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希臘和羅馬的文明(下)

關燈
五、早期共和國,至公元前264年 公元前217年,希臘舉行一次和平會議,試圖結束諸城邦間連續不斷的戰争。

    埃托利亞同盟的一個代表在談到羅馬和地中海西部迦太基之間的巨大鬥争時警告說,無論誰獲勝,都會成為對希臘的威脅。

    "因為即使對于我們中間那些不很關心國家大事的人來說,也是很明顯的:在這場戰争中,不管迦太基人打敗羅馬人,還是羅馬人打敗迦太基人,戰勝者絕不可能滿足于意大利和西西裡島的統治權,他們肯定會來這裡。

    "這一警告有先驗之明。

    和平暫時獲得了,但不出五年,戰争又爆發了。

    在以後的百年裡,羅馬擊敗迦太基,轉而東進,先是強迫馬其頓和希臘城邦,最後是強迫整個希臘化東方,接受它的統治。

     這一如此深遠地影響世界曆史進程的意大利城市的起源是什麼呢?若觀察希臘人和羅馬人的早期曆史,會注意到它們兩者間實際上有許多相似之處。

    兩者均起于同一種族,正如印歐語系的亞該亞人和多裡安人是沿巴爾幹半島進入希臘那樣,印歐語系的拉丁人是沿意大利半島抵達台伯河的南岸了羅馬是那時形成的拉丁社一團一中的一個,位于可以在台伯河上方便地架橋的地勢最低處和小船能夠抵達的地勢最高兒其戰略位置頗同泰晤士河旁的倫敦,使羅馬從一開始就比其他拉丁居留地更易于經營商業和接受外來影響。

     主要的外來影響來自從海外移居意大利的兩個文明民族——埃特魯斯坎人和希臘人(見第七章第二節)。

    埃特魯斯坎人可能來自小亞細亞,于公元前800年前後移居台伯河北面,然後征服南面的拉丁人。

    在他們的統治被推翻之前,他們将自己所信奉的男、女諸神,有關拱門和拱頂的知識,以及通過檢查動物内髒來占蔔的典型的東方習俗傳給了羅馬人。

    希臘人出現于埃特魯斯坎人之後不久,他們在意大利南部和西西裡建立起若幹殖民地廣包括塔倫坦、叙拉古和那不勒斯。

    他們對拉丁人的貢獻有字母表、若幹藝術和神話、某些宗教觀念和習俗,其中還包括識别羅馬神和希臘神——希臘神話中的宙斯、赫耳墨斯和阿耳忒彌斯即羅馬神話中的朱庇特、墨丘利和狄安娜。

     約公元前500年,羅馬驅逐了它的最後一個埃特魯斯坎國王,開始了獨立城邦的生涯。

    在短短幾年裡,它征服了周圍請民族,控制了從亞平甯山脈到海岸的整個拉丁平原;羅馬城邦形成時期的制度與早期希臘城市的制度相似。

    最初,國王擁有帝權即最高權力,隻有由貴族組成的咨詢委員會和僅能對立法表示贊成或反對的民衆大會對國王具有一定約束力。

    後來,如同在希臘那樣,君主政體被廢除,貴族成為社會的統治者。

    從前由國王掌握的帝權這時轉到兩名執政官手中;執政官由選舉産生,任期一年,總是由貴族擔任。

    元老院是主要立法機關,也是貴族一團一體,甚至在接納若幹平民後其一性一質仍然不變。

     當羅馬完成了希臘城邦力所不及的事業,即征服和統一整個半島之後,羅馬和希臘城邦的發展出現了很大不同。

    羅馬能夠制一服意大利半島,而諸希臘城邦卻沒有一個能統一希臘本土,更不用說整個巴爾幹半島了,這是為什麼呢?一個原因是兩者地形顯著不同。

    巴爾幹半島山巒重疊,實際上,"巴爾幹"這一名字就是從土耳其語的山脈一詞派生而來的。

    希臘到處是交叉重疊的山脈,而意大利卻隻有一條南北走向、中間沒有橫斷山脈、不難翻越的亞平甯山脈。

    因而,意大利半島沒有給隔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地區,相應地更易于統一和保持統一。

