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古代文明諸類型
關燈
小
中
大
200碼,比今日城市通常的街區要大得多。
埃及的建築物用的是石頭,美索不達米亞的建築物用的是太一陽一曬幹的磚,而這些城市的建築物是用窯内燒的磚建造的。
整個印度河流域做磚的模子隻有兩種标準尺寸:11x5.5X2.5英寸和9.2x4.5X2.2英寸。
可見,各地的度量衡也是一緻的。
如此整齊劃一的布局和有條不紊的組織似乎遍布整個印度河文明區。
這一文明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達到成熟期,在以後的IOOO年中,實際上處于靜止不變的狀态而且,甚至達到這樣的程度,這些城市每遭到洪水毀滅一性一的破壞後,重建的新城市總是造得跟原來的城市一模一樣。
如此一貫、連續的傳統世上從來沒有過,即使在埃及也沒有,因而,産生這樣一種假說:控制這一紀律嚴明的社會的也許是一種一精一神上的力量。
沒有軍事裝備,沒有城防工事,也為這一假說提一供了證據。
但是,這一切畢竟隻是推測,而且,在發掘更多的古城遺址,并能釋讀印度河流域的文字之前,始終隻能是推測。
印度河流域的文字為象形文字,上一行由左往右讀,下一行由右往左讀。
這種寫法也為早期希臘人所仿效,被稱為"由左而右,複由右而左交互成行之書法"——"就象牛犁地一樣"。
印度河文明衰落的起因和詳情尚不清楚。
迄今為止,普遍認為主要由于雅利安人入侵才衰落;不過,最近有人提出,這一文明也許實際上是為泥漿所淹沒的。
按照這種說法,地下的火山活動使大量的泥漿、淤泥和沙子湧一出地面,堵塞河道,形成一個很大的湖泊,把摩亨約·達羅全給淹了。
幾十年後,堵塞河道的堤壩漸漸磨損,河水流過堤壩,大河又恢複原來的水道,不過,摩亨約·達羅的城市已遭毀滅。
從摩享約·達羅一層又一層的淤泥判斷,這一災難至少發生過五次以上。
最後,給印度河文明的中心帶來了無可挽救的損害,使北部的邊沿地區十分虛弱,不能抵抗雅利安人的侵略,使南部的邊沿地區過于衰弱,不能抵擋本土文化的同化。
五、商朝 黃河流域的文明是在最早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繁盛約20O0年之後才出現的。
養育黃河流域文明的是一片密集的粉沙細土,這種泥土被稱為黃土,它覆蓋了從華北高原向東到大海的整個地面。
一般認為,黃土是更新世時期的北風送來的,有些地方的黃土堆積得很厚,厚達二、三百英尺。
由于其天然的肥力和吸水一性一,黃土不遜于世界上任何種植農作物的土壤。
而且,由于華北的降雨量不足,黃河流域同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和印度河流域一樣,沒有茂密的森林來阻礙隻有原始的石頭工具的早期農人。
黃河流域之所以成為最初的中國文明的中心,其原因還在于那裡是西方最易進入的地區。
一道道山脈擋住了橫越歐亞大一陸中部大草原的遊牧部落南下的去路,使他們折向華北。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這些遊牧部落不僅大肆侵擾劫掠各文明區,而且還起了傳播、交流各種文化的作用(見第一章第2節)。
這就産生一個問題:商朝文明在多大程度上是土生土長的,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受中東的間接影響而發展起來的?一般人公認的看法。
商人是一小群蒙古種人,興起于西北大草原,他們通過間接的途徑掌握了中東人冶鑄青銅和制造戰車的技能,然後利用這些技術帶來的軍事優勢,侵入華北,征服了當地尚處于新石器時代的農業村社。
結果。
中國獲得了一種新的發展形式:商人采用的新技術豐富了當地的文化,而商人最終又為當地文化所同化,使中國人的傳統毫不間斷地流傳下去。
