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古代文明的結束
關燈
小
中
大
為理想的地方,他們就用大牛車載起所有行李,朝那裡遷移。
遷移時,總是整個整個的部落一起行動,婦女、孩子及戰士全都參加。
印歐人就這樣向西推進到俄國南部和歐洲東南部。
到公元前2000年時,他們已分布在從多瑙河平原到奧克蘇斯河和賈哈特斯河流域的廣闊地區。
他們以這片廣闊地區為根據地,日益威脅在地理上可進入的各文明中心&mdash&mdash中東、巴爾幹半島和印度河流域。
在地處大草原西部的印歐各族和地處大草原東部的蒙古-突厥人之間,有一條最早的分界線,這就是阿爾泰山脈和天山山脈。
這條分界線以東的大草原,地勢較高、較幹燥,氣候通常也更惡劣。
這裡的牧場沒有西部的牧場肥一美,可以放牧羊、駱駝和馬,但放牧牛不行。
這一地理上的不平衡造成相應的曆史上的不平衡,即出現一個持久的、影響深遠的、由東向西的民族大遷徙。
大草原東部的各民族或者以難民的身份,或者以征服者的身份,被吸引到西部。
一批批部落前赴後繼地向西推進&mdash&mdash西徐亞人從阿爾泰山脈遷徙到烏克蘭;突厥部落取代西徐亞人進入中亞,以後又尾随西徐亞人西進;最後,蒙古人也從後面向西推進,直到13世紀,侵占歐亞大部地區,建立起一個大帝國。
這些東方的遊牧部落,由于其地理位置,不僅能進入歐洲、中東和印度,也能抵達中國;隻要有機會,它們就不時地侵入中國。
由于由東向西的民族大遷徙,大草原西部請民族的種族組成情況逐漸發生變化,至少在西至裡海的地區内,由原先的高加索種人占優勢變為由蒙古種人占優勢。
這一轉變自公元前一千紀末葉開始,一直繼續到中世紀結束。
此後,一操一斯拉夫語的俄羅斯人用西方的技術裝備自己,先是憑借滑膛槍和火炮,後又依靠機關槍和鐵路,使種族組成的發展趨勢轉到相反方向。
閃米特人一大緻占據了從地中海到底格裡斯河、從托羅斯山脈到亞丁之間的地區。
他們最早出現于阿拉伯半島的沙漠地區,他們的曆史也是由接連不斷的一浪一潮似的遷移構成的。
早先,閃米特人用驢作運輸工具,到公元前1100年前後,駱駝的馴養改變了他們的文化,就象馬的馴養改變了草原遊牧民的文化那樣。
随着文明的興起,閃米特的許多部落後住到城市附近,與城市居民形成了一種共生關系;而且随時準備着,一有機會就去攻掠這些城市。
歐亞大一陸邊緣地區那些古老的文明中心對周圍的部落來說,有如一塊塊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的磁鐵。
豐富的農作物、堆滿谷物的糧倉、城市裡令人眼花缭亂的各種奢侈品,所有這一切都吸引着大草原和沙漠地區饑餓的遊牧民。
因此,諸古老的文明中心不時遭到侵掠&mdash&mdash尤其是美索不達米亞的城市,因為它們比克裡特島、尼羅河或印度河流域的城市更易受到侵掠。
不過,直到公元前二千紀,整個歐亞大一陸的力量均勢才開始轉變,偉大文明的生存才第一次受到遊牧民的威脅。
馬的馴養和較遲的冶鐵技術的發明是兩個十分重大的發展,它們使遊牧民獲得新的作戰能力。
就目前所知,中東是最早馴養動物的地方,也是最早乘騎動物的地方。
這兩者發生的時間約在公元前5000年前後。
