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印度文明

關燈
真空狀态曾是孔雀帝國的先導那樣。

     現在回顧起來,印度與外部世界在公元前200年至公元300年這500年間的前所未有的相互影響顯然是很突出的。

    至少,希臘人、帕拉瓦人、薩卡人和貴霜人的帝國都既以印度為根據地,同樣也以中亞或中東為根據地。

    它們都促進了沿着由印度北部向西到中東、向北到中亞和中國的路線而進行的有利可圖的貿易。

    這也是一個使羅馬商人來到印度南部和西部、使印度商人來到東南亞的對外貿易欣欣向榮的時期(見第七章第二節)。

     在文化領域,印度佛教傳教士也在這些世紀裡将他們的教義傳播到周圍所有的國家。

    以乞讨為生的祭司們可以泰然地周遊于彼此敵對或秩序混亂的諸民族中間,因為他們太窮了,不值得搶劫,而且,他們周身又為一種超自然的獻身氣氛所環繞。

    搶劫或傷害這種人的動機也是不存在的,因為唯一的報答隻是有可能遭到來自上天的懲罰。

    因之,印度的佛教和婆羅門教傳播到周圍所有的國家,并在傳播過程中,使一切文化獲得大發展(見第七章第三節)。

    文化的交流決不隻是單向的。

    來自北方的一批批入侵者随身帶來了希臘、波斯和中亞的種種影響。

    公元1世紀時,一個新的宗教——基督教——由海路傳入印度。

    據傳說,聖多馬于52年前後抵達印度西南部的馬拉巴爾海岸,在那裡他建立了許多教堂。

    然後從那裡經陸路旅行到東海岸,不過到東海岸後,他的布道遭到強烈反對,并于68年在馬德拉斯附近被人殺害。

    但是,他在馬拉巴爾地區的工作結下了豐碩成果,那裡有相當多的基督教一團一體一直存在至今無。

     五、笈多古典時代 公元4世紀時,偉大的笈多時代——個前幾個世紀中的入侵者被同化、各種文化潮流結下豐碩成果的時代——開始了。

    這是印度文明的古典時代,可與西方的早期帝國或奧古斯都時代相比。

    笈多帝國同孔雀帝國一樣,以恒河流域的摩揭陀國為根據地。

    這一國家在孔雀帝國崩潰後設法維持了自己的獨立,然後乘貴霜帝國潰滅,開始再一次将勢力擴張到由貴需帝國潰滅所造成的權力真空地區。

     笈多時代開始于約320年旃陀羅笈多一世登基之時,笈多帝國在他孫子旃陀羅笈多二世(375至415年在位)的統治下,臻于極盛。

    旃陀羅笈多二世極力擴張,直到将他的帝國從印度河擴展到孟加拉灣、從北部山區擴展到納巴達河為止。

    這些疆界構成印度斯坦傳統的邊界線——這是值得強調的一點。

    在政治上,笈多帝國是一個北印度帝國,并未包括整個半島。

    實際上,當時的南印度在許多方面是與世隔絕的,因為溫迪亞山脈仍是将半島一隔為二的有效屏障。

    南方諸民族一操一的是德拉維語,包括泰米爾語、泰盧固語和卡納拉語,與北方人所一操一的印度雅利安語不同。

    另一方面,南方又接受印度教、佛教及其社會習俗,并将梵語作為其經文和學習的用語。

    這樣,形成一個單獨的文明,它不管諸民族根本不相同的種族和語言背景,也不管南方數國獨立并存的局面,牢牢地将形形色一色的民族結合在一起。

     笈多帝國似乎享有過引人注目的繁榮,而這一繁榮由于旃陀羅笈多二世實行貨币改革、采用标準的金币和銀币而又得到進一步的促進。

    當時,無論半島内的貿易還是對外貿易,其貿易量均達到新的高度。

    沒多統治之際,安全的程度也有了提高,這在對外貿易貸款的利息率的降低這一點上反映出來:孔雀時期,貸款的利息率為240%;笈多時期,降為20%。

    當時,最重要的一個工業是紡織業。

    紡織品包括絲綢、平組細布、印花布、亞麻布、一毛一織物和棉布。

    這些東西由于國内外市場的需要而被大量生産。

    其他重要的行業有治金業、制陶業、雕刻業和寶石切割磨光業。

     從中國佛教朝聖者的報告判斷,笈多帝國的統治比孔雀帝國溫和。

