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印度文明
關燈
小
中
大
一股強大的力量,對古典時代歐亞核心區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見第七章第三節)。
就印度而論,佛陀教義的意義在于,它比起耆那教,向印度教提出一個更為根本的挑戰。
佛陀不能容納種姓或婆羅門,而且象後來的新教徒那樣,認為聖典也應為俗人所理解。
因此,他用恒河平原的方言傳教,并避開巫術、獻祭和晦澀難解的經文。
佛教除了在外部世界獲得驚人成功外,在印度本土也成為印度教的重要對手達數世紀之久。
但是它從未成為居統治地位的宗教信仰,而且從公元600年起,漸趨衰落。
到12世紀末,也就是穆斯林土耳其人到達之時,它僅存在于少數幾個地方,并處于沒落狀态。
這一偉大的宗教運動從其誕生地反常地消失的一個原出是,它未能為應付通常的生活中的危機作好準備,未能為出生、結婚、去世和俗人生活中其他一些關鍵一性一的轉變提一供種種儀式。
對比之下,婆羅門則準備好自己的種種禮儀。
這一事實保證他們盡避道到改革者們的攻擊卻仍能生存下去。
此外,更重要的是,婆羅門自己也從事改革。
他們在富于哲理一性一的經典《奧義書》中,提出了他們自己的通向自一由和解放的道路。
他們教導說,彌漫宇宙的最高一精一神是婆羅門——一個具備一切知識和知覺的生命體。
他是宇宙靈魂和無孔不入的一精一神,其他一切都不過是一種幻覺。
個人靈魂——"自我",是上帝的一為火花。
它通過輪回不斷地變換狀态,直到經重新吸收為婆羅門而獲得解放。
識别個人靈魂和宇宙靈魂是獻身于宗教的人通過修行、反省和退出感覺世界而試圖達到的最終目标。
因而,印度教信徒中追求真理的人能夠抛棄世界。
雖然佛教作為一個在從事活動的宗教信仰已在印度消失,但由于它的基本信條已為印度教所吸收,所以它至今仍存在。
印度教的反改革所以獲得勝利,正因為它接受了佛教的思想。
實行自然崇拜、獻祭和權力贖罪的原始印度教已為《奧義書》的哲學、殺戒的憐憫以及法的一精一神戒律和道德戒律所改變。
三、孔雀帝國 從宗教運動轉向政治發展,一個突出的事件是印度出現了第一個帝國——孔雀帝國。
如本章前面所述,當雅利安人遷居恒河流域時,也就把重心轉移到該地區,特别是轉移到該地區的摩揭陀王國。
當時,西北地區正獨自行動,憑借同波斯文明的密切聯系而與印度其他地區相分離。
實際上,約公元前518年時,大流士皇帝已越過興都庫什山脈,使旁遮普西部成為其帝國的第二十塊轄地。
依照希羅多德的看法,這樣做是大有好處的。
他說:"印度人的人數比我們所了解到的其他任何一個民族都要多,所以他們交納的貢物也超過了别的每一個民族。
"希羅多德還告訴我們,公元前480年,當澤爾士入侵希臘時,他的軍隊裡還有"身穿棉服、肩荷竹弓和鐵頭竹箭"的印度人。
希羅多德的這些叙述很有意義,它說明這樣一個事實:僅僅根據外國入侵和外國人留下的曆史報道,我們今天就可以掌握到有關印度早期曆史的真實具體的資料。
可以理解,一個把整個物質世界看作不過是一種幻覺的文明,對如時間和地點一類細枝末節是不會感興趣的。
印度曆史關心的僅僅是能否使印度哲學中的永恒真理清楚明白地顯示出來。
因而,在現能得到的為數不多的印度原始資料中,曆史、神話和想象思是難分難離地結合在一起。
因此,較注重唯物主義和曆史發展的外國來客留下的叙述也就顯得分外重要。
波斯人入侵之後,曆史的迷霧又降臨了,直到二個世紀以後,也就是公元前327年亞曆山大到來之時。
亞曆山大的入侵與其說是一次正式的侵略,不如說是一場襲擊。
他在印度僅待了兩年,而且在他去世不到十年的時間裡,旁遮普的希臘政權就完全消失了。
在當時的印度文獻中,迄今未發現有任何提及亞曆山大之處。
不過,他發動的戰争确實對印度後來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亞曆山大的同伴們留下的有關印度的印象記。
當屬最不重要的。
不幸的是,這些東西也全未存留下來,隻有其中的部分見聞通過後來的曆史學家和地理學家的著作支離破碎地流傳下來。
這些東西描述了港口、買賣的商品、城市的外觀、土著的服裝以及諸如一夫多妻、種姓法規和死人火葬一類奇風異俗.但是,這些注重事實的報道也用講故事的形式說些離奇的事來增添趣味,說什麼有身高十呎、肩寬六呎的人,靠蒸氣維持生命的無嘴人,下銅球的雨,恒河裡長300呎的蛇形魚,等等。
亞曆山大的陸海軍在開辟或增加陸海商路方面所作出的貢獻是較有實效的。