不過,在早期階段,乘騎動物的現象并不多見,因為那時所能得到的動物僅牛和野驢,牛速度太漫,野驢個兒太小。
然而,馴養動物的做法後又向北傳到産有野驢和野馬的俄國南部。
到公元前2500年,這兩種動物已在當地得到馴養;而且,由于馬個兒大、體格壯、速度快,很快就受到成國南部遊牧民的偏一愛一。
他們采取擇優繁殖的方法,使馬的個兒愈來愈大。
野馬的平均高度為13手之寬(一手之寬約四吋),而現代家馬的平均高度為15至16手之寬。
如果不加選擇地讓馬繁殖數代,家馬的個兒很快又會縮小,就象美國西部的野馬那般大小。
遊牧民利用馬打仗時,最早的做法是将馬套到輕便的雙輪車上。
這種車的輪子裝有輪輻,比起美索不達米亞笨重的實心四輪車,大大改進了。
高大的馬和靈便的車相結合,使遊牧民得到了一種令人生畏的武器&mdash&mdash戰車。
公元前二千紀,遊牧民就是駕着這種戰車,掀起最早的入侵一浪一潮。
駕車作戰時,一名戰士馭馬,其他戰士用強一弩一射箭。
衆一弩一齊射,飛箭如雨,沒有幾個步兵能長時間地抵擋,更不用說抵抗緊跟着發起沖鋒的密集的戰車。
到公元前二千紀末,遊牧民用騎兵取代戰車,進一步提高了他們的戰鬥力。
這時的馬既高大又強壯,可以直接騎人。
而且,遊牧民還發明了役使馬的馬勒、馬嚼子、角狀的馬鞍和馬镫,使他們能在策馬飛奔時騰出雙手,射一出陣雨般的箭。
毆亞大一陸的遊牧民獲得前所未有的靈活機動一性一,能追上和打敗防守城市中心的軍隊。
古典時代和中世紀時,遊牧民的軍事才能主要就建立在騎馬作戰這一基礎上;終于,在13世紀時,使成吉思汗能完成一系列驚人的征服。
直到西方火器占據優勢之後,諸文明中心才從遊牧民頻頻入侵的威脅中解脫出來。
對沙漠地帶的遊牧民來說,駱駝的作用不亞于馬。
駱駝有兩種:阿拉伯的單峰駱駝和大夏的雙一峰駱駝;前者适應于炎熱的沙漠環境,後者适應于寒冷的沙漠環境。
這兩種駱駝都能在即便是驢也會餓死的地區生活,都能依靠駝峰裡貯存的脂肪和多室的胃裡貯存的水不吃不喝地行走幾個星期。
最早馴養駱駝的時間和地點現在還不清楚,不過,到公元前1000年時,穿越中亞和中東的沙漠地區的交通運輸已全靠這種'沙漠之舟"。
鐵礦冶煉技術的發明也提高了遊牧民的戰鬥力。
這一技術直到公元前二千紀中葉才在小亞細亞東北部發展起來;直到約公元前1200年赫梯帝國滅亡後,當地的鐵匠才分散到各地,使他們的技術廣泛流傳。
冶鐵技術之所以出現得晚,主要是由于冶煉鐵礦的工藝與冶煉銅和銅合金的工藝根本不同。
冶銅時,金屬溶液沉于爐底,而熔渣浮在上面。
冶鐵時,至少在古代熔爐所能達到的溫度範圍内,鐵不能完全液化,而是形成一種灰色的多孔體,技術上稱之為鐵塊。
反複錘打熾一熱的鐵塊,能使其成為熟鐵,這一發現來得遲是可以理解的。
這種新金屬比起當時已能冶鑄的銅和青銅來,決不是一種進步,因為它不易鑄造,需要更多的燃料,而且其鋒刃較易失去。
後來才發現,将鐵反複錘打、加熱、投入冷水(淬火),并與木炭即一種不純的炭接觸,可以使其堅一硬。
當時所須發現的不僅僅是一種新金屬,而且還包括一種嶄新的冶金術&mdash&mdash對此,憑以往經驗行一事的早期鐵匠毫無準備。
雖然改進治鑄方法後鐵比過去堅一硬了,但仍然很易生鏽。
不過,這一缺陷由于鐵礦較之銅和錫分布遠為廣泛、制鐵成本相應低廉,而得到補償,而且,這種補償已超過缺陷本身。
