的繼續入侵 事與願違,西方并沒有步中國之後塵,相反,一股新的侵略一浪一潮粉碎了法蘭克人和拜占廷人剛剛形成的脆弱的帝國結構,使西方再度陷入混亂和分裂之中。
又是蒙古的一個聯盟,迫使避難的遊牧部落沿入侵歐洲的路線向西行進。
這些阿瓦爾人開始為西方所知曉,他們象前匈奴人那樣,以匈牙利平原為基地,向四面八方發起襲擊。
這些襲擊導緻了具有深遠影響的大遷移。
阿瓦爾人把日耳曼族的倫巴第八起到了意大利(568年);倫巴第人又把拜占廷人從亞平甯半島的大部分地區驅逐出去,從而粉碎了查士丁尼恢複原羅馬帝國的夢想。
阿瓦爾人還迫使斯拉夫部落向南進入巴爾幹半島;斯拉夫人則把那裡拉丁化了的伊利裡亞人和達基亞人趕進了孤立的山區。
新來的斯拉夫人作為農業勞動者,從此紮根于巴爾幹半島北部,被趕走的伊利裡亞人和達基亞人則湮沒無聞,直到近代,才作為阿爾巴尼亞人重新出現在巴爾幹半島西部,作為羅馬尼亞人重新出現在多瑙河北岸。
因此,7世紀時,巴爾幹半島上的種族分布已形成現在的格局:希臘人在南部,阿爾巴尼亞人在西部,羅馬尼亞人在東北部,斯拉夫人則居住在從亞得裡亞海到黑海的廣闊地帶。
8世紀,加洛林王朝取代墨洛溫王朝,取得了一系列驚人的勝利,重新點燃起西方恢複帝國統一的希望之火。
克洛維的繼承者們命運悲慘,他們被稱為"庸王",即"一事無成的國王。
"然而,身居"大宰相"要職、意志堅強的宮相們卻維持着王國的一團一結。
其中以查理·馬特最為傑出。
"馬特"意即"鐵錘",他從714到741年,一直在幕後執政。
他的最大功績是,在圖爾戰役中打敗了侵占北非和西班牙,并已挺一進法蘭西南部的穆斯林軍隊(見第三章紹三節)。
馬特的兒子矮子丕平,不甘充任"一事無成"的國王的宮相,于751年廢黜墨洛溫王朝末代國王,創建了所謂的加洛林王朝;加洛林王朝以丕平之子查理曼的名字命名。
查理曼是這一家系中最著名的國王,在765到814年的長期統治中,他不斷征戰,擴充疆
塔西陀一方面把日耳曼人描寫成貪婪的食客,粗一暴的酒鬼和玩命的賭棍,另一方面又盛贊他們高尚的道德标準,并将這些道德标準奉為羅馬人的典範。
他還強調了日耳曼人的慷慨大度,殷勤好客。
嚴冬時節,日耳曼人喜歡成群結隊地走門串戶,挨家逐戶地逗留,直到吃光主人家所有的食物為止。
這使人聯想到中世紀的情景,作為封建權益的一部分,國王或貴族應邀連續許多天參加為他和他的随從舉行的宴會。
日耳曼人知道織布,制造金屬器一具和帶輪子的車,但不知道書寫,這就是他們的一般文化水平。
早在公元前1世紀,這些日耳曼人就開始進一逼一羅馬帝國的邊境。
不過,當時羅馬軍一團一十分強大,穩守邊境毫不費力。
随着帝國的衰微,軍隊受到削弱,羅馬人對邊境的控制也頻頻告急。
因而,隻得采取外交手腕,挑唆一個部落反對另一個部落。
但出于無奈,還得讓成群的日耳曼武士駐紮在羅馬邊境内,以此作為他們反對邊境外其他部落的報酬。
羅馬人能控制他們的盟友多久,這種政策就能維持多久。
4世紀,當他們不再能控制其盟友時,閘門便被沖開。
進攻由歐洲人前所未聞的、令人畏懼的新侵略者&mdash&mdash匈奴人發起。
他們可怕的外貌及其周密的恐怖政策,使羅馬人和日耳曼人聞風喪膽。
當時的羅馬曆史學家阿米阿努斯·馬爾切利努斯把他們描寫成"幾乎粘在馬上"的人、"體态奇形怪狀;相貌奇醜無比,不由使人認為他們是雙足野獸。
&hellip&hellip" 一經激怒,他們就奮起作戰,排成楔形隊形,發出各種狂叫一聲,投入戰鬥;他們敏捷靈活,有意分散成不規則隊形,兵鋒所至,殺戮駭人。
&hellip他們沒有固定住處,沒有家,沒有法律,沒有穩定的生計;他們乘坐着大篷車,象難民一樣四處流一浪一。