它使從印度西北部經阿富汗和伊朗,然後通達小亞細亞和地中海東部諸港的東西向貿易迅速發展。
亞曆山大在整個中東建立的希臘殖民地無疑也為這一貿易作出巨大貢獻。
亞曆山大之後的希臘化國家促進這一貿易達二百年之久。
對印度曆史來說,最重要的是亞曆山大在印度西北部廢除當地的幾個王國和共和國、造成政治真空地帶方面所起的作用。
旃陀羅笈多·孔雀迅速填補這一真空,建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帝國。
亞曆山大撤離三年後,也就是公元前322年,旃陀羅笈多還是一位野心勃勃的青年将領,他奪取了摩揭陀國難陀王朝的王位,建立了他自己的王朝。
在以後幾年裡,他穩步地朝西北方向擴大自己的統治,直到他的帝國從恒河流域擴展到印度河流域,并包括這兩條大河的三角洲地區。
與此同時,他還組織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和一個有效的政一府來維持他的國土。
因而連塞琉古作為亞曆山大的繼承人之一而當上中東的國王,并試圖重新獲得亞曆山大的印度地區時,旃陀羅笈多毫不費力地擊退了希臘軍隊。
一年後,也就是公元前304年,塞琉古被迫媾和,把印度地區讓與孔雀皇帝,并将一位希臘公主嫁給他。
作為回報,塞琉古得到500頭象,他利用這些象,成功地擊退了他在希臘化世界中的對手。
塞琉古與孔雀皇帝之間的媾和标志着孔雀帝國已作為當時的一大強國立足于世。
有一位名叫麥加斯梯尼的希臘使節曾在孔雀王朝的首都華氏城住餅好幾年,他的觀察報告雖然現在隻能以第二手的形式得到,卻是些很有價值的資料。
旃陀羅笈多的兒子頻頭沙羅(約公元前298-273年)似乎征服了德幹,而他的孫子,著名的阿育王(公元前273-232年)則征服了羯陵伽,即印度東部。
因而,在後者的統治下,孔雀帝國包括了除南端以外的整個印度半島。
孔雀帝國的結構和履行的職責已在旃陀笈羅多的私人教師老底利耶所著的《Arthashastra》——《政治經濟理論》一書中予以闡明。
考底利耶是一位徹底的現實主義者,他獻身于"成千上萬的國王所拒絕接納的财富之女神"。
他的目的是要将"象不好的母牛那樣不結果實"的荒原改變成一個"美好的國家",他對美好的國家作了如下的解釋: 在王國的中心區和邊圍地區擁有首府和省會……力量強大,足以壓服部近地區的國王;沒有一片片泥濘的、多岩石的、凹凸不平的荒
就印度而論,佛陀教義的意義在于,它比起耆那教,向印度教提出一個更為根本的挑戰。
佛陀不能容納種姓或婆羅門,而且象後來的新教徒那樣,認為聖典也應為俗人所理解。
因此,他用恒河平原的方言傳教,并避開巫術、獻祭和晦澀難解的經文。
佛教除了在外部世界獲得驚人成功外,在印度本土也成為印度教的重要對手達數世紀之久。
但是它從未成為居統治地位的宗教信仰,而且從公元600年起,漸趨衰落。
到12世紀末,也就是穆斯林土耳其人到達之時,它僅存在于少數幾個地方,并處于沒落狀态。
這一偉大的宗教運動從其誕生地反常地消失的一個原出是,它未能為應付通常的生活中的危機作好準備,未能為出生、結婚、去世和俗人生活中其他一些關鍵一性一的轉變提一供種種儀式。
對比之下,婆羅門則準備好自己的種種禮儀。
這一事實保證他們盡避道到改革者們的攻擊卻仍能生存下去。
此外,更重要的是,婆羅門自己也從事改革。
他們在富于哲理一性一的經典《奧義書》中,提出了他們自己的通向自一由和解放的道路。
他們教導說,彌漫宇宙的最高一精一神是婆羅門——一個具備一切知識和知覺的生命體。
他是宇宙靈魂和無孔不入的一精一神,其他一切都不過是一種幻覺。
個人靈魂——"自我",是上帝的一為火花。
它通過輪回不斷地變換狀态,直到經重新吸收為婆羅門而獲得解放。
識别個人靈魂和宇宙靈魂是獻身于宗教的人通過修行、反省和退出感覺世界而試圖達到的最終目标。
因而,印度教信徒中追求真理的人能夠抛棄世界。
雖然佛教作為一個在從事活動的宗教信仰已在印度消失,但由于它的基本信條已為印度教所吸收,所以它至今仍存在。
印度教的反改革所以獲得勝利,正因為它接受了佛教的思想。
實行自然崇拜、獻祭和權力贖罪的原始印度教已為《奧義書》的哲學、殺戒的憐憫以及法的一精一神戒律和道德戒律所改變。
三、孔雀帝國 從宗教運動轉向政治發展,一個突出的事件是印度出現了第一個帝國——孔雀帝國。
如本章前面所述,當雅利安人遷居恒河流域時,也就把重心轉移到該地區,特别是轉移到該地區的摩揭陀王國。
當時,西北地區正獨自行動,憑借同波斯文明的密切聯系而與印度其他地區相分離。
實際上,約公元前518年時,大流士皇帝已越過興都庫什山脈,使旁遮普西部成為其帝國的第二十塊轄地。