這意味着,現在普通農民也買得起鐵制工具。
農業生産率提高了,農業範圍擴展到從前石斧所無力對付的森林茂密區(見第七章第一節)。
這種廉價的新金屬對歐亞大一陸的軍事平衡也具有重大影響。
從前,貧窮的遊牧民不能象城市中心的統治者那樣,以大量昂貴的青銅武器裝備自己。
但現在,鐵礦幾乎每個地區都可得到,每個村子的鐵匠都能鍛制比舊武器更優良、更便宜的新武器。
因而,遊牧戰士現在不僅在靈活機動一性一上占有優勢,而且和守衛文明地區的士兵一樣,擁有同樣優良、大量的鐵制武器。
三、遊牧民對中東的入侵 馬和鐵制武器的結合,促使遊牧民發起兩次席卷諸文明中心的大規模的入侵一浪一潮。
第一次約在公元前1700至1500年之間,入侵者通常是手執青銅武器,駕着馬拉的戰車侵入文明中心;第二次約在公元前1200至1100年之間,入侵者通常是騎在馬上,用鐵制武器作戰。
這些入侵不應看作是取代當地種族、完全改變種族分布的大規模的遊牧部落的入侵。
而應說,是為數不多的入侵者,憑借軍事技術上的優勢,組成武士貴族集一團一,統治了在人數上遠遠超過他們的諸被征服民族。
最終結果,除中東外,各地文明均被摧毀。
中東例外,并非因為它沒有遭到入侵;實際上,由于中東的地理環境使外界易于進入,中東地區遭到入侵的次數最多。
雖然中東的帝國一個個迅速地崛起、迅速地衰亡,但中東文明本身依然經久不衰。
一個原因是,中東的文明由來已久,因而文明的根子紮得較深。
另一原因是,到公元前1700年,中東已有許多極為廣闊的地區達到文明,因而不可能全被征服或摧毀。
最後,入侵中東的通常不是剛從大草原或沙漠地帶來的原始的野蠻人,而是早已居住在周圍地區
遷移時,總是整個整個的部落一起行動,婦女、孩子及戰士全都參加。
印歐人就這樣向西推進到俄國南部和歐洲東南部。
到公元前2000年時,他們已分布在從多瑙河平原到奧克蘇斯河和賈哈特斯河流域的廣闊地區。
他們以這片廣闊地區為根據地,日益威脅在地理上可進入的各文明中心&mdash&mdash中東、巴爾幹半島和印度河流域。
在地處大草原西部的印歐各族和地處大草原東部的蒙古-突厥人之間,有一條最早的分界線,這就是阿爾泰山脈和天山山脈。
這條分界線以東的大草原,地勢較高、較幹燥,氣候通常也更惡劣。
這裡的牧場沒有西部的牧場肥一美,可以放牧羊、駱駝和馬,但放牧牛不行。
這一地理上的不平衡造成相應的曆史上的不平衡,即出現一個持久的、影響深遠的、由東向西的民族大遷徙。
大草原東部的各民族或者以難民的身份,或者以征服者的身份,被吸引到西部。
一批批部落前赴後繼地向西推進&mdash&mdash西徐亞人從阿爾泰山脈遷徙到烏克蘭;突厥部落取代西徐亞人進入中亞,以後又尾随西徐亞人西進;最後,蒙古人也從後面向西推進,直到13世紀,侵占歐亞大部地區,建立起一個大帝國。
這些東方的遊牧部落,由于其地理位置,不僅能進入歐洲、中東和印度,也能抵達中國;隻要有機會,它們就不時地侵入中國。
由于由東向西的民族大遷徙,大草原西部請民族的種族組成情況逐漸發生變化,至少在西至裡海的地區内,由原先的高加索種人占優勢變為由蒙古種人占優勢。
這一轉變自公元前一千紀末葉開始,一直繼續到中世紀結束。
