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古代文明的結束

關燈
段報道描述了在荷蘭官吏面前,當代的印度尼西亞農民打躬作揖,而巴布亞部落民卻直一挺一挺地站着。

     一名荷蘭官員走進新幾内亞的一個辦事處。

    辦事處的桌子跟前,坐着一個仍在替荷蘭辦事的印度尼西亞官員和巴布亞人的兩個村長。

    那個印度尼西亞人一見荷蘭官員,忙起身,一動不動地站着;那兩個巴布亞人卻擡起頭,微笑着,依舊坐在那裡。

     一天晚上,約九點光景,一名荷蘭官員走進肮髒的政一府旅館的酒吧間,向那裡的巴布亞招待員要一杯啤酒。

    過了五分鐘,招待員把啤酒端來了,并不客氣地看了看手表,問那個荷蘭人打算待多久。

     一艘荷蘭驅逐艦駛入新幾内亞南部的一個海港。

    當地的荷蘭官員尋思,借這機會,讓那些仍保持獵取人頭的習俗的叢林人見識一下真正的武器倒不錯。

     叢林人經過艱苦跋涉,來到船邊,其中有一人發表意見說: "是的,你們有槍炮,但是我們手中的弓箭你們看到了沒有?這些強弓利箭想來你們是不會使用的。

    我們能使用。

    &hellip&hellip" 曾在印度尼西亞待過、富有經驗的荷蘭官員,到了新幾内亞就得使自己重新适應環境。

     在印度尼西亞,他們是進入一個有等級制度、有階級差别、已知道統治者的權威和權力的社會。

    在那裡,他們是主人,并被當作主人看待。

     在新幾内亞,根本沒有主人和奴隸之分。

    巴布亞人過的是一種自一由的生活。

    在那裡,既沒有鄉村議會,也沒有偉大的法典制定者或官府。

    除了各種守護神和神靈對生活有一定的影響外,一個人基本上是獨立自主的。

     在荷蘭人和巴布亞人之間,不存在打躬作緝的情景、有個印度尼西亞教師曾努力想使巴布亞人相信,見了長官,彎腰駝背,是表示尊敬的恰當方式,可他得到的回答是: "我們是人,人走路總是腰杆筆挺的。

    " 顯然,文明的到來,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不過,文明也給人類帶來了很大的利益,使人類取得很多成就。

    從曆史的角度看,文明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邁出的重要一步。

    在這方面,文明與工業革命相似。

    工業革命最初導緻社會痛苦的分裂,使人類遭到無數的苦難,但最終決定一性一地促進了人類的生産率和福利。

    城市革命和文明的情況也是如此。

    新石器時代普通的部落成員的生活也許比一般的農民或城市工人的生活更完美、更令人滿意;但是,正因為部落文化使人輕松自在、沒有緊張感,所以那時的生産率也比較低(見第三章第四節)。

    稅吏、祭司和地主強征的稅收、地租是繁重的,但也有力地促進了産量的提高。

    大河流域地區人口的大量增加就是生産率提高的一個确鑿證據。

    "毫無疑問,從新城市的面積比在何原始'新石器時代'村落的面積更廣闊,從城市附近的大片墓地和市民們所做的驚人工作中,也可得出這一結論。

    " 生活水平也随人口的增長而提高。

    教俗君主、高級教士和高級官吏們享有部落酋長做夢也想象不到的各種飲食、昂貴的衣服和陳設華麗的宅邸。

    新興的中産階級&mdash&mdash商人、書吏、低級官吏和教士也過上和今天的中産階級同樣舒适優越的生活。

    甚至一般群衆&mdash&mdash如果不從社會心理的角度,而從物質方面看&mdash&mdash某些方面的境況也有所改善。

    有位英國考古學家指出,"從波斯灣運到拉加希、從阿拉伯海運到摩亨約·達羅的海魚&hellip&hellip在當時也許是極為普通的消費品,可是石器時代的農民從未嘗過。

