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印度文明

關燈
蕪的土地,也沒有一陰一謀家、虎狼之徒、野獸和大片的曠野……擁有肥沃的土地、礦山、樹林、成群的大象和牧場……用水不靠下雨……商品豐富多樣;能夠承擔起供養龐大的軍隊和交納繁多的賦稅的重擔;居住的農民都具有樂善好施、積極肯幹的品質……這些就是一個美好的國家所應有的優點。

     無論如何,這些優點在孔雀帝國可見到一些。

    養護很好的公路上,成群的商人、士兵、王室信使和行乞的托缽僧往來不絕,車輛衆多,使正式的公路法成為必需。

    對東海岸羯陵伽的征服促進了貿易,一個海事部專門維護航道和港口。

    許多寺院的題詞證實了向寺院捐款的商會和行會的富有和慷慨。

    首都華氏城被稱為"花城",以它的公園、公共建築物、九哩多長的河邊地和吸引國内外學生的教育制度而聞名于世。

     所有這一切全靠"國王提取的六分之一"的收成來供養,不過,國王提取的收成實際上常提高到四分之一,留給農民的僅夠維持生存。

    法律是嚴厲的,維持秩序的手段也是無情的。

    軍隊号稱有70萬人,配備9000頭大象和10000輛戰車。

    一精一幹的密探無處不在,通過信使和信鴿将一連串的報告送交首都。

    嚴酷的刑罰在《Arthashastra》》【政治經濟理論】一書中列有18種,常用作懲罰和一逼一供的手段。

    總而言之,這是一個高效率的、嚴厲的、官僚政治的社會,充分體現了考底利耶所說的名言:"政治學是懲罰的科學。

    " 阿育王的統治表明,傳統型的帝國統治發生了根本而獨特的變化。

    他在通過特别殘忍的戰争征服羯陵伽王國之後,内心經曆了一番變化,他在刻于岩石上的第十三條敕令中這樣寫道: 15萬人作為俘虜被帶走,十萬人被殺死,許多倍于這個數字的人死去。

    ……為諸神所一愛一的羯陵伽的征服者,現感到很懊悔,感到深深的悲傷和悔恨,因為征服一個以前未被征服過的民族,包含一着屠一殺、死亡和放逐。

    ……即使那些躲過災難的人也由于他們始終熱一愛一的朋友、熟人、同伴和親屬所遭到的不幸而極度痛苦。

    因之,所有的人都承受着不幸,而這,使國王的心情十分沉重。

     從此以後,阿育王緻力于促進和實現佛陀的教義。

    他渴望有一個"安全、理智、所有人内心都很平靜、溫和"的未來。

    他仿效波斯的統治者,将自己的敕令刻在岩石、山洞和專門建造的柱子上。

    這些敕命與其說是正式法令,不如說是具有國家訓誡的一性一質。

    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告誡人們發揚偉的美德——樸素、同情、相互寬容和尊重各類生命。