此後,一操一斯拉夫語的俄羅斯人用西方的技術裝備自己,先是憑借滑膛槍和火炮,後又依靠機關槍和鐵路,使種族組成的發展趨勢轉到相反方向。
閃米特人一大緻占據了從地中海到底格裡斯河、從托羅斯山脈到亞丁之間的地區。
他們最早出現于阿拉伯半島的沙漠地區,他們的曆史也是由接連不斷的一浪一潮似的遷移構成的。
早先,閃米特人用驢作運輸工具,到公元前1100年前後,駱駝的馴養改變了他們的文化,就象馬的馴養改變了草原遊牧民的文化那樣。
随着文明的興起,閃米特的許多部落後住到城市附近,與城市居民形成了一種共生關系;而且随時準備着,一有機會就去攻掠這些城市。
歐亞大一陸邊緣地區那些古老的文明中心對周圍的部落來說,有如一塊塊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的磁鐵。
豐富的農作物、堆滿谷物的糧倉、城市裡令人眼花缭亂的各種奢侈品,所有這一切都吸引着大草原和沙漠地區饑餓的遊牧民。
因此,諸古老的文明中心不時遭到侵掠&mdash&mdash尤其是美索不達米亞的城市,因為它們比克裡特島、尼羅河或印度河流域的城市更易受到侵掠。
不過,直到公元前二千紀,整個歐亞大一陸的力量均勢才開始轉變,偉大文明的生存才第一次受到遊牧民的威脅。
馬的馴養和較遲的冶鐵技術的發明是兩個十分重大的發展,它們使遊牧民獲得新的作戰能力。
就目前所知,中東是最早馴養動物的地方,也是最早乘騎動物的地方。
這兩者發生的時間約在公元前5000年前後。
不過,在早期階段,乘騎動物的現象并不多見,因為那時所能得到的動物僅牛和野驢,牛速度太漫,野驢個兒太小。
然而,馴養動物的做法後又向北傳到産有野驢和野馬的俄國南部。
到公元前2500年,這兩種動物已在當地得到馴養;而且,由于馬個兒大、體格壯、速度快,很快就受到成國南部遊牧民的偏一愛一。
他們采取擇優繁殖的方法,使馬的個兒愈來愈大。
野馬的平均高度為13手之寬(一手之寬約四吋),而現代家馬的平均高度為15至16手之寬。
如果不加選擇地讓馬繁殖數代,家馬的個兒很快又會縮小,就象美國西部的野馬那般大小。
遊牧民利用馬打仗時,最早的做法是将馬套到輕便的雙輪車上。
這種車的輪子裝有輪輻,比起美索不達米亞笨重的實心四輪車,大大改進了。
高大的馬和靈便的車相結合,使遊牧民得到了一種令人生畏的武器&mdash&mdash戰車。
公元前二千紀,遊牧民就是駕着這種戰車,掀起最早的入侵一浪一潮。
駕車作戰時,一名戰士馭馬,其他戰士用強一弩一射箭。
衆一弩一齊射,飛箭如雨,沒有幾個步兵能長時間地抵擋,更不用說抵抗緊跟着發起沖鋒的密集的戰車。
到公元前二千紀末,遊牧民用騎兵取代戰車,進一步提高了他們的戰鬥力。
這時的馬既高大又強壯,可以直接騎人。
而且,遊牧民還發明了役使馬的馬勒、馬嚼子、角狀的馬鞍和馬镫,使他們能在策馬飛奔時騰出雙手,射一出陣雨般的箭。
毆亞大一陸的遊牧民獲得前所未有的靈活機動一性一,能追上和打敗防守城市中心的軍隊。
古典時代和中世紀時,遊牧民的軍事才能主要就建立在騎馬作戰這一基礎上;終于,在13世紀時,使成吉思汗能完成一系列驚人的征服。
直到西方火器占據優勢之後,諸文明中心才從遊牧民頻頻入侵的威脅中解脫出來。
對沙漠地帶的遊牧民來說,駱駝的作用不亞于馬。
駱駝有兩種:阿拉伯的單峰駱駝和大夏的雙一峰駱駝;前者适應于炎熱的沙漠環境,後者适應于寒冷的沙漠環境。
