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希臘和羅馬的文明(下)
關燈
小
中
大
起來。
它倚仗活動範圍廣闊的艦隊和雇傭軍,控制了非洲西北部、西班牙南部、撒丁、科西嘉和西西裡島西部。
最初,羅馬和迦太基之間沒有任何直接沖突,原因很簡單:一個是陸上強國,另一個是海上強國。
但是,當羅馬人征服意大利南部時,沖突發生了:西西裡島距羅馬人新獲得的殖民地非常近,迦太基對西西裡島的影響日漸增長,使羅馬人深為憂慮。
第一次布匿戰争(公元前264-241年)迫使羅馬人第一次轉向海上。
他們建立起一支海軍,通過變海戰為甲闆上的戰鬥,頑強地挫敗迦太基人,奪取了西西裡島。
這時,兩大強國間的殊死鬥争已不可避免。
羅馬花了20年時間征服波河流域的凱爾特族部落,從而增加了農民士兵的後備軍。
迦太基為了補償西西裡島的喪失,就加強對西班牙的控制。
以西班牙為基地,迦太基偉大的戰略家漢尼拔幹公元前218年率軍翻越阿爾卑斯山,大膽入侵意大利,從而開始了第二次布匿戰争(公元前218-201年)。
他在一次又一次的戰役中,尤其在偉大的坎尼戰役(公元前216年)中,擊敗羅馬人。
可是,羅馬同盟軍對羅馬的忠誠使他未能獲得最後勝利。
當羅馬軍在迦太基附近登陸時,所向無敵的漢尼拔奉召從意大利返國馳援,在本國終遭失敗。
羅馬又一次耗竭了它的對手。
公元前201年,迦太基被迫締結和約,結果,僅保留一小塊本國領土、城牆和十艘艦隻——僅夠驅逐海盜。
迦太基人盡避道到這一災難一性一的失敗,可在經濟上卻獲得非凡的複蘇。
但是,這隻能使羅馬驚恐,無情地發動第三次布匿戰争(公元前149-146年)。
結果,迦太基被攻占,城市遭到徹底的毀滅,殘存人口悉數淪為奴隸。
随着這三次布匿戰争,羅馬進入一個連鎖反應:征服導緻進一步的征服。
一個原因是羅馬擁有壓倒一切的力量;清除迦太基後,它成了地中海頭号強國。
此外,征服能帶來明顯的好處,從每個新行省可獲得源源不斷的戰利品、奴隸和貢物。
最後,挑戰和投入戰鬥總是不可避免地與遼闊的帝國疆域相聯系。
例如,馬其頓的腓力五世曾在第二次布匿戰争期間援助漢尼拔,所以,羅馬滅掉迦太基後。
就轉而攻擊馬其頓。
接着而來的馬其頓戰争隻是羅馬人在中東幾大強國——馬其頓、塞琉西王朝的叙利亞、托勒密王朝的埃及。
希臘城邦的埃托利亞同盟和亞該亞同盟——之間巧妙地挑一撥離間所引起的一系列戰争中的頭-場。
這樣,羅馬人迅速地接連蹂一躏、并吞了馬其頓、希臘、小亞細亞的帕加馬、比希尼亞和西利西亞,然後是塞琉西王朝的叙利亞,最後,于公元前31年并吞埃及。
羅馬人還以這一方式接管了東方諸後起的希臘化國家,不過在亞洲,他們僅在地中海沿岸一帶獲得若幹行省。
整個内地則淪陷于帕提亞,因而帕提亞成為羅馬在東方的主要對手。
當時,尤裡馬斯·凱撒有很高的聲威,他(于公元前58一49年)征服了英吉利海峽與地中海之間的整個高盧。
最後,公元1世紀時,羅馬開始對不列颠的長期占領,并在克萊德灣和福斯灣之間修築一道防禦工事,鞏固占領地。
羅馬人在北歐的統治範圍大抵如此。
羅馬對待新獲得的行省并不象早先對待意大利同盟者那樣寬宏大量。
元老院任命的諸行省總督隻要向羅馬本國送交大量的貢物、稅款、谷物和奴隸,就可以為所欲為。
結果,引起肆無忌憚的剝削和敲詐勒索。
西塞羅在以下控告中描述了總督蓋尤斯·威勒斯在西西裡島(公元前73-71年)的惡政,這種惡政在當時是很平常的,并不罕見。