依照希羅多德的看法,這樣做是大有好處的。
他說:"印度人的人數比我們所了解到的其他任何一個民族都要多,所以他們交納的貢物也超過了别的每一個民族。
"希羅多德還告訴我們,公元前480年,當澤爾士入侵希臘時,他的軍隊裡還有"身穿棉服、肩荷竹弓和鐵頭竹箭"的印度人。
希羅多德的這些叙述很有意義,它說明這樣一個事實:僅僅根據外國入侵和外國人留下的曆史報道,我們今天就可以掌握到有關印度早期曆史的真實具體的資料。
可以理解,一個把整個物質世界看作不過是一種幻覺的文明,對如時間和地點一類細枝末節是不會感興趣的。
印度曆史關心的僅僅是能否使印度哲學中的永恒真理清楚明白地顯示出來。
因而,在現能得到的為數不多的印度原始資料中,曆史、神話和想象思是難分難離地結合在一起。
因此,較注重唯物主義和曆史發展的外國來客留下的叙述也就顯得分外重要。
波斯人入侵之後,曆史的迷霧又降臨了,直到二個世紀以後,也就是公元前327年亞曆山大到來之時。
亞曆山大的入侵與其說是一次正式的侵略,不如說是一場襲擊。
他在印度僅待了兩年,而且在他去世不到十年的時間裡,旁遮普的希臘政權就完全消失了。
在當時的印度文獻中,迄今未發現有任何提及亞曆山大之處。
不過,他發動的戰争确實對印度後來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亞曆山大的同伴們留下的有關印度的印象記。
當屬最不重要的。
不幸的是,這些東西也全未存留下來,隻有其中的部分見聞通過後來的曆史學家和地理學家的著作支離破碎地流傳下來。
這些東西描述了港口、買賣的商品、城市的外觀、土著的服裝以及諸如一夫多妻、種姓法規和死人火葬一類奇風異俗.但是,這些注重事實的報道也用講故事的形式說些離奇的事來增添趣味,說什麼有身高十呎、肩寬六呎的人,靠蒸氣維持生命的無嘴人,下銅球的雨,恒河裡長300呎的蛇形魚,等等。
亞曆山大的陸海軍在開辟或增加陸海商路方面所作出的貢獻是較有實效的。
它使從印度西北部經阿富汗和伊朗,然後通達小亞細亞和地中海東部諸港的東西向貿易迅速發展。
亞曆山大在整個中東建立的希臘殖民地無疑也為這一貿易作出巨大貢獻。
亞曆山大之後的希臘化國家促進這一貿易達二百年之久。
對印度曆史來說,最重要的是亞曆山大在印度西北部廢除當地的幾個王國和共和國、造成政治真空地帶方面所起的作用。
旃陀羅笈多·孔雀迅速填補這一真空,建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帝國。
亞曆山大撤離三年後,也就是公元前322年,旃陀羅笈多還是一位野心勃勃的青年将領,他奪取了摩揭陀國難陀王朝的王位,建立了他自己的王朝。
在以後幾年裡,他穩步地朝西北方向擴大自己的統治,直到他的帝國從恒河流域擴展到印度河流域,并包括這兩條大河的三角洲地區。
與此同時,他還組織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和一個有效的政一府來維持他的國土。
因而連塞琉古作為亞曆山大的繼承人之一而當上中東的國王,并試圖重新獲得亞曆山大的印度地區時,旃陀羅笈多毫不費力地擊退了希臘軍隊。
一年後,也就是公元前304年,塞琉古被迫媾和,把印度地區讓與孔雀皇帝,并将一位希臘公主嫁給他。
作為回報,塞琉古得到500頭象,他利用這些象,成功地擊退了他在希臘化世界中的對手。
塞琉古與孔雀皇帝之間的媾和标志着孔雀帝國已作為當時的一大強國立足于世。
有一位名叫麥加斯梯尼的希臘使節曾在孔雀王朝的首都華氏城住餅好幾年,他的觀察報告雖然現在隻能以第二手的形式得到,卻是些很有價值的資料。
旃陀羅笈多的兒子頻頭沙羅(約公元前298-273年)似乎征服了德幹,而他的孫子,著名的阿育王(公元前273-232年)則征服了羯陵伽,即印度東部。
因而,在後者的統治下,孔雀帝國包括了除南端以外的整個印度半島。
孔雀帝國的結構和履行的職責已在旃陀笈羅多的私人教師老底利耶所著的《Arthashastra》——《政治經濟理論》一書中予以闡明。
考底利耶是一位徹底的現實主義者,他獻身于"成千上萬的國王所拒絕接納的财富之女神"。
他的目的是要将"象不好的母牛那樣不結果實"的荒原改變成一個"美好的國家",他對美好的國家作了如下的解釋: 在王國的中心區和邊圍地區擁有首府和省會……力量強大,足以壓服部近地區的國王;沒有一片片泥濘的、多岩石的、凹凸不平的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