這兩種駱駝都能在即便是驢也會餓死的地區生活,都能依靠駝峰裡貯存的脂肪和多室的胃裡貯存的水不吃不喝地行走幾個星期。
最早馴養駱駝的時間和地點現在還不清楚,不過,到公元前1000年時,穿越中亞和中東的沙漠地區的交通運輸已全靠這種'沙漠之舟"。
鐵礦冶煉技術的發明也提高了遊牧民的戰鬥力。
這一技術直到公元前二千紀中葉才在小亞細亞東北部發展起來;直到約公元前1200年赫梯帝國滅亡後,當地的鐵匠才分散到各地,使他們的技術廣泛流傳。
冶鐵技術之所以出現得晚,主要是由于冶煉鐵礦的工藝與冶煉銅和銅合金的工藝根本不同。
冶銅時,金屬溶液沉于爐底,而熔渣浮在上面。
冶鐵時,至少在古代熔爐所能達到的溫度範圍内,鐵不能完全液化,而是形成一種灰色的多孔體,技術上稱之為鐵塊。
反複錘打熾一熱的鐵塊,能使其成為熟鐵,這一發現來得遲是可以理解的。
這種新金屬比起當時已能冶鑄的銅和青銅來,決不是一種進步,因為它不易鑄造,需要更多的燃料,而且其鋒刃較易失去。
後來才發現,将鐵反複錘打、加熱、投入冷水(淬火),并與木炭即一種不純的炭接觸,可以使其堅一硬。
當時所須發現的不僅僅是一種新金屬,而且還包括一種嶄新的冶金術&mdash&mdash對此,憑以往經驗行一事的早期鐵匠毫無準備。
雖然改進治鑄方法後鐵比過去堅一硬了,但仍然很易生鏽。
不過,這一缺陷由于鐵礦較之銅和錫分布遠為廣泛、制鐵成本相應低廉,而得到補償,而且,這種補償已超過缺陷本身。
這意味着,現在普通農民也買得起鐵制工具。
農業生産率提高了,農業範圍擴展到從前石斧所無力對付的森林茂密區(見第七章第一節)。
這種廉價的新金屬對歐亞大一陸的軍事平衡也具有重大影響。
從前,貧窮的遊牧民不能象城市中心的統治者那樣,以大量昂貴的青銅武器裝備自己。
但現在,鐵礦幾乎每個地區都可得到,每個村子的鐵匠都能鍛制比舊武器更優良、更便宜的新武器。
因而,遊牧戰士現在不僅在靈活機動一性一上占有優勢,而且和守衛文明地區的士兵一樣,擁有同樣優良、大量的鐵制武器。
三、遊牧民對中東的入侵 馬和鐵制武器的結合,促使遊牧民發起兩次席卷諸文明中心的大規模的入侵一浪一潮。
第一次約在公元前1700至1500年之間,入侵者通常是手執青銅武器,駕着馬拉的戰車侵入文明中心;第二次約在公元前1200至1100年之間,入侵者通常是騎在馬上,用鐵制武器作戰。
這些入侵不應看作是取代當地種族、完全改變種族分布的大規模的遊牧部落的入侵。
而應說,是為數不多的入侵者,憑借軍事技術上的優勢,組成武士貴族集一團一,統治了在人數上遠遠超過他們的諸被征服民族。
最終結果,除中東外,各地文明均被摧毀。
中東例外,并非因為它沒有遭到入侵;實際上,由于中東的地理環境使外界易于進入,中東地區遭到入侵的次數最多。
雖然中東的帝國一個個迅速地崛起、迅速地衰亡,但中東文明本身依然經久不衰。
一個原因是,中東的文明由來已久,因而文明的根子紮得較深。
另一原因是,到公元前1700年,中東已有許多極為廣闊的地區達到文明,因而不可能全被征服或摧毀。
最後,入侵中東的通常不是剛從大草原或沙漠地帶來的原始的野蠻人,而是早已居住在周圍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