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古典文明的終結
關燈
小
中
大
域,征服了德意志西北部的撒克遜人,打敗了匈牙利的阿瓦爾人,吞并了意大利的倫巴第人王國,迫使穆斯林退回到比利牛斯山脈以南地區。
到8世紀末,其帝國已從北海擴展到比利牛斯山脈,從大西洋擴展到斯拉夫人諸國,查理曼成為西方無可争辯的征服者。
800年聖誕節,教是利奧三世為他舉行加冕稱帝儀式,以承認他的最高地位。
據查理曼的書記和傳記作者叙述,加冕那天,集會的民衆大聲高呼:"生命和勝利,永遠屬于偉大上帝的受冕者,羅馬人溫和的皇帝查理·奧古斯都!" 這一情景說明,人們仍抱有恢複帝國統一的夢想,但這也隻能是夢想。
查理曼死後不久,來自南方、東方和北方的新侵略一浪一潮又淹沒了整個歐洲。
在南方,穆斯林海盜和冒險者征服了克裡特島和西西裡島,襲擊了地中海沿岸所有地區,給海上貿易以嚴重破壞。
在東方,來自中亞的另一支遊牧部族馬紮爾人,于895年到達匈牙利平原,他們仿效前匈奴人和阿瓦爾人,侵襲了周圍各國。
北歐人,即維金人的侵略範圍最廣,他們是與陸上遊牧民相同的海上遊牧民。
維金人制造了一種船代替馬匹,這種船吃水淺,速度快、靈活一性一強。
挪威的維金人正是乘這種船向西航行,到達冰島、格林蘭島和北美洲的。
他們和從丹麥來的同胞一起,襲擊了不列颠群島和歐洲西海岸,甚至強行渡過直布羅陀海峽,劫掠了地中海兩岸。
由于瑞典東面臨海,這裡的維金人渡過波羅的海,到達俄羅斯一些河流,并順流而下,經入海口,進入裡海和黑海。
這樣,整個歐洲被這些大膽的侵略者一團一團一圍住。
起初,8世紀末和9世紀,他們隻是一味掠奪,并摧毀了無數寺院和城鎮。
北歐人乘坐那種吃水淺的船,能溯河而上,進入遙遠的内地,因此,很少有地區幸免于難。
當時的教堂裡,常可聽到這樣的祈禱:"啊,上帝,把我們從這些北方人的懲罰下拯救出來吧!"到10、11世紀時,維金人開始在海外地區定居下來,占領并統治了法蘭西北部大半地區和不列颠群島。
但無論他們定居何處,最終都被現存的基督教國家所共吞。
例如,法蘭克國王為進一步防止維金人的劫掠,于911年承認他們的首領,并授予他所謂的諾曼底公爵的稱号,諾曼底一詞源于定居那裡的北歐人。
第一任諾曼底公爵羅倫的後代之一,就是征服者威廉,他于1066年成功地侵占了英格蘭。
與此同時,加洛林王朝在穆斯林、馬紮爾人和維金人的三面夾擊下土崩瓦解,西歐再次成為屠宰場。
10世紀為最不佳時期。
自羅馬帝國滅亡以來,歐洲似乎從未有過如此悲慘的現狀,面臨如此凄涼的前景。
六、西方曆史的獨特一性一 縱觀這些标志着古典時期向中世紀過渡的侵略活動,很明顯,歐亞大一陸各地區所受的影響迎然不同。
由于地理上相隔遙遠,侵略者鞭長莫及,中國南方和印度南方均未受到侵擾。
拜占廷帝國因擅長外交,财源豐富,海軍強大,幾個世紀内成功地擊退了一批又一批入侵者&mdash&mdash日耳曼人、匈奴人、阿瓦爾人、斯拉夫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
波斯在薩珊王朝時期,反對外來侵略也很成功,公元226年,薩珊王朝取代帕提亞人王朝。
薩薩尼亞人喚一起波斯民族的自尊心,恢複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組織穿戴沉重的铠甲的騎兵部隊,統一了全國。
因而,波斯能擊退奧克蘇斯河沿岸遊牧民的進攻一浪一潮;但同拜占廷的戰争,弄得雙方兩敗俱傷,使即将到來的穆斯林阿拉伯人的掠奪易如反掌。
