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世界史的性質
關燈
小
中
大
包括中國文明、印度文明、中東文明和歐洲文明。
雖然這些文明由于某些強大的、跨地區的曆史力量,諸如希臘文化、基督教、怫教和來自歐亞大一陸中部大草原的遊牧部族的多次入侵,而程度不同他相互影響,但幾千年來,它們的發展一直是平行而獨立的。
1500年以後,歐亞大一陸的這種平衡狀态逐漸為由新興的西方促成的全球一性一一體化狀态所取代,這種一體化狀态在19世紀時發展到頂點,轉而導緻前所未有的世界一性一霸權。
20世紀的曆史,實質上是日甚一日地反對世界霸權的曆史,是西方的技術和思想的迅速傳播迫使人們冒險探索一條通向新的世界平衡的道路的曆史。
以上是世界史的基本原理和結構的簡要說明。
三、世界曆史地理 正如世界史通常被認為是世界各地區文明史的總和,世界曆史地理也被認為是構成地球表面的各大一陸地理的總和。
其實;後一種觀點同前者一樣,是機械的,是一種曲解。
把地球劃分為若幹大一陸這種傳統的方法,對學地理的學生也許有用,但對學世界史的學生,卻沒有多大意義。
正如世界史的結構要求我們着重研究對人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那些曆史運動一樣,世界曆史地理也要求我們着重研究發生那些曆史運動的區域。
如果這樣做了,我們就會發現,有一塊陸地在世界上跟有獨一無二、無可争辯的地位,這就是歐亞大一陸&mdash&mdash它自新石器時代以來,一直是世界曆史的真正心髒地區。
歐亞大一陸占地球陸地總表面的五分之二,其人口為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九。
人類最先進、最持久的文明就是在那裡發展起來的。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人類的曆史也就是歐亞大一陸各文明地區的曆史。
歐亞大一陸的地位何以會如此優越,其主要原因,也許可用著名人類學家弗朗茲·博亞茲的觀點來說明: 人類的曆史證明,一個社會集一團一,其文化的進步往往取決于它是否有機會吸取鄰近社會集一團一的經驗。
一個社會集一團一所獲得的種種發現可以傳給其他社會集一團一;彼此之間的交流愈多樣化,相互學習的機會也就愈多。
大體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長期與世隔絕的部落,因而,它們不能從鄰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獲得好處。
換句話說,如果其他地理因素相同,那麼人類取得進步的關鍵就在于各民族之間的可接近一性一。
最有機會與其他民族相互影響的那些民族,最有可能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
實際上,環境也迫使它們非迅速發展不可,因為它們面臨的不僅是發展的機會,還有被淘汰的壓力。
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相互影響的機會求得發展,這種可接近一性一就常會帶來被同化或被消滅的危險。
相反,那些處于閉塞狀态下的民族,既得不到外來的促進,也沒有外來的威脅,因而,被淘汰的壓力對它們來說是不存在的,它們可以按原來的狀況過上幾千年而不危及其生存。
歐亞大一陸諸民族顯然是可接近這一原理的主要受益者。
歐亞大一陸的地理環境使它們全都可以互相接近,因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随着科技的進步,歐亞大一陸各地區之間的交往日益便利,它們日甚一日地相互促進、相互威脅。
歐亞大一陸幅員遼闊,把它看作一個地理單位是不行的,因而,須将歐亞大一陸諸地區劃分開來。
将歐亞大一陸劃分為歐洲和亞洲也是不行的,這樣的劃分在地理上和曆史上都是一種曲解。
從地理上看,歐洲與亞洲顯然既不相等,也不能相比。
打開地圖,一眼便可看出,歐洲隻是歐亞大一陸的一個半島,舉例說,約相當于印度半島。
從曆史上看,歐洲也比不上亞洲,而隻能與歐亞大一陸的另一個文明中心如印度相比。
無論從地域範圍、居民的數量和種類、或文化和曆史傳統的複雜一性一,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歐洲與印度極相類似。
因此,從世界史的角度看,不應把歐亞大一陸看作是由歐洲和亞洲這兩塊大一陸組成的,而應看作是由中東、印度、中國、歐洲和歐亞大一陸中部草原地區這五失具有深遠曆史意義的地區組成的。
中東、印度、中國和歐洲這四塊地區的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平原,孕育了曆史上最偉大的文明。