他說: 通過新的、無原則的管理,從農民錢袋中榨取無數的金錢;對待我們最忠實的盟友,就象對待民族之敵一樣;折磨和處死羅馬公民,好象他們是奴隸一般;罪大惡極的罪犯可以用錢買得無罪釋放,而最正直、最誠實的人卻未予審問即被判罪、受到放逐;聽任設防港口和城市遭受海盜和冒險家的攻擊。
讓西西裡士兵和水手、我們的盟友和朋友給活活餓死;尤使我們民族蒙受巨大恥辱的是,裝備一精一良的艦隊被擊毀,化為烏有。
著名的古代藝術品,其中有些還是富有的國王們的禮物…全被這位總督劫奪、掠去。
他不僅如此對待城市的雕像和藝術品,而且還掠奪最神聖、最受崇拜的聖殿;如果一個神,其神像的制作工藝超過古代一般水平,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那他就決不會留給西西裡人民。
羅馬本國幾乎和外部屬地一樣,受到這些政策的不利影響。
意大利許多小農由于漢尼拔多次征伐所造成的破壞,以及戰争期間長年在海外服役,而遭到破産。
廉價谷物和成群奴隸又源源不斷地從征服地流入羅馬,故農民們不得不把自己的土地出賣給新的極其富有的階級。
那些富人們急欲積聚大地産,因為在他們心目中,經營農業仍是有身分的人的唯一體面的職業。
所以在意大利,公元前2世紀時,為不在地主所有、由奴隸們勞作的大莊園不斷增加。
失去土地的農民流入城市,住在肮髒的屋子裡,再一次與奴隸們競争可能得到的工作。
官方關心的隻是向他們提一供"面包和馬戲",以免發生一騷一動。
城市生活盡避也不安穩,但至少是令人興奮、有吸引力的。
雖然詩人們大聲贊美鄉村生活的種種美好,可農民們自己并不這樣認為,仍繼續成群結隊地湧一向當時的曆史學家薩盧斯特稱之為"公共廁所"的羅馬。
羅馬帝國在政治方面取得的成果和經濟方面一樣,也是苦澀的。
早期的民一主化趨向一團一元老院在海外指揮的戰争節節勝利、其威望和權力大大增加而轉向相反方向。
新的城市下層民衆也不再成為民衆政一府的基礎,因為他們總是樂于出賣自己的選票或支持那些答應解脫他們困境的煽動者。
此外,軍隊的一性一質也起了變化,成為一種破壞一性一力量。
帝國的職責要求建立一支大規模的常備軍,征召有産者服短期兵役已不再能滿足帝國的需要。
所以,凡是志願當兵的皆可入伍,破産農民開始長期服兵役。
結果,羅馬軍一團一由平民軍隊變為職業軍隊。
現在,士兵們首先忠于的不是國家,而是他們的指揮官;他們指望從指揮官那裡分得一份戰利品和可供大家分配的土地。
将軍們愈來愈開始把交給他們指揮的軍一團一看作自己的附庸軍,利用附庸軍來大發個人之财。
帝國的擴張也給文化帶來破壞一性一影響。
原先,羅馬人傳統的美德也就是貧窮、勤勉的農民所具有的美德。
但是,當大量财富開始源源湧一入首都時,有關節儉、禁欲和勤勞的古老說教很快給遺忘了。
瘋狂地争奪金錢,暴發戶故意炫耀的揮霍一浪一費,以及對人類一切社會準則的冷漠無視,成為共和國末期的主要特征。
當時有人曾抱怨說:"羅馬已成了這樣一個城市,在那裡,情一婦的價格高于耕地,一盆腌魚的價格高于耕地人。
" 根據以上所述,可以明白,從公元前146年布匿戰争結束至公元前27年羅馬共和國結束這一時期是一個充滿危機——階級鬥争、奴隸起義和不斷增多的軍人對政治的幹預——的時期。
開始時,提比留·格拉古和他的兄弟蓋約·格拉古勇敢地進行了一場澳革運動。
他們試圖利用店已由競選獲得的保民官的地位來實施溫和的土地分配方案。
可是寡頭政治的執政者堅決反對,并不惜使用暴力來達到他們的目的。
公元前133年提比留連同他的支持者約300人一起被殺。
過了12年,蓋約也被迫自一殺,元老院恢複了它的統治。
格拉古兄弟的結局說明,任何領袖人物若無優勢力量供其支配,就不能獲勝。
因而,現在登上曆史舞台的是那些在長期邊境戰争中赢得民衆喝采和支持的将領們