如前所述,中國北方和印度北方的遭遇并非太好。
兩者均遭到蠻族的蹂一躏,不過都保存了各自在古典時期形成的獨特文明。
因此,一個生活在公元前1世紀漢代的中國人,若在公元5世紀初複一活,他一定會感到非常舒适、自在。
他将發覺當時的唐朝與過去的漢朝大緻相同,他會注意到兩朝民族相同、語言相同、儒家學說相同、祖先崇拜相同以及帝國行政管理相同,等等。
這使西方曆史發展的獨特一性一顯得更為突出。
如果公元前1世紀的羅馬人,于1000年、15O0年或18O0年在歐洲複一活,他将會為居住在這一古老帝國許多地區的諸日耳曼民族,為嶄新奇特的生活方式而大吃一驚。
他将會發現有幾種新的日耳曼語和羅曼語取代了拉丁語,上裝和褲子代替了古羅馬人的寬外袍,新興的基督教接替了古羅馬諸神;他還會發現,羅馬的帝國結構已為一群新的民族國家所替代,古老的謀生之道正受到新的農業技術、新的貿易、新的行業的挑戰;這種新貿易是與世界上一向無人知曉的地區進行的貿易,而種種新行業則是使用一些無需傳統的人力畜力驅動、可節省勞動力的奇特機器。
這無疑說明,隻有西方的古典文明被永久湮沒,被一種嶄新的東西所代替。
歐亞大一陸其他地區的文明,或是免遭侵略(如印度南方和中國南方),或是擊退了入侵者(如拜占廷和波斯),或是遭受侵略,但卻幸存下來(如中國北方和印度北方)。
唯獨在西方,古典文明被砸得粉碎,無法複原,盡避在這幾個世紀内,曾多次有人力圖恢複,但也無濟于事。
恰恰是這一獨特一性一,使西方在近代跑到了世界的前列,因此,它的起因必須予以重視。
如本章第二節所述,技術停滞不前是諸古典文明結構上的一個主要弱點。
那麼,既然所有的古典文明都具有這一弱點,為什麼唯獨西歐的文明會垮掉呢? 隻要把西歐的制度及經曆與歐亞其他地區如中國作一比較,就能得出這樣一些結論:首先,古典時期,西歐并不象中國那麼富饒。
适應農作物生長的夏季幾個月裡,季風給東亞大部分地區帶來了充足的雨水;而在歐洲,雨水一多半集中在草木不生的冬季幾個月裡。
由于這一原因,加上緯度較低的地區能獲得較多的太一陽一熱,因此,東亞具有較長較集中的耕作期,許多地方一年二熟。
而且,東亞的主要農作物稻米,比起西方種植的小麥、黑麥和其他糧食作物,每英畝産量要高得多。
據估計,單位面積裡生産的稻米所含的熱值,是小麥所含熱值的五倍。
結果,中國的生産率大大高于西方,中國的人口,自農業出現至今,也相應地比西方稠密。
生産率及人口上的優勢,轉而又使能中國更好地維持帝國的官僚機構和軍事機構,更有力地抗擊蠻族侵略者,必要時,還能同化他們。
其次,西方缺乏可與中國相媲美的文字系統,也沒有中國的科舉制度。
這種文字系統提一供了文化上持久的同一一性一,而這一科舉制度使中國的行政提高了效率,增強了穩定一性一。
最後,羅馬帝國邊境上的敵人更難對付。
由于地處入侵路線的最西端,歐洲幾乎在各遊牧民族的每次進攻中首當其沖。
此外,羅馬帝國鄰近的日耳曼人,比中國西北邊境上的遊牧民族人數更多,而且,與帝國相鄰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也比中國的蠻族近鄰更為先進,軍事威脅更大,更長久。
因此,這些侵略在西方拖延的時間,遠遠超過在歐亞大一陸其他地區持續的時間。
人們不會忘記,中國北方曾一度面臨畜牧業取代農業,阿爾泰話語言代替漢語的危險。
隋朝重新統一中國,恢複了正常秩序,才使這一危險化為烏有。
但在西方,侵略活動連綿不斷,阿瓦爾人摧毀了查士丁尼和克洛維建立的功績;穆斯林、馬紮爾人和維金人推翻了查理曼帝國。
