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古代文明諸類型

關燈
、雜亂地收集在一起——但是,希臘存在過古典期以前的文明這一點從此得到證明。

    19世紀末,英國考古學家阿瑟·伊文思在克裡特島的克諾索斯發現了米諾斯文明的中心。

     公元前三千紀初葉,當來自小亞細亞或叙利亞的外來移民帶着新技術到達克裡特島時,當地的新石器時代的村社已建立很久了。

    這些外來移民所發現的這塊陸地土壤肥沃,以盛産魚、水果,尤其是橄榄油而出名。

    它位于地中海東部的中間,周圍的海面風平一浪一靜,氣候條件較宜于用槳或帆推動的小船航行,因而它的地理位置對商業貿易極為理想。

    水手從克裡特島可乘風揚帆地北達希臘大一陸和黑海,東到地中海東部諸國家和島嶼,南抵埃及,西至地中海中部和西部的島嶼和沿海地區;不管朝哪一方向航行,幾乎都可以始終見到陸地。

    一點不用奇怪,克裡特島成為地中海區域的貿易中心。

    它的地理位置不僅對商業發展,而且對文化發展也是很理想的。

    克裡特島人與外界的距離是近的,近到可以受到來自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的各種影響然而又是遠的,遠到可以無憂無慮地保持自己的特點,表現自己的個一性一。

    這一點使他們獲得極大成功,無疑,克裡特島人的文明是古代世界最優美、最有特色的文明。

     米諾斯文明的藝術家們并不試圖僅僅以藝術品的大小來引人注目,也不關心遙遠的、令人畏懼的神或神聖的國王。

    他們在日用器皿、住宅的牆上和自己的藝術作品中描繪周圍的生活。

    在他們看來,到處都有模特兒——自然景物如花、鳥、海貝和各種海生物,日常生活的情景如種田歸來的農夫、與公牛角鬥的壯士和翩翩起舞向女神表示敬意的婦女。

    克裡特島人建造建築物時關心的不是其外表,而是個人的舒适。

    克諾索斯城的王富規模宏大,結構複雜,千門百戶,曲折相通,顯然是在好幾個世紀裡建成的。

    裡面不僅有國王寶殿、接待室和起居室,而且還有占去了王宮一大半的衆多的倉庫和手工業作坊,這一情形與從事貿易的民族相符。

    最了不起的要算克裡特人裝置的複雜的取水和排水系統,到近代為止,還沒有誰能超過他們。

    排水系統安置得非常巧妙,天一下雨,雨水便沖洗下水道,使下水道保持幹淨;下水道的入口很大,工匠可以入裡面進行修理。

     婦女似乎享有與男子同樣的自一由和社會地位。

    從某些壁畫中可以看到,婦女們擠滿了鬥牛場的露天看台,并實際參加與牛角力的活動.有些婦女甚至還參加戰争,這與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和古典希臘的情況不同,那些地方的婦女深居簡出,以家庭為生活中心。

     克裡特島人似乎沒有給他們的神建造宏大的神廟或豎一立巨大的紀念碑,而是在家裡留出數呎見方的場地作私人祈禱處。

    克諾索斯王宮規模宏大,卻隻有一個很小的房間作禮拜堂。

    進行宗教禮拜的主要地點在自然界——山頂、森林或石灰石的山洞。

    最重要的神是一位女神,即古老的大地之母,祭祀大地之母時由女祭士而不是男祭士充任輔祭。

    沒有任何用人或大批動物作祭品的迹象,最普通的祭品為農産品。

     克裡特島人中種田的無疑占多數,不過确切地說,他們的文明具有水陸雙重一性一。

    他們掌握了制海權,他們的文明是海上文明。

    島上山區蓋滿森林,提一供了建造遠航海船的木材。

    他們駕着單桅海船,滿載着埃及的糧食、象牙和玻璃,叙利亞的馬和木材,一愛一琴群島的銀、陶器和大理石,塞浦路斯的銅,自己島上的橄榄油和陶器,往返于地中海。

    隻要有機會,克裡特島人無疑還大肆進行海盜活動。

    史詩《奧德賽》中寫道,有一次國王涅斯托耳客氣地問奧德修斯的兒子忒勒瑪科斯,"你是商人還是強盜?"這兩種職業在當時都被看作是極受人尊敬的職業,沒有很大區别,隻不過是海員獲取自己所需物品時可選擇的兩種方法。

