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世界史的性質
關燈
小
中
大
&hellip&hellip世界史不僅僅是世界各地區史的總和,若将其分割再分割,就會改變其一性一質,正如水一旦分解成它的化學成份,便不再成其為水,而成了氫和氧。
傑弗裡·巴勒克拉夫 本書是一部世界史,其主要特點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國家或地區的曆史;關注的是整個人類,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本書的觀點,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觀察者從整體上對我們所在的球體進行考察時形成的觀點,因而,與居住倫敦或巴黎、北京或德裡的觀察者的觀點判然不同。
一、世界史的目的 對曆史進行全球一性一深索的方法是現代曆史編纂學的嶄新起點。
從十八世紀啟蒙時代起,曆史研究注重國别史,而不注重人類史。
但是近年來,當代各重大事件的全球一性一日益顯著,人們對世界史的興趣也随之大增。
由于宇航員幾小時内即可繞地球飛行一周,甚至登上月球,由于報上刊載的有關亞非的文章,其數量并不少于有關歐美的文章,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觀察曆史的視野必須愈益擴大。
要了解這個名符其實的"一個整體"的世界,研究世界史顯然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人們之所以緻力于世界史的研究,并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實用價值。
同樣重要的是,人類曆史自始便具有一種個容忽視,必須承認的基本的統一一性一。
要确切認識西方的曆史或非西方的曆史,沒有一個包含這兩者的全球一性一觀點是不行的識有運用全球一性一觀點,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時代中相互影響的程度,以及這種相互影響對決定人類曆臾進程所起的重大作用。
确實,這種相互影響在哥倫布和達·伽馬進行海道探險之前,是時斷時續,微不足道的。
哥倫布、達·伽馬及其後繼者在短短幾十年間使世界各地區開始直接交往,這種交往日益頻繁,持續至今。
與此相反,1500年以前的各人類社會均處于不同程度的彼此隔離的狀态之中。
不過,這種閉塞狀态從來不是絕對的。
早在歐洲人地理大發現之前的漫長數千年中,人類各部分實際上已在相互影響,隻是相互影響的程度随曆史時期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存在巨大差異。
本書論述1500年之前的曆史時期,本書的主題實質上就是由這一時期中人類各部分相互影響的詳細情況構減的。
1500年以後,由于人類的通訊聯系日漸加強、交通工具不斷發達,整個地球以加速度日益縮小,現在,竟被人們稱為"宇宙飛船式的地球"或"地球村"。
二、世界史的結構 如果說世界史是全人類共同的曆史,那麼,便産生這樣一個問題:是否可以在課堂裡講授世界史呢?常有人發表這樣的看法,按其定義說來,世界史當包羅一切國家和地區的文明史,它包含的内容過于浩繁,因此不适宜在課堂裡講授。
也有人指出,僅僅教西方文明史就已感到難以應付,如何還能把其他地區如中國、印度和中東的文明史也都包括進去呢?當然,回答隻有一個"不能",隻能說,按照這種定義的世界史顯然是無法在課堂裡講授的。
但是,上述定義并不準确,實屬誤解。
正如西方曆史不是西方各國曆史的總和,世界曆史也不是世界上各種文明的總和。
如果研究西方文明須逐一考察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巴爾幹半島等國家和地區的曆史,那麼這一研究顯然會行不通。
但實際上這一研究是可行的,因為我們不能采用搭積木式的方法,而應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對整個西方發生影響的那些曆史力量或曆史運動之上,諸如基督教、伊斯蘭教、十字軍東侵、文藝複興、宗教改革、法國革命、科學和工業革命,等等。
研究世界史也同樣如此,不過,世界史的舞台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地區,因此,研究重點應放在那些具有世界一性一影響的運動之上。
例如,舊石器時代,人類在非洲大一陸上出現,并逐漸擴散到歐亞大一陸、澳大利亞和南北美洲。