因而,西方出現了獨特的結局&mdash&mdash帝國結構及其古典文明無可挽回地消亡了。
這一結果意義十分重大,被認為是世界曆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大規模的消亡為早應發生的技術革命掃清了道路。
一位曆史學家最近對羅馬帝國的滅亡作了如下結論:"總而言之,侵略給盛極之後停滞不前,似乎注定消亡的文化以緻命的打擊。
這使我們聯想起當今世界殘酷的轟炸,它摧毀了搖搖欲墜的古老建築,正因如此,我們才有可能重新建起更為現代化的城市。
"這裡所說的"文化",與歐亞大一陸其他地區的文化并無差異。
因為歐亞大一陸其他地區的文化也處于"停滞不前"的狀态,隻是它們能設法從這些侵略中幸存下來,得慶重生。
但是,這僅是舊生命的延續,而西方,在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卻能獲得新生,出現一個嶄新的開端。
回顧曆史,這一嶄新開端的重要一性一便十分明顯。
古代時期,中東曾是創始力的中心,幾千年中,許多主要發明由此傳播出去。
到了古典時期,大部分發明創造出自歐洲、印度和中國,中東卻遠遠落在後面。
其原因恰恰因為中東的古代文明在公元前二千紀的侵略中得以幸存下來,邊緣地區的古代文明卻被毀滅,從而為新的開端&mdash&mdash新的古典文明的出現&mdash&mdash掃清了道路。
古典文明向中世紀文明的過渡也是如此。
但這一次,所有地區的文明都幸存下來,唯有西方例外。
因此,隻有西方能毫無束縛地朝新的方向奮進,在中世紀發展起新的技術、新的制度、新的觀念,簡言之,新的文明。
到了近代,這種新的文明,如早期農業文明必然戰勝部落文化-樣,遠遠勝過歐亞其他地區乃至全世界的"停滞不前"的文明,顯示出了它的優越一性一。
到8世紀末,其帝國已從北海擴展到比利牛斯山脈,從大西洋擴展到斯拉夫人諸國,查理曼成為西方無可争辯的征服者。
800年聖誕節,教是利奧三世為他舉行加冕稱帝儀式,以承認他的最高地位。
據查理曼的書記和傳記作者叙述,加冕那天,集會的民衆大聲高呼:"生命和勝利,永遠屬于偉大上帝的受冕者,羅馬人溫和的皇帝查理·奧古斯都!" 這一情景說明,人們仍抱有恢複帝國統一的夢想,但這也隻能是夢想。
查理曼死後不久,來自南方、東方和北方的新侵略一浪一潮又淹沒了整個歐洲。
在南方,穆斯林海盜和冒險者征服了克裡特島和西西裡島,襲擊了地中海沿岸所有地區,給海上貿易以嚴重破壞。
在東方,來自中亞的另一支遊牧部族馬紮爾人,于895年到達匈牙利平原,他們仿效前匈奴人和阿瓦爾人,侵襲了周圍各國。
北歐人,即維金人的侵略範圍最廣,他們是與陸上遊牧民相同的海上遊牧民。
維金人制造了一種船代替馬匹,這種船吃水淺,速度快、靈活一性一強。
挪威的維金人正是乘這種船向西航行,到達冰島、格林蘭島和北美洲的。
他們和從丹麥來的同胞一起,襲擊了不列颠群島和歐洲西海岸,甚至強行渡過直布羅陀海峽,劫掠了地中海兩岸。
由于瑞典東面臨海,這裡的維金人渡過波羅的海,到達俄羅斯一些河流,并順流而下,經入海口,進入裡海和黑海。
這樣,整個歐洲被這些大膽的侵略者一團一團一圍住。
起初,8世紀末和9世紀,他們隻是一味掠奪,并摧毀了無數寺院和城鎮。
北歐人乘坐那種吃水淺的船,能溯河而上,進入遙遠的内地,因此,很少有地區幸免于難。
當時的教堂裡,常可聽到這樣的祈禱:"啊,上帝,把我們從這些北方人的懲罰下拯救出來吧!"到10、11世紀時,維金人開始在海外地區定居下來,占領并統治了法蘭西北部大半地區和不列颠群島。