&hellip&hellip他們沒有人能說出自己的起源,因為母親懷他在一處,生他在遙遠的另一處,撫育他又在更遠的一處。
很明顯,是一支新崛起的聯盟,迫使匈奴人離開他們的發源地&mdash&mdash中亞牧場,向西遷移,并于372年渡過伏爾加河。
在俄羅斯平原,他們迅速擊敗最東邊的日耳曼族的東哥特人。
接着,又脅迫鄰近的西哥特人渡過多瑙河,進入羅馬帝國境内,尋求避難。
兩年後,即378年,西哥特人認為他們受到了羅馬官員的虐一待,大為惱怒,在阿得裡安堡戰役中擊敗羅馬軍,殺死東羅馬帝國的皇帝,從而,打破了羅馬人戰無不勝的神話。
随後數十年,日耳曼和匈奴侵略者的鐵蹄又踐踏了意大利、高盧以及巴爾幹半島。
西哥特人在亞拉裡克的率領下,進軍意大利,于410年洗劫了羅馬城(這一事件當時轟動整個帝國,不久後再度發生),最後,在高盧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安營紮寨,建立了羅馬帝國境内的第一個日耳曼王國。
匈奴人步西哥特人之後塵,在匈牙利平原建立基地,由此襲擊羅馬帝國東、西部諸省。
452年,他們在令人畏懼的首領阿提拉的率領下,突然出現在未設防的羅馬城門前。
據說羅馬教皇利奧一世說服了匈奴人的這位首領,羅馬城萬幸免于難。
這雖不足為信,但不論怎樣,阿提拉的确沒有攻城而掉頭北上。
一年後的一個早晨,人們發現他死于動脈破裂,身邊還躺着一天前剛和他結婚的日耳曼公主。
阿提拉死後,他的帝國随即崩潰,匈奴人從此從歐洲曆史中消失。
然而,匈奴人的大肆破壞,粉碎了羅馬帝國對西部諸省的控制,實際上,這時日耳曼部落可随意越過邊境,移居帝國境内。
汪達爾人遷渡萊茵河,經由高盧和西班牙,越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北非,在此建立了一個王國。
從新建的基地出發,他們轉而由海上進攻,455年,一支遠征隊洗劫了羅馬城。
與此同時,勃艮第人占領了羅讷河流域;法蘭克人則正在高盧北部擴張,并深深紮根于那裡;407年,當最後一批羅馬士兵撤離英格蘭時,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迅速侵占了該地。
當地的凱爾特族居民逃進蘇格蘭和威爾士山區,盎格魯-撒克遜人從此成為英格蘭的主要民族。
正是在這些相繼崛起的日耳曼三國的控制下,西羅馬帝國崩潰了。
476年,末代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圖魯斯被日耳曼人首領奧多亞塞廢黜,這一事件标志着西羅馬帝國的終結(見第八章第八節)。
歐洲事态的發展,至此乃世所周知。
西羅馬帝國同漢王朝和發多王朝一樣,最終屈服于蠻族。
而且,6世紀時,帝國的崩潰給西方造成的後果,似乎與中國的情況相同。
589年,隋朝最終統一了中國,大約與此同時,法蘭克國王和東羅馬帝國的皇帝似乎也在重新統一歐洲。
法蘭克人起源于萊茵河下遊,5世紀由此移居高盧北部。
在這段動蕩不安的曆史中,他們隻充當了一個微不足道的角色,直到墨洛溫王朝的國王當政時,才成為西方最強大的民族。
墨洛溫王朝最傑出的國王是克洛維(481-511年),他聯合法蘭克各部落,打敗羅馬人、拜占廷人和西哥特人,把從比利牛斯山脈,經高盧,到德意志的大片領土結合在一起,形成王國。
克洛維獲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皈依了天主教,這不僅使他赢得教皇的支持,而且得到了當地高盧-羅馬人的援助。
墨洛溫王朝似乎很有可能重建西羅馬帝國,并通過增加萊茵河東岸法蘭克人的領土。