這種發展形式在中國每遭到侵略之後便重演,在以後數千年中曾重演過多次。
商朝文明由諸多成分組成,如大麥、小麥、羊、牛、馬、青銅和輪子等若追溯到其新石器時代的起源,無疑将發現,它們最早發源于中東。
但是,有一點不容置疑,東亞的本土文化有它自己的特點,正是這些特點與外來文化相結合,構成了偉大、獨特的中國文明,這一文明以舉世無雙的連續一性一從商朝一直持續到現代。
獨特的中國文化有不少特點,一個特點是養蠶和将纖細的蠶絲織成一精一美的絲織品;另一特點是避免将牲畜一乳一汁供人消費之用——這一點特别引人注目,因為一乳一汁和一乳一制品是歐亞大一陸各遊牧部落的主食品。
祖先崇拜從最古代起就一直是中國宗教的一個主要特征,對一個人的姓十分重視與這一點有密切的聯系。
中國人的姓總是位于個人的名字之前,而不象西方那樣,位于個人的名字之後;這反映了中國社會曆來起主要作用的是家庭,而不是個人、國家或教堂。
常見的中國建築物屋頂華麗,由一排排木柱支承,這種式樣也是從遠古時代起就有了。
商朝的青銅冶鑄技術尤其值得注意,它在世界上居遙遙領先的地位。
商朝崇拜祖先、祭把祖先時用來存放和奉獻肉類、谷物和酒等祭品的禮器都是青銅制的。
禮器的體積大小不等,形狀各式各樣,有四足大方鼎、各種酒壇、一精一緻的酒杯、奇特的船形調味汁壺,還有動物頭像和紀念用的假面。
這些青銅制品的表面價有豐富多彩的幾何形花紋和許多真實或想象的動物圖案。
雖然這些花紋圖案與西方各地的截然不同,但與南太平洋和太平洋西北部印第安人的圖案極相類似,因而被公認為是一種太平洋區域的圖案。
在商朝廢墟中發現的複雜的表意文字,對中國和整個東亞後來的曆史極為重要。
它是現代漢字的直系祖先;這一點也可用來說明中國文明的連續一性一。
幾千年來,中東人一直不能釋讀他們祖先的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而現代中國人卻能讀通商朝文字。
幸存到今天的商朝文字大多發現于龜甲獸骨上,過些龜甲獸骨是當時占蔔吉兇禍福用的——這也是中國人的一個獨特的習俗。
他們把有關疾病、夢、田獵、天時、年成等方面的疑問刻在龜甲獸骨上,然後在甲骨的不同點上劃幾道切口,将用火燒得通紅的小棒子按在這些切口上,使其産生裂縫。
蔔人就根據這些裂縫的形狀、排列和方向來判斷所占問之事的吉兇情況。
這些甲骨都被小心地埋藏起來,因而其中許多能幸存下來,不僅揭示了商前的文字,并使我們能了解到商人日常生活的許多情景。
商朝創立了中國第一個正式的政治機構。
商朝在其統治期間建立起來的官僚機構是不能與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在好多世紀裡發展起來的官僚機構相比的。
因而,管轄各地區的世襲的貴族家族擁有很大的自治權。
在這種情況下,中央政一府的權威主要取決于統治者本人的所作所為。
和歐亞大一陸其他文明中的情況一樣,商朝農民也必須拿出一部分農産品來供養聚居在城市的貴族、書吏和官吏。
而且,戰争時期他們還得充當步兵,替他們的貴族領主打仗。
不過,他們拿的隻是一些輕武器,象兩匹馬曳引的戰車和沖鋒陷陣時穿戴的青銅盔甲,隻有居統治地位的武士階層才配備得起。
對青銅冶鑄業的壟斷使商朝社會的階級分化更其尖銳。
隻要将結構複雜的宮殿和商王陵墓與老百姓居住的原始坑洞相映對照,便可清楚地看出這一點。
置放在陵墓裡的貴重陪葬品,如青銅制的禮器、一精一美的絲織品、翡翠、大理石、樂器和一精一緻的武器等,也可用來說明這一點。
而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商王死後還要屠一殺許多人殉葬,通常一次要殺死幾十人。
現在還不清楚,讓這些不幸的人——大概是奴隸或戰俘——作犧牲品,究竟是為了撫一慰複仇之神,還是為了讓他們充當死去的君主的奴隸和妃妾。