    法顯曾在401至410年間在印度逗留,周遊了一所所寺院;印度禮儀周到的服務和普遍的繁榮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發現,雖然王朝信奉印度教,但并不歧視佛教徒。

    鄉村是-派安甯、繁榮的景象,不象在孔雀帝國統治時,受到警察和密探的一騷一擾。

    法顯還注意到: 人民衆多,都很幸福;他們無需登記自己的家庭成員,也不用侍候任何地方行政官或留心他們訂下的規章制度;隻有耕種王室土地的人需交納(一部分)收益。

    如果他們想去,則去;如果他們想留,則留。

    國王的統治不依靠砍頭或(其他)肉刑。

    罪犯隻是被處以罰金,罰金的多少視罪行的輕重程度而定。

    即使遇上一各企圖進行萬惡的叛亂活動的人,也隻是将他們的右手砍去。

    國王的警衛人員和随從都有薪水。

    ……市場上沒有肉店和賣酒的商人。

     在語言學和文學方面,這是梵語獲得成功的時代。

    從前婆羅門學者使用的頗為陳舊的語言——梵語,現又卷土重來,傳播到政一府和世俗文學中。

    詩歌和散文由于王室的慷慨資助而欣欣向榮。

    其中最傑出的是"印度的莎士比亞"迦梨陀婆的著作,他把古代傳說和民間故事改編成戲劇和抒情詩。

    18世紀後期,他的七幕劇《沙恭達羅》被譯成英語,從此以後,一直受到普遍的喝采,并被搬上外國舞台。

    将《摩呵婆羅多》和《羅摩衍那》這兩部偉大的民族史詩編成定本,可能是笈多時代最大的文化成就。

    這兩部史詩的早期改編本雖然在公元前的許多世紀以前就有了,但現在已完全失落。

    今天隻能看到以笈多作家賦予的樣式出現的編定本。

    這些編定本仍是印度文學的經典和印度傳統的寶庫。

    書中的男一女主人公是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書中大量的故事為世世代代作家所采用,書中的哲學詩《薄伽梵歌》成為印度教最重要的聖典。

     在科學方面,笈多時代的成就也是很傑出的。

    與希臘人的交往使雙方的思想發生有益的交流。

    公元476年生于華氏城的阿耶波多是天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人物。

    他教導說,地球是一個球體,它圍繞地軸自轉;月食是地球的一陰一影落在月亮上所引起的;太一陽一年的長度為365.3586805天——這一計算的誤差極小。

    另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彘田一精一通希臘科學,而且極有天賦,他實際上對所有各門自然科學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無疑,最偉大的貢獻是提出了"0"的理論和作為演算基點的十進制。

    這-基點可以是任何數;印度人選取10大概是因為他們靠10個手指計數。

    有了十進制,需要的單數僅為0,1,2,…9。

    而古代希臘人則不同,對他們來說,888中的每一個8都是不同的。

    對羅馬人來說,888就是DCCCLXXXVIII。

    若應用這些進位制,要進行乘、除法運算顯然是很困難的。

    這些簡單的印度數字被阿拉伯商人和學者傳到西方,并被稱為"阿拉伯數字"。

    盡避這些數字具有明顯的優點,卻長期受到藐視,被認為是異教徒的東西,而且太易僞造了,因為短短的一劃可以把0變成6或者9。

    直到15世紀後期,印度阿拉伯數字才在西方流行,打開了現代數學和現代科學的大門。

    現在回顧起來,印度的這一貢獻是很突出的,可與輪子、杠杆或字母表這些發明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