但無論他們定居何處,最終都被現存的基督教國家所共吞。
例如,法蘭克國王為進一步防止維金人的劫掠,于911年承認他們的首領,并授予他所謂的諾曼底公爵的稱号,諾曼底一詞源于定居那裡的北歐人。
第一任諾曼底公爵羅倫的後代之一,就是征服者威廉,他于1066年成功地侵占了英格蘭。
與此同時,加洛林王朝在穆斯林、馬紮爾人和維金人的三面夾擊下土崩瓦解,西歐再次成為屠宰場。
10世紀為最不佳時期。
自羅馬帝國滅亡以來,歐洲似乎從未有過如此悲慘的現狀,面臨如此凄涼的前景。
六、西方曆史的獨特一性一 縱觀這些标志着古典時期向中世紀過渡的侵略活動,很明顯,歐亞大一陸各地區所受的影響迎然不同。
由于地理上相隔遙遠,侵略者鞭長莫及,中國南方和印度南方均未受到侵擾。
拜占廷帝國因擅長外交,财源豐富,海軍強大,幾個世紀内成功地擊退了一批又一批入侵者&mdash&mdash日耳曼人、匈奴人、阿瓦爾人、斯拉夫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
波斯在薩珊王朝時期,反對外來侵略也很成功,公元226年,薩珊王朝取代帕提亞人王朝。
薩薩尼亞人喚一起波斯民族的自尊心,恢複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組織穿戴沉重的铠甲的騎兵部隊,統一了全國。
因而,波斯能擊退奧克蘇斯河沿岸遊牧民的進攻一浪一潮;但同拜占廷的戰争,弄得雙方兩敗俱傷,使即将到來的穆斯林阿拉伯人的掠奪易如反掌。
如前所述,中國北方和印度北方的遭遇并非太好。
兩者均遭到蠻族的蹂一躏,不過都保存了各自在古典時期形成的獨特文明。
因此,一個生活在公元前1世紀漢代的中國人,若在公元5世紀初複一活,他一定會感到非常舒适、自在。
他将發覺當時的唐朝與過去的漢朝大緻相同,他會注意到兩朝民族相同、語言相同、儒家學說相同、祖先崇拜相同以及帝國行政管理相同,等等。
這使西方曆史發展的獨特一性一顯得更為突出。
如果公元前1世紀的羅馬人,于1000年、15O0年或18O0年在歐洲複一活,他将會為居住在這一古老帝國許多地區的諸日耳曼民族,為嶄新奇特的生活方式而大吃一驚。
他将會發現有幾種新的日耳曼語和羅曼語取代了拉丁語,上裝和褲子代替了古羅馬人的寬外袍,新興的基督教接替了古羅馬諸神;他還會發現,羅馬的帝國結構已為一群新的民族國家所替代,古老的謀生之道正受到新的農業技術、新的貿易、新的行業的挑戰;這種新貿易是與世界上一向無人知曉的地區進行的貿易,而種種新行業則是使用一些無需傳統的人力畜力驅動、可節省勞動力的奇特機器。
這無疑說明,隻有西方的古典文明被永久湮沒,被一種嶄新的東西所代替。
歐亞大一陸其他地區的文明,或是免遭侵略(如印度南方和中國南方),或是擊退了入侵者(如拜占廷和波斯),或是遭受侵略,但卻幸存下來(如中國北方和印度北方)。
唯獨在西方,古典文明被砸得粉碎,無法複原,盡避在這幾個世紀内,曾多次有人力圖恢複,但也無濟于事。
恰恰是這一獨特一性一,使西方在近代跑到了世界的前列,因此,它的起因必須予以重視。
如本章第二節所述,技術停滞不前是諸古典文明結構上的一個主要弱點。
那麼,既然所有的古典文明都具有這一弱點,為什麼唯獨西歐的文明會垮掉呢? 隻要把西歐的制度及經曆與歐亞其他地區如中國作一比較,就能得出這樣一些結論:首先,古典時期,西歐并不象中國那麼富饒。
适應農作物生長的夏季幾個月裡,季風給東亞大部分地區帶來了充足的雨水;而在歐洲,雨水一多半集中在草木不生的冬季幾個月裡。