埃及的建築物用的是石頭,美索不達米亞的建築物用的是太一陽一曬幹的磚,而這些城市的建築物是用窯内燒的磚建造的。
整個印度河流域做磚的模子隻有兩種标準尺寸:11x5.5X2.5英寸和9.2x4.5X2.2英寸。
可見,各地的度量衡也是一緻的。
如此整齊劃一的布局和有條不紊的組織似乎遍布整個印度河文明區。
這一文明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達到成熟期,在以後的IOOO年中,實際上處于靜止不變的狀态而且,甚至達到這樣的程度,這些城市每遭到洪水毀滅一性一的破壞後,重建的新城市總是造得跟原來的城市一模一樣。
如此一貫、連續的傳統世上從來沒有過,即使在埃及也沒有,因而,産生這樣一種假說:控制這一紀律嚴明的社會的也許是一種一精一神上的力量。
沒有軍事裝備,沒有城防工事,也為這一假說提一供了證據。
但是,這一切畢竟隻是推測,而且,在發掘更多的古城遺址,并能釋讀印度河流域的文字之前,始終隻能是推測。
印度河流域的文字為象形文字,上一行由左往右讀,下一行由右往左讀。
這種寫法也為早期希臘人所仿效,被稱為"由左而右,複由右而左交互成行之書法"——"就象牛犁地一樣"。
印度河文明衰落的起因和詳情尚不清楚。
迄今為止,普遍認為主要由于雅利安人入侵才衰落;不過,最近有人提出,這一文明也許實際上是為泥漿所淹沒的。
按照這種說法,地下的火山活動使大量的泥漿、淤泥和沙子湧一出地面,堵塞河道,形成一個很大的湖泊,把摩亨約·達羅全給淹了。
幾十年後,堵塞河道的堤壩漸漸磨損,河水流過堤壩,大河又恢複原來的水道,不過,摩亨約·達羅的城市已遭毀滅。
從摩享約·達羅一層又一層的淤泥判斷,這一災難至少發生過五次以上。
最後,給印度河文明的中心帶來了無可挽救的損害,使北部的邊沿地區十分虛弱,不能抵抗雅利安人的侵略,使南部的邊沿地區過于衰弱,不能抵擋本土文化的同化。
五、商朝 黃河流域的文明是在最早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繁盛約20O0年之後才出現的。
養育黃河流域文明的是一片密集的粉沙細土,這種泥土被稱為黃土,它覆蓋了從華北高原向東到大海的整個地面。
一般認為,黃土是更新世時期的北風送來的,有些地方的黃土堆積得很厚,厚達二、三百英尺。
由于其天然的肥力和吸水一性一,黃土不遜于世界上任何種植農作物的土壤。
而且,由于華北的降雨量不足,黃河流域同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和印度河流域一樣,沒有茂密的森林來阻礙隻有原始的石頭工具的早期農人。
黃河流域之所以成為最初的中國文明的中心,其原因還在于那裡是西方最易進入的地區。
一道道山脈擋住了橫越歐亞大一陸中部大草原的遊牧部落南下的去路,使他們折向華北。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這些遊牧部落不僅大肆侵擾劫掠各文明區,而且還起了傳播、交流各種文化的作用(見第一章第2節)。
這就産生一個問題:商朝文明在多大程度上是土生土長的,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受中東的間接影響而發展起來的?一般人公認的看法。
商人是一小群蒙古種人,興起于西北大草原,他們通過間接的途徑掌握了中東人冶鑄青銅和制造戰車的技能,然後利用這些技術帶來的軍事優勢,侵入華北,征服了當地尚處于新石器時代的農業村社。
結果。
中國獲得了一種新的發展形式:商人采用的新技術豐富了當地的文化,而商人最終又為當地文化所同化,使中國人的傳統毫不間斷地流傳下去。
這種發展形式在中國每遭到侵略之後便重演,在以後數千年中曾重演過多次。