新石器時代,農業取得了決定一性一進展,随即産生了金屬制造和其他各種技術,從而導緻了城市生活和文明的産生。
這些技術發源于中東,并向四周擴散,從而發展了歐亞大一陸諸偉大的文明,
傑弗裡·巴勒克拉夫 本書是一部世界史,其主要特點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國家或地區的曆史;關注的是整個人類,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本書的觀點,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觀察者從整體上對我們所在的球體進行考察時形成的觀點,因而,與居住倫敦或巴黎、北京或德裡的觀察者的觀點判然不同。
一、世界史的目的 對曆史進行全球一性一深索的方法是現代曆史編纂學的嶄新起點。
從十八世紀啟蒙時代起,曆史研究注重國别史,而不注重人類史。
但是近年來,當代各重大事件的全球一性一日益顯著,人們對世界史的興趣也随之大增。
由于宇航員幾小時内即可繞地球飛行一周,甚至登上月球,由于報上刊載的有關亞非的文章,其數量并不少于有關歐美的文章,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觀察曆史的視野必須愈益擴大。
要了解這個名符其實的"一個整體"的世界,研究世界史顯然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人們之所以緻力于世界史的研究,并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實用價值。
同樣重要的是,人類曆史自始便具有一種個容忽視,必須承認的基本的統一一性一。
要确切認識西方的曆史或非西方的曆史,沒有一個包含這兩者的全球一性一觀點是不行的識有運用全球一性一觀點,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時代中相互影響的程度,以及這種相互影響對決定人類曆臾進程所起的重大作用。
确實,這種相互影響在哥倫布和達·伽馬進行海道探險之前,是時斷時續,微不足道的。
哥倫布、達·伽馬及其後繼者在短短幾十年間使世界各地區開始直接交往,這種交往日益頻繁,持續至今。
與此相反,1500年以前的各人類社會均處于不同程度的彼此隔離的狀态之中。
不過,這種閉塞狀态從來不是絕對的。
早在歐洲人地理大發現之前的漫長數千年中,人類各部分實際上已在相互影響,隻是相互影響的程度随曆史時期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存在巨大差異。
本書論述1500年之前的曆史時期,本書的主題實質上就是由這一時期中人類各部分相互影響的詳細情況構減的。
1500年以後,由于人類的通訊聯系日漸加強、交通工具不斷發達,整個地球以加速度日益縮小,現在,竟被人們稱為"宇宙飛船式的地球"或"地球村"。
二、世界史的結構 如果說世界史是全人類共同的曆史,那麼,便産生這樣一個問題:是否可以在課堂裡講授世界史呢?常有人發表這樣的看法,按其定義說來,世界史當包羅一切國家和地區的文明史,它包含的内容過于浩繁,因此不适宜在課堂裡講授。
也有人指出,僅僅教西方文明史就已感到難以應付,如何還能把其他地區如中國、印度和中東的文明史也都包括進去呢?當然,回答隻有一個"不能",隻能說,按照這種定義的世界史顯然是無法在課堂裡講授的。
但是,上述定義并不準确,實屬誤解。
正如西方曆史不是西方各國曆史的總和,世界曆史也不是世界上各種文明的總和。
如果研究西方文明須逐一考察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巴爾幹半島等國家和地區的曆史,那麼這一研究顯然會行不通。
但實際上這一研究是可行的,因為我們不能采用搭積木式的方法,而應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對整個西方發生影響的那些曆史力量或曆史運動之上,諸如基督教、伊斯蘭教、十字軍東侵、文藝複興、宗教改革、法國革命、科學和工業革命,等等。
研究世界史也同樣如此,不過,世界史的舞台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地區,因此,研究重點應放在那些具有世界一性一影響的運動之上。
例如,舊石器時代,人類在非洲大一陸上出現,并逐漸擴散到歐亞大一陸、澳大利亞和南北美洲。
新石器時代,農業取得了決定一性一進展,随即産生了金屬制造和其他各種技術,從而導緻了城市生活和文明的産生。
這些技術發源于中東,并向四周擴散,從而發展了歐亞大一陸諸偉大的文明,