這些文明使歐亞大一陸成為起重大作用的世界曆史中心地區。
更明确地說,
雖然這些文明由于某些強大的、跨地區的曆史力量,諸如希臘文化、基督教、怫教和來自歐亞大一陸中部大草原的遊牧部族的多次入侵,而程度不同他相互影響,但幾千年來,它們的發展一直是平行而獨立的。
1500年以後,歐亞大一陸的這種平衡狀态逐漸為由新興的西方促成的全球一性一一體化狀态所取代,這種一體化狀态在19世紀時發展到頂點,轉而導緻前所未有的世界一性一霸權。
20世紀的曆史,實質上是日甚一日地反對世界霸權的曆史,是西方的技術和思想的迅速傳播迫使人們冒險探索一條通向新的世界平衡的道路的曆史。
以上是世界史的基本原理和結構的簡要說明。
三、世界曆史地理 正如世界史通常被認為是世界各地區文明史的總和,世界曆史地理也被認為是構成地球表面的各大一陸地理的總和。
其實;後一種觀點同前者一樣,是機械的,是一種曲解。
把地球劃分為若幹大一陸這種傳統的方法,對學地理的學生也許有用,但對學世界史的學生,卻沒有多大意義。
正如世界史的結構要求我們着重研究對人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那些曆史運動一樣,世界曆史地理也要求我們着重研究發生那些曆史運動的區域。
如果這樣做了,我們就會發現,有一塊陸地在世界上跟有獨一無二、無可争辯的地位,這就是歐亞大一陸&mdash&mdash它自新石器時代以來,一直是世界曆史的真正心髒地區。
歐亞大一陸占地球陸地總表面的五分之二,其人口為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九。
人類最先進、最持久的文明就是在那裡發展起來的。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人類的曆史也就是歐亞大一陸各文明地區的曆史。
歐亞大一陸的地位何以會如此優越,其主要原因,也許可用著名人類學家弗朗茲·博亞茲的觀點來說明: 人類的曆史證明,一個社會集一團一,其文化的進步往往取決于它是否有機會吸取鄰近社會集一團一的經驗。
一個社會集一團一所獲得的種種發現可以傳給其他社會集一團一;彼此之間的交流愈多樣化,相互學習的機會也就愈多。
大體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長期與世隔絕的部落,因而,它們不能從鄰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獲得好處。
換句話說,如果其他地理因素相同,那麼人類取得進步的關鍵就在于各民族之間的可接近一性一。
最有機會與其他民族相互影響的那些民族,最有可能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
實際上,環境也迫使它們非迅速發展不可,因為它們面臨的不僅是發展的機會,還有被淘汰的壓力。
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相互影響的機會求得發展,這種可接近一性一就常會帶來被同化或被消滅的危險。
相反,那些處于閉塞狀态下的民族,既得不到外來的促進,也沒有外來的威脅,因而,被淘汰的壓力對它們來說是不存在的,它們可以按原來的狀況過上幾千年而不危及其生存。
歐亞大一陸諸民族顯然是可接近這一原理的主要受益者。
歐亞大一陸的地理環境使它們全都可以互相接近,因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随着科技的進步,歐亞大一陸各地區之間的交往日益便利,它們日甚一日地相互促進、相互威脅。
歐亞大一陸幅員遼闊,把它看作一個地理單位是不行的,因而,須将歐亞大一陸諸地區劃分開來。
将歐亞大一陸劃分為歐洲和亞洲也是不行的,這樣的劃分在地理上和曆史上都是一種曲解。
從地理上看,歐洲與亞洲顯然既不相等,也不能相比。
打開地圖,一眼便可看出,歐洲隻是歐亞大一陸的一個半島,舉例說,約相當于印度半島。
從曆史上看,歐洲也比不上亞洲,而隻能與歐亞大一陸的另一個文明中心如印度相比。
無論從地域範圍、居民的數量和種類、或文化和曆史傳統的複雜一性一,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歐洲與印度極相類似。
因此,從世界史的角度看,不應把歐亞大一陸看作是由歐洲和亞洲這兩塊大一陸組成的,而應看作是由中東、印度、中國、歐洲和歐亞大一陸中部草原地區這五失具有深遠曆史意義的地區組成的。
中東、印度、中國和歐洲這四塊地區的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平原,孕育了曆史上最偉大的文明。
這些文明使歐亞大一陸成為起重大作用的世界曆史中心地區。
更明确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