擴大帝國的版圖。
君主坦丁堡的統治者,同樣具有恢複帝國的雄心。
西羅馬帝國土崩瓦解的同時,東羅馬帝國卻因強大的海軍勢力,豐富的财源以及首都的天然力量而安然無恙,它的首都位于歐亞兩大一陸間的海峽的岬角上。
蠻族的侵略雖摧毀了羅馬城,君主坦丁堡卻幸免于難。
實際上,在1453年被突厥人攻克之前,它又生存了500年。
這幾個世紀中,東羅馬帝國發展起一種獨特的文明,一種由希臘、羅馬、基督教及東方諸成分混合而成的文明。
為強調這一獨特一性一,東羅馬帝國通常又稱為拜占廷帝國,如此命名是因為,首都君主坦丁堡是在古希臘殖民城市拜占廷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西部諸省成為各日耳曼王國後,拜占廷皇帝的宗主權自然隻眼于原羅馬帝國的東半部,即: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叙利亞和埃及。
這種限制是查士丁尼大帝(527-565年)所不能接受的。
查上丁尼血統上更是伊利裡亞人,感情深處卻是西方人。
他用拉丁語說話、思維,決心收複西方領土,恢複原羅馬帝國。
他的一位将領貝利薩留率領一小文裝備一精一良的部隊,一年内就占領了北非的汪達爾人王國。
他還從西哥特人手中奪回了西班牙東南部;經過18年的艱苦奮戰,又征服了意大利的東哥特人。
這樣,20年間,幾乎整個地中海又變成了羅馬湖。
查士丁尼說,他希望"上帝将授我們以羅馬人因怠惰而喪失的那片帝國領土。
" 五、蠻族對西方的繼續入侵 事與願違,西方并沒有步中國之後塵,相反,一股新的侵略一浪一潮粉碎了法蘭克人和拜占廷人剛剛形成的脆弱的帝國結構,使西方再度陷入混亂和分裂之中。
又是蒙古的一個聯盟,迫使避難的遊牧部落沿入侵歐洲的路線向西行進。
這些阿瓦爾人開始為西方所知曉,他們象前匈奴人那樣,以匈牙利平原為基地,向四面八方發起襲擊。
這些襲擊導緻了具有深遠影響的大遷移。
阿瓦爾人把日耳曼族的倫巴第八起到了意大利(568年);倫巴第人又把拜占廷人從亞平甯半島的大部分地區驅逐出去,從而粉碎了查士丁尼恢複原羅馬帝國的夢想。
阿瓦爾人還迫使斯拉夫部落向南進入巴爾幹半島;斯拉夫人則把那裡拉丁化了的伊利裡亞人和達基亞人趕進了孤立的山區。
新來的斯拉夫人作為農業勞動者,從此紮根于巴爾幹半島北部,被趕走的伊利裡亞人和達基亞人則湮沒無聞,直到近代,才作為阿爾巴尼亞人重新出現在巴爾幹半島西部,作為羅馬尼亞人重新出現在多瑙河北岸。
因此,7世紀時,巴爾幹半島上的種族分布已形成現在的格局:希臘人在南部,阿爾巴尼亞人在西部,羅馬尼亞人在東北部,斯拉夫人則居住在從亞得裡亞海到黑海的廣闊地帶。
8世紀,加洛林王朝取代墨洛溫王朝,取得了一系列驚人的勝利,重新點燃起西方恢複帝國統一的希望之火。
克洛維的繼承者們命運悲慘,他們被稱為"庸王",即"一事無成的國王。
"然而,身居"大宰相"要職、意志堅強的宮相們卻維持着王國的一團一結。
其中以查理·馬特最為傑出。
"馬特"意即"鐵錘",他從714到741年,一直在幕後執政。
他的最大功績是,在圖爾戰役中打敗了侵占北非和西班牙,并已挺一進法蘭西南部的穆斯林軍隊(見第三章紹三節)。
馬特的兒子矮子丕平,不甘充任"一事無成"的國王的宮相,于751年廢黜墨洛溫王朝末代國王,創建了所謂的加洛林王朝;加洛林王朝以丕平之子查理曼的名字命名。
查理曼是這一家系中最著名的國王,在765到814年的長期統治中,他不斷征戰,擴充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