它倚仗活動範圍廣闊的艦隊和雇傭軍,控制了非洲西北部、西班牙南部、撒丁、科西嘉和西西裡島西部。
最初,羅馬和迦太基之間沒有任何直接沖突,原因很簡單:一個是陸上強國,另一個是海上強國。
但是,當羅馬人征服意大利南部時,沖突發生了:西西裡島距羅馬人新獲得的殖民地非常近,迦太基對西西裡島的影響日漸增長,使羅馬人深為憂慮。
第一次布匿戰争(公元前264-241年)迫使羅馬人第一次轉向海上。
他們建立起一支海軍,通過變海戰為甲闆上的戰鬥,頑強地挫敗迦太基人,奪取了西西裡島。
這時,兩大強國間的殊死鬥争已不可避免。
羅馬花了20年時間征服波河流域的凱爾特族部落,從而增加了農民士兵的後備軍。
迦太基為了補償西西裡島的喪失,就加強對西班牙的控制。
以西班牙為基地,迦太基偉大的戰略家漢尼拔幹公元前218年率軍翻越阿爾卑斯山,大膽入侵意大利,從而開始了第二次布匿戰争(公元前218-201年)。
他在一次又一次的戰役中,尤其在偉大的坎尼戰役(公元前216年)中,擊敗羅馬人。
可是,羅馬同盟軍對羅馬的忠誠使他未能獲得最後勝利。
當羅馬軍在迦太基附近登陸時,所向無敵的漢尼拔奉召從意大利返國馳援,在本國終遭失敗。
羅馬又一次耗竭了它的對手。
公元前201年,迦太基被迫締結和約,結果,僅保留一小塊本國領土、城牆和十艘艦隻——僅夠驅逐海盜。
迦太基人盡避道到這一災難一性一的失敗,可在經濟上卻獲得非凡的複蘇。
但是,這隻能使羅馬驚恐,無情地發動第三次布匿戰争(公元前149-146年)。
結果,迦太基被攻占,城市遭到徹底的毀滅,殘存人口悉數淪為奴隸。
随着這三次布匿戰争,羅馬進入一個連鎖反應:征服導緻進一步的征服。
一個原因是羅馬擁有壓倒一切的力量;清除迦太基後,它成了地中海頭号強國。
此外,征服能帶來明顯的好處,從每個新行省可獲得源源不斷的戰利品、奴隸和貢物。
最後,挑戰和投入戰鬥總是不可避免地與遼闊的帝國疆域相聯系。
例如,馬其頓的腓力五世曾在第二次布匿戰争期間援助漢尼拔,所以,羅馬滅掉迦太基後。
就轉而攻擊馬其頓。
接着而來的馬其頓戰争隻是羅馬人在中東幾大強國——馬其頓、塞琉西王朝的叙利亞、托勒密王朝的埃及。
希臘城邦的埃托利亞同盟和亞該亞同盟——之間巧妙地挑一撥離間所引起的一系列戰争中的頭-場。
這樣,羅馬人迅速地接連蹂一躏、并吞了馬其頓、希臘、小亞細亞的帕加馬、比希尼亞和西利西亞,然後是塞琉西王朝的叙利亞,最後,于公元前31年并吞埃及。
羅馬人還以這一方式接管了東方諸後起的希臘化國家,不過在亞洲,他們僅在地中海沿岸一帶獲得若幹行省。
整個内地則淪陷于帕提亞,因而帕提亞成為羅馬在東方的主要對手。
當時,尤裡馬斯·凱撒有很高的聲威,他(于公元前58一49年)征服了英吉利海峽與地中海之間的整個高盧。
最後,公元1世紀時,羅馬開始對不列颠的長期占領,并在克萊德灣和福斯灣之間修築一道防禦工事,鞏固占領地。
羅馬人在北歐的統治範圍大抵如此。
羅馬對待新獲得的行省并不象早先對待意大利同盟者那樣寬宏大量。
元老院任命的諸行省總督隻要向羅馬本國送交大量的貢物、稅款、谷物和奴隸,就可以為所欲為。
結果,引起肆無忌憚的剝削和敲詐勒索。
西塞羅在以下控告中描述了總督蓋尤斯·威勒斯在西西裡島(公元前73-71年)的惡政,這種惡政在當時是很平常的,并不罕見。
他說: 通過新的、無原則的管理,從農民錢袋中榨取無數的金錢;對待我們最忠實的盟友,就象對待民族之敵一樣;折磨和處死羅馬公民,好象他們是奴隸一般;罪大惡極的罪犯可以用錢買得無罪釋放,而最正直、最誠實的人卻未予審問即被判罪、受到放逐;聽任設防港口和城市遭受海盜和冒險家的攻擊。