由于這一原因,加上緯度較低的地區能獲得較多的太一陽一熱,因此,東亞具有較長較集中的耕作期,許多地方一年二熟。
而且,東亞的主要農作物稻米,比起西方種植的小麥、黑麥和其他糧食作物,每英畝産量要高得多。
據估計,單位面積裡生産的稻米所含的熱值,是小麥所含熱值的五倍。
結果,中國的生産率大大高于西方,中國的人口,自農業出現至今,也相應地比西方稠密。
生産率及人口上的優勢,轉而又使能中國更好地維持帝國的官僚機構和軍事機構,更有力地抗擊蠻族侵略者,必要時,還能同化他們。
其次,西方缺乏可與中國相媲美的文字系統,也沒有中國的科舉制度。
這種文字系統提一供了文化上持久的同一一性一,而這一科舉制度使中國的行政提高了效率,增強了穩定一性一。
最後,羅馬帝國邊境上的敵人更難對付。
由于地處入侵路線的最西端,歐洲幾乎在各遊牧民族的每次進攻中首當其沖。
此外,羅馬帝國鄰近的日耳曼人,比中國西北邊境上的遊牧民族人數更多,而且,與帝國相鄰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也比中國的蠻族近鄰更為先進,軍事威脅更大,更長久。
因此,這些侵略在西方拖延的時間,遠遠超過在歐亞大一陸其他地區持續的時間。
人們不會忘記,中國北方曾一度面臨畜牧業取代農業,阿爾泰話語言代替漢語的危險。
隋朝重新統一中國,恢複了正常秩序,才使這一危險化為烏有。
但在西方,侵略活動連綿不斷,阿瓦爾人摧毀了查士丁尼和克洛維建立的功績;穆斯林、馬紮爾人和維金人推翻了查理曼帝國。
因而,西方出現了獨特的結局&mdash&mdash帝國結構及其古典文明無可挽回地消亡了。
這一結果意義十分重大,被認為是世界曆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大規模的消亡為早應發生的技術革命掃清了道路。
一位曆史學家最近對羅馬帝國的滅亡作了如下結論:"總而言之,侵略給盛極之後停滞不前,似乎注定消亡的文化以緻命的打擊。
這使我們聯想起當今世界殘酷的轟炸,它摧毀了搖搖欲墜的古老建築,正因如此,我們才有可能重新建起更為現代化的城市。
"這裡所說的"文化",與歐亞大一陸其他地區的文化并無差異。
因為歐亞大一陸其他地區的文化也處于"停滞不前"的狀态,隻是它們能設法從這些侵略中幸存下來,得慶重生。
但是,這僅是舊生命的延續,而西方,在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卻能獲得新生,出現一個嶄新的開端。
回顧曆史,這一嶄新開端的重要一性一便十分明顯。
古代時期,中東曾是創始力的中心,幾千年中,許多主要發明由此傳播出去。
到了古典時期,大部分發明創造出自歐洲、印度和中國,中東卻遠遠落在後面。
其原因恰恰因為中東的古代文明在公元前二千紀的侵略中得以幸存下來,邊緣地區的古代文明卻被毀滅,從而為新的開端&mdash&mdash新的古典文明的出現&mdash&mdash掃清了道路。
古典文明向中世紀文明的過渡也是如此。
但這一次,所有地區的文明都幸存下來,唯有西方例外。
因此,隻有西方能毫無束縛地朝新的方向奮進,在中世紀發展起新的技術、新的制度、新的觀念,簡言之,新的文明。
到了近代,這種新的文明,如早期農業文明必然戰勝部落文化-樣,遠遠勝過歐亞其他地區乃至全世界的"停滞不前"的文明,顯示出了它的優越一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