    例如,由于沒有象巴爾幹那樣的山脈,羅馬公路網,尤其是尾随意大利靴子從羅馬通到布朗迪西恩的阿庇烏大道,将整個意大利聯結成一體。

    實際上,阿庇烏大道現仍存在,1943年英國和美國軍隊在意大利南部登陸時還使用過。

     羅馬人獲得成功的另一原因是,他們對待意大利其他民族的做法很開明。

    早先,雅典征收貢物,且從不擴大其公民權的授予範圍。

    而羅馬,則準許半島約四分之一的居民享有充分的公民權,其餘的人享有拉丁鮑民權,即一種大而不充分的特權。

    所有的人都享有人身自一由,由此造成的唯一不足僅在于不能控制外交事務,不能強征人們服兵役。

    這一政策挽救了羅馬,因為在迦太基的漢尼拔在半島上轉戰南北、所向披一靡一的關鍵一性一幾年裡,羅馬的意大利諸同盟者仍對羅馬保持忠誠。

     最後,羅馬人獲勝還由于他們擁有優勢的兵力,發明了高明的戰略。

    在與鄰邦作戰時,他們認識到,傳統的由8000人組成的方陣過于龐大,難以指揮,尤其在多山地區作戰時。

    所以,他們将軍隊組織成120人一支的"支隊";30支支隊,即360O人,組成軍一團一。

    軍一團一還配有騎兵保護其側翼。

    除傳統的頭盔、盾、長矛和劍之外,羅馬人還用有效的進攻武器即鐵尖标槍裝備軍一團一。

    作戰時,軍一團一士兵先從遠處将标槍擲向敵人,然後巧妙地利用敵人隊形的缺口進攻逃跑者。

     到公元前295年,羅馬人赢得了意大利中部,并向南推進,兵臨地處半島"胸背"、繁榮的希臘殖民城市塔倫坦城下。

    塔倫坦人向皮洛士求援,皮洛士是希臘伊庇魯斯的國王,被漢尼拔譽為其将才僅次于亞曆山大。

    皮洛上獲得兩次"皮洛士勝利",但是他承擔不起為此付出的重大損失,而羅馬人雖然損失更為慘重,卻有75萬意大利戰鬥人員作其後備。

    所以,皮洛士于公元前272年撤退,臨走時,他頗有見識地說:"我為羅馬和迦太基留下一個多好的戰場!"僅過了八年,也就是公元前264年,羅馬和迦太基在西西裡島交戰。

     在論述布匿戰争——因腓尼基人的拉丁名詞叫布匿克斯(punicus),故名——之前,須先提一下羅馬制度的某些民一主化。

    由于平民們曾為得勝的軍一團一提一供人力,所以他們處于要求政治上得到讓步的有利位置。

    當他們的要求遭到拒絕時,他們就采取罷工這種新穎而有效的方式,即一起撤出城市,直到全部要求得到滿足為止。

    平民們運用這一方式率先取得的一個好處是,有權選擇被稱為保民官的官吏來保護自身的利益。

    保民官由新的平民大會選舉産生,平民大會還關心有關群衆的其他事務。

    政治上得到的其他讓步包括:寫下法律條文,公諸于衆;限制任何個人所能擁有的土地的數量。

     因而,到公元前265年,意大利的霸主羅馬正在經曆一個民一主化的過程。

    可以想象,這一民一主化過程原本會使羅馬最終成為世界曆史上第一個民一主民族國家。

    不過,這種可能一性一即便實際上是存在的,由于現把羅馬卷入其中的一系列對外戰争,也會被有力地消除。

    戰争将羅馬改造成一個偉大的帝國。

    不過,戰争也深刻地改變了羅馬國内的制度,民一主化趨向的夭折是許多災難中的一個。

     六、後期共和國,公元前265-27年 羅馬從一個意大利共和國轉變為一個偉大的帝國,是突然而驚人的,這使人聯想起亞曆山大的征服。

    确實,馬其頓和羅馬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因素可用來解釋它們的暴發一性一擴張。

    它們都發展起優良的軍用器械和軍事技術,而且,與波斯帝國和清後起的希臘化國家不同,後者社會衰微、四分五裂,而前者卻都享有社會生氣勃勃、一團一結成一體這一極其重要的優勢。

     羅馬的勁敵迦太基原為腓尼基人的殖民地,但是當亞曆山大于公元前332年擊滅提爾時,它已發展為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

    由于迦太基幾乎壟斷了地中海西部的運輸貿易,它逐漸變得富裕、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