讓西西裡士兵和水手、我們的盟友和朋友給活活餓死;尤使我們民族蒙受巨大恥辱的是,裝備一精一良的艦隊被擊毀,化為烏有。
著名的古代藝術品,其中有些還是富有的國王們的禮物…全被這位總督劫奪、掠去。
他不僅如此對待城市的雕像和藝術品,而且還掠奪最神聖、最受崇拜的聖殿;如果一個神,其神像的制作工藝超過古代一般水平,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那他就決不會留給西西裡人民。
羅馬本國幾乎和外部屬地一樣,受到這些政策的不利影響。
意大利許多小農由于漢尼拔多次征伐所造成的破壞,以及戰争期間長年在海外服役,而遭到破産。
廉價谷物和成群奴隸又源源不斷地從征服地流入羅馬,故農民們不得不把自己的土地出賣給新的極其富有的階級。
那些富人們急欲積聚大地産,因為在他們心目中,經營農業仍是有身分的人的唯一體面的職業。
所以在意大利,公元前2世紀時,為不在地主所有、由奴隸們勞作的大莊園不斷增加。
失去土地的農民流入城市,住在肮髒的屋子裡,再一次與奴隸們競争可能得到的工作。
官方關心的隻是向他們提一供"面包和馬戲",以免發生一騷一動。
城市生活盡避也不安穩,但至少是令人興奮、有吸引力的。
雖然詩人們大聲贊美鄉村生活的種種美好,可農民們自己并不這樣認為,仍繼續成群結隊地湧一向當時的曆史學家薩盧斯特稱之為"公共廁所"的羅馬。
羅馬帝國在政治方面取得的成果和經濟方面一樣,也是苦澀的。
早期的民一主化趨向一團一元老院在海外指揮的戰争節節勝利、其威望和權力大大增加而轉向相反方向。
新的城市下層民衆也不再成為民衆政一府的基礎,因為他們總是樂于出賣自己的選票或支持那些答應解脫他們困境的煽動者。
此外,軍隊的一性一質也起了變化,成為一種破壞一性一力量。
帝國的職責要求建立一支大規模的常備軍,征召有産者服短期兵役已不再能滿足帝國的需要。
所以,凡是志願當兵的皆可入伍,破産農民開始長期服兵役。
結果,羅馬軍一團一由平民軍隊變為職業軍隊。
現在,士兵們首先忠于的不是國家,而是他們的指揮官;他們指望從指揮官那裡分得一份戰利品和可供大家分配的土地。
将軍們愈來愈開始把交給他們指揮的軍一團一看作自己的附庸軍,利用附庸軍來大發個人之财。
帝國的擴張也給文化帶來破壞一性一影響。
原先,羅馬人傳統的美德也就是貧窮、勤勉的農民所具有的美德。
但是,當大量财富開始源源湧一入首都時,有關節儉、禁欲和勤勞的古老說教很快給遺忘了。
瘋狂地争奪金錢,暴發戶故意炫耀的揮霍一浪一費,以及對人類一切社會準則的冷漠無視,成為共和國末期的主要特征。
當時有人曾抱怨說:"羅馬已成了這樣一個城市,在那裡,情一婦的價格高于耕地,一盆腌魚的價格高于耕地人。
" 根據以上所述,可以明白,從公元前146年布匿戰争結束至公元前27年羅馬共和國結束這一時期是一個充滿危機——階級鬥争、奴隸起義和不斷增多的軍人對政治的幹預——的時期。
開始時,提比留·格拉古和他的兄弟蓋約·格拉古勇敢地進行了一場澳革運動。
他們試圖利用店已由競選獲得的保民官的地位來實施溫和的土地分配方案。
可是寡頭政治的執政者堅決反對,并不惜使用暴力來達到他們的目的。
公元前133年提比留連同他的支持者約300人一起被殺。
過了12年,蓋約也被迫自一殺,元老院恢複了它的統治。
格拉古兄弟的結局說明,任何領袖人物若無優勢力量供其支配,就不能獲勝。
因而,現在登上曆史舞台的是那些在長期邊境戰争中赢得民衆喝采和支持的将領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