商朝文明由諸多成分組成,如大麥、小麥、羊、牛、馬、青銅和輪子等若追溯到其新石器時代的起源,無疑将發現,它們最早發源于中東。
但是,有一點不容置疑,東亞的本土文化有它自己的特點,正是這些特點與外來文化相結合,構成了偉大、獨特的中國文明,這一文明以舉世無雙的連續一性一從商朝一直持續到現代。
獨特的中國文化有不少特點,一個特點是養蠶和将纖細的蠶絲織成一精一美的絲織品;另一特點是避免将牲畜一乳一汁供人消費之用——這一點特别引人注目,因為一乳一汁和一乳一制品是歐亞大一陸各遊牧部落的主食品。
祖先崇拜從最古代起就一直是中國宗教的一個主要特征,對一個人的姓十分重視與這一點有密切的聯系。
中國人的姓總是位于個人的名字之前,而不象西方那樣,位于個人的名字之後;這反映了中國社會曆來起主要作用的是家庭,而不是個人、國家或教堂。
常見的中國建築物屋頂華麗,由一排排木柱支承,這種式樣也是從遠古時代起就有了。
商朝的青銅冶鑄技術尤其值得注意,它在世界上居遙遙領先的地位。
商朝崇拜祖先、祭把祖先時用來存放和奉獻肉類、谷物和酒等祭品的禮器都是青銅制的。
禮器的體積大小不等,形狀各式各樣,有四足大方鼎、各種酒壇、一精一緻的酒杯、奇特的船形調味汁壺,還有動物頭像和紀念用的假面。
這些青銅制品的表面價有豐富多彩的幾何形花紋和許多真實或想象的動物圖案。
雖然這些花紋圖案與西方各地的截然不同,但與南太平洋和太平洋西北部印第安人的圖案極相類似,因而被公認為是一種太平洋區域的圖案。
在商朝廢墟中發現的複雜的表意文字,對中國和整個東亞後來的曆史極為重要。
它是現代漢字的直系祖先;這一點也可用來說明中國文明的連續一性一。
幾千年來,中東人一直不能釋讀他們祖先的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而現代中國人卻能讀通商朝文字。
幸存到今天的商朝文字大多發現于龜甲獸骨上,過些龜甲獸骨是當時占蔔吉兇禍福用的——這也是中國人的一個獨特的習俗。
他們把有關疾病、夢、田獵、天時、年成等方面的疑問刻在龜甲獸骨上,然後在甲骨的不同點上劃幾道切口,将用火燒得通紅的小棒子按在這些切口上,使其産生裂縫。
蔔人就根據這些裂縫的形狀、排列和方向來判斷所占問之事的吉兇情況。
這些甲骨都被小心地埋藏起來,因而其中許多能幸存下來,不僅揭示了商前的文字,并使我們能了解到商人日常生活的許多情景。
商朝創立了中國第一個正式的政治機構。
商朝在其統治期間建立起來的官僚機構是不能與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在好多世紀裡發展起來的官僚機構相比的。
因而,管轄各地區的世襲的貴族家族擁有很大的自治權。
在這種情況下,中央政一府的權威主要取決于統治者本人的所作所為。
和歐亞大一陸其他文明中的情況一樣,商朝農民也必須拿出一部分農産品來供養聚居在城市的貴族、書吏和官吏。
而且,戰争時期他們還得充當步兵,替他們的貴族領主打仗。
不過,他們拿的隻是一些輕武器,象兩匹馬曳引的戰車和沖鋒陷陣時穿戴的青銅盔甲,隻有居統治地位的武士階層才配備得起。
對青銅冶鑄業的壟斷使商朝社會的階級分化更其尖銳。
隻要将結構複雜的宮殿和商王陵墓與老百姓居住的原始坑洞相映對照,便可清楚地看出這一點。
置放在陵墓裡的貴重陪葬品,如青銅制的禮器、一精一美的絲織品、翡翠、大理石、樂器和一精一緻的武器等,也可用來說明這一點。
而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商王死後還要屠一殺許多人殉葬,通常一次要殺死幾十人。
現在還不清楚,讓這些不幸的人——大概是奴隸或戰俘——作犧牲品,究竟是為了撫一慰複仇之神,還是為了讓他們充當死去的君主的奴隸和妃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