    阿育王與首先考慮國家利益的考底和耶不同,他更關心的是人民。

    所以,他興辦了許多并不給國家帶來直接利益的公共事業——醫院和國家公費治療,大路兩旁的果園和休息場所,分配施舍物給各個教派,派佛教傳教一團一去外國。

     阿育王并不象現在某些時候所宣稱的,是印度的君士坦丁。

    他沒有使佛教成為國教,也沒有迫害其他教派。

    相反,他對婆羅門和耆那教也予以慷慨的捐助,并幫助各教各派的傑出人士。

    這不是宗教上的變革,而是一般态度的改變。

    他最強調的是寬容和非暴力主義,不僅因為這兩者是道德上合乎需要的東西,而且因為它們會促進他那龐大且複雜的帝國的和諧。

    這在阿育王統治期間證明是很成功的,因為他在民衆的歡呼聲中統治了長達41年的時間。

    但是,在他去世後的半個世紀裡,他的王朝被推翻,他的帝國被消滅。

     這已成為到現代為止的印度曆史的一個模一式。

    印度與中國不同,在中國,是長期的帝國統一間隔以短暫的分裂;而在印度,則治恰相反——是短暫的統一和長期的分裂。

    這并不是說印度就沒有統一。

    印度有統一,但這是文化的而不是政治的。

    印度文化強調的是忠于社會秩序而不是忠于國家,正如種姓等級制度的地位比任何政治制度都要高這一點所證明的。

    因而,在一個範圍裡增進了統一的文化又在另一範圍裡破壞了統一。

     四、侵略者、商人和傳教士 公元前2世紀初,随孔雀帝國潰滅而起的是長達500年的混亂和黑暗。

    不過,在這一時期中,可以看到一個經常起作用的因素,那就是印度與外部世界的相互影響日趨增長,并對政治、經濟和文化諸領域産生多方面的影響。

     最初是來自希臘人的影響,希臘人在印度被稱為雅瓦納人,在亞曆山大之後的兩個世紀裡,仍是印度西北部的一支力量。

    如第七章第三節所述,希臘人發展了犍陀羅藝術,為印度鑄币提一供模型,而最重要的是,促進了印度與中東間的貿易。

    接着來的是取代希臘人,并在某些情況下進一步向南推進的一批批入侵者。

    被印度人稱為帕拉瓦人的帕提亞人,最早發源于裡海地區,他們先從塞琉西王朝手中奪取對伊朗和美索不達米亞的控制;然後,從約公元前140年起,一夥夥地滲入印度西北部,迫使希臘人北去,并最後占據了印度河下遊地區。

     繼帕提亞人而來的是西徐亞人,即印度人所稱的沙卡人。

    他們在月氏人的一逼一迫下離開中亞,于公元前130年前後,制一服大夏的希臘人,然後翻越興都庫什山脈,進入旁遮普,最後在古吉拉特定居下來。

    在那裡,他們與土著居民相混合,形成後來在印度曆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的馬拉塔民族。

     最後到來的是貴霜人。

    貴霜人原是月氏中的一支,他們成功地統一了月氏遊牧民族;然後于公元前1世紀時,翻越興都庫什山脈,進入旁遮普。

    在後面一個世紀裡,他們将自己的統治向南擴展,可能擴展到遠至印度斯坦與德幹之間的納巴達河。

    在他們著名的統治者迦膩色迦(他的統治自約公元130至160年)的領導下,他們的帝國包括旁遮普、克什米爾、印度河流域、恒河上遊地區、阿富汗和今中國突厥斯坦的部分地區。

    這一帝國跨越當時最熱鬧的幾條商路,所以國内諸地區深受印度人、希臘化國家、波斯人的影響,并在較小程度上受到中國人的影響。

    貴霜鑄币現已在斯堪的納維亞、埃塞俄比亞、羅馬各行省以及亞洲諸國家中被發掘出。

    這些鑄币上都刻有希臘人、波斯人和印度人所倡奉的衆神中某些神的名字和雕像。

    迦膩色迦既在他的鑄币上雕出佛陀和波斯諸神,同時又毫無偏袒地保護耆那教和婆羅門教。

    同樣,他既采用印度皇帝的稱号maheraja("偉大的國王"),又采用帕提亞人的稱号,即梵文中的叫ajatiraja("王中之王"),還同時采用中國人的稱号,也就是梵文中的devaputra("天子")。

     3世紀時,貴霜帝國漸漸衰微。

    其直接原因似乎是由于在波斯出現了強盛的薩珊王朝(公元226年)。

    薩珊王朝将自己的勢力向東擴展到阿富汗,這就割斷了貴霜人原在中亞的根據地與他們在印度諸行省之間的聯系。

    3世紀末,貴霜帝國土崩瓦解,于是,在恒河流域與波斯邊沿地區之間留下一個權力真空地帶。

    這就為印度第二個偉大帝國笈多王朝的崛起掃清了道路,正象早先與此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