    哈拉帕工匠們的住房比新石器時代的小屋更寬敞。

    " 因為有了新的書寫藝術,文明也使知識的穩步積累和世代相傳成為可能。

    在今天的博物館裡,充滿了可代表古代技術方面的驚人成就的展品。

    各門科學如數學、天文學和醫學的開端也可追溯到這數千年間。

    城市中心的繁華使建築師、雕刻家、畫家、樂師和詩人們大開眼界。

     誠然,這些寶貴的成就隻是使少數人獲得極大的好處,而歸根到底為高雅文化付出代價的多數人,得到的好處則很少。

    但是,重要的是,就整個人類曆史而言,人類曾取得不少進步。

    正是這些在數千年中積累起來的進步,使現代人能通過科學和技術控制自然、獲得巨大生産力,從而使多數人現在能與少數人一起受益。

    在那漫長的中間階段,村落的低俗文化基本上沒什麼變化;但是各種高雅文化,在宗教、哲學、藝術和科學諸方面,都經曆了不斷的變化。

    這些變化将在第三篇和第四篇中論述,以下各節論述古代文明沒落、衰亡的情況。

     二、遊牧民進入曆史 公元前二千紀,歐亞大一陸正處于一個一騷一動時期,即遊牧民入侵、古老的帝國被推翻、舊的社會制度瓦解的時期。

    一騷一動是猛烈的,整個歐亞大一陸都處于一片混亂之中。

    因此,公元前二千紀是古代文明從曆史舞台上消失,由古典文明取而代之的過渡時期。

     諸帝國這種大規模的興亡交替,在曆史長河中不止發生過一次。

    這就提出了原因何在的問題。

    也就是說,整個歐亞大一陸政治敗壞、社會離析,主要是由于内部的腐朽還是外部力量的侵入?要肯定、确切地回答這樣一個涉及面很廣的問題,是極困難的。

    為穩妥起見,雖然可以把内因和外因都說成是決定事态發展的主要因素,但這樣做,要确切地弄清歐亞各地區内因和外因各自所起作用的程度,則是不可能的。

     首先是内部的虛弱。

    由于銅和青銅昂貴而又稀少,因而不能廣泛地用來制造武器和工具。

    這就使武器實際上為君主及其政治、軍事集一團一所壟斷,從而加強了他們的特權地位,使他們處于社會金字塔之頂。

    同時,這也意味着,在總人口中隻有小部分人得以武裝起來;當古老的文明中心須面臨全體武裝的遊牧民的進攻時,這就成為一個極其嚴重的缺點。

     銅和青銅的極其昂貴,也使農民們得不到金屬工具,不得不依靠石斧、石鋤、石刀和石鐮來從事生産。

    這就大大降低了生産率,因為石制工具不象金屬工具那樣效率高、那樣經久耐用。

    技術進步的停滞也阻止了生産率的提高。

    英國考古學家V·戈登·蔡爾德寫道:"在公元前3000年之前的1000年裡,人類所取得的卓有成效的發明和發現,也許多于公元16世紀以前人類曆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

    "在這1000年裡,如前所述,人類學會了利用風力和畜力,發明了輪子、書寫藝術、灌溉技術和冶金方面的化學工藝(見第四章第二節)。

    相形之下,公元前三千紀和二千紀中、還未爆發過如此偉大的創造力;在這一時期中,可資比較的發明隻有冶鐵技術(公元前140O年)和字母文字(公元前1300年)。

     按照V·戈登·蔡爾德的意見,技術進步趨于停滞的原因之一,在于前一節中提到的階級分化。

    階級分化破壞了促進技術改革的因素。

    因為雖然統治集一團一可獲得大量的佃戶或奴隸這種聽話的勞動力,但佃戶或奴隸在産量的增加隻能使其他人得益而不會給他們自己帶來任何好處的情況下,是不會積極主動地去發明或采用新技術、新方法。

    最近,一位印度村民在向美國傳教士發表議論時指出,由于社會不平等而阻礙技術改革的情況至今仍存在。

    他說: 新來這裡的人,也許會認為我們多疑、頑固、偏狹、落後,有着拒絕變革的一切持點。

    其實,這些特點并不是我們自己所樂意具備的,而是先由經驗強加于我們的前輩;前輩的告誡,加之我們自己的經驗,使我們也具備了這些特點。

    拒絕變革是我們學會保護自己用的盔甲。

    如果我們的前輩和我們接受别人提一供的新思想和新習俗,我們也許能取得較大的進步。

    但是,一有進步,貪婪的世界便會把眼睛轉向我們。

    那時,我們的命運将比以前更糟。

    &hellip&hellip去年春天,巴拉的兄弟從你們的展覽會上得到的那張犁是比其他犁要好些。

    那張犁很輕,和我們的犁一樣,用來犁田是挺不錯的。

    可是巴拉的兄弟不敢用。

    因為他很富裕,很怕别人看到他愈來愈富裕。

    這在你看來也許是愚蠢的,可我們對他的謹慎毫無責怪之意。

     除内部的虛弱外,還經常有外來的遊牧民入侵的威脅。

    這些威脅主要來自南部沙漠地帶的閃米特部落民、歐亞大草原西部的印歐人和大草原東部的蒙古-突厥各族。

     印歐人與其說是一個種族群體不如說是一個文化群體。

    他們早先大概發源于裡海地區,曾在那裡牧牛,并從事少量的耕作。

    因為主要靠畜牧為生,所以隻要發現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