     克裡特村社無論在社會地位還是經濟上,似乎都比大一陸上的村社更奉行平等主義。

    克裡特島不象大一陸,在幾座宏大的神廟和王宮周圍是一片貧民區;克裡特島主要由村莊組成,村莊很大,進行宗教禮拜的地點在室外,是村社生活的中心。

    各家各戶通常住在用木頭和灰泥造的單獨的房子裡。

    可能已有家庭奴隸,不過數目不會多,至今島上還沒有發現專門供奴隸住的房屋。

    所以克裡特的單尾甲闆大帆船大概是由自一由民當劃手。

    各城市都不設城防,這表明克裡特島人認為自己的海上力量足以保護本島的安全而且還表明克裡特的各個村社和平相處,這與美索不達米亞傳統的各城市相互交戰的情況正好相反。

    總的說來,古代作家把克裡特島稱作"偉大、富有、衣食充足"的有福人之島,是可以理解的。

     四、印度河 公元前250O年左右,也就是人類第一個文明在蘇美爾出現約1000年之後,在印度河兩岸又出現另一個文明。

    這是一個光輝燦爛的文明,獨自存在到約公元前1500年,然後由于一些不十分清楚的原因,逐漸消失。

    後來,這一文明被完全遺忘,以緻印度人以為,他們的曆史是從約公元前150O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時開始的,就象古典時代的希臘人以為,他們的曆史起于公元前776年,即舉辦第一屆奧林匹克競賽會的那一年。

    20世紀20年代,印度河下遊區一塊被當地人稱為摩亨約·達羅即死者之地的荒涼地方吸引了各地的考古學者。

    那裡有幾座古墳,這些古墳已遭到劫掠;進行劫掠的不僅有取用那裡無窮無盡的磚的當地居民,而且還有尋找磚塊作道碴的拉合爾-摩耳坦鐵路的施工人員。

    盡避摩亨約·達羅已遭到劫掠,發掘結果表明,它是一系列曾十分繁榮的城市的遺址;這些城市的每一個都建立在前一城市的廢墟上。

    随後又對印度河流域其他地方和周圍地區進行發掘,結果發現,這一古代文明的分布範圍比埃及文明或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要大上好幾倍。

    它地括一塊每邊長約1000哩的三角形地區,以印度河口以北、以南海岸為底邊,朝東北延伸到喜馬拉雅山脈的山麓丘陵地帶。

     對這一文明的了解尚處于初步階段,進一步的發掘也許會使目前的設想完全改變。

    追溯這一文明的起源可以發現,它是由本土的新石器時代的村社與公元前三千紀初葉從俾路支山區向南遷移到印度河流域的外來農人共同創造的,兼備兩者各自的特點。

    一般認為,這些移民的到來使當地人了解到蘇美爾的城市和其他方面的情況,促進了印度河文明的出現,就象早先在尼羅河流域發生的情形那樣。

    考古學者已在這一偉大文明的三角區内發掘出兩座大城市、六七十個市鎮和村莊。

    可以預言,随着進一步的發掘,将會有更多的古代居住地被發現。

     和所有其他古代文明一樣,印度河文明主要是農業文明。

    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和大麥,不過,當地居民還種植紫花豌豆、甜瓜、芝麻、椰棗和棉花——印度河流域是最早用棉花織布的。

    已經馴養的動物有狗、貓、牦牛、水牛,可能還有豬、駱駝、馬和驢。

    與外部世界也有了相當的貿易關系;其中包括美索不達米亞,在那裡屬于公元前230O年的廢墟中發現了印度河流域的印章。

    在波斯灣的巴林島上還發現了一些别的印度河流域的産品,這表明巴林島是美索不達米亞與印度河流域之間進行海運貿易的一個中間站。

     印度河流域的城市在當時是獨特的,因為這些城市不是象養兔場那樣任意建造的,而是按照一個中央計劃一精一心建成的。

    各城市全盛期時占地六至七平方英裡。

    城市布局呈格子型,寬闊的主要街道環繞長方形的大街區,各街區約長400碼、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